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学会了吗姑妄言在线阅读(姑妄言卷十一水氏)

曹去晶与李渔,一个在清代前期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在明末清初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两人的作品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诸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很显然,曹去晶在创作《姑妄言》时借鉴了李渔小说。

学会了吗姑妄言在线阅读(姑妄言卷十一水氏)

 

《姑妄言》全刊本20世纪40年代,曹去晶的《姑妄言》残本在上海刻印出版,但未能引起学界的注意,因为它仅存40-41回(实为该书第十八回)60年代,前苏联学者李福清在列宁图书馆发现了二十四卷《姑妄言》全抄本,随即告之于众,也没有产生反响。

直到90年代,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正式出版,这才引起学界轰动作为“古本色情小说中集大成之作”,《姑妄言》确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仔细品味,它与此前的李渔小说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体制方面曹去晶大致生活于康熙后期及雍正时期,李渔主要生活于明清之际,两人虽相差几十年,但在小说创作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创新《姑妄言》洋洋洒洒近百万言,属典型的长篇小说,却仅有二十四回,平均每回四万字左右,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绝无仅有。

此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二百四十则,经过毛氏父子加工后,变成一百二十回,七十万字,平均每回六千字左右;施耐庵的《水浒传》有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平均每回近六千字;而《西游记》与《金瓶梅》也与此近似。

显然,《姑妄言》每回的字数是其他长篇小说每回字数的七倍左右不仅如此,《姑妄言》的回目也与众不同,它由正回、附回两对回目构成,如第四回,正回回目为《梅子多情携爱友乍入烟花,钟生无意访名娃初谐鱼水》,附回回目为《钟悛吞产潜踪,火氏偷情满意》,这种现象也属空前绝后。

当然,作品每回容量成倍地增加,每回牵涉的人物、情节也会随之增多,单纯用一对回目确实无法概括本回的全部内容如第四回先后写了钟情的家境及求学、梅生与雪氏、钟情与梅生同访钱贵、童自宏故事、竹思宽与郝氏、火氏偷情、戴迁故事等,而正回回目只提到钟生与梅生同访钱贵一事,附回回目也仅涉及其中两事,而童自宏和戴迁故事只字未见,直到第十六回的附回回目中才提及戴迁父女事。

由此可见,曹去晶在《姑妄言》中如此设置回目显然是别有用心,其最终结果则是造成了该书在体制上的新人耳目

李渔 画像李渔的《十二楼》和《连城璧》同属短篇小说集,在体制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十二楼》包含12篇故事,每篇相对独立,但却均以楼名,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方式在小说史上极为罕见李渔还对短篇小说进行分回,《十二楼》中,有分一回的《夺锦楼》,有分两回的《十卺楼》《奉先楼》,有分三回的《合影楼》《三与楼》《夏宜楼》《萃雅楼》《闻过楼》,更有分四回的《归正楼》《鹤归楼》《生我楼》,而分回最多的则是《拂云楼》,达六回之多。

李渔对短篇小说进行分回,没有一定之规,完全是根据内容需要而随意安排,这种灵活多变的体制,彻底打破了“三言”、“二拍”一篇一回的固定格局不仅如此,李渔在“入话”与“头回”上又大做文章,《十二楼》中,“入话头回均有”有3篇,“仅有入话”有9篇;《连城璧》中,“人话头回均有”有12篇,“仅有入话”有6篇,这与传统体制上的“什九须有”差距很大。

而《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一篇,不仅省略头回,而且讲明理由:“别回小说,都是在本事之前,另讲一桩小事,做个引子;独有这回不同,不须为主邀宾,只消借母形子,就以粪土之中,说到灵芝上去,也觉得文法一新。

”由此可见,李渔在小说体制上也非常注重创新二、主题方面主张惩恶扬善、宣扬因果报应是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主题,也是小说社会作用的主要体现但时代不同,作家对此表现的程度也有所区别《姑妄言》和李渔小说产生的时间虽有先有后,但产生的背景却大体相似:一方面,明清统治者利用“宋明理学”强化思想控制;另一方面,王阳明“心学"对人情、人性、人欲持肯定态度,两者的矛盾和斗争,使生活于这一时期的人们无所适从。

曹去晶和李渔都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通过对社会黑暗的暴露,宣扬因果轮回,提倡纲常伦理,从而实现劝世救俗的社会教化作用曹去晶在《姑妄言》卷首的“自评”中这样说:

余著是书,岂敢有意骂人?无非一片菩提心,劝人向善耳内中善恶贞淫,各有报应句虽鄙俚,然隐微曲折,其细如发,始终照应,丝毫不爽明眼诸公见之,一目自能了然,可不负余一片苦心其次者,但观其皮毛,若曰不过是一篇大劝世文耳,此犹可言也。

