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嗲怎么读(噙怎么读)
荐诗者:朵渔 主持:杨碧薇 同读:杨碧薇 陈亚冰 杜鹏 木朵 苏仁聪 诗一 王钧毅 王彦明 赵茂宇
荐诗者:朵渔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1922年8月9日生于考文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先后工作于威灵顿(1943-1946)公共图书馆以及雷斯特(1946-1950)、。
贝尔法斯特(1950-1955)、赫尔(1955-1985)等大学图书馆代表作有《北方船》(The North Ship,1945)、《少受欺骗的》(The Less Deceived,1955)、《降灵节婚礼》(The Whitsun Weddings,1964)和《高窗》(High Windows,1974)等。
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主持人语:□ 杨碧薇本期,朵渔推荐拉金的诗歌《高窗》,我们邀请了八位嘉宾对这首诗进行细读,他们分别是(按姓氏字母排列):陈亚冰、杜鹏、木朵、苏仁聪、诗一、王钧毅、王彦明、赵茂宇。
这八位嘉宾中有诗人、译者,也有批评家,他们用不同的解诗方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高窗》,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高窗》是拉金的名作之一诗人仅用日常的意象和简洁的表述,就构筑出一个意味深长、蕴指丰富的诗歌空间。
“窗”是什么?当我们一路上升,来到“高窗”的跟前,是否会发现窗外的世界其实也并不比地上的世界美好,或者,它只是一片虚无?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我由此想到的,是鲁迅所说的“黄金世界”,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也是朴树在《冲出你的窗口》中所唱的——“你可知有远方,等待着你去想象”……。
高窗(英)菲利普·拉金 舒丹丹 译当我看见一对年轻人,猜想他在操她,而她在吃避孕药或戴子宫帽,我知道这是天堂,每个老年人都曾毕生梦想——束缚和姿势被推向一边,像一架过时的联合收割机,而每个年轻人顺着长长的滑道
滑向幸福,无休无止我不知道四十年前,是否也有人看着我,并以为,那就是生活;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为苦境而焦虑,也不必藏匿你对神父的看法他和他的命运将顺着长长的滑道一路滑行,像自由的流血的鸟随即到来的是。
关于高窗的思索,而非词语:那蓄含阳光的玻璃,在那之外,是深湛的空气,昭示着虚无,乌有,无穷无息高窗(英)菲利普·拉金 杨碧薇译看吧,那对小情侣我猜他在干她,而她正服用避孕药,要不就戴着子宫帽天堂不过如此,我想。
每个老人都曾对生活满怀希望约束、指令统统被推到一边像一台荒废的联合收割机,而每个年轻人会沿着漫长的滑道通往无穷的幸福我疑心在四十年前,若有人曾看到我,是否也认为,那就是生活;再没有神了,再不必在黑暗中为地狱而颤栗,再不必隐藏
你对神父的想法他和他的一切将沿着滑道下坠如同自由鸟,鲜血淋漓随即想到的,是高窗,而非词语:这噙满阳光的玻璃,在它之上,湛蓝的空气,吞吐沉默,虚无,无止无垠那蓄含阳光的玻璃 □ 陈亚冰高窗作为一个隐喻,在菲利普·拉金这里却是非常微妙,它像是教堂的,又像是监狱的人造之物——是用来获取来自太阳光的窗口,以及引领、提升或者是诱惑人们发生自身空间之外的想象域。
微妙之处,在于“高窗”嫁接的空间,教堂与监狱,在现代社会里难于区分——或者是大众不愿意选择区分如《高窗》第一节所言,诗人面对一对年轻情侣,油然“猜想他在操她,而她/在吃避孕药或戴子宫帽,”并如此确定:“我知道这是天堂”。
