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稽(稽首)
磕,音kē ,本义是石头撞击、打击声,《说文解字》释为:“磕,从石从盍,石声。”人们磕头时,以头撞地“咕咚咕咚”响,所以叫磕头。叩,音kòu,本
磕,音kē ,本义是石头撞击、打击声,《说文解字》释为:“磕,从石从盍,石声”人们磕头时,以头撞地“咕咚咕咚”响,所以叫磕头叩,音kòu,本义是敲打、敲击的意思叩是古字,在《周礼》《论语》《列子》《荀子》《淮南子》等典籍里面都有。
人们磕头时,以头触底“咚咚”响,所以磕头也叫叩首,一样的意思在具体动作要求上,磕头与叩首没有区别,都是趴在地上以头磕地,但磕头偏重于口语,叩首相对文乎一些请注意,在宋元之前,没有“磕头”“叩首”这两个词。
“叩”和“磕”组词成“叩首”和“磕头”用于礼仪事项,是宋元之后的事情,而且出自民间,有话本小说等为证明代演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是较早使用“磕头”“叩首”语汇的在规范礼仪文本和官方较为正式的礼仪操作中,一直到晚晴,礼仪事项使用“稽首”“顿首”和“稽颡”,一般不用“磕头”“叩首”。
大体上讲,“稽首”“顿首”是礼仪源头,“稽颡”是专用于丧礼的稽首,有差异但不大磕头和叩首,是从稽首(和顿首等)演进演义出来的礼仪,通俗地讲就是民间简化版的稽首相对于稽首来说,磕头和叩首动作实施较为简单随意,符合一般居民相对简便的生活状态。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之前,行礼礼仪有三大类:一是跪拜礼;二是拱手礼;三是揖礼拱手礼是外出相遇礼仪,揖礼是拱手礼和跪拜礼的辅助礼仪,跪拜礼是行礼礼仪的主体跪拜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1、关于稽首稽首,读稽(qǐ)首,古代的一种行礼礼仪郑玄注《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周礼》:“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按清代著名学者姚鼐的考证:“《周礼》曰:稽首其仪,右手至地,左手加诸右手,首加诸左手,是为拜手稽首。
《礼》曰:稽首,据掌致诸地,以稽留其首于手之上,故曰稽首”稽首为“九拜”之首,是拜礼中最为庄重的一种,最初适用于臣拜君,即诸侯拜天子,大夫士拜诸侯秦汉以后,稽首礼被下放,一般如臣对君、下对上、子对父、晚辈对长辈等,都可以行稽首礼。
2、关于顿首顿首的行礼方法与稽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稽首要求以头额贴地,有停留时间,顿首要求以头叩地,叩后即抬头,反复几次或数次顿首的庄重程度次于稽首,后通用为下对上的敬礼,平辈之间也可以行顿首礼《三国演义》在 “董承密受衣带诏”一回中,写汉献帝欲以人事托董承,密商之后,密授衣带诏,董承谢帝,“承顿首谢”。
顿首这种礼节后世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大哭周瑜”一回中,写周瑜临死之前给孙权写遗书,开头就是“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后世的磕头和叩首,明显与顿首有传承关系。
3、关于稽颡稽颡是与稽首差不多的礼仪关于稽颡的行礼,《荀子--大略》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按唐代杨倞的注解:“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颡,则头触地”大致意思是说,行跪拜礼时,身体的平衡度是关键,屁股和头平衡的行礼,是拜;头低于屁股的行礼,是稽首;头触地的,是稽颡。
稽颡为丧礼专用,基本动作是:屈膝下跪,双手朝前,手心朝上,以额头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仪礼-士丧礼》有:“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礼记--檀弓下》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丧事活动中,举行特定的丧礼仪式,如入殓、上庙、堂祭、出殡、路奠等,孝子孝孙随棺柩灵位跪拜的,所行的礼仪就是“稽颡”。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学到了吗绦怎么读(绦怎么读什么意思)
读诗,学会读懂其关键字,可用汉字思维方法来读出其时空画面层次变化。仲春暮春交替之清明时节,是柳出细叶时,也是…
-
快来看绦怎么读(绦怎么读什么意思)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
- 这都可以favorable(favorable是什么意思)
- 满满干货襟(襟的拼音)
- 快来看pit(pitch)
- 原创pit(pitch)
- 干货分享摘的拼音(摘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