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学到了徐世昌(徐世昌继位多长时间)

光绪五年,徐世昌在淮宁偶然认识了袁世凯,两人在一起聊天,彼此欣赏对方的志向,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后来两位混在穷乡里的小兄弟,后来分别做了总统,……

学到了徐世昌(徐世昌继位多长时间)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总计有五任总统,这其中仅有徐世昌是翰林出身,因此他被后人称为“翰林总统”,虽然身为总统,他却有藏书的雅好,这也跟其他的几任总统完全不同,因此,伦明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和郑伟章先生的《文献家通考》都收录了他的名字。

郑先生在文中说:“徐氏为近代大官僚,从政之余,‘犹狎丹铅’,‘槐市冷摊,间问麻沙之价’,‘编摩既久,藏庋益繁’为选编《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搜集部书颇富伦明颇讥其所选诗‘全无别择’,疵议纷起,甫出版,乃停印;所修《清儒学案》更简陋,为绝不备之书。

徐世昌书法其实徐世昌是个很勤勉的人,他在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就投奔了叔父家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很是敏感,他希望自己能够早些自立最初,他是练书法,在那个时代,写一手漂亮的字,也能有口饭吃。

于是乎,他在青年时代就到河南的几个城市间来回奔走,有时去当家庭教师,有时是给别人誊写文稿,每月得些银两来养家糊口这段经历不仅培养出他能忍耐的性格,而那手漂亮的字,也使得他后来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后来当了大总统,再加上他活的年岁比较大,致使徐世昌的书法在世面上流传很多,至少在十几年以前,价格一直卖不上去。

徐世昌稿本曾经有一度,徐世昌的后人拿出一些他的书法精品,放到了拍卖会上我说是精品,因为明显地能够感到,这不是应酬之作一者,这些书法作品全都是老装老裱;第二,单纯从书法论,确实比寻常所见者要写得精心许多某一次,我看到了3个大手卷,每一个都有10几米长,能明显地看出来这是徐世昌的精心之作,于是一咬牙,我把它买了下来。

这3个手卷在自己手中放了几年,某次向一位朋友炫耀时,被他一眼看中,死活要借走,说回去自己欣赏我知道,这一借,就再不可能回头,后来果真如我所料,10年过去了,那3件手卷再无音信徐世昌的书法作品这两年的市场表现,大为改观,价格比我10年前所买,已经高出了10几倍,尤其他的精品之作,价格还高,看来人们渐渐地意识到徐世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徐世昌故居门牌号光绪五年,徐世昌在淮宁偶然认识了袁世凯,两人在一起聊天,彼此欣赏对方的志向,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那个时候的徐世昌在淮宁县仍然是帮着别人誊写稿件,收入很是微薄,他想到省里去参加考试,但却没有沿途的盘缠。

袁世凯很慷慨,立即赠送了他100两银子到了光绪八年,徐世昌果真考上了举人,3年之后又考中了进士想到这一层,我觉得袁世凯真是慧眼识英雄,他没能想到,年轻时候结识的这位异姓兄弟后来能干出那么一番大事业来同样,徐世昌也没想到,这位仗义疏财的朋友有一天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大总统,而徐自己在此之后也当上了大总统。

两位混在穷乡里的小兄弟,后来分别做了总统,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罕见的奇迹

徐世昌撰《水竹村人集》书牌

徐世昌撰《水竹村人集》卷首考中进士后的徐世昌,在宫里工作了9年这9年中,他的工作有不少是跟藏书有关,比如他当过国史馆协修,也当过武英殿协修,但这些都没让他发达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慈禧太后痛下决心,要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军队。

慈禧准备训练5000名新式的陆军,她安排荣禄办理此事于是,徐世昌就向荣禄推荐自己的兄弟袁世凯,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小站练兵”而这一点,对袁世凯极其关键,自此之后,他就渐渐有了军权宣统皇帝继位之后,袁世凯因为权倾一时而被罢官,徐是袁的党羽,当然也受到牵连,但是徐很有办法,很快又恢复了自己的职位。