无堕胎和道德压力的性爱自由的生活,“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为苦境而焦虑”,“每个年轻人顺着长长的滑道//滑向幸福,无休无止”,“每个老年人都曾毕生梦想”的天堂这是走出宗教时代后,肉身解放,大众开启了现代文化的新生活。
在肉体的欢愉中,人进入了无压力(压力来自传统文化的规范驯化,在人的内心造成自审性的禁忌藩篱)的无限自由之境遇,无限之轻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追求,并被设计为幸福的终极最高幸福由肉身开始,进而深入到传统文化,世俗文化及宗教生活当中,取消了原有的福祉承诺(承诺意味着规训履行后的精神愉悦的奖励)——然而,“那蓄含阳光的玻璃,/在那之外,是深湛的空气,昭示着/虚无,乌有,无穷无息。
”现代人“他/和他的命运将顺着长长的滑道一路滑行,/像自由的流血的鸟”——在肉体欢愉的幸福中滑行,诗人发现在“自由”的幸福中,人类是一只“流血的鸟”杨碧薇的《高窗》译文此处是“……他/和他的一切将沿着滑道下坠/如同自由鸟,鲜血淋漓”——“下坠”、“鲜血淋漓”,二者指向自由之鸟,在此直接将空间差异抛弃出来,也直接指出了受伤。
菲利普·拉金说:“随即到来的是/关于高窗的思索,而非词语”“高窗”是真实体验,而“词语”则是一种被去除了人类感性体验的、冰冷的封装盒子——“不再有上帝”,教堂即不存在,“高窗”与监禁空间也潜在互相关联一首“双向指涉”的诗
□ 杜鹏欧阳江河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台湾诗人商禽的《鸡》里存在着一种“双向指涉”的现象,也就是在同一首诗中,既有“追问”的同时也存在着“辨认”而这首拉金的《高窗》也是一首存在着“双向指涉”的诗首先,诗人在目击一次年轻人之间的性爱的时候,想到了“天堂”。
在这里,诗人特意强调,这是一次有防护措施的性行为,这也同时暗示了“天堂”所特有的“安全性”而这首诗从一次事件开始,从“天堂”到“高窗”,这一思维的运动过程既是一种从一个封闭空间滑向另一个密闭空间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追问”到“辨认”中间互相融合的过程。
“高窗”之外是虚无,是空气,而这种因为安全而没有结果的性爱产生的“天堂”,同时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虚无在这首诗里,拉金在火辣辣的欲望现场和冰冷的高窗之间追问着“天堂”和“幸福”,同时在追问之中,也使得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之物在一首诗中辨认着彼此并随时为彼此而敞开。
窗边的定夺(节选) □ 木朵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为苦境而焦虑)、不必-藏匿(对神父的看法):这个列举法试图圆满“不知道”的边界这是一系列迟早要面对的是否问题,在无知与知之间来回游移年轻人所拥有的无知也是一种资格、权力,它们允许年轻人罔顾其余只顾享乐,也不必为终有一天的惩罚而自责,年轻人把焦虑与烦恼推给了未来,并以无穷的活力承载催人老的时光之箭捎回的负荷,也只有借年轻人之口吻来虚晃一会儿,以避开当下处境中的“有”“在”“必”联手打造的必然性苦恼。
上帝的形象一而再萦绕当下,以其长存性增添对“天堂”理解的复杂程度,观看者显然陷入了礼俗的自我反省之中而难以自拔,并知道处境之黑除了更安全看窗边奇缘之外,还会自身繁衍以加重观看的非正当性负担,也涉及观看之余自身难有作为的称之为行动上的拖累,于是,焦虑就产生于此,仅凭老者体力难以摆脱。
对神父的看法,很可能已经包括在对上帝的看法之中,这个列举看起来重复而不经济,但“藏匿”(掩饰、隐瞒)一词拿捏到了扭扭捏捏的老年人的肝胆,这人无法与神父肝胆相照却又故作镇定地隐瞒了自己的真实看法,缺乏脱口而出或直抒胸臆的勇气,把冒犯者的形象寄望于年轻一幕。
