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妙法莲华经浅释(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 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 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 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
感恩三宝| 助人助己|分享智慧| 收获法喜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显密共修”再点击“关注”关注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阅读之前发送的精彩内容!
显密共修公众号:yuanqi33传递佛教知识,组织念经念咒共修,养生健康,吃素,放生,改运、运势
慧平法师读诵《妙法莲华经》全集 10小时47分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 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 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 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 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这部妙法莲华经浅释, 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圣城重要的经典讲经, 以最浅显的方式, 解释经中的每一字句, 非常适合初中级学人藉由此经浅释, 一窥法华经成佛之殿堂。
本刊大致分90期连载,敬请积极参学,人人具足圆满智慧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看楞严,不知佛法之奥妙不明净土,不修最胜之捷径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
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目录经前悬谈
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见宝塔品第十一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劝持品第十三安乐行品第十四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常不轻菩萨品第廿如来神力品第廿一嘱累品第廿二药王菩萨本事品第廿三妙音菩萨品第廿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廿五陀罗尼品第廿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廿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
经前悬谈(上)◎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壹.经前悬谈 (分三)A1.五时八教 A2.七种立题 A3. 五重玄义 A1(分二)B1.五时 B2.八教今B1讲经有的依照天台教来解释,有的依照贤首教来解释。
在天台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教里边,将如来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以“五时”来判定如来说法的次第,以“八教”来分别所说的法门和说法的仪式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
在这五时里边又判出八教来,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化法四教”;还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仪四教”;总合起来叫“八教”,这八教,是佛在五个不同的时期分别宣说的在这五个时期,又有“五时、五味”的譬喻,来分别说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机。
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来“食时”、“禺中时”、“正中”三个时候,这叫“五时”五时,就是“日出时、明照时、正照时、斜照时、返照时”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这“五时五味”,是比方佛在这五个时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机也次第淳熟;所以我们讲这“五时八教”,也要知道这“五时、五味”第一,华严时在佛成佛了之后,首先说了《华严经》,这《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在我们人世间仅仅只有一个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龙宫里保存着。
龙树菩萨把人间所有的文字都学尽了,他就到龙宫里去读诵藏经;这个下本,就是他在龙宫背诵出来的因为龙树菩萨有过目不忘的这种才能,所以他到龙宫里看《华严经》,看了一遍,就把这下本传出来人世间了那么佛说《华严经》说了二十一天,在这二十一天演大华严的时候,只有菩萨看得见、听得到;这个小乘的人呢、这个罗汉呢,和比丘都看不见的,也听不见的。
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虽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现的千丈卢舍那身,现这一千丈的卢舍那这么高的法身千丈卢舍那身,我们以为是很大的,其实也不是很大;为什么?和阿弥陀佛比较起来,那相差太远了!所谓“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你看阿弥陀佛那个白毫——就在眉间有一个白毫相,宛转就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
阿弥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么大;那真是个大眼睛!一个大海我们人就不知道有多大了,这有四个大海那么大那么这种偈颂是谁作出来的?这都是那些过去开悟的祖师,他们见到阿弥陀佛这个相好庄严,写出来的这个偈颂若比较起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和绀目,那还小之又小呢!所以这千丈卢舍那身,并不是很大的。
可是二乘人看不见、看不见这个卢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见卢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闻圆顿教”,二乘的声闻、缘觉也有耳朵,可是听不见佛所说的这个华严大法所以在这时期,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只是教化这个大菩萨的、十方诸大菩萨摩诃萨,教化菩萨。