徐将朝中的各种信息秘密地报给在野的袁世凯武昌起义后,徐在朝中力主启用袁世凯,以此来对付起义者此后,袁夺了清廷的统治权,当上了大总统,之后又因任皇帝之事而引起轩然大波袁在当大总统期间,就聘徐世昌为国务卿,后来袁退位病重,在病危之时,也是把徐世昌招到面前,托以后世,可见两人关系是何等的默契。

徐世昌撰《归云楼集》书牌

徐世昌撰《归云楼集》卷首袁世凯去世之后,因为冯国璋跟段祺瑞之间的斗争,使得双方两败俱伤到了1918年9月,只好把徐世昌请出来,经投票,让徐做了大总统直到1922年6月退位,徐总计当了3年零9个月的总统,这个任期在北洋五任总统中,仅低于袁世凯。

徐世昌在从政之中,其实一直在搞文化事业,出版了很多的书,到他退休之后更是如此因为他是高官,因此很多书其实都是他的幕僚在操办,名气最大者当然是《清儒学案》这部书最初是让嘉善人曹秉璋主持,但是因为选择的不精当,受到了很多的批评,故后来对该书做了重新的修改。

徐世昌所编的另一部大书,则是《晚清簃诗汇》该书所收,均为清代的诗歌,关于编书的宗旨,该书在《凡例》中有如下的话:“不分异同,荟萃众长,恉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

徐世昌故居楼体外观此书实际上是仿照吴之振《宋诗钞》、顾嗣立《元诗选》和钱谦益《列朝诗集》等,但在规模上,要比以上这几部书大得多《晚清簃诗汇》总计分为200卷,收录了清代诗人6100多位,收诗27000多首,这个规模可谓庞大。

为了编此书,徐世昌大收清代人的别集他的藏书楼名叫书髓楼,曾经编有《书髓楼藏书目八卷》,里面总计著录了藏书7000余部,其中经部400部、史部1000部、子部800部,而集部却达到了5000部这5000部中,其中清人别集有2700部,可见徐世昌为了编此书,的确下了大功夫。

徐世昌撰《大清畿辅先哲传》该书虽然是晚近刻本,但是因为部头大,完整无缺的初刻初印本并不多见十年前,邃雅斋二楼摆着一部《晚清簃诗汇》的蓝印本,最初的标价是40万元,后来一路上涨,变成了80万,去年我又看到了这部书,已经涨价到了150万。

古书,这种特殊商品,是否应当值这个钱,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尺,若您认为不值,卖主会反问一句:“你有吗,如果你有这种品相的该书,我也可以用这个价收购”说到底,就是物以稀为贵如果这部书很多见,你不用着急,价钱很快会降下来。

徐世昌撰《大清畿辅列女传》徐世昌还编过一部大书,那就是《明资治通鉴长编》,此书有917卷之多,部头可谓庞大,该书的实际编纂者,是他的门客吴廷燮其实后来的《清儒学案》修订版,也同样是出自吴廷燮之手,可见其人的学问确实是扎实。

这部《明资治通鉴长编》应当是徐世昌搞过的最大部头之书,因为部头大,再加上各种原因,该书未曾刊刻出版,仅以稿本形式流传这部大稿本有些名气在民国年间,顾颉刚和郑振铎都曾见过,他们分别记在了自己的日记中,二人都说后来此稿不知所踪。

院落的另一侧十几年前,被我无意中买到,我买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手稿,因为上面没有署名某次,跟沈津先生通话时,我谈到了该书,他帮我查找一番之后,告诉了我该书的实际作者,这让我很是高兴,又觉得惭愧惭愧之处,就是觉得自己读书不仔细。

其实我读过《郑振铎日记全编》,书里面就记载有这部书,而我却没能留意到

徐世昌撰《归云楼集题画诗》石印本从藏书角度而言,徐世昌并不在乎宋元珍本,看来他还是以实用为主的藏书家也正因为如此,他故去之后,书髓楼的藏书并未引起藏家的争抢他的书去了哪里,似乎少有记录者后来我读到了李新乾所写的《藏书家刻书家陶湘与修绠堂书店》一文,文中讲到了徐世昌藏书的归宿。