倘遇略识数字,以看鼓词之才学眼力看之,但曰好村好村,此乃诸公为腹所负自付(村)耳,非关余书之村也求其不看为幸何故?请公自恐其污目,余更恐其污书

可见,“劝人向善”是作者的目的所在林钝翁在《姑妄言》卷首的“总评”中也有这样的话:“曹子偶以所著之《姑妄言》示予,予初阅之,见其中多杂以淫秽之事,不胜骇异……复细阅之,乃悟其以淫为报应,具一片婆心,借种种诸事以说法耳。

”这里的“借种种诸事以说法”实质就是“劝人向善”翻开《姑妄言》,第一回《引神寓意,借梦开端》中,听到的“所闻”显然是全书的总体框架,也是作品主题集中体现的重要章节,而小说中表现作品主题的话语更是随处可见,如第七回《凶淫狱卒毙官刑,奸险龙阳遭暗害》中,作者写“赢阳报恩”时议论:“赢阳这么个旦而兼龟的人,有这点报恩的好处,不但成了个好人家,后来竟还做了官,焉知非冥冥之中报之耶?足见人生何不学好。

”李渔少年时曾写过《赠侠少年》一诗,其中有:“生来骨骼称头颅,未出须眉已丈夫”“结客四方知己遍,相逢先问有仇无?”等句,充满着强烈的用世之心然而,由于时势动荡,李渔的仕进之路荡然无存,只好借助戏曲、小说这些影响较大的通俗文学来抒展抱负。

他模仿冯梦龙“三言”的命名用意,把自己创作的首部小说集冠名为“觉世明言”,不难看出:李渔创作小说的目的也是“有裨世道”(睡乡祭酒《连城璧·原序》)他的朋友杜濬等人在为他的戏曲、小说所作序言中,更是多次指出其创作目的为“鼓吹经传”、“接引痴顽”(钟离濬水《十二楼·序》)。

翻开《十二楼》中的《三与楼》,作者在“虞素臣卖楼”后写道:

谁想古人的言语再说不差:“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两句说话,虽在人口头,却不曾留心玩味若还报得迟的也与报得早的一样,岂不难为了等待之人?要晓得报应的迟早就与放债取利一般,早取一日,少取一日的子钱;多放一年,多生一年的利息。

你望报之心愈急,他偏不与你销缴,竟像没有报应的一般;等你望得心灰意懒,丢在肚皮外面,他倒忽然报应起来犹如多年的冷债,主人都忘记了,平空白地送上门来,又有非常的利息,岂不比那现讨现得的,更加爽快

当然,《姑妄言》是以因果报应贯穿始终的,而李渔小说却过分追求“笑”果,很明显,曹去晶的“一片苦心”比李渔要浓重得多三、情节方面情节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之演变过程,它通过对事件的时间连贯性的叙述来展示人物性格和说明作品主题。

曹去晶和李渔在追求作品情节的趣味性上有共同之处,前者是“游戏编为知者道”(《姑妄言》引文),后者是“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李笠翁一家言》卷五),两人都是“游戏”笔墨,又都深谙读者喜好,因此,两人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

请看《姑妄言》第二回《钱贵姐遭庸医失明,竹思宽逢老鸨得偶》:

三朝这一日,他舅子约了些亲戚,都送了贺资来吃喜酒黄氏睡在床上动不得,是他嫂子来代庖,也还丰丰盛盛的款待来人他家每常待客,那肴撰不过名而已矣,连盘子底下青花还盖不严今日忽然丰满过盛,竹清心疼得了不得,暗暗抱怨道:“这是我那不会当家的内嫂做的事了,来破碎我的家私,我不吃还等别人吃了去么?”自己遂大嚼大啖,不住喝酒,已吃了个五六分醉意。

众人替他道喜,敬他喜酒,他钟钟不辞都领了众人见他吃得爽快,又敬个双钟,他到口就咽,多了几杯,有八九分醉了众人临散,他送客,刚跨门槛,不防踩着一块骨头站不隐,把脚一摇,一交跌倒

再看李渔的《重义奔丧奴仆好,贪财殒命子孙愚》:

(无嗣的)对有子的指着道:“这就是两个小儿,老见请看”有子的大惊道:“这是两包银子,怎么说是令郎?"无嗣的道:“银子就是儿子了,天下的儿子那里还有孝顺似他的?要酒就是酒,要肉就是肉,不用心焦,不消催促,何等体心。

他是我骨头上挣出来的,也只当自家骨血当初原教他同家过活,不忍分居,只因你那一日分家,我劝你留一分养老,你不肯听,我回来也把他分做两处,一个居左,一个居右,也教他们轮流供膳,且看是你家的孝顺,我家的孝顺?不想他们还替我争气,不曾把我熬瘦了,到如今还许我请人相陪,岂不是古今来第一个养老的孝子?不枉我当初苦挣他一场。

