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干货分享蛟龙和龙的区别图片(蛟龙是好龙还是坏龙)

随着城市的大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提升,上世纪90年代一批雕塑矗立在宜兴交通路口,特别是“阳羡第一人物”周处雕像。那么这个雕像对吗?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吗?

干货分享蛟龙和龙的区别图片(蛟龙是好龙还是坏龙)

 

       上世纪90年代,一批雕塑陆续开始矗立在宜兴交通路口,特别是三座人物主题塑像,成为了时代地标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巨大变迁,且都因城建新的发展而移动过位置       “范蠡西施”雕像落成于1991

年底,2016年陶都路改造时迁移至该路原址边的小公园内。岳飞铜像原来在西氿边上,后来移至改建的岳堤大桥的南堍。

最著名的当然还是“阳羡第一人物”周处雕像(由省美术馆吴之超先生设计并制作泥塑),落成于1992年,原在东山路口(转盘),2014年迁移至团氿公园,位于重修的蛟桥北侧,可谓“阳羡第一(人物)城雕”并不为过,是新宜兴的城市记忆。

      “周处斩蛟”建成后,评价不一有人说好,有人说斩龙不祥       简而言之,评价艺术作品有两个层面,一是呈现的直观视觉形象,即实相,二是蕴含的设计美学思路就实相而言,我认为人物、蛟龙、斩(动作)三个元素都是精品,少年周处的形象非常生动,蛟龙也是活灵活现,挥剑怒斩动作潇洒。

那个年代的艺术家还是很沉得住气的这个雕塑走的传统写实路线。

       第二层面设计的美学思路就有得讨论了先说挥剑斩的“蛟”,这个符合历史吗?符合人们心中的原型吗?符合审美吗?蛟是什么动物?因为史书上记载用的是文字,图象是后人的设计,也就是“龙”的心理形象,即心相。

       本塑像呈现的是比较标准的定型“龙”,当然可以理解为“恶龙”       我们现在一般理解“蛟”即是“蛟龙”其实“蛟”是多义词,是历史和文化的层累构成的原型,几千年是不断变化的      有人考证此处的“龙”是凶猛的鳄鱼。

其实鳄鱼还真与早期的龙有关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现场(左虎右龙)       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 6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考古已有原始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这些动物要么和当时生活生存密切相关,要么威胁人的安全,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

仰韶时代存在四大文化体系并形成四大原始宗教区:东北地区祀蛇和猪,太行山以西崇鱼和鸟,太行山以东敬虎和鳄鱼;长江中游尊鳄鱼现实生活中鱼、蛇、鳄等自然形象神格化,并形成了“龙”,而慢慢定型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龙的形象是大约在汉代,并逐步有了至今无上的地位,但成为现代文明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图腾,不过百年左右,是受了外来西方文化概念的影响。

中华第一龙

 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以东北赤峰为代表,典型器形是玉龙(妥妥的 C),象某种“虫”其首奇异,有人称为玉婆龙佛语说一杯水中有四万八千虫,显示了古人在没有显微镜时代的智慧,这是突破了感官的局限毛公的词中称血吸虫为“小虫”,“华陀无奈小虫何。

”而虎、被称“大虫”,龙的原型之一蛇被称为“长虫”。顾颉刚先生考证大禹或许是一条“虫”。        随着文明的发展,龙的意象也在不断“进化”中。

         战国青铜龙纹(龙首和龙身是不是更像鳄鱼这类爬行动物一些,而不是蛇形?)

战国青铜龙形玉佩      看战国时的高级饰品或饰纹,龙是不是更接近某些爬行动物(如鳄鱼)       回到周处,他面对的应是当时水中霸王鳄鱼,宜兴一直是水网地区,鳄鱼威胁极大      也可以从文字入手,看看春秋战国(都属周代)前面的(殷)商代的甲骨文,已进入象形的成熟阶段。

    龙,甲骨文有多种字形,总体都是有爪的,长的更象尾巴。

     元末明初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龙”,他是宋太祖十—世孙,算是前朝的龙子龙孙吧。

