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珠海属于哪个省(珠海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
珠海市,广东省下辖地级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1]。设有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并设立5个经济功能区
珠海市,广东省下辖地级市,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1]位于广东省 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
[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为1732.33平方公里[3],设有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并设立5个经济功能区;常住人口176.54万人(2017年末)[4]。
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番禺县辖地,直至东汉建国后,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9年,撤并入中山县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1979年3月,改为珠海市;11月定为省辖市。
2019年1月,珠海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据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
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6]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番禺县辖地,直至东汉。
三国时期,属吴国辖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属东官郡辖地直至南北朝,于刘宋元熙二年(420年)又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属东莞郡辖地[6]隋开皇十年(590年),属宝安县辖地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东莞县辖地,并开始设置香山镇(今珠海市山场)。
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唐代之后,经五代和宋代,香山镇仍属东莞县[6]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
元至正十九年(1282年),香山县隶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香山县仍隶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香山县直属省辖2至9年,隶属粤海道10年以后,隶属中区绥靖公署所辖,14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属广州行政区管辖。
19年5月至23年10月,中山县政府设置唐家(25年广州行政区改称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曾改称第四行政督察区,35年后复称第一行政督察区),36年属省府直接督察区所辖[6]建国后,中山县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
1952年12月31日,建立渔民县,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海岛为渔民县的行政区域,由粤中行政区领导1953年4月7日渔民县正式定名为珠海县,将中山县属的中山港乡、东莞县属的万顷沙及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横琴、小横琴、南水、北水、高栏、荷包、淇澳、龙穴、内伶仃、外伶仃、三门列岛、万山群岛、担杆列岛、佳蓬列岛等全部100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县政府设于唐家,隶属粤中行政区管辖。
[6]1953年5月1日,珠海县正式成立是年5月2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珠海县的区、乡名称,数量及范围,共有4个区、44个乡一区即唐家区,下辖唐家、鸡山、淇澳、桂山、内外伶仃、万山、东澳、担杆、庙湾;二区即前山区,下辖前山、山场、小将军、香洲、白石、兰埔、北岭、吉大、南屏、北山、湾仔、横琴、洪湾、广昌;三区即三灶区,下辖鱼月、中心、海澄、鱼林、大林、小林、南水、北水、高栏等,四区即万顷沙区。
珠海县所辖范围,大致与今天珠海市(不含斗门区)相似,但多一个万顷沙区(今属广州市番禺区)[7]1959年3月22日,珠海县撤并入中山县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珠海市。
同年11月定为省辖市[6]1980年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置经济特区,面积为6.8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6月2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珠海经济特区范围面积为15.16平方公里。
1984年8月,珠海市设立市辖区——香洲区1988年4月5日,珠海经济特区面积调整为121平方公里[6]2009年,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珠海经济特区总面积扩大为227.46平方公里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五门”(金星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之水汇流入海处,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
