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墙裂推荐郇怎么读(郇怎么读 姓氏怎么读)

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

墙裂推荐郇怎么读(郇怎么读 姓氏怎么读)

 

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

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

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

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并入运城属晋南专员公署,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境内无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县。

临猗双塔分东西双塔,相距五十余米双塔之门对向开辟东塔座东向西,砖灰结构,方形七级,高约四十余米一层西面壁有拱状券门,塔中为佛龛,以上均为实心柱一、二层密檐下为砖雕四铺作斗拱,三至七层均为迭涩伸出或收刹密檐。

五、六、七层,四面均有四根隐形倚柱,支撑在檐下,在此三层西面的倚柱中,各饰有一隐形拱状券门和两个横棂窗,造型非常美观西塔,座西向东,砖木结构,方形七级,塔形为仿楼阁密檐式塔体一层东面,壁有拱状券门,直通塔内,一层由外壁、走廊梯级、塔心柱三部分组成,可顺时盘旋而上,直至二层。

二层以上为中空,直通塔顶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塔刹毁坏相传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第七层内原有画像),称许仙塔每年的七月,白蛇与许仙相会,夜深人静,月明如昼,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团聚,因有双塔交影之称。

双塔上雁巢甚多,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北门外原有一青蛇塔,今已不存临猗双塔,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日月出没的时刻和方位,巧妙地规划了两塔的布局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十四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时,日月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照射双塔,使两塔分别产生的倒影,在两塔中心连接线上交合在一起,“日光月光同时照,东塔西塔影相交”,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传说的“双塔交影”的奥秘。

双塔不仅建筑独特,而且雕绘画艺术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猗顿,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猗顿墓在牛杜乡王寮村西头,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视其与者心诚与不诚诚则不忘报”“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

”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埒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汉代置猗氏县,治所在今县城南铁匠营村的猗氏故城据史载:“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并名其为猗氏县”当年,猗顿畜五牸、兴三园、贩盐鉴宝,方圆百里,皆属其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单靠猗顿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招工雇工,“工人”日渐增多。

另一方面,由他几大产业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引发的住宿业、餐饮业也都兴盛起来同时,致富后他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几种因素交织,逐渐在王寮村不远的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久而久之,便在西汉设县建城。

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这个名字,以后多称“猗氏故城”。

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2002年,临猗县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申报资料写道:“猗氏故城,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

猗氏故城城池属西汉,放眼望去,满地都是果树、梨树、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墙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一层层夯土分明昭示着岁月的沧桑,随风摇曳的酸枣树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城。

年代:宋;形制、特点: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十一点六二米;现状:有损坏,无塔刹,一层正面辟门,塔内中空2.5米,以上各层皆为实心。一层塔檐下仿木结构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身收分不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