所以华严时,于化法中,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于化仪中,《华严经》是属于顿教,但是又兼渐教讲华严的时期,在“五味”来讲,比喻成什么呢?比喻“从牛出乳”,从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样因为刚从牛身上取出牛乳,它这个能量很大的,补养性很足的,所以比方华严时期。
在“五时、五照”来讲,这又好像什么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个太阳刚要出来的时候,先照高山,这高山因为它高,所以太阳就先照到这高山这就比方什么呢?比方佛所说的这个法就好像太阳一样,那么先给菩萨说法,菩萨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萨因为在一切众生里边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这就是第一个时候所说的是华严。
这第一个时期所说的“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阿含时第二的时候就说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无比法”,没有再可以比这个法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这种法来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
在阿含时,佛所宣说的,都是有关“经、律、论”三藏的教理,说有生灭的“因缘、四谛”法;所以阿含时是属于“三藏教”,又叫“藏教”在“五味”来讲,阿含时期,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从乳出酪”,从牛乳里面又变出这个酪了。
这个“酪”就是在牛奶里边提炼出来的一种东西,给小孩吃是很相当的在“五时”来讲,好像太阳出来有十几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现在是把山谷所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里边这个太阳刚出来照不到的地方,那么太阳出来几十丈高,就可以把这个幽谷也都照得见了。
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这个佛法了第三,方等时第三就是“方等时”,“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时所说的经典,都是属于方等部的于化法中,方等时就属于通教怎么叫通教呢?因为它“通前通后、通大通小”,既通前边小乘的藏教,也通后边大乘的别教;也就是既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边的“般若”。
通教是大乘的初门,刚刚要到大乘的里边;这“方等”就属于通教,通三乘来共学方等时,从五味来讲,就相当于从酪里边又提炼出的生酥;这种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的,都没有什么害处在“五时”来讲,又比方“食时”,就是太阳大约在早上九点到十点钟的时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学,大乘人也可以学,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这种经典。
第四,般若时第四个时期,说的是“般若”;这般若是属于什么教呢?于化法中,般若属于别教别教,这是大乘的初门,刚刚要到大乘的里边怎么叫“别教”?因为它“别前别后”,与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别,与后面的“法华、涅槃”也有分别;它又是“别小别大”,也就是与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别,与后面“圆教”也有分别,所以叫“别”。
所以别教是大乘之终,也就是要“转教付财”的时候;转教,是转三乘的权教;付财,是准备说法华的圆满一佛乘“般若时”这个别教,从“五味”来讲,就相当于从生酥里又提炼出来一种熟酥;这种熟酥,给大人吃是很相当的,所以别教是属于大乘的初门。
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权教菩萨,才可以学这种顿教的般若法门又比方“禺中时”时,就好像是太阳在早上十点到十一点的时候;这是太阳普照大地,可是还没有到中午,将要到中午的时候究竟怎么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语,因为它有三种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为般若尊贵,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义,这三义是什么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一)文字般若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经论--经、律、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不要误会说这文字是世间的文字,这是出世间的文字,并不是世间的文字;世间的文字,谈不到般若,只可以说是世间的智慧,世智辩聪。
(二)观照般若“观”就是观想,“照”是明照观想并以智慧来观照、来照了一切的诸法好像《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照”--观照;观照实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来观照这种的般若。
(三)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本来也没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诸相、包含一切诸相;一切诸相,都是从这个“无相”流露出来的,那么这就是“实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来生起观照的般若;以观照的般若,而达到自己本有自性里边的实相般若,这叫“般若”。
第五,法华涅槃时第五个时期就是“法华涅槃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这部《法华经》佛说这部《法华经》,说了八年,《涅槃经》说了一日一夜,所以说:“法华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华》这一部经看轻了;这一部经是佛究竟的极谈,是最究竟的一种法门。
佛以前所说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为着这个《法华经》来铺路,都是为着要说《法华经》,才先说其他那四时的经典;所以在说其他那四时的经时,都是准备将来说《法华经》的,所以这部《法华经》叫“开权显实”前边的华严、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为实施权”;佛是为什么说那个法?就是为着这《法华经》。
那么现在到这个法华会上,这叫“开权显实,废权立实”;把以前那个方便权巧的法门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这个《法华经》这《法华经》是佛的真心,这《法华经》是佛的真身,这《法华经》是佛的法身,这《法华经》也是佛的应身,这《法华经》也是佛的报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华经》研究通了,那还没有得到佛法里真正的这个滋味。
