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越早知道越好秣怎么读(秣怎么读什么意思)

文化深广,乡音悠扬。\x0a科学精神,人文情怀。

越早知道越好秣怎么读(秣怎么读什么意思)

 

靖远方言里把“吃现成饭的人”叫“吃袅倒的”,跟近年常听到的普通话里的“啃老族”是一个意思,如“赵家老四沤那是个吃袅倒的(赵家的老四是个啃老族)”“吃袅倒的”多为比喻的用法,如“你一天蹲到屋里,啥活都不做,连个吃袅倒的一样。

(你整天待在家里,什么事儿都不干,跟个啃老族一样)”为什么把吃现成饭的人比喻为“吃袅倒的”呢?有老家的亲友经常这样问我“吃”的意思很清楚,但“袅倒”是什么意思呢?说实话,如不假思索还真不好回答靖远方言是我的母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方言的秦陇片,在甘肃方言里较有特色。

其中有许多俗语词,说法独特,词义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不加考证,尤其造词理据很不好说明“吃袅倒的”在靖远方言里经常听到,多用来责怪年轻人好吃懒做,只图享受现成,不思进取这个说法,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由“吃袅倒”加“的”构成的“的”字短语。

“吃袅倒”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袅倒”是“吃”的对象“的”是个助词性的成分,表示“……的人”的意义,相当于文言文里的“者”,具有转指的功用靖远方言里加“的”表示转指的现象不少,如“修车子的”“钉鞋的”“买菜的”等等。

从词的使用意义上说,“吃袅倒”就是吃现成饭的意思,明显表达的是一件与吃有关的事情,加了“的”就转指与这个事情有关的人了,即啃老族为什么这样表达,牵扯到词的理据意义的考证问题根据“吃袅倒的”用法,我们分析,“袅倒”应该是一种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东西呢?就需要考证

戴震关于汉语及其方言里词语的考释,中国古代的语言学有“小学”的方法,现代语言学有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附庸于经学的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汉字的形、音、义问题,目的在于阐释和解读经典这门学问发展到清代及后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黄生、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等,还形成了有名的学派。

其中戴震能算得上是这个学派里的首席专家了,他在这个领域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最有名的就是他在《转语二十章序》里所说的“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这在戴震及其后的训诂学里,可以说是一个达成共识的方法。

这个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于书面文献里的一个字词,你对它的意义有疑惑,可以从它的读音入手去探析求解;你对它的读音有疑惑,可以从它的意义入手去考察证明这个方法的出发点是文献里的字词现象,但对我们探讨今天活的方言口语里词语的音义,也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由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书面上写的应该与口里说的是一致的那么,靖远方言里的“袅倒”到底如何解释呢?如果按照戴震的说法,就得从音入手首先是“袅”的音! “袅倒”里的“袅”是个写音的字因为没有一个读niao阳平声调的字可写,所以我们就借用了。

在普通话和靖远方言里都读上声的“袅”字从古代“小学”的角度来说,“袅”就是个假借字,从今天汉字使用规范的角度来说就是写了别字但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方言里词语的语音现象,就不好说是写别字了。

方言里的说法,无字可写的情况经常遇到,一般是写个同音字,无同音字也可写音近的字,皆无,就用方框“□”代表,但都得注音加释义这篇文章里我们用了“阳平niao”、“niao阳平”等形式标注“袅倒的”的“袅”

,也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的形式“niáo”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什么我们方言区的人说的niáo,没有一个合适的字来记录呢?这跟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有关一种原因,口语里的音和书面文字的读音发生了不一致的变化。

例如甘肃方言里“伏小鸡”的“伏”(也有写“孵”字的)字,口语一直说“bao”的音,可是书面文字系统里念“fu”的音了一种原因,口语里的说法变了,文字系统也可能相应的做出了调整,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字系统里没有及时标写口语里变了的那个音,毕竟汉字是不是记录汉语方言的符号还不好说。

口语系统的音变化快一些,文字系统的发展缓慢一些,但一般情况下,二者还是互相适应匹配的,虽然文字的音具有滞后性“袅”是niáo的借音字明确了,进一步就得考察意思这也是我们这篇小文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古代“小学”的方法,因为本字不知道,可以说就缺少非常重要的证据了。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了,并且可以与古代的方法结合起来考察首先,我们在方言里找有没有与“niáo”同音的词语,即“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经过调查,还真有一个“niáo牙”(后文用“袅牙”)的说法。

“袅牙”这个词有说话刁钻刻薄、伶牙俐齿、纠缠不放等多种含义,是个比喻义,一般多用来说女子嘴损,如“王家的沤那个女子袅牙的很,你说不过(王家的那个女子嘴损得很,你说不过她)”从构词上来看,“袅牙”是一个偏正型的合成词,“袅”起修饰限定“牙”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

