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太疯狂了萧太后的复原容貌(萧太后容貌3d复原图)

在“二十四史”中,女性往往出现在《后妃传》。而《后妃传》在列传中多是排在第一章。后宫女子虽是古人眼中干不出什么大事业的女子,却有着不低的社会身份

太疯狂了萧太后的复原容貌(萧太后容貌3d复原图)

 

在“二十四史”中,女性往往出现在《后妃传》而《后妃传》在列传中多是排在第一章这样的安排自然不是巧合后宫女子虽是古人眼中干不出什么大事业的女子,却有着不低的社会身份,因而能排在一众文臣武将之前但有些女子,列传排在此处却是真正的妥理所应当,譬如辽朝萧太后。

一、《辽史》里的摄政太后 如果你打开《辽史·后妃传》,你会惊奇地发现放眼望去皇后好像都是“萧氏”不过我们要聊的萧氏,是“景宗睿知皇后萧氏”,也就是“讳绰,小字燕燕”的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萧氏辽穆宗应 历十九年(969)二月,不得民心的穆宗被侍从刺杀。

随后在众人的支持下,辽世宗次子耶律贤继位,即为辽景宗,改元保宁而支持景宗继位的萧思温,不久后也得到回报:女儿萧氏被选为贵妃同年,萧氏又晋升皇后两年多后,萧氏生下将来继位为辽圣宗的耶律隆绪

有一个为政贤明的丈夫,有一个手握大权的父亲,有一个亲生的嫡长子儿子,萧氏看起来已经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好似老天就是不愿意看到有人诸事顺遂乾亨四年(982),三十五岁的景宗英年早逝整个辽国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到萧氏和耶律隆绪这对“孤儿寡母”身上。

二、恶毒奸诈的萧太后对这位不到三十就摄政的辽朝太后,描写杨家将故事的各式演义小说可谓是恶意满满以对萧氏的丑化最典型的《北宋志传》为例,作者就为了凸显杨家将的“无敌”而将萧氏描绘成一个愚昧狠毒的“经典反派”。

在第三回中,作者通过两个完全虚拟的辽国大将之口,称萧氏摄政是她设计了皇帝,由此才篡夺了大权而在第四十至四十三回中,通过极大地夸张宋辽之间的战争,作者又把萧氏描写成一个胆小怯懦,事事全听大臣安排的小女人先不说《北宋志传》塑造的萧氏是不是一个前后矛盾的人物。

就是书中用来凸显萧氏之丑恶的角色和情节,大多是史无所载的想象内容因而杨家将的故事虽是妇孺皆知,但将这些故事中的萧太后直接等同于历史上的萧氏,无疑也是不恰当的

三、真正的政治女强人萧太后如果杨家将故事中的萧太后是假的,那历史上真实的萧氏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其实《辽史》的总结很到位:“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军,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

圣宗称辽盛 主,后教训为多”当年景宗英年早逝,其实并不算非常突然虽然是骁勇善战的契丹人的君王,景宗其实一直都体弱多病在册封萧氏为后之后,这位精明的帝王就开始主动让萧氏参政,以帮自己减轻工作压力也正是因为萧氏在景宗去世前就已经有了从政经验,后来不满三十的她才能在众人的支持下,成功奉景宗遗诏摄政。

而在辅佐景宗、摄政,乃至后来还政于圣宗期间,萧氏的政绩完全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帝王对于人才选用,萧氏不仅做到了不拘小节而首重才能,更做到了与臣僚交心,甚至多次亲自前去臣僚家慰问对于奴隶和赋税,萧氏一面削弱辽国社会的奴隶制成分,一面大度减轻百姓的赋税,甚至创造性的“以异地搬迁脱贫一批”。

对于文化教育,萧氏模仿唐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和科举……在萧氏不断推行利国利民的政策以后,一些居住在宋辽边境地区的宋人竟然都主动搬迁至辽国史家评价说,萧氏是推进了辽国封建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萧氏本人非常仰慕中原汉文化,再加上辽国确实需要更先进的中原文化来发展自身,这便才有了她推行的影响辽国历史进程的种种汉化政策。

而站在更大的民族融合的角度,萧氏的举措无疑为南北的融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萧氏还与圣宗一道亲征,并最终迫使北宋与其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站在中原政权的角度,此城下之盟是一种耻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协定为辽与宋带去了持续百年的和平如果没有这份协定,我们常说的北宋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就极有可能只是美好的祈愿。

因而虽说站在中原汉人政权的立场上,“小说家”们抹黑萧氏有他们的理由。但萧氏本人,尤其是她的功绩,不应因此而被人遗忘,甚至还被反过来指责。萧氏在生前有“群臣咸竭其忠”,在身后也应当得到尊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