两段话语,前者将吝啬鬼的得不偿失写得痛快淋漓,后者把社会的世风日下剖析得精深透彻当然,曹去晶的《姑妄言》是据史敷衍,虽有虚构,但多喜欢借鉴现成材料,不仅多次化用别人的文字,而且大段引用别人的文字,故事情节相当丰富但处理较为简单,部分回目甚至有堆砌情节之嫌疑,如第二回写铁化的“尖酸促恰”,竟然列举了十多个事实。

而李渔30篇小说中有出处的只有2篇,即《合影楼》出自《胡氏笔谈》,《鹤归楼》出自《段氏家乘》中的《鹤归楼记》,可见,李渔小说的独创成分明显较高李渔喜欢引用自己的文字,其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如《生我楼》:尹小楼虽有家产,但难见子息;好容易生有一子,却又失踪;为立嗣,插标自卖作人父;同回乡,父子途中又分离;姚继撞造化,竟能买回母与妻;回家后,顿觉新家曾相识。

这一切“初使人惊,次招人怪,及至到群疑毕集、怨言将兴之际,忽然见出他好处来”真可谓“奇到极处,巧到至处”四、人物方面曹去晶和李渔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有好“奇”的一面,都喜欢写“奇”人,这些“奇”人不管结局如何,他们身上往往呈现出一种自然之性,他们率性而动,常常为了某种欲望而不顾一切。

如《姑妄言》第二回中的竹思宽,“自幼好赌,又好偷他父母的东西做赌本虽还不曾在外边做梁上君子,而家贼之名,已遍于亲戚乡党人背后送他一个美号,叫做贝者贝戎不懂拆白道字的人,就直呼之曰赌贼”他坑蒙拐骗,样样沾身,终于气死父母,荡尽家产。

铁氏、富氏、侯氏三女均为书中较为重要之角色,不仅长得奇丑无比,悍妒之性竟也不相上下如第八回《贾文物借富丈人力竟得甲科,邬帮闲迎宦公子意走邀富贵》,作者这样写富氏:

面虽不肥,而团团一枚大脸;身虽不胖,而伟伟数尺长躯两眼圆睁似杏,双眉浓扫如钩指虽不糙,却短短粗粗如虎掌;足虽不长,却圆圆滚滚似擂槌项短如虎,声雄若牛虽不发怒,而脸上常露凶光;即是喜时,而胸中每存泼味

难怪贾文物“定睛一看,吓得几乎跌下床来”后来贾文物偷情,“(富氏)双手举起闩来,连腰带股尽力打了一下,打得贾文物哼的一声,一交跌在地下”“顾不得疼,想挣起来跑,那里挣得起来?被富氏连肩带脊又是几下”“(贾文物)痛得满地打滚,髙声喊叫救命。

”《姑妄言》中的昌氏、奇姐、宝姑、多银、水氏、火氏、崔命儿等女性则均为淫欲无度而相继夭亡再如李渔的《归正楼》,作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江湖骗子贝去戎的传奇经历:骗人酒席,干净利落;当铺献技,巧赚百金;湖州笔客拱手相送货物,衙役书办纷纷解囊奉赠,其骗术是日渐高超;“断了邪念”后,做道士“不上十年,成了气候”。

《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中,姿容绝世且长于笔墨的寡妇曹婉淑主动求夫,相中吕哉生,“愿意聘礼不要他的,铺陈不要他办,连接他上门的轿子也是自家的,索性赔钱到底,不要他破费半文”一番激烈争夺后,终于如愿。

曹去晶和李渔笔下“奇”人的相继出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作家主体意识的体现明末清初切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缺少归宿感和崇高感,自然难以产生完美高尚之人;加之王阳明无善无恶论的提出,使得“浊化”人物在不同文体中大量涌现。

当然,曹去晶与李渔笔下的人物也有明显不同:前者多符号化人物,后者多类型化人物;前者多寄予作家的愤世情绪,后者多蕴含作者的个人理想曹去晶在人物的命名上下足功夫,如卜通、游混公的误人子弟,钱为命、童自大的金钱至上,魏如虎、魏如豹的怯儒胆小,王恩、富新的见利忘义,昌氏、多银的纵欲丧命等,无不人肖其名名副其实,而钟情身上显然寄托了作者的某种理想。

李渔《三与楼》中的虞素臣、《闻过楼》中的顾呆叟完全可以看成是李渔的自喻:前者“卖楼别产”,李渔曾几番经历;后者“性爱山居”,李渔也数度梦想;而乞儿“穷不怕”的所谓“乞丐中的名士”、才子唐伯虎的“赋诗乞酒”传说,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李渔找到了精神慰藉。