“牙”在靖远方言里多有跟言语相关的意思,多为比喻义,如“嚼牙茬”(嚼舌根)、“牙大”(说话口气大)“袅”是什么意思,从“袅牙”的词义上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即这个“牙”有本领大、实力强的特点,而且耐磨那什么东西的牙有这些特征呢?揆诸常情,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出发来看,只有“牛牙”符合这些特征!再联系到读音,“袅”和“牛”声母都是“。

n”,很有可能就是“牛牙”了再说了,牛的各种特征都被用来比喻人的习性,如汉语里常见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劲”“牛脾气”“吹牛皮”“牛气冲天”“牛饮”等所以用“牛牙”比喻说话的刁钻刻薄、伶牙俐齿、纠缠不放等特征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于是我们遍捡古今各种语文类工具书,但很失望,没有查到有嘴损义的“牛牙”的说法,也没有niao阳平的字!虽然如此,毕竟是老百姓口里经常用的说法,肯定会有一个来源,难道能说老百姓嘴里的音或说法是错误的?

正好《方言》(季刊)2016年第3期375—379页刊登有一篇周利芳的文章:《内蒙古晋语形容词“牛”[꜁niɔ]》,探讨了内蒙古晋语及陕西的一些方言里“牛”字有niáo的读音的现象,也举了“牛牙”一词周利芳的

考证方法基本是现代语言学的,文章有充分的论证,我们可以参考“牛”字,中古音韵地位是流摄开口三等平声尤韵疑母,按照古今语音演变规律,今音读niu阳平但我们前面推测它读niao阳平,韵母明显不同,一个是iou韵母,一个是iao韵母。

于是我们从考察今天甘肃方言里读iao韵母的字的来源出发,发现应该来源于中古效摄开口二等疑母和开口四等泥母,但这几个音韵地位上没有平声的字,常用字只有上声字“咬”(甘肃方言里老派是“n”声母)和去声“尿”。

今天读上声的还有几个字,“鸟”字本来是“d”声母,“茑、袅”口语里不常说,“嬲”是个俗字;读去声的“脲”字指尿素,口语里也不常用,意义也对不上再扩大视野,我们发现中古流摄有几个字,在甘肃方言的一些词语里都读“ao”或“iao”韵母,而且与“牛”字有关,即“牡”“休”“矛”“缪”等。

郎士宁绘《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牡”字是流摄开口一等字,在甘肃方言老派说法中,基本都是“mao上声”的音,“牡丹花儿”的“牡丹”读音与“卯丹”同音“休”是流摄开口三等平声尤韵的字,在甘肃会宁、通渭、定西、陇西、天水一带的方言里常出现在“休说、休走”等词语里,说“hou”或“hao”平声的音。

“hao”平声的说法与这些方言里“豪”同音,所以常见当地人写“豪说、豪走”“休”有停止、罢休的意思,引申为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常见于早期白话文学作品中,如唐·杜甫《戏赠友》之二:“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二折:“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休就是不要的意思再如“休得、休说、休言、休要”等说法中,休也表示不要的意思(分见徐少峰主编的1997年团结出版社和白维国主编的。

201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近代汉语词典》)可见不要意思的“休”使用时间之早和范围之广古代有一种兵器叫“矛”,甘肃老派方言现在还叫“描子”,实际就是“矛子”“矛”也是一个流摄开口三等平声尤韵的字,甘肃方言里与“描”同音,韵母是“iao”。

“缪”是流摄开口三等去声幼韵的字,做姓氏也读“miao去声”的音,韵母也是“iao”“休”“矛”“牛”三个字,在中古音里,都是流摄开口三等平声尤韵的字,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只是声母不同“矛”是明(m)声母,“休”是晓(x或h)声母,“牛”是疑(n)声母。

“休”的韵母能读“ao”,“矛”的韵母能读“iao”,那么,“牛”的韵母是不是也能读“iao”呢?应该是可以的,这就是语音的规律性的表现由于都是三等字,读“iao”韵母也是符合甘肃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但“休”为什么不读“iao”韵母而读“ao”韵母呢?因为今音h声母不与齐齿呼的韵母配合。

从甘肃方言里“休”“矛”“牛”等流摄字读“ao”韵(包括“ao”韵母和“iao”韵母)可以看出中古音流摄字与效摄字是有瓜葛的据学者的研究,认为上古音里幽部和宵部有分合有关系,那么甘肃方言里“休”“矛”“牛”等字的韵母读“ao”或“iao”的现象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一些存古的痕迹呢? 。

