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快来看拙(拙政园)

关注“读书村”:每天十分钟,打开文学的美好

快来看拙(拙政园)

 

关注“读书村”:每天十分钟,打开文学的美好

拙政园之“拙”作者 |王瑞芳午后的阳光明亮而温暖,独自在拙政园闲逛随心所欲,探访每一处此刻,徜徉于小径,几棵高大的银杏树矗立在斜坡上,伸向四周的树冠缀满了金黄金黄的叶子,微风乍起,像无数只蝴蝶翩翩起舞,让人想起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只是这里的蝴蝶是清一色的金黄色而已。

有的叶子晃悠悠飘下,静静地浮在树下的青草地上,像是绿色绸缎上的金黄色绣花斜坡下,一弯清波,两边红黄青混杂的枫叶倒映其中更有一枝,斜逸而出,把自己置于碧水之上枫树旁边是高高低低,或圆顶,或树立挺直的树木,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花草。

假山、回廊、亭榭、小桥、楹联在这些树木花草中,它们与这些树木花草构成了这座园林的主体夕阳西下,游客们相继离开,有不知名的鸟儿偶尔划过,园子里渐渐安静下来了坐在水边的一块石头上,凝视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拙政园。

透过目力所及的这些客观存在的景象,我极力在脑海中寻求答案,拙政园的“拙”到底是什么样的 “拙”?为什么叫拙政园?它最初的主人是谁?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官员)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在唐朝陆龟蒙宅院与建于元朝的大弘寺址上修建园林,奠定了后来拙政园的雏形。

晚唐诗人、农学家陆龟蒙弃官归田,隐居在家乡松江种田采茶,考察农事,写出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古代农具专志-《耒耜经》他是唐朝隐匿诗人的代表他因为他的诗和专著而留名后世,他曾经住过的院子也因拙政园而常常被人提及。

当初大弘寺的创建者也不知道他们寺院的废址,会变成后来一处苏式园林的代表作不论是陆龟蒙的归隐,还是大弘寺的创建,从其实质来说,都是远离世俗红尘之后的精神所归之处,也许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王献臣选址这里建园的必然性了吧!

园既成,王御史流连园中,山水草木,亭台楼榭,既有大自然所呈现的元素,也有自己喜欢的诗词绘画艺术要素,自然与人的艺术创造融合一体,无不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淡然与闲适,惬意与自在想到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句子,王御史感同身受,遂命名园子为“拙政园”,以此表明自己的心性和余生的人生向往。

王献臣以“拙政园”命名自己的园林,亦是继承潘岳之情志“拙”字是形声字,表示手艺粗笨,不善技巧,因而引申出非心灵手巧;由此再引申为在朝廷中不善与人周旋,处理事端;其次,其作为“本人”的自谦之词;此文中的“拙者之为政也”,我以为“政”字,亦通“正”,此处意为“正经的事情,应该尽心尽力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全句意为“种菜浇水乃是我(拙者)的正经(主要)事情”,以此表明自己与官场做官,处理“政事”之“政”已经无关,甚至于轻蔑和不屑。

这个关于拙政园名字的解读,不知各位是否认同?无论是潘岳,还是龟蒙宅,亦是王献臣,在官场失意后,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和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定位与安排,都没能逃出历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远离权利中心之后的归宿,选择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樵夫生活。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他们经历了官场的繁华与荣耀,以他们的“智”看透了世间变换与人情冷暖,从而深刻地领悟到了人生的本质意义在佛教和道教自觉与不自觉的影响下,选择了清净与闲适,安宁无争的田园生活,就是他们所说的“拙”。

这样的“拙”是大智若愚,是看破和超越世俗浮华的功名利禄,发现生命的朴素和清淡真相后的“智”的选择分明是悟透了生命的本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通向生命“彼岸”的必然选择,以“拙”的表象,真切而踏实地注释生命的本来面目。

二是无论庄子的《齐物论》表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还是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说“自然把我置于这个世界,又要把我领出这个世界我把自己寄托给她她可以凭她的意愿来对待我她不会厌恶她自己的作品。

”,都明确地说明“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不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这些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名字和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看法无不表明一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而田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人文生态环境,与都市环境和权力中心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截然不同,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来说,历代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选择“拙”的田园生活,是身心天性、人性的回归,是真实而地道的“天人合一。

”夕阳隐去,暮色渐起,园子里几乎没有人了,些许寒意升起,我的思绪在这鸟鸣黄叶林的寂静时刻走得很远走出园子,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淹没了我人群中有各色各样的人,有为仅仅满足生存之需奔波的、有超越了生存之需而追逐名利的、也有近年来常被提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为了权位与财富不惜出卖人格者。

无论哪一种活法,作为人,如果远离了自然与田园,被某种追求所驱使,是不是脱离了生命原本的意义,与生命的本质形态背道而驰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拙政园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苏式园林的代表作,仅一个“拙”字,就令人思绪颇多;而它的几度兴衰,几易其主,几换其名,会给人们怎样的深思与启悟?在旅途中,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远远超过了建筑物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和重量,这是旅行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END—【本文作者】王瑞芳,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居西安市点读王瑞芳最新文章:·探寻最后的“桃花源”·《边城》与沈从文先生的追寻点下边链接,欣赏读书村精彩微刊↓↓↓◇

好看·读书村精彩月报(2022-9)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主持人:丁小村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