珠海市区东与深圳、中国香港隔海相望,距中国香港36海里,南与中国澳门陆地相连,西邻江门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距广州市140千米[19]地质地貌地质珠海市露出地层较简单,除广泛发育第四系外,在东北部和中西部零星出露有古生代的寒武系、泥盆系和中生代的侏罗系,面积共759.0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的57.95%。
其主要特征如下:下寒武统八村群(clb)为一套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主要由变质的砂岩、粉砂岩、页岩和少量炭质页岩组成,含腕足类、头足类等化石中泥盆统桂头群(D2G)为一套滨海或浅海相碎屑岩建造,由石英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组成,含植、动物化石。
其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侏罗统兰塘群(Jlin)为一套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组成,与下伏地岩为不整合接触中侏罗统百足山群(J1HN)为一套内陆山间湖泊相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石英砾岩、砂岩和页岩组成,由下而上沉积物变细,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分布面积为704.62平方公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残积层、冲洪积层、冲积海积层、海积层及人工填土中生代时期珠海地区岩浆活动极为剧烈,燕山期酸性岩浆岩分布很广,出露面积达550.7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2.05%。
其可分出二、三、四、五期侵入岩[20]地貌地貌形态明显受北东、北西向构造线控制珠海地区被北东、北西向断裂切割成断块式隆升与沉降的地貌单元,形成了断块隆升山地与沉降平原各断块山体、断块山体内的低平地和凹陷平原的展布方向呈北东向,珠江口外岛屿也受北东向构造线的控制,三列岛屿呈北东向排列。
珠江口外沉积盆地展布也是北东向而珠江的人海水道,则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如磨刀门水道、泥湾门水道均呈北西走向岛屿众多,海域广阔珠海市共有大小岛屿146个,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于珠江口外以青洲——三角山岛——小蒲台岛为界分成两部分。
海岸地貌类型多样、海岸线长全市大陆海岸线长达166.32公里,海岸地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的三个类型的;家、前山水道以西两段为平原海岸;唐家至前山水道以东为山地港湾海岸个岸段从珠海市北界至唐平原海岸堆积作用强烈,发育有广阔的冲积海积平原。
沿岸泥滩向外推移较快,如磨刀门,平均每年向外伸展120—160米,淤积速度1—3厘米/年山地港湾海岸的湾口有岬角,湾内有沙堤和泻湖平原岬角和海湾从北到南依次有铜鼓角、唐家湾、银坑、香洲湾、菱角咀、洲仔湾、炮台山。
沙堤主要分布在唐家湾顶岬角处多冲刷,岸边发育乱石堆,而港湾内则以沙滩堆积为主地面坡度和缓除岛屿的地面坡度较陡外,大陆地面坡度较和缓占总面积52,88%的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的坡度均在3°以下;坡度在25°以下的能机耕与垦殖的面积为1103.52公里,占总面积的84.24%。
山丘台地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全市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面积达550.78平方公里,占山丘台地面积的91%侏罗系的变质岩、砂页岩的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仅占9%[20]气候条件珠海市地处珠江口西岸,濒临广阔的南海,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终年气温较高,1979~2000年年平均气温22.5℃;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到2061.9毫米[21]珠海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珠海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 珠海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个别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温影响台风出现的时间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严重影响珠海市的台风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22]四季特征珠海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春季,是天气多变的季节,前期冷空气入侵势力开始削弱,但影响仍频密,后期海洋暖湿气流日趋活跃这期间的气候特点是日照少,湿度大,阴雨云雾多,风向多变,以偏东风为主,气温变幅大,但逐步回暖。
春季是由干季到湿季的过渡阶段,前期降雨量较少,加上冬季降雨量稀少,故珠海经常出现气候意义上的冬春干旱,个别年份还出现秋冬春连旱夏季,西南暖湿气流活跃,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转入以热带天气系统降水为主的后汛期,受热带气旋影响,会造成风灾水害,是一年中相对酷热期;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高、日照多、蒸发大,年内最炎热的日子都出现在这段时间。