至此,读niao阳平的“袅”这个字就有了着落了,就是“牛”字,“袅牙”就可以写成“牛牙”为什么说人嘴损要用“牛牙”,我们前面已有分析,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地域的文化靖远在历史上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县份,也有一部分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养殖业,比如牛、羊、驴、马的饲养。

所以,在靖远方言文化里,日常的言语交流中,用牛、羊、驴、马等家畜来打比方的词语就很丰富如说人脾气倔强执拗叫“牛脾气”,把说大话叫“吹牛皮”,把怕老婆的男人叫“绵羊头”等等所以,老百姓用“牛牙”作为喻体比喻说话刁蛮、伶牙俐齿、尖酸刻薄、纠缠不放等就不难理解了。

“牛牙”清楚了,那么,“吃牛倒”的“牛倒”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得进一步联系当地牛的养殖文化来解决了!

牛、羊、骆驼等偶蹄类动物,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劳作或休息的时候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饲料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普通话里用“反刍”这个词表达,靖远方言用“倒秣”表达“反刍”或“倒秣”的意思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咽下去的饲料再返回到嘴里”,二是“细细咀嚼饲料”。

“返回到嘴里”,靖远方言用“倒”表达,“倒”读去声,有颠倒的意思“饲料”用“秣”表达普通话里的“反刍”,“反”有颠倒、翻过来的意思,与靖远“倒”的意思相同“刍”是喂牲口的草料,与靖远“秣”的意思相同,所以还有“刍秣”合在一起表示饲养牛马的草料的说法。

“反”“刍”“倒”“秣”这几个字都是从古汉语里继承下来的,普通话里“反”“刍”组合构成“反刍”,靖远方言里“倒”和“秣”组合构成“倒秣”,这是普通话和方言作为古汉语的后裔而表现出的传承性其构词理据都突出的是颠倒和草料,这是普通话和方言造词的共性。

一个词的意思,有多个特征,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选用某个特征,这样就造成了方言的差异靖远方言里的“倒秣”一词,在老百姓的使用过程中,突显的是把咽下去的饲料再返回到嘴里这一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引申还有现成的特征,于是就有了“吃牛倒秣”的说法。

但“吃牛倒秣”是四个音节,从语言韵律的角度说,是“1+3”的音节模式,说起来有点拗口,于是就省了“秣”字而说成“吃牛倒”,是“1+2”的音节模式说“牛倒”所占用的时长大致与“吃”字差不多,韵律节奏就成了“1+1”的音节模式,符合汉语双音节化的特点。

吕叔湘先生曾经论述汉语的结构关系跟单音节和双音节有关,偏正关系“2+1”式居多,动宾关系“1+2”式居多“吃袅倒”是动宾关系把吃现成饭的人比喻为“吃牛倒的”,一来符合隐喻的认知方式,二来形象生动,具有生活气息,贴近老百姓的口吻。

至于为什么不说“吃骆驼倒秣的”或“吃羊倒秣的”,我想,可能跟骆驼在靖远不多见和羊的反刍时间较短及量少有关今天方言里还说的一些词语,表达的思想及相关的概念,除了新概念之外,基本都是古已有之所以我们既可用古人“小学”的办法,也可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去考释“袅牙”就是“牛牙”,“袅倒”就是“牛倒”,“吃袅倒”就是“吃牛倒”。

方言词语的说法,都是代代口耳传承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还是很少的用汉字记录汉语,大多记录的都是不同时代共同语里面的说法,方言的说法,尤其在过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写法现在科学昌明,关注各地方言的人多了,就存在一个用汉字如何写方言说法的问题。

大部分与共同语一致的说法,照写,照抄!少数不一致的,需要考释考释出来,也不一定就要把“袅牙”写成“牛牙”,把“吃袅倒”写成“吃牛倒”,因为今天的人看书面文字的东西,都是用共同语的音来念这些字的所以看见“牛”字,就读“niu”阳平的音,不会念成“niao”阳平的音。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然而不是口语中所有的音都有圣人造的字可写也有造了字,因这个字的读音古今变化较大,导致今天的人不知如何去写的情况我们谈的“袅”和“牛”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的考释只是作为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方面,尽量推测一些词语的来源而已。

从地方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只是研究并考察一些文化事象说法的理据而已从方言学的角度来说,考证清楚一个字的读音、探讨分析一个词的造词法,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添一两块砖瓦我们的研究也可以说明,方言口语里的音,不能以书面语里的字音去揆度;反过来,也不能以共同书面语的字音去规定方言口语的音。

//////////编辑:李依憬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