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太疯狂了笙怎么读(笙怎么读什么意思)

我尝试着背对现实往回摸索,想看看笙这种乐器,在历史的面纱后最本初的样子。慢慢领悟到笙在古代所包四种精神——“和”“德”“清”“正”。

太疯狂了笙怎么读(笙怎么读什么意思)

 

笙赋四谛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是一种通过效法自然,而达到的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天应时”即可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不但用于日常耕作,也涉及军事、医学、祭祀等诸多方面,其中自然也包括音乐。

中国从周代以来一直使用农历,即一年从正月开始,经过十二个月后再开始新的一年,这十二个月也对应于音乐的十二律吕东汉《白虎通》记载:“笙者,太簇之气也,象万物之生,故曰笙”什么是“太簇”之气?一直以来,我演奏的笙都是D调,而 D 是西方音乐对一个音高的叫法,这个音在中国的十二律中就叫作“太簇”,而在十二律对应十二月的理论中,“太簇”又恰恰对应了正月。

我习笙多年,每每遇到五线谱的时候都会暗想,为什么这个乐器是 D 调?要是 C 调该多好?就不用费力地移调了然而将 D 调对应“太簇”一想就明白了,这是为了相合于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正月之际,一阳始生,万物复苏,在那和谐清越的笙音里,有我们祖先对天地间万物共生的愿望,这是一种极为深沉的表达。

太多问题吸引着我,我尝试着背对现实往回摸索,想看看笙这种乐器,在历史的面纱后最本初的样子于是,在古籍的只言片语里,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我试图连接和勾勒,像蜘蛛修补着一张破碎的网——这不是学习,更像是唤醒和笙有关的很多文字,虽是第一次见到,但并不陌生,只因为那些对笙音的赞美里,充满了对人性的追求。

就这样,我慢慢领悟到笙在古代所包四种精神——“和”“德”“清”“正”四谛之和“和”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的美学范畴,也是笙的前身在甲骨文殷商时期,和字就已出现,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可见古人对“和”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我惊讶地发现,这件我熟悉了四十年的,可以亲手制作的乐器里,原来还有这样美好的含义从笙的形制上来看,几乎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一个缩影史籍。

《世本》中这样写道:“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作为乐器的“笙”,是个通假字,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从笙的物理结构来看,下面是笙斗,上面是笙苗,笙斗里面是发音的簧片,被安装在笙苗的根部——笙斗就像大地,。

簧片像种子,那笙苗呢?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出来的万物这也是祖先对音乐的态度,充满着效法自然的智慧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论述,殊途同归这也说明了笙与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庄子《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而这“籁”字也是笙的名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在《齐物论》中,关于地籁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当风吹过大地,使得大树上的窍穴、高低起伏的山岗等人间的造化万孔怒号,风在前面吹,孔窍在后面和。

风大则和声大,风小则和声小,当风吹过之后,所有的孔窍,又归于了一片寂寥”这难道不像天地间的一曲笙歌吗?从笙的发音原理来看,气振簧鸣,气停音止——这个可以演奏多声部复调和声的乐器,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和”的另一种特性是圆融,笙在乐团里也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三千年来,无论在夏商周祭祀仪礼的庙堂上,抑或在近代的地方戏曲、民间社火,甚至在现代化的民族乐团编制里,都离不开笙只因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三弦等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但只要有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笙有一种特性,叫传统和声——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四谛之德笙的第二种精神是“德”“德”原本是形容人的品德,怎么会跟笙的精神连在一起呢?这还得从我对笙的一个误会说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好像学错了乐器,因为我发现,笙根本不能表达那种厚重浓烈的感情在轮回乐队担任主唱时,只要电吉他一插上音箱,接上效果器,那声波如排山倒海一般势不可当,让你冲动、亢奋、血脉贲张即便是不插电的传统声学乐器,如小提琴、二胡,那百转千回的滑音和颤音也能让音乐如歌如泣,使你为之动容。

还有那琵琶的娇柔婉转,唢呐的高亢嘹亮,鼓的振奋雄浑……所有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先天就已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打开一扇窗那么,留给笙的那扇窗又在哪儿?笙音的特点又是什么?难道真像别人说的那样,“没有性格就是它的性格”?这一切一切的疑问,在读了晋朝潘岳的《笙赋》之后,我想我。

找到了答案《笙赋》是一篇专门为笙而写的赋,形容笙的音色是“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意思是说,笙所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绝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这倒让我联想到《论语》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

笙的音乐,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优雅而节制的美,而这种美,恰恰是符合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无论快乐还是忧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都习惯于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如这边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的人生际遇时的一种淡定和从容这样的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种震撼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一扇窗,即便只是透过紧闭的窗棂,自窄缝间匆匆一瞥,而那仿佛触手可及的精神世界,足以让我沉浸在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的狂喜之中。

我突然意识到,我手中这件乐器是这样崇高而优雅,好像是一座无形的桥,连接着现在和过去,引着我走向前人创造的那崇尚素朴简约的精神高地四谛之清笙的第三种境界是“清”“清”是一种中国独有的音乐美学概念,《灵芬馆词话》里形容姜白石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罄”。

