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南亭偶题翻译(南亭偶题颔联写景特点简要分析)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满满都是干货!!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源来之高中语文”分享更多干货资源 一、方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满满都是干货!!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源来之高中语文”分享更多干货资源
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 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套路: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
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相见欢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参考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
共5分) 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问: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5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问: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问: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
:(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示例山行即事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
小结:语言分析法——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
“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1.提问方式:探究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2.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3.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示例: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示例: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思路分析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参考答案]:
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示例:点绛唇汪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注]乱鸦啼:暗喻小人的飞短流长问:①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分)。
②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①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②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
(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2分)202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模拟试题评价探究一、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分析(一)真题重现(2021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命题分析1.从文本内容看,《寄江州白司马》写出作者杨巨源对被贬江州的友人白居易十分关切,委婉劝告友人不要因被贬谪而消沉,应该豁达乐观,鼓励他要坚信今后一定会青云直上所选文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有机关联,构建了真实、具体的学科认知情境,这个情境中蕴含的关爱友人、鼓励友人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激发考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联系相关的文学作品、社会生活情境解答试题。
总之,《寄江州白司马》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要求2.从题目任务来看,《寄江州白司马》以文本为情境的载体,考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内容客观题注重综合考查,既有对创作背景、诗句内容的理解,也有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观题注重对诗歌整体的理解与赏析,设问时常限定诗句范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来看,《寄江州白司马》蕴含的重视友情、鼓励友人上进的思想感情,紧扣“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二级指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命题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及合理的区分度,体现了“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寄江州白司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的有机关联彰显了“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三)答题分析下面就《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该题的选项进行具体分析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此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联系教材中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从“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可知,《琵琶行》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寄江州白司马》标题中的“江州司马”与之对应此外,诗歌颔联中“湓浦曾闻似衣带”与《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中描述的地点一致,皆为湓江,据此可推测本诗的写作时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选项分析正确。
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主要为对经典背诵篇目写作背景和文本内容的准确识记;关键能力主要为能够做到将课内知识运用于课外的迁移能力;学科素养主要体现为对“江州司马”“湓浦”“湓江地低湿”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及联想思维等。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第三句中“似衣带”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衣带水”的典故,而且作者与友人江州司马的确是有天涯之隔,如果不细读诗歌,容易产生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感。
那么,“似衣带”该如何理解?此处是否运用了“一衣带水”的典故呢?这里关键是要理解什么是“似衣带”,一定要结合诗句来解读根据律诗第二联对仗的特点,“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中“湓浦”与“庐峰”一样是地名,从偏旁“氵”来推断,“湓浦”应该是“河流”或“湖泊”;“曾闻”也可以与“见说”结合起来,理解为“曾经听说”;“似衣带”也可以与“胜香炉”结合起来,理解为“像衣带一样”。