真正佛法的妙义,就是在这部《法华经》里边;所以这个法,才叫“妙法”,这一部经,才比方是“莲华”这莲华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贵的一种花莲华是出淤泥而不染,虽然它的根从泥里出来的,可是又隔着水;所谓“在尘出尘”,在这尘里边,而超出这个尘。
莲华是一种妙花、妙莲华,这“妙莲华”是花中最名贵的一种花;那么这一部经,也是经中最究竟的一部经所以在佛教里有这么两句的谚语,这谚语就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就是《楞严经》;想要成佛,一定要学《法华经》。
所以《法华经》和《楞严经》这两部经,在佛教里占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这一部《法华经》,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为了《法华经》而说的;所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我们现在能研究这《法华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
法华时,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阳正到中天的时候,无论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连这个影都没有了;比方在经过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阶的人之后,还归摄受大乘根基的菩萨所以这部《法华经》,不要说听讲过,就听见《法华经》的名字,已经就种诸善根了!《妙法莲华经》这个名字,都不容易听见的。
那么这叫“开权显实”的法门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为的是什么?就是为的要说《法华经》我们现在能听到这部《法华经》,能闻到这部《法华经》,将来能了解《法华经》内容的妙义,这真是在无量劫以前种诸善根,才能遇着这种微妙不思议的经典、这种法会;所以这是一种最奇妙的一个法会。
佛一生,就为的说《法华经》,我们现在能听佛所说的《法华经》,这是每一个人应该生大欢喜、生稀有想你想一想,在美国开国这么多年,哪一个人正正式式地听过这部《法华经》?听过《楞严经》?没有的只有看一看这个翻译,也好像蚂蚁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来啃去,也得不着味道;自己看经典,就和那蚂蚁啃西瓜是一样的。
西瓜里边是甜的,但是它尝不着味道,只在外边转来转去,围着那个西瓜转;转多久的时间,也没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么我们现在是把这个西瓜剖开,就可以尝到里边的滋味了!《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这叫“无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这部《法华经》的滋味。
这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所以《法华经》也就是像这个最好吃的东西,再没有那么好吃了!现在我们把《法华经》打开了,这个味道,就等着每一个人自己去咀嚼、去尝一尝!《法华经》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说这部《法华经》。
《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圆,就是纯粹的圆教,在《法华经》,没有夹杂藏教、通教、别教,就是单单的圆教所以在佛教里,《法华经》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学佛法的人,若没有读诵过《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那根本就谈不到明白佛法。
为什么?因为佛最终的目的就是《法华》,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个佛教徒,对这部经不认识,那岂不是就不认识佛法?为什么不认识佛法?就因为没有明了这个“妙法”,所以就不认识《法华经》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论是幽谷、是乔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这种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华会上,人人都要成佛的。
在本经上提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切的人授记,说这个人他若不专一其心,以散乱心到塔庙里,或者到佛塔里边,或者到庙里边,就这么念一声“南无佛”,一定会成佛的。
以前讲《楞严经》的时候,我不是说过:“或有人礼拜,或复单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或者这么单合掌──举起来一只手;不过,单合掌对着佛,是不恭敬的虽然这么最不恭敬的礼,或者这么稍稍地低一低头,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到这儿来,又拜佛、又念佛,这将来一定成佛的。
说是:“单合掌、小低头、散乱心都可以成佛,我现在这么样诚心、这么样礼拜,那我这个功德可大了!”你不要生这种骄傲心,也不要生这种自满的心;可是我们现在明白佛法,就要在这个诚心上再加诚心,这恭敬里边更加的恭敬,这才是对佛教勇猛精进。
所以不能自满,说是:“他单合掌、小低头、散乱心都可以成佛,我现在也不要修行了,将来我也成佛的!”不要有这种自满的心!法华会上说的这部《法华经》,以天台的观点,就是“圆、顿”之教这个圆教,就是最圆融的了;最圆融,如果再加上一个“顿”,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着,即刻成佛。
这顿根的众生──顿,是“即刻、顿然”;顿然开悟,就是很快的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就讲“顿”,神秀大师就讲“渐”B2.八教“藏、通、别、圆”,这叫“化法四教”;又有“顿、渐、秘密、不定”,这叫“化仪四教”,合起来是八教,这“八教”,是在“五时”里头说的。
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就等于药方和药味一样;“化仪四教”是佛教化众生之仪式、作法,譬如医生开药方;“化法四教”是教化众生之法门,譬如所用的药味所以你单单开个方,若没有人用药,这个病是不会好的;单单有这个方,说这个方能治什么病,这是没有用的,但是得要用这个药,用药之后,病才能没有的。
化仪四教:(1)顿教:怎么叫顿呢?那么这个圆教就是最圆融的了,如果再加上一个顿,这个顿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着,即刻成佛这顿根的众生,这个“顿”呢不是那个迟钝的“钝”,这个“顿”就是即刻,就是顿然、顿然开悟,“顿”就是很快的,叫顿。
六祖就讲“顿”,那个神秀大师就讲的“渐”《法华经》即是顿教,《华严经》则是顿渐教(2)渐教:渐,就是一步一步去修行,慢慢地开悟在《法华经》之前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教,都属于渐教(3)秘密教:“秘密”,秘密的,佛所说秘密的教。