而在唐《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笙有很多名字,包括凤笙、凤吹、唤凤等等——可是,这一曲清笙又是如何与凤凰神仙联系在一起的呢?要弄清这些,就要回溯到两千年前笙的黄金时代。

笙的这段灿烂历史,发生在先秦,时间正好重叠于世界文明史中的轴心时代当时笙作为礼乐重器,在庙堂和民间广泛地流行着就连主张“非乐”的墨子,也在拜见荆王的时候“锦衣吹笙”春秋战国时期的笙家不胜枚举,各种传说也多,最著名的自然是王子乔吹笙的故事。

王子乔又名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儿子东汉的蔡邕、唐代的武则天都曾力碑纪念过他,而茅山道宗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中,王子乔更是位列仙班,甚至远在老聃之前王子乔不但善于吹笙,而且演奏时还能引来天上的凤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今天嵩山太室中峰下的“白鹤观”,相传就是子晋修真的地方如果你到了少林寺,一定要去看看山门外,在西石坊上的一副对联那也是关于王子乔的记载:“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面接嵩峰,静夜风闻子晋笙”中间的横额刻的是“大乘胜境”。

国家大剧院讲座《艺术无界限》2013我们不必深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甚至可以不管为什么一位道家修炼者,却在禅宗祖庭与二祖神光同居尊位,只要想一想,在月华如水的静夜里,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偶有一曲清越的笙音随风飘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萦绕人间的“大乘胜境”吗?在很多影视作品的配乐中,只要一出现笙的音色,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种缥缈超然的感觉——全世界有那么多簧片乐器,为什么只有笙,和

、和神鸟仙人联系得这样紧密?要想揭开这个秘密,就要说一说,笙簧上的一层薄薄的石绿簧片是用黄铜制成的,吹笙的时候,气流在寒冷环境下会产生少量湿气并附着在簧片上,时间久了簧片会生锈,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簧舌被锈住以致不能发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方法:在一块铜板上,用五音石加水反复研磨,直到磨出一种绿色的浆,再把这种化学成分非常接近天然铜锈的绿浆涂抹在簧片上,因为有了这一层天然铜绿的保护,簧片就再也不会生锈。

不但如此,这层铜绿还会密合簧舌与簧框之间的缝隙,从而减少气息的流失,使演奏更加省力更神奇的是,这层石绿还让笙的音色发生了很大改变,变得更加空灵,清越,像在每个音符上面涂抹出一道绮丽的彩虹这种神奇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以一个标准音“A”的簧片为例:在每一秒钟里,它的振动频率是440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40赫兹。

而重要的是,当簧片在振动时,也带动了这层薄薄的石绿,让石绿当中细小的分子颗粒产生摩擦经过测试,涂抹过石绿的簧片发音时,音频中 4000 到 12000 赫兹之间泛音振幅明显加大,再经过笙斗、笙苗的放大共鸣,最终使笙的音色,

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美——既不像口琴那般孤独,也不像风琴那种浪漫,而是一种非常清朗空灵的“金石之音”四谛之正“正”是笙的第四种精神从《周礼》中我们得知,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负责总管教习其他管乐器,并以其音准稳定、律音相和的特性,被誉为“五音之长”。

到了近代,无论小型民族乐队,还是大型民族管弦乐团,无一例外都由笙来校定音准这正是因为笙的音准相对稳定的原因——所谓相对稳定,是指一旦将笙音校准之后, 不会因为演奏者的水平而影响音准,并且可以在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的时间内,不会发生走音的现象。

笙的校音工作,我们称之为“点簧”,是指通过增减簧舌上面朱砂蜡的重量,来调节音准的过程,蜡多了音就会低,反之则升高这是一项非常细密的工作,一定要致心一处、全神贯注才做得好小小的簧舌只有几毫米宽,上面的蜡头只有芝麻大小,调节时既不能将蜡黏住簧缝,还得考虑到吹吸时气息的。

强度,和音准的变化如果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点簧,就是个例证——因为点簧的依据是律制,所谓律制,是一种规定和计算音阶中各个音的精确高度的数学方法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律制标准,比如中国的五度相生律和纯律,西方的十二平均律等等。

而每种音律都有它的优势,但没有一种是绝对完美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于校音点簧这件事,要达到绝对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何才能接近完美呢?为了达到最好的音准,点簧时既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度相生律,还要配合十二平均律的校音方法。

在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要在细微到一两个音分的差别间调和(每两个半音之间是一百个音分的距离),从而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

我发现,这不但是校正音准的过程,也是一个正心调性的修炼经过和笙这样深度的沟通和交流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甚至达到一种合而为一的状态发声灵敏、音准和谐的乐器,有助于我进入深度表达的状态那时候,几乎可以忽略技术环节,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深深的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这就是“和、德、清、正”——有关笙的四种精神我想这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上古先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作者吴彤,跨界音乐人,民乐演奏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笙”的传承人,曾获第52届格莱美最佳跨界古典专辑奖。

       2016年,吴彤新书《吴彤们》和双专辑(演唱专辑《吴彤们·唱歌魂》、笙演奏专辑《吴彤们·音乐云》)同步推出,诠释人的多面可能性,引领跨界音乐新气象。美◈好◈听◈读

一键关注·收藏美好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一切为了分享美好的事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