于是不难理解诗人将“湓浦”比作“衣带”了,这是对朋友所处之地景物的描绘,以表现对美景的赞美,并以此宽慰朋友所以该句中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来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选项分析错误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主要有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短语结构一致和用典手法相关知识;关键能力主要有运用对仗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特点、句子成分分析法等推断关键词的词性、词义的能力;学科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此项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颈联描绘了白居易如今的处境:岁末题诗想送给友人以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孤身在江州,隔着重重山水遥望长安宫阙。
作者以“病鹤”代指白居易,描写其对长安城的怀念,既突出了友人当下的艰难处境,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是对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中相关词语如“岁晏”“离鸿断”“望阙”的理解;关键能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境来解读颈联的内容,从而理解到“病鹤”这个意象代指的就是白居易,“望阙”就是遥望京城的宫阙;核心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此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尾联借助“青云”“前途”等词语,劝诫友人虽然眼下因为贬谪而处境艰难,但不要受眼前境遇的拘束而沉溺于求佛问道,心中仍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最终定会仕途通达,作者以此再次安慰和勉励友人。
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是对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中“拘牵”“青云”等词语的理解;关键能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境解读尾联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对友人的规劝与勉励;核心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第二句”指出考查范围,“怎样理解”指出考查内容,“委婉劝告”暗示答题的两个要点——劝告什么?如何体现委婉?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整首诗分析该句所表现的委婉劝告之意及其作用。
本诗写作目的是劝慰仕途失意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及劝慰之情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不要沉迷于佛道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首联写“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可见“惠远东林住得无”设问中饱含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深切关爱。
表面问的是白居易到江州之后是否住过高僧慧远的东林寺,实际传达的思想是不希望朋友去那里,因为去过的话便意味着白居易有可能厌倦仕途、向往归隐东林寺的雨花社是佛教讲经集会之地,所以结合尾联可知第二句暗含作者对友人的规劝和鼓励,希望白居易即使身处困厄也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厄就放弃初心,忘却了曾经的远大抱负。
从“四翼”来看,这两道试题涉及的内容如下:基础性: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文言相关字词,《琵琶行》课文相关内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进取精神,诗歌文体基础知识,对仗、用典手法等综合性:对诗歌意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等考点的综合考查。
应用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科方法来解决问题创新性:16题“委婉劝告”因文设题,融语句赏析、内容理解、情感把握于一体,设问巧妙、指向明确、不落窠臼二、古代诗歌鉴赏模拟题评价分析根据以上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分析,试着对下面的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进行评价分析。
(一)试题呈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冬夜即事曾巩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①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寒③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注]①尨(mánɡ):毛多色杂的狗。
②氍(qú)毹(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理罢公事,收起官印,顿感轻松,因为自己免于尸位素餐而欣喜。
B.颔联写粮食充足、里闾安定,透露出作者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C.颈联由室内写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诗韵趣味俱存,境界由小及大D.颈联通过“清”与“淡”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16.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对此简要赏析(二)命题评析1.命题材料分析《冬夜即事》是宋代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首联写诗人作为官员处理好公事,收起官印,因为自己能恪尽职守而欣慰;颔联写市场和官仓均粮食充足,冬夜里县闾人民平安;颈联写室内作者自己披毯卧榻身暖心安,户外淡月照着千家万户,呈现丰年之兆;尾联写作者听说丰年从现在开始,不禁欣喜地提着灯笼卷起风帘向外看去。
诗歌塑造了一个恪尽职守、为国泰民安而欣喜的官员形象,从思想性来看,指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品德修养”“责任担当”等指标从文学性来看,这首律诗章法有度、语言精彩、含意丰富,在补充注释下较为适合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魅力、思想感情等。
2.答案与解析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项中,“‘清’与‘淡’的对比”错误“清”与“淡”为近义词,不构成对比16.①尾联写作者感到丰年的征兆,不禁起身挑灯卷帘向外望去②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心系国家人民的官员形象。
3.试题分析第15题,A项侧重考查对首联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判断本项时,对“素餐”一词的理解较为重要,结合语境,很容易判断A项正确,但也可能存在对这一词语理解错误导致答题失误的情况B项考查对颔联诗句意思和思想情感的分析。
结合“仓廪实”“里闾安”,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出该项为正确项C项考查对颈联艺术手法的鉴赏前一句实写自己的居室内“氍毹暖”,后一句虚写由“霿淞寒”可见的丰年之兆,而且由自己想到百姓,由小及大,可见作者的格局。
D项再次指向颈联的艺术手法,同时包含了对抒情手法的分析仔细辨析选项中“清”与“淡”两个字,会发现两者词义之间并不构成“对比”,所以该项错误第16题,从尾联设题,避开了15题选项中已经分析过的内容,同时因文设题,根据尾联中细节描写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切口小、指向明、重素养提示考查范围为尾联,规定考查方向为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二者结合体现了此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出于同行交流与学生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满满干货南亭偶题翻译(南亭偶题颔联写景特点简要分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又融入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
-
这都可以?雪佛兰小型车(雪佛兰小型车女生)
以1971年Vega的H Body为基础,于1974年推出的小型车Monza,在雪佛兰的策略中属于小型豪华车,车型共有双门、双门斜背和双门旅行车…
- 学会了吗搜同上不去(搜同上不去,贴吧)
- 真没想到奇瑞qq308(奇瑞qq308空调滤芯拆卸方法视频)
- 这样也行?sportage r(sportageR多少钱)
- 太疯狂了长安福特新福克斯(长安福特新福克斯汽车)
- 原创长安福特新福克斯(长安福特新福克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