这秘密的教,什么是秘密的教呢?就是所说的咒;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秘密,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为那一个人讲的法,这一个人就不知道;为这一个人说的法,那一个人也不知道,互不相知,这叫秘密。
(4)不定教:这个不定教,这是说法没有一定的,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没有一定的法,无有定法那么既然没有一定了,法就是活动的;活动的法,就离一切执着所谓“因人施教,因病下药”,因为这个人,给他这种的教化;因为人有这种病,就对症施药,给他这种的药来吃,对他这个毛病来说法。
这叫不定教佛所说的法,都没有超出这五时和八教,由佛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完全是为的《法华经》而说法佛刚开始说《大华严》,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后佛就“隐大示小”,就不讲高深的理论,讲很浅显的这个道理,这是“阿含”。
为引二乘人来发心,所以说《阿含》;然后再说“方等”,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后,说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达到《法华经》这种妙法的阶段,才能够听到《法华经》的程度可是,这《法华经》是最难得闻、最难遇到的;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华经》,就有五千个比丘一听佛所说这个法,“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来走了,退席不听了。
“五千退席”,你算算,当时有五千个弟子都跑了,所以这部经是很不容易相信的佛说:“止!止!止!”说了三个“止”,止什么呢?“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就说:“我不讲了,我不讲了,我不讲《法华经》了!为什么呢?我这个《法华经》的法,太妙了!难思难议,人不容易相信的。
我还是不要说的好,我不要说了,不要讲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请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妙法莲华经》释迦佛辛苦了几十年,就是预备说《法华经》的,为《法华经》这个圆教、实相的妙理,而才说“阿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讲的那一些法会,都是为这《法华经》来铺路,这叫“为实施权”。
好像修马路预备到纽约去,或者到美京华盛顿去路一开始修的时候,就为的到美京华盛顿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华盛顿这个地方可是路虽然修出来了,有些人也不愿意到那地方去,说:“你愿意修这条路,那是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个地方去!”所以这“五千退席”也是这样子的。
现在我们讲这部《法华经》,这真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会放光的,十方诸佛菩萨都特别欢喜的我们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里偷闲,要在百忙之中来听这个佛法,这是最妙的一部经这最妙的一部经,我们如果错过了机会,就得不到这个妙法了;得不到“妙”,就变成不妙了。
所以我们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这个“妙”那么想要找这个“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种坚固的心,在忙里偷闲,来研究这种妙法;所以必须要有坚固的心,才能明了这种妙法A2.七种立题在讲每一部经之前,要先讲“七种立题”和“五重玄义”,这是天台宗的规矩。
这个“七种立题”,这是以前已经讲过,有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还有人不记得、还有人没有听过,所以现在再把它重复一下这七种立题,就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就是单单有这三种;复三,就是重复的,两个合起来立一个经的名字;具足一,就是完全具足这三种。
单三是什么?就是(一)单人立题、(二)单法立题、(三)单喻立题(一)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所以这叫单人立题,单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一部经的名字因为《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是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就用“阿弥陀佛”这个名字来代表。
为什么会有极乐世界?就因为阿弥陀佛发的愿在因地的时候,他做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一切众生生极乐世界,将来成佛的所以这一部经,就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字来代表这一部经非常重要的,佛法到最后末法时代,最先没有的就是《楞严经》;因为《楞严经》把这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讲得很详细,可以说是泄漏天地的秘密,于是到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了、先没了。
那么《楞严经》没了之后,其他的经典继续地没,没到最后就剩《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在佛教里头,它是最后才没的,最后没有的最后没有《阿弥陀经》,然后就剩什么呢?就剩“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在这世界上再住世一百年;然后这六字洪名又减去两个字,就剩“阿弥陀佛”这四字洪名,又在世界上住世一百年;以后佛法就完全断灭了,完全没有了。
等完全断灭了,这个世界的人也就没有多少了;那时候,三灾八难、一切一切的事情都发生了,这个世界就毁灭了所以我们对这一部《阿弥陀经》,应该特别注意的,因为在末法时代,“净土法门”对一切的人最对机的可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时代,也有像法时代。
以前我也讲过,好像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或以前没有闻过佛法的国家,现在初初听闻佛法,这可以说就是正法的时代;或者佛法刚传到这个国家,这也可以说是正法时代所以现在美国这儿有很多人欢喜打坐,欢喜研究佛法,一点一点就开启这种佛教的风气,这可以说是正法时代。
(二)单法立题什么经是单法立题呢?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就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这种的法(三)单喻立题“单喻”就是单用一个譬喻立题,譬如《梵网经》就是单喻立题的梵网,是大梵天王的宫殿前面有那么一个网罗幢;这网罗幢是个圆筒型的,又有孔,就好像鱼网似的,但可不是打鱼的网,这个网是用来庄严的。