秋季,处于由高温向低温,由多雨向少雨,由干燥的冬季风逐渐取代暖湿的夏季风转折的时期,是一年之中冷暖宜人、秋高气爽的季节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日短夜长,所获得的太阳能越来越少,常被单一的大陆冷气团所笼罩,气层稳定,天气寒冷干燥,降雨量很少。
历年1月是最冷月份,降雨稀少,个别年份12月和1月滴雨未下前冬及隆冬期间,冷空气入侵呈冷锋形式,出现干冷天气多,可有霜冻、冰冻发生,冬末冷空气前锋过境后常在沿海静止,多出现湿冷或低温阴雨天气冷空气来时海面常伴有6级以上的大风。
[21]温度1979~2000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为22.5℃,气温的年际变化一般在21.6℃~23.3℃之间,年平均气温最高是1998年,为23.3℃;最低是1984年,为21.6℃日极端最高气温38.5℃,出现在1980年7月10日;日极端最低气温2.8℃,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为最冷时段,其中,1月为最冷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5.0℃;3月后气温开始回升,到6月进入炎热时段,7月为最热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8.5℃;10月天气逐渐转凉[21]降雨珠海市雨量充沛,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2061.9毫米,降雨量最多的1994年为2715.0毫米,最少的1991年为1312.6毫米。
全年有两个明显的雨季:4~6月为前汛期雨季,平均总降雨量845.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1%;7~9月为后汛期雨季,平均总降雨量953.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6%干季11月到次年的3月平均总降雨量为263.1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3%。
[21]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数为143天,最多的1997年为168天,最少的1980年为122天1979~2000年22年间,12月滴雨未下的有3年 (1980年1987年1996年历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21天,总降雨量162.6毫米,发生于1985年2月4~24日。
年平均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为11次,历年中,日最大降雨量为620.3毫米,出现在2000年4月14日[21]风1979~2000年,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阵风大于40米/秒只有2天(1983年9月9日、1993年9月17日,台风影响期间)。
全市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17.2米/秒)为8.5天[21]日照/蒸发日照1979~200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2小时,日照时数最多是1986年,为2071.5小时,最少是1997年,为1673.0小时。
1979~2000年平均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最多,3月最少1979~2000年,日照最多的月份为1984年7月,日照时数达320.2小时;最少的月份为1985年2月,日照时数只15.7小时蒸发1979~2000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639.4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与年平均蒸发量之差为422.5毫米,降雨多于蒸发。
蒸发量的年际变动在1350.8~1820.4毫米之间年内的分布以7月最大,达191.8毫米,2月最少,仅73.3毫米[21]水文特征
广东省河流众多,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流为珠江珠江水系有八大出海口,从北至南依次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珠海市地处西江下游滨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冲纵横交织,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
在珠海市斗门区北部,西江分为磨刀门水道、螺洲溪、荷麻溪、涝涝溪、涝涝西溪等5支分流入境,进而分汇为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等3支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分口注入南海干流沿程与众多侧向分流、汇流河道衔接,既有自然分流汇水,亦有闸引闸排。
西江诸分流水道沿岸均已筑堤联围,水流受到有效制导,河道基本形成稳定的平面形态土地资源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珠海市土地总面积为1711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972平方千米(含现状耕地保有量33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433平方千米,未利用地306平方千米。
[24]珠海市滩涂面积203.08平方千米,其中超高滩3.51平方千米,高滩3.36平方千米,中滩16.07平方千米,低滩12.6平方千米,浅滩167.53平方千米按滩涂底质分为泥滩(占88.15%)和沙石滩(11.85%)。
在197.01平方千米泥滩中,生有咸水草的(草滩)2.05平方千米,有红树林的(林滩)3.79平方千米,曾养牡蛎的(老牡蛎滩)7.28平方千米,没有草木生长的(光滩)165.89平方千米[25]水资源地表水