      作为龙的原型之一,蛇可能是伤人最多的动物,却成为了国际通行的医疗标志      作为先民们的文化作品,龙有各种呈现,前面说过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流行意象、崇拜原型而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比较特别,是整合而成,而非单一动物,“海纳百川”,显示了民族性格的自信和文化上的包容性。

       蛟,可能是图腾龙的来源之一,我以为标配照更接近于鳄首鳄爪蛇身但没有机会单独演变成为图腾,反而慢慢成为纯“恶”的形象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一纸《祭鳄鱼文》而救当地黎民传为佳话。

这是化剑为犁,典型的儒家!感化!       而龙,实际一直包含着一部分恶的成份,当苦苦求龙却不能得雨时,大龙就成了“坏妈妈”毛公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顺便说一句,如果把鳄鱼直接搬来做雕塑,恐怕反对的人更多因为鳄鱼毕竟对国人审美习惯中,只有暴力的恶,而无美感,虎与龙则不同,以勇力和正面的方面为主。

总之前者是反面人(动)物(象征),后二者是正面人(动)物(象征)       回到心理咨询框架,来谈英雄与吃人动物、妖魔的关系       第一个层面,周处斩杀的是害人动物,体现出的是他的英雄那图像是类似“杀年猪”,是这个样的,也就是所谓的“屠龙少年”。

但龙如果换成鳄鱼,显然审美上有点违和从佛教所言来讲还是天王级别,即刚入庙时所见

       第二个层面,周处去掉了自己心身的坏的部分,但方法不是打打杀杀,而是降伏,共存取代了清零,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宜兴大觉寺十八罗汉园中的伏虎罗汉、降龙罗汉       第三个层面,周处与虎、龙已经合体,此时的虎龙呈现的是整体的正面积极的部分,虎、龙成为自体客体功能,周处走上了英雄之路,并最终完成了自性化你存在,但我已不觉得你在,你是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为一体了,你好我也好!。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摆脱了种种生理心理上的负累      那么从这些“龙”的心相出发,从心理学与佛教结合的角度来看,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再说一下这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阶段):直接屠杀、干就是了。

取经之前孙悟空在花果山杀虎吃肉做衣服,虎皮裙是真材实料;取经路上早期一棒打死犯了天条的万圣龙王、没啥背景的虎力大仙之类,如同本我占优势,由着本能行事作恶先是大闹天宫,后来取经前期妖心未收      第二个层面。

(阶段):降龙伏虎,收服为上自我摄服了本我,缺少自控或他控时还是免不了下凡来干些坏事《西游记》当中很多的神仙的坐骑就是某个凶残的动物,法力不亚于孙悟空,下凡去跟孙悟空进行较量,想吃掉唐僧比如说太乙救苦天尊的是九头狮子,太上老君是青牛精,普贤菩萨是白象,文殊菩萨是青狮,那么观音菩萨是金毛犼,等等,当然这些动物好多带有西域色彩。

换个角度,它们都是来助孙悟空成佛的,代表本能、代表没有整合好的恶的部分,自我慢慢地发展起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第三个层面(阶段):黑虎听经、祥龙施雨到了取经路的中后段,孙悟空打通三界,慢慢接近成佛了,直到如来佛祖颁发了烫金认证书。

估计以后收个红孩儿之类作小弟、来个坐骑或弟子的标配(参见《西游记》)。周处走上了自性化之路,用佛教言来讲即是成佛。

 宜兴南岳禅寺中石碑,记录了“听经日到斑斑虎”(宋代宰相周必大诗)       从周处后来与权臣斗、与叛军战,他的战斗力值是当世第一,英雄虎胆,始终不失龙虎之豪气,而不是躺平成为油腻中年、滑头政客回到雕塑,从美术史来看,从写实主义到抽象、象征、野兽等现代流派,美术新取向、审美心理学一直也在变化发展,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前人,好的作品总是与人一直在互相建构。

《蛟桥》:宜兴籍绘画大师吴冠中作      或许审美、原型没有孰高孰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周处,一座英雄的丰碑吧!       致敬为宜兴城市建设和文化复兴作出贡献的前辈们和同道们!       感谢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前辈和朋友!因本文可能存在争议,就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阅读本系列第一篇“《周处除三害》是真的吗?-斩蛟01”,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考文献谭其骧 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1996年06月第2次印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