因为大梵天王欢喜把他的宫殿装饰的最壮观、最美丽,所以悬挂这么一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的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这个宝珠就是放光的夜明珠,白天也发光,晚间也发光,每一粒珠子镶在每一个孔里边,所谓“光光相照,孔孔相通”。
这光和光互相照耀,孔和孔互相通达着,这叫梵网这部《梵网经》,就是《菩萨戒经》,也就是说的这个菩萨戒为什么用这个“梵网”来代表它的名字呢?就是说:这个戒就好像一粒宝珠那么样放光的,你若能守着戒,这就有光明,所以叫《梵网经》。
(编按:鸠摩罗什法师译的《梵网经》,向来称为“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也有略去戒字,而名“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在此处上人系以“梵网经”来说明经的立题方式故为单喻立题;若以“佛说梵网经”立题,则是人法立题。
)复三,就有(一)人法立题、(二)人喻立题、(三)法喻立题(一)人法立题什么叫人法立题呢?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的一位菩萨,那么他问般若,就是智慧人才能问有智慧的法;他若不是一个智慧的人,也就不会问这种智慧的法。
(二)人喻立题好像《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比喻如来说法就好像狮子吼似的那“狮子一吼,百兽皆惧”,无论是狼、虫、虎、豹,一切的恶兽,一听狮子吼,就都老实了,甚至于吓得屁滚尿流,不知道怎么好了!所以这《如来师子吼经》,就是以“人喻立题”。
(三)法喻立题什么叫法喻呢?就是本经--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以妙法配莲华来作为这个经题,这一部经就是以“法喻立题”的具足一,就是人法喻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就是以“具足一”来立题的。
“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就是比喻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题目具足“人法喻”,在七种立题中,属于“具足一”研究佛法的人,对于这七种立题一定要把它记得,最低限度也能讲得出来如果七种立题讲不出来,那你就不是一个研究佛法的人。
在《大藏经》分门别类有很多种,经典是有几千卷那么多,但是都不出这七种的立题;所以看经典的时候,你一看就应该知道这部经是以什么立题的你把它认识了,自然就可以深入经藏;你能够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你若连个名字都不认识,说:“什么叫《涅槃经》?”“我不懂啊!”啊?你不懂?连个《涅槃经》的名字都不懂,你看《涅槃经》又有什么用呢!。
好比说,我见到一个人,这个人和我最好,是很好的朋友,有很重的交情那么你这个朋友是姓什么、叫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你说这叫什么“好朋友”呢?你连他的名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做为你的好朋友呢?对于经典也是这样子。
你既然对你的朋友名字都不知道,那你朋友在什么地方住,你也不会知道,你朋友做什么也不知道;这就譬喻你不认识这个经典的经名,是一样的意思你连经的名字都不认识,你就不能深入经藏;不能深入经藏,就不会智慧如海;不会智慧如海,那你学一辈子佛法,还是那么笨粗粗的,还是那么蠢笨!所以这七种立题也是很要紧的,能认识“七种立题”,也就可以去研究佛法了!。
A3.五重玄义 (分五)B1.释名 B2.显体 B3.明宗 B4.论用 B5.判教相那么又有“五重玄义”这“五重玄义”是什么呢?就是“名、体、宗、用、教”,也就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名,就是这一部经以什么做它的名字?体,这部经的法体是什么?那么法体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宗旨;它的宗旨是说的什么?宗旨知道了,又要知道它的用途;它的用途是干什么的?用途也知道了,然后又要知道它的教相;这个教相为什么这样子呢?。
这也好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首先要有个名字;姓张的叫“张三”,姓李的叫“李四”,各有其名那么张三的身体多高、多重呢?他的身体是健康不健康呢?这要认识它那么他身体健康了,他这个人以什么作为他自己的宗旨呢?他是做生意的、是读书的?还是做工的?士、农、工、商、官,他是哪一行?喔!知道了,他是读书的,以读书为宗旨。
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处呢?单单读这个书,是不是读完了书,就预备睡觉呢?不是的;读完了书,他要发展它的用途譬如读科学的,就要在科学里面来发展;读哲学的,要在哲学里面发展;读建筑的,他的用途就是要做工程师;读文学的或者读教育的,他的用途将来是教育人才的;这是各有所用。
所以经也是这样,也有它的用途那么这个人的用也知道了、体也知道了、宗旨也知道了、名也知道了,究竟他的身份是什么呢?他是个教授,或者他是总经理、或者是个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各有他的身份,这就判明他这一生将来的成就;经也是这样子。
那么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以什么立名,以什么做它的名字?方才讲七种立题时已经讲过,以七种立题来讲,这部《妙法莲华经》是以“法喻”立题B1.释名 (分三) C1.释“妙法” C2.释“莲华” C3.释“经” C1.(分四) 。
D1.释“心法妙” D2.释“众生法妙” D3.释“佛法妙”D4.以“六即佛”释“妙法”在五重玄义,第一就是“释名”,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是第一个玄义这一部经是以“妙法莲华”为名;“妙法”是个法,“莲华”就是个比喻。
因为“妙法”,人不容易明白,所以就用“莲华”来比喻这个妙法因此,这一部经是以“法喻”立题,以“妙法莲华”为名C1.释“妙法”究竟什么叫“妙法”?“这妙法呀,我知道!是很妙的!”不错!你这会儿真明白了那么“很妙”,英文叫什么?叫 very, very good, very, very wonderful!究竟这个妙,是妙到什么程度上呢?说:“那我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吗?那现在我来告诉你。
这个“妙”,就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不可以心思,就是不可以你的心来想,你想来想去也不明白;你若想明白了,那就谈不到妙了!就是你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想不到,更不可以说得出来!总而言之,不能说、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妙”;可是还要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形容这个“妙”,是讲这个“妙”的意思。
