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深度揭秘蚌埠怎么读(蚌埠怎么读网络用语)

在网络用语的狂欢过后,我们是否应该对“文字失语”感到焦虑?

深度揭秘蚌埠怎么读(蚌埠怎么读网络用语)

 

每到年底,各种机构与研究中心,比如《语言文字周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搜狗输入法等,会评选这一年的流行热词,这些榜单侧重的资料不一样,其标准也略有差别,有的更加偏向于官方的宏大叙事,也有的充满着烟火气的情绪喜悲。

综合各个榜单的数据,一些网络流行语频繁的出现,像拼音缩写(yyds),谐音梗(夺笋),“废话文学”等等这些网络“梗”文化的产物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网友有如此大的热情创造这些“梗”呢?在网络用语狂欢过后,我们是否应该对“文字失语”感到焦虑?。

“废话”与“诗歌”早在公元前1000年间, 周代民间便流传出一首描写采摘的歌谣——《芣苢》(fú yǐ)(诗经·国风·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是一种野生植物,又作“芣苡”, 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本诗的大意为: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将它摘下来,再掖起衣襟兜回来全诗48字,却只讲了一件事情:采摘芣苢诗中反复运用的语句“采采芣苢。

”或许促成了“废话”与“文学”的第一次相遇。

插画师呼葱觅蒜的《绘诗经》在《诗经》中运用这种反复手法的还有《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有《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再后来还有还有脍炙人口的《江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文学方式看起来无聊极了,作者总是用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文字来描写同样的事情,如同讲废话一般,但是“废话”显然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插画师呼葱觅蒜的《绘诗经》《江南》将回旋的音调注入民歌之中,鱼儿一会向东一会向南的灵动姿态跃然纸上,而几句重复也将“鱼戏”这一画面变得俏皮、轻松起来《芣苢》亦然,通过不断的重复采摘野菜这一动作,劳作者愉悦的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运用反复的方式表达诗文的节奏感与音韵,这是“诗歌”与“废话”的相遇“玫瑰”与“枣树”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开始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变,北美及欧洲国家开启了“咆哮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之有人称这是“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美国士兵自欧战前线上归国拉开了这一时代的序幕,随后是以爵士乐为代表的新艺术的诞生,崭新而自信的现代女性面孔的出现由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所著的书籍《地理与戏剧》(《Geography and Plays》)中的一句话在当时的文艺圈中广为流传——。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多方势力交融混杂1924年鲁迅发表了散文《秋夜》,这篇文章的开头便是那句深入人心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在相同的年代,两位作家都运用了“废话”进行创作,“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句话有人认为是在强调一件事物无需修饰,完全指代它本身,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独立、理性精神的体现而鲁迅笔下的枣树也有多种解读,有学者认为“枣树”则代表着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勇敢前进的战士,亦有运用重复的语言体现作品的镜头感。

不管是哪种解读,“玫瑰”与“枣树”的“废话文学”都展现出了时代的厚重感“当代废话文学” “上次听说这事还是在上次”,“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一日不见,如隔一天”……除了读起来是一些说了但没说的话以外,这种语言形式还剩下什么呢?。

央视新闻以一则有趣的视频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废话文学”的概念,它指出“废话文学”掌握了幽默的心理节奏——失谐,通过“重复”和制造“差异”来形成一种与听者预想的不和谐,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出其不意、毫无道理,。

“废话文学”消解了我们以往认知中对某句话的结构性认知。

废话文学的热潮,正是人们对他人“赋予意义”的厌倦,是对信息爆炸的反叛,也是对低质量信息的“以毒攻毒”看到一篇空洞的新闻稿,一句“我上次听你这么说还是上次”的评论,其表达效果可能要远远好于直白的“没交代任何信息”;看到一篇七拼八凑的八卦文,一句“你搁这儿搁这儿呢”的抨击可能比“通篇废话”来得更有效。

用“废话文学“表达对废话的反抗,显示出这种语言形式的一种特殊使命。每个时代赋予了“废话”不一样的含义,也和文学有着不一样的相遇。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废话,朱自清也曾写到:“一辈子说话作文,若都是说道理,哪有这么多道理?况且谁能老是那么矜持着?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诗文就是这种废话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而“废话文学“作为网络梗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媒体与网民狂欢式的传播过后,褪下热度之时,我们应该去思考,原本严谨、有趣、多样的语言是否在网络的冲击下渐渐流失。

“耗子尾汁”“蚌埠住了”“雨女无瓜”要翻译这些词语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困难,这些已经出圈了的谐音梗,是许多网民日常交流调侃的必要工具。

可使用谐音梗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谐音梗的热潮,早在三千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彻底结束周王朝统治的秦始皇,发现人们在说“正”月的时候,仿佛是在喊他的名字“政”,命令天下人再不许说“正月”,而要改成“端月”鸿门宴上,范增手里举着玉玦(jué)频频暗示项羽下定决心杀了刘邦,但项羽明明看到,却没有任何反应。