从上帝之有追溯到不再有的地步,算不上绝对的解决,只能是权宜之计,毕竟老年人身体上的那个年轻人是一个临时形象,一个早期现象,不可挽回也追悔莫及,所以说,在此点一点上帝之名并不是力图做出一个压倒性结论,彻底地清算上帝之名致命的负担,只是一个以古例今的策略,计算出两个人生阶段的心理差异,并把老年人的心声换作嗲声嗲气/血气方刚的年轻嗓音痛痛快快宣泄一遍也好,不过,这条心计还是太过明显,诗的观看者、诗法的探索者仍可从中看透一个老头的心愿。
可见,上帝之有无、对神父抱有怎样的看法才是恰当的等等问题并不能在诗的中程得以解答,或许,这只是一次便宜从事的试探,试探上帝的口风,试探上帝在一首诗的中心时世人的衷心怎么安放,焦虑没有减少、看法藏藏掖掖太多,假手年轻之滑道只怕是无功而返。
命中该有一个上帝,这是不可能摆脱的命运甚至,回看年轻时的信仰自由、敢教日月换新天、纵欲等等表现,反而加重了危机感,必然而至的老年姿态等待后面,未来的样子无非是把人的室内乐变成了窗外之人的束手无策,多少年滑过,至今只是从室内走到了窗外而已。
元知:木朵《窗边的定夺》他给我们直面生活的勇气 □ 苏仁聪拉金一生都从事是图书管理工作,这份枯燥的工作并没有影响拉金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无尽的诗意拉金写的就是现实生活,他是如此坦率直接,毫不避讳任何情感。
在这首《高窗》中,他通过对一对小情侣的描写进而想到人的整个一生,语言质朴,毫不隐讳地说出了生活的无意义和简单的重复拉金不同于20世纪英国另一位大诗人艾略特,艾略特的诗歌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而拉金的诗通俗易懂,拉金直面生活,用简单的语言给我们呈现出浓厚的诗意和生活的真相。
现在,我就是拉金所写到的年轻人,有一天我成为一个老人,同样也会感到生活的鲜血淋漓,虚无和沉默,正是因为我们认识了生活的真相,我们才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与《高窗》同窗 □诗一前段时间读完了舒丹丹译著《别处的意义》,非常喜欢这本译著。
我十分赞同舒丹丹在书里所感所想及所写仿佛自己跟拉金一样经历了诗里的种种拉金的生活比较平淡,正如他的诗歌一样“平淡”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卖弄技巧,而是用朴实简洁的文字,用悲观、嘲讽甚至后期用了“脏词”的语调来表达他对时间、爱、孤独和死亡的思考。
《高窗》的开头,“当我看见一对年轻人/猜想他在操她/而她在吃避孕药或戴子宫帽/我知道这是天堂”站在翻译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当”字去掉,把年轻人译为“小情侣”,“她在吃避孕药或戴子宫帽”里的“在”译为“正在”,原句就译为“我看见一对小情侣/猜想他在操她/而她正在吃避孕药或正在戴子宫帽/我知道这是天堂”。
诗的一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可想象的场景,代入感极强,而诗人并没有描写情侣之间具体怎么“操”而是描写了“她”在吃避孕药或戴子宫帽对“她”的动作的描写,让我产生一种同情感,有种悲哀的感觉诗人后面写到“我知道这是天堂”。
我认为如果欢愉无需建立在“她正在吃避孕药或正在戴子宫帽”才是真正自由的欢愉,才是所谓的天堂拉金比较推崇哈代,语言风格受到哈代的影响用词凝练且风趣奇特,本首诗中“一架过时的联合收割机”的意象正是这一体现拉金诗中也多写对年华流逝的感叹。