究竟这个“妙”,真正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唯佛与佛--只有佛和佛,才能明了这种境界我们凡夫说:“我懂了《妙法莲华经》”你懂了什么《妙法莲华经》呢?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法,就是不能懂的,这才是一个妙法!说:“那不能懂,我们又讲它做什么呢?”我们讲,是讲少少的意思,多了,那没有法子讲得出来;若要把这整个“妙”字都讲出来的话,是讲不出来的。
现在我是讲老实话!不会说我不懂得,就骗人说:“我懂了!”、我不会讲,就说:“我给你讲 lecture(讲经)!”这真是骗人又骗自己!我相信现在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讲少少的;可是这个少少的,就不知道要讲多少天。
因为光是这一个“妙”字,天台智者大师就讲了九十天我们今年暑假的时候,九十六天讲了一部《楞严经》,这真等于坐火箭去探月那么快以前我在香港讲《楞严经》,讲了十四个月;我们现在在这儿就这么讲了三个月,就讲完那么这个“妙”字,天台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也没有把这个“妙”字讲完,只讲一少部份;所以我们现在先讲这个“妙”字,究竟要讲多少天?现在也没有预算,讲几天算几天!
我们现在首先说这个“妙”什么妙?妙法就是妙;什么妙?众生就是妙;什么妙?佛也是妙;什么妙?天地间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你说什么不是妙?什么都是妙法!所以这个“妙”字,要是讲起来,那可是无穷无尽说:“你讲‘这个也是妙,那个也是妙’,这‘妙’从什么地方来的?”我现在告诉你:“妙”是从心那儿生出来的。
你怎么会知道它是妙法呢?因为你有一个心,所以是心法妙;心法妙,然后众生法妙;众生法妙,然后就是佛法妙D1.释“心法妙”心法怎么妙呢?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房廊屋舍,所有一切,从什么地方来的呢?都是从每一个人现前这一念心生出来的;从众生的心里生出来的,你说妙不妙?从那个心里怎么生出来的呢?“啊!我不知道!”这是个妙!“我知道!”你知道,那也是个妙!你不知道是妙,你知道也是妙。
为什么呢?你为什么不知道?这岂不是一个妙?你为什么又知道呢?这岂不也是一个妙?这是心法妙我在香港出版过一本杂志叫《心法》,一个月出一期,只出版了三期这三期都是结缘的,没有向任何人收过一个cent(一分钱),都是送给人看的;以后因为经济的能力和人事的问题,就没有再出版。
那么心法妙,说:“这个心怎么会妙呢?”一般人一讲起心来,都往胸口指:“我的心在这个地方!”你的心在那个地方?你这是错认了心了!你这是认贼做子了!就像阿难尊者似的,阿难尊者说他的心在里边,就是指着这个心这个心是什么心呢?是个肉团心;这个肉团心没有用的。
怎么说没有用呢?它只是一块肉团嘛!你说这个肉团能有什么用处呢?没有用处!这个心,就是“集起心”;集,就是“苦、集、灭、道”的“集”,聚集烦恼而生起来的一个心又叫一个“缘虑心”;缘就是“攀缘”;虑就是“思虑”。
它有攀缘和思虑的能力,只帮着你打妄想的;帮着你打妄想、帮着你生杂念的“第六意识”,也就是这个“缘虑心”所以“心”,就有“肉团心、缘虑心、妄想心、集起心”,这么多的名称;所谓的“心法”,你不要以为我是说的这个心。
“啊?那么我还另外有一个心吗?”你不知道吗?这是不是妙?你连你自己有个“心”都不知道,这才是妙!你既然连心都不知道,那你连你的生命也不明白了所以来的时候糊里糊涂的,也不明白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一个妙;去的时候也糊里糊涂的,也不明白到什么地方去,就跑了,这也是一个妙。
生、死都是妙!“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不知道,法师你说这是个妙,我就算你是个妙;那么在我活着的时候,这大约是不妙吧?”喔!这个更妙!怎么更妙呢?你也不知不觉的从小孩子就变成一个大孩子,大孩子又变成一个大人;大人之后,你也不知道怎么变的,又生出一大堆子女;有了子女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一个老人了。
你说这个妙不妙?如果不妙,你怎么会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都是妙法可是这个妙法,我现在讲出来,你觉得:“喔!是有点意思,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又不知道“这个法师说是个妙法,就算它是个妙法了!”在没讲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是妙法,是不是?所以这个妙法,就是在你不知不觉间生出一种作用,那就是妙,那就是妙!。
这个“妙”,说起来多得不得了;眼前能看见的,都是妙为什么呢?若不妙,你怎么能看得见呢?你就看不见,说:“那么看不见,就不是妙?”看不见的更妙!你看得见也是妙、看不见的也是妙,你听见也是妙、听不见的也是妙。
举出来一个小例子:我写“阿弥陀佛”在黄布上,挂到前面;果前从布条下面往上看,回来我问他:“你看什么?”他说:“Very(非常)妙!”你说,他看得见的,他怎么知道是妙呢?这也是妙!不单单能看见是妙你是怎么就能看见呢?这就是《楞严经》上说的:“谁能看见的?谁同你看见的?”你说这是妙不妙?若是看不见,你怎么又看不见呢?你说这是妙不妙?为什么近的东西你能看见?说:“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我看得见。
”你说这是不是妙呢?这也是一个妙远的你看不见,为什么你近的能看见,远的你就看不见?你说这是不是妙呢?这都是妙!你说你看见了东西,看见黄色的,你就有一个黄色的影子;看见青色的,就有青色的影子;你看见青、黄、赤、白、黑、什么色,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生起这一种影子。
怎么会生起来的呢?谁教你生出这种影子来呢?这岂不是一个妙呢?你看见黄色的,没有一个人旁边这么教你:“你现在看到黄色的,你在你的心里头,应该生一个黄色的影像”没有人教,但是你自己就生出来了这是不是妙?乃至于一个红色的、白色的、蓝色的,一切一切的颜色都是这样,就生出这么一个影子来;你能生出这个影子,这岂不是妙呢?这就是一个“妙”!。
听,也是这样子的你为什么有的声音就欢喜听,有的声音就不欢喜听?谁教你欢喜听的?谁教你不欢喜听的?没有人你为什么自己就会生出这种的“欢喜听”和“不欢喜听”?看东西,你为什么生出来一种爱和憎的心?见到美色,就生了爱心;见到不好的颜色,就生出一种憎恶、讨厌的心,这又是谁教你的?说:“我不知道是谁教我的,但是我就是这么样想!”你就是这么想,这就是妙!。
所以一切一切都是妙,这是妙法,这是“心法妙”;由这个心里,生出千变万化你说,若不妙的话,怎么会生出这种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妙”太多了!我如果要说,几百年也说不完;若说完了,那也就不是妙了!就是因为说不完,所以就是妙!。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呢?因为都没有超出这一个“妙”字这一个“妙”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的佛法,你说这是妙不妙?一切佛法,都没有超出这个“妙”字,所以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讲九十天,我告诉你们,就是讲九十年,也讲不完这一个“妙”字!说:“喔!那这部《法华经》,我们这一生不要听啰!没有机会听完啰!九十年也讲不完一个“妙”字,那么经文不要听了!”你现在也不要害怕。
因为在现今的时代,一切的事情都讲“快”;讲快,这也是一个妙那么我讲经也不会讲太慢了!讲慢一点,也是妙;讲快一点,也没有出去这个“妙”释迦牟尼佛讲经,既没有出去这个“妙”,我现在讲经怎么就会离开这个“妙”呢?所以也不离开这个“妙”。