上面说,在解放初的时候,徐世昌家人准备将这些藏书处理掉,尤其是为了编《清儒学案》所购买的大量清人别集底本北京的修绠堂因为曾经经营过徐世昌的著作,因此徐家人跟这里熟悉,就联系到了这里

徐世昌撰《弢斋述学》当时修绠堂的第二代主人是孙助谦此人颇有文献观念,他认为这样大批量的清人别集卖给旧书店之后,肯定会这将批书卖散,而这一类的书一旦卖散之后,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唯有整批的归为某家,才最有研究价值。

于是,孙助谦找到了范文澜在范的帮助下,后来徐家人将这些清人别集捐给了政府,而今这些书都藏在了中科院图书馆的书库里,去年我到书库看书时,看见到了些当年书髓楼的藏品

徐世昌撰《清儒学案》徐世昌的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255号以徐世昌的大名,他的旧居门口我却没有看到文保牌,我向收发室内的管事者打听,老人很爽快,告诉我这就是徐世昌的故居我问他是否可以拍照,他让我进院随意拍照,并且说楼里正在搞装修,为了安全起见,不能进入。

我感谢他这善意的提醒,于是只好站在院内拍了几张照片

这个门,不让我进我问老人现在此楼的使用者是谁,他笑着说:“这个不能告诉你”这让我多少怀疑这座正在翻新的楼是不是我要找的徐世昌旧居以我的感觉,天津市对于旧居保护方面,做得的确不错,有很多的名人旧居都已经挂上了文保牌,而这位大总统的,怎么可能没有呢?于是接着向老人进一步寻问,他告诉我说:“门口原来有文保牌,但是这个院落正在进行翻新,所以把文保牌给拆掉了,过一段还会挂上去的。

徐世昌撰《颜李学》卷首旧居的院落不小,可以停下20辆以上的车,里面总计有3幢建筑,均为两层从外观看,都进行了翻新,这种翻新方式能够看出来是尽量地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但里面的情形还是看不到,于是我再次向老人提出要求,希望能进里面看个究竟。

这位老门卫仍然笑着跟我说,楼里面的确是空的,没有任何值得可看者我把它理解为婉拒,于是只好盯着外观找可拍照之处从翻新的旧居看,外观有点像北欧的风格,跟五大道地区的小洋楼制式有些不同

徐世昌撰《书髓楼藏书目》牌记

徐世昌撰《书髓楼藏书目》卷首几年前,《徐世昌年谱》的稿本出现在市面上,2册之书,要价10万,我觉得价位有点高,因此就没有伸手,今日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上面提到的李新乾先生,我跟他倒也有一点因缘“非典”期间,我想编写自己的藏书目,那一段是北京人名气最臭的时期,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在无法出门的情况下,我想到了编写自己的藏书目录。

那个时候想偷懒,就跟彭震尧先生提及此事,希望他能帮我找一位老先生来彭总是个办事极认真者,他认为受人之托,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经过他的仔细考虑,最后给我推荐了李新乾先生彭总说,在位者没人给我编目,必须找退休者,且有这方面的专业。

于是,在某天晚上,彭总带着我到了李新乾先生的家

远观徐世昌故居可能是住在一座大高楼底层的原因,再加上里面灯光昏暗,我恍惚间进入了时光隧道,一瞬间回到了解放前我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李先生在一张小桌上整理着自己的文档,他说话轻声慢语,告诉我说,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够常年的去编目。

那一晚上还谈了什么事,我已经回忆不起细节,但那奇异的画面却让我难以磨灭此事之后,我就痛下决心自己来编目,因为体例的不断调整,屡编屡改,越改越繁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的提要式的书目仍然未曾蒇事但这个整理的过程,却让我对自己的书有了更多的细节了解,想到这一层,真的应当感谢彭震尧先生,同时也要感谢李先生的婉拒。

而今,李先生已归山道,特将此事附记于此,以供修史者采庶微信号:zhilanzhaiweili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