当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的尸体溅着鲜血横在眼前时,他一定非常后悔没能好好修习谐音这门学问。

鹿纹,“鹿”与“禄”谐音,象征吉祥、富裕古时的谐音在诗歌中也常有体现,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句中的“勤”便是隐喻“情”而诗句中最深入人心的谐音当属“柳”字了,诗仙太白在《劳劳亭》中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柳,谐音“留”,表达留别或挽留之意,因此成了古人们诉说离别、寄托思念的常见意向。

鸾鸟衔绶纹,“绶”与“寿”谐音,象征健康长寿古时的这些谐音梗大多都是同音假借,即找音同或相近的字眼借用或转移它的意思这算是许多古谚语和双关语产生的核心秘诀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类似的语音触动了人们内心丰富的联想,从而让谐音成为方便而生动的表意。

比起古人,现代的谐音形式更加的多样,有将其“‘形’与‘音’嫁接”,如“网抑云”“耗子尾汁”;有把独特的口音通过戏谑的方式表达,如“雨女无瓜”“夺笋”;还有出其不意,天马行空的联想,如“蚌埠住了”“芜湖起飞”。

蚌埠是地名,隶属安徽省比起抱怨对某件事的不满,许多人更愿意用“蚌埠住了”来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当着人们的解压阀,在被现实的压力裹挟之时,在网络上用直白的控诉化作俏皮的谐音梗,谐音修辞在千年历史中流传出的乐观与豁达也就此体现。

但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流水易逝,现代的谐音词汇生命周期极短,当大量的谐音流行语充斥于社交、媒体之中时,那些经过时间洗礼流传千年的谐音修辞的生存空间或许也正在慢慢变小,如同谐音修辞一样,当我们的语言中其他有趣的修辞渐渐的被网络流行语所代替,那些薪火相传的语言或许也就慢慢流失。

互联网看似丰富的信息之中,背后是否隐藏着大片的荒漠?

如果说谐音梗我们还能通过其读音猜测它的意思,那么像yyds,awsl,xswl,这种拼音缩写的委婉体,则是对受众有了一定的“门槛”的要求在有多少人为“yyds”狂欢之时,几乎就有同等数量的人反对这种语言使用方式。

那么为什么这种拼音缩写的形式会流行呢?又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大的争议?

这跟我们的网络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最早是因为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因为限制的原因产生了各种违禁词,于是就开始造词,原本只是为了过审才创造出来的委婉语,但在这几年的使用却变得更加广泛这主要是因为“加密通话”是也圈层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ACG爱好者都热衷于此,这类简化表达也容易识别“自己人”,例如在饭圈中,某个明星的部分粉丝开始使用拼音缩写后,会有更多内部人员跟风使用,由此获得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网络热词插画这种建立在群体自觉和群体认同上的“秘钥”,阻隔了其他群体的靠近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尝试以委婉的方式和主流文化进行协商和抵抗而圈层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大众接受度都是较低的,而网络本身也是我们主动去选择群体的平台,各种拼音缩写的流行也应只在小众群体之间,但在资本的影响下,一些平台或媒体作为推手,将这些词语在网络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以形成“破圈效应”,旨在扩大圈子的影响力来获得利益。

甚至有媒体将“拼音缩写”的形式营销为00后的标志。

“OOTD”是“outfit of the day”的缩写当一个本身只用在讨论特定文化所用的语言方式被用到了日常的交流之中,争议也就随之而来除了将文字进行缩写,网络流行语中还有一些其他对文字的魔改,比如语义挪用泛化。

内卷从一个原本是描述印尼水稻耕种的词语,变成了现在表达竞争的词。

再者还有汉语的“欧化”,中文向来惜字如金,而现在的流行语中有些句子结构繁复、修饰成分多、语句倒装、被动式、结构助词和各类从句的大量使用等如“我有和你说过……”,网络流行语本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但如果过度的无意义的使用,那些在饱读诗书后本应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好词佳句,全都变成了“一言以蔽之”的符号和“拟声词”之后, 。

就会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初衷相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所有的语言都在吸收演化,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作者所畅想的未来语言就是多种语言的混杂,像英语的“laser”本身也就是一个缩写词,“goodbye”的原意是上帝与你同在。

缩写信息使用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的工具,任何文化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会被慢慢淘汰和遗忘,而那些经过时间反复沉淀和检验的,终会被记录和保留汉语早已经饱经沧桑,无论是“废话文学”、“谐音梗”,还是“拼音缩写”都还远远达不到被它所吸纳的门槛,。

或许我们该焦虑的不该是“网络流行语”本身,而是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流行语会怎样。

因此对于“文字失语”的现象,我们在将目光放在网络流行语泛滥的同时,或许也应该去关注我们本身对语言教育的缺失*图片来源于网络记者 | 成思源排版 | 陈璟璐责编 | 李耀怡 闫萌Recommended往期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