这个“妙”,你若离开了,就不妙;离不开,这就是妙!这个法虽然是妙,我们若想知道这个妙法,还要先把这个“妙”放下你若放不下,这是一个妙;你要是放下了,那是真妙!那才更妙!你若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把身心都放下,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你说这不是个“妙”吗?要把一切都放下,才能得到这个真正的、自性本有的“妙”。
你能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可是又还没有离开这个身心世界;不是说离开我这个身心、离开这个世界,才能没有身心世界;就是在这个身心、在这个世界,而没有了!平时我讲话讲了好多次,或者有的人领会不到这个意思我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眼睛看见形和色,耳朵听到尘世一切的事情,心里也不知道,这也就是快要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了,这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才妙;要是容易的,也妙所以这个“妙”字,你怎么样子都是妙;一切一切都是妙,都没有超出这个“妙”!难怪智者大师讲九十天,没法子讲得完这个“妙”!。
妙,不容易说;因为它不容易说,所以就是个“妙”那么现在不容易说,还要说,这也是个“妙”!所以这个“妙”,你怎么样讲都是妙!讲到什么上都是妙!没有一样不是妙的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妙、妙、妙!“那么一切都是妙、妙、妙,又有什么用呢?”你问到这个问题,这才是真妙!。
修行、参禅打坐,是追求这个“妙”;释迦牟尼佛到雪山苦行六年,是追求这个“妙”;一切的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追求、寻找这个“妙”;一切的罗汉把一切都不要了,也是找这个“妙”;一切的凡夫想要修行,也是为着追求这个“妙”;一切的圣人想要修行,也是追求这个妙。
到成佛的果位上,就叫“妙”;什么妙呢?叫“妙觉”菩萨叫“等觉”,谈不到妙觉,只有佛才能成妙觉,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明白这个“妙”这个“妙”有什么用处?这个“妙”什么用处也没有!没有什么用,可是也什么都需要它。
这是“放之则弥六合”,这个“妙”若说它有大用、大造、大化,那么天地万物一切一切所有,都是从这个“妙”生出来所以你不要以为又有天主、地主,又有人主造这个世间;不是的!就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这个“妙”字,也只有佛可以当得起;本有的佛性,就叫“妙觉佛性”。
所以这个“妙”字,谈何容易!你能这么容易就明白了?可是你若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是不是就谈不到妙了?不是的!你若很容易就明白这个“妙”字,那更是妙!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费力就明白了,岂不是妙吗?你费很大力才明白,那也更是妙!所以这个“妙”字,怎么样讲都是妙,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你说眼前什么的功夫不是妙?这个灯也是妙,这桌子、凳子、一切一切,都是妙法的表现,都是妙!你若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妙;你若不明白这个妙法,一切法都是粗──粗,就是你觉得你都很明白了,其实你没明白你细细研究它的本体,那都是从一个“妙”字生出来的。
在今年暑假的时间,九十六天讲了《楞严经》;《楞严经》上面所说的“五十种阴魔”,都超过现在这一些的天魔外道所以这个“大同教”,我方才给它起名字叫“魔鬼”,这还是提高它的身份;其实它就连魔鬼都不如的,给魔鬼当孙子,魔鬼恐怕都还不要它。
不过我现在因为认识他们这些人,给他们提高身价,说他们为“魔鬼”你看“五十种阴魔”那种神通妙用,那多厉害!有的可以使他自己的头上放光,再把他的光移到你的头上,你头上也就放光;你说,这是不是神通呢?这种的神通,在佛教里头都是魔,何况现在他不能放光呢!要是给他起个“魔”的名字,他还不够资格呢!为什么呢?我告诉你,因为这一些个人就像乌蝇似的,东飞、西飞、南飞、北飞,飞来飞去,找不出它的出路,那么这一些盲从的人,也是这样的。
怎么样叫“盲从”呢?就是跟瞎子去学道你说你不明白,那么你学方法就应该跟着一个明白的宗教去学;而他现在本身要理论也没有理论,要法也没有法,只是说:“啊,大同了!把所有的宗教都统集起来了!”这就是在中国有一句话:“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充胖子──胖子,就是 very fat 的人。
因为他瘦,就自己把自己的嘴巴打肿;人一看:“喔!这是一个胖子、是个肥子!”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一般的人也不明白,就以盲引盲;因为世界上明白的人少,不明白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愚痴的人多有智慧的人,他欢喜听真理;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听那种迷人的假道理──迷人,就是专门叫人往迷路上走。
虽然我说大同教他们那些人是魔鬼,可是我并不是骂人;但是有人就是欢喜这魔鬼为什么呢?他不要断这个淫欲,可以随便;因为这样子,他就认为这个是好的而佛教要人断淫欲,如果不断淫欲,你修行就好像“煮砂子欲其成饭”一样,没有这个道理的。
《楞严经》上面不是说,“譬如蒸砂,欲其成饭,无有是处”?你不能说是人间的这种不究竟的欲乐也要得,出世的究竟的快乐也要得;没有这个道理的,你不可能兼而得之的这是我对大同教的意见还有,有一些人说是来研究佛法、修习佛法,但是尽做口头上的工作,而不实实在在地去做,不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行持;这也是等于魔一样的,也不能把他列入“佛教徒”之内。
好像有一些人,见到佛他也不拜──他说他是信佛的,但是不拜佛这种人,将来的后果是不得了的、是不堪设想的;究竟到畜生里边去?是到地狱里边去?是到饿鬼道里边去?这没有人保险的为什么?你学佛法,就是依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做;不能把一个“我”看得比佛都大,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学佛的人,不单见到佛要恭敬佛,就见到菩萨也要拜菩萨,见着阿罗汉也要拜罗汉,见着大善人、大修行人,都应该恭敬他、都应该崇拜他,不应该有一种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不得了在中文有这么一句话,说“自大”--自己看自己很大的;这两个字合起来,念的什么呢?念个“臭”字。
所以我们无论任何人,学佛法一定不能自大,一定要谦恭和蔼,对任何人都谦恭现在讲的《法华经》,我要给你们先讲一讲这位“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时一个过去的身,就是他往昔的一生。
在这往昔的一生,他专门行菩萨道;怎样的行法呢?他专门恭敬、专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什么呢?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礼敬诸佛第一大愿,就要顶礼恭敬一切的佛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都恭敬礼拜二者称赞如来普贤菩萨第二大愿要赞叹如来,称赞佛怎么样好说:“佛怎么也欢喜人赞叹吗?”不错!佛欢喜人赞叹;可是你这个赞叹,不是赞叹佛。