五、语言方面曹去晶和李渔在小说的语言运用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两人都追求语言的质朴、自然、生动、风趣,都具有本色化的风格特征。如《姑妄言》第三回《替女矢心择婿,虔婆巧说迎郎》,作者写童自大挨打:

童自大看了这半日的魔母,忽然见了天仙降世,头顶上铮的一声,魂已出窍痴呆呆大张着嘴,口水顺着嘴丫流出,不转睛的望着….那丫头摄着水,一抬头,忽见姑爷的这个呆样,不由得嘻嘻一笑他也并非有心,这一笑刚被铁氏看见。

这铁氏身子胖大,他有这个放样的肥臀,特做了一张放样的大机做坐具他洗手时侧过身子去的,所以不曾见乃夫的尊容今见丫头笑得有因,急转身一看那童自大忽然见丫头一笑,以为有情到他,益发昏了,还呆着脸痴呵砌的铁氏见了他这个形状,把那几年学的闻政施将起来,数月郁的醋气发将出来,伸出胡萝卜粗的五个嫩指,兜脸一掌,一手的水,异常响亮。

童自大正在妄想之际,被这一下,吓得撺的老高,打得个发昏章第十一正打得愣挣挣的,被铁氏拧着一只耳朵,拎将过来冤家路窄,适才丫头们掸桌子上灰的一个鸡手掉帚还不曾收,恰巧放在傍边被他抓将过来,有毛的一头攥在手中,将那一头有大指粗的紫竹杆,往光脖子上就是十多下。

打得童自大颈如刀割,泪似雨流,跪在地板上乱转

这些话语中,铁氏的泼悍之气和童自大的呆傻之形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而李渔的《妒妇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中,淳于氏拷问婢仆,穆子大气愤不过:

见两个姬妾打到苦处,就捏着一根门栓赶上前去,对淳于氏高高攀起,要在当头赏他一根不想那根门栓又是雌木头做的,不听男子指挥,反替妇人效力擎起的时节十分轻便,就像一根灯草;及至擎到半空,他就作怪起来,不肯向前,只想退后,就是几百斤的铁杵,也没有这般重坠。

狠命要打,再打不下去被淳于氏一把接住,就拿来处治丈夫一到妇人手里,他就轻便起来,要起就起,要落就落,竟在穆子大身上翻了几十个筋斗可怜这一男二女,被这强悍之妇打得皮破血流

此段文字里,淳于氏的挥洒自如和穆子大的懦弱无助被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惊叹!当然,曹去晶与李渔在语言风格上也有细微差别:前者生活气息较浓,有趋俗的倾向;后者文人气息较重,有趋雅的痕迹《姑妄言》大段篇幅写市井人情,曹去晶显然对此非常熟悉,所以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其语言具有原生态的味道。

如第二十回《受恩百姓男女感洪仁,积德贤郎父母膺上寿》,曾嘉才对宦萼道:

我各人家的事,用不着你费心,别扯骚蛋子。老廖怎么死了的?操心死的。一个鼻子三眼,多出了一口气儿。一条裤子三条腿, 多了你这个管。这才是卖萝卜的跟着盐担子,咸操心。

几句歇后语的连续使用,一个市井无赖的嘴脸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李渔小说喜写才子佳人,李渔虽一生布衣,但他追求享乐,他的目光并没有全部投向社会底层,加之他喜欢卖弄才气,其语言经过其精雕细琢,显得圆熟灵巧如《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

(何氏)走到堂上,双膝跪下,好像没有骨头的一般,竟要随风吹倒,那一种软弱之态,先画出一幅美人图了知府又叫抬起头来,只见他俊脸一抬,娇羞百出,远山如画,秋波欲流,张似雪的面孔,映出一点似血的朱唇,红者愈红,白者愈白。

知府看了,先笑一笑,又大怒起来道:“看你这个模样,就是个淫物了你今日来听审,尚且脸上搽了粉,嘴上点了胭脂,在本面前扭扭捏捏,则平日之邪行可知,奷情一定是真了”

几句描述性的话语,何氏的美艳就已被勾画出来,令人回味!综上所述,曹去晶与李渔,一个在清代前期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在明末清初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两人的作品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很显然,曹去晶在创作《姑妄言》时借鉴了李渔小说,毕竟李渔小说在当时大畅其销是令人羡慕的,也是有其内在魅力的。

【相关阅读】《姑妄言》作者考证《姑妄言》的重现及其意义(一)《姑妄言》的重现及其意义(二)关于姑妄言研究会

长按识别填表加入姑妄言研究会【微信群】一起交流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独醒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