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不要告诉别人舂怎么读?(舂怎么读?臼怎么读)

鲁西南一带俗称 “蒜窝子”、“蒜臼子”,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多用于捣蒜的食品用具。根据中医理论,经常吃蒜大有益处,因此,山东人对于这个工具的使用,

不要告诉别人舂怎么读?(舂怎么读?臼怎么读)

 

杵臼是一种将食品捣碎成食糜状的加工工具,在山东普遍使用鲁西南一带俗称 “蒜窝子”、“蒜臼子”,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多用于捣蒜的食品用具当然,它的应用范围不仅仅是对大蒜进行加工,还包括对辣椒、芝麻等其他食品的捣碎以及对药材进行精加工等方面。

在食品缺乏的年代,大葱、大蒜是山东人饭桌上的主要菜品根据中医理论,经常吃蒜大有益处,因此,山东人对于这个工具的使用,自然是非常熟悉不过了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吃饺子时,总是少不了加点醋、蘸点蒜山东人过春节,听着捣蒜的声音,看着锅里的水饺,欢庆的气氛顿时盎然了许多。

杵臼的结构很简单,主要包括两部分:杵和臼杵,也叫捣蒜锤,是一根木棒或者是石棒,用于锤击食材;臼,也叫捣蒜罐,多为陶制,也有木质或用石头凿成罐状,用于盛装需要加工的食物杵臼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一只手扶着蒜臼将其固定,另一只手用捣蒜锤锤击臼中的食物,直至将其敲打成泥状或沫状。

有些蒜罐的外侧还有一些环纹,具有很强的民间特色;有些还是一些特质的粘土烧制而成,外侧漆红,整体更具有生活气息小小杵臼的历史渊源却不短神话中也不乏它的身影,“玉兔捣药”,看似虚无,但是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积淀。

不仅如此,由于它的外形大小不同,也不难看出它不同的应用范围杵臼,分为很多材质制成,例如大型石臼用于捣锤数量较大的食物、小型的铁质臼或青铜臼多用于药材的研磨,陶制臼或木制臼多用于对一些调味品的加工等据史书记载,杵臼最早应该是人们加工谷物的工具,先人们先由木棍直接捶打谷穗使之脱粒,此后才发展为舂打。

《易·系辞下》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文解字》载:“古者雍父初作舂”相传雍父为黄帝大臣,说明杵臼发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实际上杵臼的出现可能更久远些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用杵臼的情况看,最早的杵臼是所谓地臼,即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或麻布,倒进谷物用木棍舂打。

稍后发展为木臼,即在砍下大树以后的树桩上挖一个圆坑,倒进粮食用木杵舂打,称之为树臼再进一步就用砍下的一段树干制作木臼,可以移动,便于使用最后才使用石头制作的石臼由于杵臼捣碎物品的功能非常适合人们的需要,杵臼渐渐被广泛用于食品、药品的粉碎加工,因此,各种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材质多样的杵臼被发明出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在山东以及周边区域,杵臼的使用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每一件器物的发明都是历经生活的洗礼而渐趋优化,但是在山东诸多家庭中杵臼却未曾被现代的榨汁机或料理机所代替有时候,年轻人会好奇于长辈为什么不将之换成省劲儿的料理机,长辈总是说:“现在的工具换代很快,料理机确实省力,可是它却少了劳动的味道!”是啊,这些民间器物也许让人觉得它已被时代所抛弃或者说是理应抛弃,但是,在老一辈人眼中,它们是生活中的朋友。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看似古老笨拙的器物存在,才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