赞叹谁呢?你赞叹佛,就是赞叹你自己说:“我自己不愿意赞叹我自己!”你自己不愿意赞叹你自己,也就是不要赞叹佛;佛和众生是一个的说:“那我既然是佛,我就不需要拜佛了啦!”这又是一种错误!你自性是佛,但是你没有修、没有证果,还不能和佛是一样的。
如果人人都是佛的话,释迦牟尼佛何必又到雪山打坐六年,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才开悟成佛呢?他不需要这么苦干了!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的禅定、修种种的般若、修种种的布施、修种种的戒律、修种种的忍辱、修种种的精进、修种种的法门,今生还要去雪山行六年的苦行,要费这么多的手续,才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你现在不要说六年,连雪山六天、六个时辰,你都没有坐,你就是佛了?啊!这太便宜了!太便宜你了!你这个佛,真是等于拣来的一样所以有的人说他自己是佛,我对这种人有一个批评,叫什么?这就叫“无惭无愧”,自己不知道丑,真是大言不惭!。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做“常不轻菩萨”怎么叫常?就是永远、常常地不轻,就是不轻慢一切众生;他见到佛就拜佛、见到菩萨就拜菩萨、见到罗汉拜罗汉,见到一般人呢?他也拜;见着比丘、比丘尼,他也叩头他怎么样说呢?他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说:“我不敢轻看你们啊!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我要是轻看你们,就等于轻看佛一样!”你看这种发心!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一点虚假都没有地恭敬一切众生!。
那么他见到一切众生就叩头顶礼,你说怎么样呢?他招来的果报是最不好的;怎么不好呢?有增上慢的比丘就说:“啊!这个比丘真是!你不懂佛法呀?你乱给人授记!”于是就打他他叩头的时候,这增上慢的比丘就打他,用脚踢他的下巴,甚至于把他的牙都给踢掉了。
要是一般的人,就会说:“我给你叩头,你还打我?我再也不给人叩头了!”但是有人打他,他还是叩头他怎么样叩呢?他再见到比丘、比丘尼,就远远地叩头,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身跑了为什么?免得这个人打他他还是一样行他这种不轻慢众生的菩萨道。
释迦牟尼佛在前生就这样做,所以刚才我不是说,他修种种的布施、种种的忍辱、种种的戒律、种种的精进、种种的禅定、种种的般若,修这个“六度万行”?那不是一朝一夕就成佛了现在这些魔子魔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自己也不知道惭愧,就说:“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是佛)!”真是邪说横行!这就叫“邪说”!。
自己认为自己是佛,这样的人可是不认识佛了!既然他认识自己是佛,怎么又说就不认识佛了呢?因为妄自尊大,自己封自己做皇帝、自己封自己做总统,可是没有经过人选出来、没有人拥护,这个皇帝是个单独的皇帝,这个总统也是一个单独的总统,没有人承认你。
若在国家里边来说,有这种的人,一定会被抓去坐监狱为什么呢?他目无国法,可以说是一个叛徒,拿去就要被杀头,毫无客气的同样的,在佛教里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为什么呢?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佛,他也不修行,就尽造罪孽--他用他自己是“佛”的名义去招摇撞骗,说:“我是佛,你也是佛呀!大家佛与佛,我们都应该怎么样子、怎么样子……”,就用一个什么方法来欺骗世人,这将来一定堕地狱的。
不要以为这是好好玩的事情呀!最不好玩的,这一手最危险不过的,比你天天抱着原子弹、抱着氢弹睡觉都危险!为什么呢?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所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硬往里钻”经前悬谈(上)完1.今天,把《法华经》经中之王放到朋.友.圈,看一遍消业障一念随喜
阅读 1090102.【楞严咒】 转发一次,辟邪祛病,等于磕头万次3.【如我一般】莲花生大士,转发一次,吉祥得福,辟邪除横祸!4.十四种不花钱的放生方法 转一次等于放生1次阅读383875.【楞严五大心咒】 转发一次,辟邪免除横祸,等于磕头万次功德。
今天,把《大悲咒》放到朋.友.圈,看一遍消业障、除病去魔功德无量!今天您把《佛说父母恩难报经》放到朋 友 圈、见到此文必是有福之人今天,把《施身法》放到朋.友.圈,认真听一遍,可消除病苦去除烦恼今天,把布施鸟雀食物自制喂鸟器放到朋.友.圈,可发大财(长期有效)
障碍蚂蚁搬家的极速果报,告诉正确解决方法,转发功德无量!
▼推荐文章•想看哪篇请直接点击标题太神奇了,按摩小指=28味药!每天50下,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一代名医去世前留下家规:任何人都不许吃这东西!原因你绝对想不到揭开人类疾病的真正根源,原来拥有健康这么简单!
一定要刮刮这条"青筋",保命全靠它了!三个东西泡水喝,2天助你血管光滑,1辈子不怕心梗!高血压有救了,发一次救人无数,为爸妈收藏好了!你身上藏着粒“速效救心丸”,传一次,救人无数!!!突发脑溢血怎么办!两分钟视频可救无数人!千万收藏起来!
人猝死前身体发出两个救命信号,一定要清楚,转发朋友圈等于救人一命!一个111岁老人,简单5句话教你活过100岁!一定要看退休院长泄露的12张机密图,张张能保命!太有用了,赶快存手机里千人验证一次即效,永不牙痛奇方,有缘者得(转发一次,救人无数)
夏天养生,到底该吃什么?现代人最耗伤阳气的十大恶习,你中招了吗?爱吃这十种食物的人,少生病,易长寿 必须收藏 转发朋友做菜食谱一份天然“药”手册,零副作用,效果竟然这么好!值得阅读~养生饮食:五块钱煮一锅,胜燕窝、溶血栓、降三高…
上火了一吃就好的素食,果断收藏!55个素菜菜谱,不重样!(建议收藏)增福德 长智慧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关注"显密共修"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平台历史文章。↓↓↓↓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干货分享商业地产生死策划(商业地产前期策划)
一、商业地产理论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指土地及土地之上永久性的建…
-
不看后悔商业地产生死策划(商业地产前期策划)
当然我们也并不指望一条广告就能带来多少组客户,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公益角度分析一篇文案的好坏,但一谈销售效果,那基本…
- 深度揭秘赖氏经典语法(赖氏经典语法新版pdf百度云)
- 学到了吗谋杀的艺术(谋杀的艺术西班牙)
- 这都可以九型人格心灵密码学(九型人格心灵密码学读后感)
- 新鲜出炉乐在其中的数学(乐在其中的数学读后感)
- 墙裂推荐被时光掩藏的秘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