“而每个年轻人顺着长长的滑道 /滑向幸福,无休无止”是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但快乐能“无休无止”吗?前面因诗人用年轻人,所以也想到自己年轻时,突然笔锋一转,想到自己四十年前“是否也有人看着我/并以为/那就是生活/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 /为苦境而焦虑/也不必藏匿/你对神父的看法”读拉金其实也在都自己,读到这句时我顿生悲哀,我在思考我年轻时在干什么?什么是生活?我经历过什么?为什么诗人会说“也不必藏匿/你对神父的看法”。
拉金曾宣称“我写诗既为我自己也为别人保存我所见,所思,所感事物”所以他的诗大多都是从生活中和个人经验入手这句“他和他的命运将顺着长长的滑道一路滑行/像自由的流血的鸟”尤其是“自由的流血的鸟”我不敢想象一只鸟经历了怎样的流血才获得自由,但人经历了流血会得到自由吗?这只“自由的流血的鸟”难道不是我们内心的折射吗?诗意的孤独与凄凉从微小具象的“鸟”身上呈现出来,一种淡淡的感伤油然而生。
“是关于高窗的思索”“那蓄含阳光的玻璃/ 在那之外/是深湛的空气/昭示着 /虚无/乌有/无穷无息”语言优美,展现了拉金诗歌优雅的一面最后“昭示着 /虚无/乌有/无穷无息”上升到哲学里的虚无让我想到萨特《存在与虚无》里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旁观者视角下的《高窗》 □王钧毅拉金以旁观者的视角静观失去象征和信仰的世俗生活,他消解了天堂、地狱、神父、教堂的高窗等宗教意象的象征图示,用联合收割机、滑道等性爱隐喻和永恒爱欲、私念俗情重置现实场景。
人们因失去宗教圣言的规约而沦为鲜血淋漓的“自由鸟”,失去对上帝的敬畏,切断与彼世界的联系而封闭在此世界中湛蓝的空气背后的意义世界因宗教象征主义的解体而归于虚无和空白此诗与拉金的另一力作《上教堂》形成互文,对宗教救赎功能的怀疑和对人精神困境的呈现贯穿两首诗的始终。
但拉金最后想到的仍是高窗,它所指代的教堂作为宗教的遗存物,是留给人们反省沉思的神圣场所意义的消解 □王彦明“窗”本就充满诱惑的气息,何况以“高”修饰,这个关联内外的通道,有太多想象的空间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给窗赋予了太多意念——因其空,因其“高”,因其闪烁不定,光芒都在粗粝的现实中,被调配成幻想的鸡尾酒。
“猜想”“梦想”“以为”,这些仿佛都是内窥之镜,升高了原有的气息,似乎以艺术和爱去试图弥补现实巨大的空洞而诗在前四节的推进都有这样一种意识:摒弃禁忌,“滑向幸福”这个“滑”是一种放松的自然态,是“梦想”的幻境之姿态,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精神的华尔兹——那种挣脱感、那种鄙夷感,那种焦虑感,都在轻松的节奏中,上升为一种省察,因为“梦想”总是和现实隔着“窗框”。
在理念、姿态和信仰的负累中,这所有扭动都显得费力、焦灼而痛苦“自由的流血的鸟”就是这种精神的形象化,在破碎了的幻境里,我们体验了刺穿的痛感与无奈、无力拉金就是要消解所有的幻象,以最为切实的部分,靠近生活的真相。
他为何否定“词语”,因为词语过于含混与暧昧,而“思索”则是最为切实的领悟“蓄含阳光的玻璃”这种高高在上、有意为之的涂抹之物,一旦攀上梯子,就可以轻易触摸,“空”被还原为“空”,“深湛的空气”就丧失了生机,而“虚无,乌有,无穷无息”就扑面而来。
在消解了所有温暖的气息之后,拉金还没有结束,他以永动的形式,铲除所有的希望,就是以一种虚无的气息,逼近我们,强制我们学会自愈文化同筑的崩塌 □赵茂宇诗是混沌初的花色寸指语言的作用,用其抵达野水自身本质和进行引智。
它的欲望极其强大,一边以花草丛林扮演崇高,一面以琼脂玉露扮演恶俗,进行革命的反崇高当然,菲利普•拉金耻以粗暴的派别区分,他只是扮演精神的怀疑者,文化的反叛和解构者这首诗以解构力所述,以冷眼的孤绝状态,对以往的既成文化秩序和信仰进行解构。
对于崩塌、性的内部弯曲,畸形的男女同筑,他以侵袭和回魂为乐拉金的异质天赋,表现在对同质文化,反智和反个体的诗歌对象进行独特的视角介入,这个视角不卖弄,以语言的汁液进行控制、锁魂,并逐步让阅读者达到圆融的感受状态。
拉金在重构或回忆文化的本真、原始状态,这是他迷恋的目地和抱负当然,诗人是矛盾本体,当旁观者的意念低沉,真理和欲望由语言的隐喻进行回溯,一切不过是虚妄、迷途罢了拉金的语言,简单、精致但语言的技巧痕迹很小,这是其高明的地方。
换句话说,用通俗语言结构,庸碌比喻和平常意象塑造渗入式的叙述味道,这语言迷人、仿入真理,有极强的空间感和叙述理想如“不再有上帝,不用在黑暗中,为苦境而焦虑,也不必隐匿你对神父的看法”语言的灵能和温缓,实现了较好平衡。
“诗同读”征稿启示诗同读栏目更名及征稿启示 2021年,“诗同读”公众号设置四个栏目:1.“经典”,主要同读经典作品2.“锐度”,原“青诗”,主要同读青年诗人代表作3.“风格”,原“近作”,主要同读优秀诗人作品。
4.“纪念”,以同读纪念诗人诗同读诚邀您参与荐诗、读诗,为“诗同读”各栏目推荐好诗人好作品,也可以参与“下期预告”中的诗歌的评读所推诗歌可直接贴于每期公号文章留言栏,标注“推荐+栏目”,同时注明诗歌作者(译者),荐诗者默认为留言者微信名字。
也可以发邮箱858599459@qq.com(注明投稿栏目、诗歌作者和荐诗者)诗同读期待您成为“荐诗者”、“同读者”关注我们心有灵犀一诗同读天南海北秘妙共悟
诗同读观察团(排名不分先后)王家新 西 渡 池凌云 朵 渔 江 离 得一忘二 木 朵 骆 家 倪志娟 臧 棣策划人(排名不分先后)
张永学 王静新 王彦明 陈亚冰 啊 呜 缎轻轻 赵学成 吴小虫 杨碧薇 王江平 黄 韬 苏仁聪伊娃·达·曼德拉戈尔 刘彦辰 宗 昊 非 非 右 骑 拓 野 本期主持:杨碧薇“诗同读·经典”往期回顾
第三十二期“诗同读·经典”:诗的生成 吉茨安·塔比泽《不是我在写诗……》第三十一期“诗同读·经典”:艺术的抗争 丽泽•穆勒《莫奈拒绝手术》第三十期“诗同读·经典”:变形之力与灵视幻境 扎博洛茨基《变形》
第二十八期“诗同读•经典”:自然之恋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第二十六期“诗同读·经典”:在屈身之中——保罗·策兰《安息日》第二十五期“诗同读·经典”:奥登《爱得更多的那人》第二十三期“诗同读·经典”:《三十种最爱的生活:阿玛格尔》
第二十一期 “诗同读·经典”:脐带、返朴以及对理性的抗拒 《家信》第二十期 “诗同读·经典”:在抗拒中获得永恒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第十八期 “诗同读·经典”:童真的“终结感”《瓷碗》第十六期 “诗同读·经典”:明亮的清晰《扛东西的人》
第十五期 “诗同读·经典”:温柔会走向何方《衣夹》第十三期 “诗同读·经典”:永恒的谜《回忆玛丽·A》第十一期 “诗同读·经典”:古典与现代造梦术《楚王梦雨》第九期 “诗同读·经典”:良缘《鱼》
第七期 “诗同读·经典”:绝望与狂喜《雨燕风暴般聚集在圣凯瑟琳教堂上空日》第六期 “诗同读·经典”:视角与风格 《母蝇》▾诗歌·推荐
王风萎蔓草
诗天府
诗悦读
爱诗书坊
半岛诗刊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新鲜出炉轮船的拼音(轮船的拼音拼读怎么写)
拼音拼读练习---韵母篇
-
学会了吗轮船的拼音(轮船的拼音拼读怎么写)
轮船轮船的构造船舶由许多部分构成,按作用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船体。又可分为主体部分和上层建筑部分。…
- 干货分享翘楚是什么意思(一代翘楚是什么意思)
- 怎么可以错过居然的意思(果然的意思)
- 越早知道越好粤x(粤x是哪里)
- 干货满满菱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有哪些)
- 怎么可以错过智迪心声(智迪心声登录不上去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