珠海境内水系——磨刀门水道(3)珠海市河流主要为西江的出海水道: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前山水道在丘陵山地和岛屿上,尚有一些山溪河流:斗门河溪、大赤坎河、飞沙河、南溪河、鸡山河及神前河全市年平均降雨量2061.9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0654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水量3660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水量2662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江流径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三大口门经珠海市出海,年总径流量达1018.3亿立方米,径流量稳定[26]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全市松散岩类孔隙水淡水分布区的渗入量为54596吨/日,总渗入量1992.8万吨/年。
全市基岩裂隙水天然资源年总量为15077万吨,年平均资源为413068.5吨/日,枯季资源为258597.9吨/日[26]矿产资源珠海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少,金属矿产均为小型规模或为矿点、矿化点,优势矿产为滨海石英砂矿、建筑用花岗岩和地下热水、矿泉水。
已发现矿种25种,矿产地150处其中金属矿产15种,矿产地34处;非金属矿产7种,矿产地77处;能源矿产(地下热水)1种,矿产地5处;地下水(常温饮用地下水和矿泉水)2种,矿产地34处[27]金属矿产主要矿种有铁、钨、铋、钼,少量铜、铅、锌和金、银矿。
铁矿:矿点、矿化点共11处,主要分布在斗门井岸、三灶、南水、小林和南屏、湾仔等地,以产于花岗岩中的脉状磁铁矿为主,成脉组或单脉产出,全区铁矿远景储量约83万吨,其中以湾仔南山铁矿规模相对较大,含铁品位较高,其余规模小,品位低,杂质多,工业意义不大。
钨、铋、钼矿:矿点、矿化点共9处,分布较为零星,远景储量6万吨,以产于花岗岩中裂隙充填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其中南水镇的钨储量规模较大,其余在几百吨到几千吨之间金、银矿:产地3处,分布在珠海市北部唐家和淇澳一带,属产于花岗岩中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银矿床,远景储量估计超过500千克,其中大澳山金矿储量规模相对较大,其余两处均为金矿化点,只具找矿意义,工业意义不大。
稀有金属、稀土矿:稀有金属矿产地3处,稀土金属矿产地4处,分布于香洲柠溪、南屏、唐家和南水等地,稀有金属主要是产于花岗岩中的绿柱石伟晶岩脉,稀土矿主要是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和第四系冲洪积独居石砂矿。
单个矿床储量在几百吨到几千吨之间,品位不高[27]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钾长石、石英砂矿、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用黏土和泥炭土等钾长石:矿产地4处,位于香洲区东坑、板樟山、柠溪及湾仔等地,矿床类型为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伟晶岩脉,其中兰埔钾长石矿床规模较大,矿石质量较好。
石英砂矿:石英砂有玻璃用石英砂和建筑用砂玻璃砂矿有矿产地12处(其中1处经地质工作评价),主要分布在珠海市北面的金鼎、唐家湾和东面沿海一带,属滨海石英砂矿床,其中下栅、莲塘湾、泮砂、下沙、唐家湾等地玻璃用砂矿床规模较大,单个矿床远景储量在200万吨到800万吨之间。
建筑用砂矿产地7处,属滨海沉积砂矿,河流冲积砂矿和花岗岩风化矿床,分布在现代海湾古海湾及河流两岸,除花岗岩风化壳砂矿床外,一般规模不大,质量一般,远景储量达355万吨,但部分矿点已被压覆建筑用花岗岩:珠海市经地质调查评价的矿产地6处,主要分布在洪湾、平沙、黄杨山及海岛区,估计远景储量接近70亿立方米,岩石物理性能较好,抗压强度一般达到80~150Mpa,耐酸耐碱性较高。
[27]能源矿产能源矿产仅地下热水一种地下热水:矿产地5处,主要分布在斗门下洲、灯笼沙、银村和金湾平沙以及南屏等地,其中平沙和斗门下洲矿点水温较高,达70℃以上,其余为低温地下热水至2000年,珠海市已开发珠海御温泉、珠海平沙温泉2处,水温在69~81℃不等,其中御温泉的开发上规模,并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两处温泉仅作洗浴用人口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6.54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9.01万人,增长5.4%,出生率12.25‰,死亡率2.81‰,自然增长率9.44‰人口城镇比89.37%[28]民族
从史前至唐宋时期,在珠海地区居住活动的原始居民属百越土著人,如在三灶岛居住的瑶族,被封建统治鄙称为“摇蛮”宋代以后,这些土著又被外来的氏族所驱赶,或汉化了珠海地区主要为汉族人口聚居区1986年,市区有汉族164850人,占总人口的99.8%,少数民族297人,占总人口的0.20%。
其中:壮族111人,回族76人,满族36人,瑶族34人,侗族13人,黎族9人,蒙古族3人,朝鲜族4人,苗族3人,土家族3人,羌族2人,毛难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1人1990年市区有少数民族28个,人口2706人,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62人。
[29]截至2013年珠海市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1575人(其中户籍人口19267人,暂住人口528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人口较多的有壮族(27137人)、土家族(10713人)、瑶族(7018人)、苗族(6023人)、满族(4144人)。
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个[30]语言
珠海市各种方言分布情况表珠海原属香山据《香山县乡土志·人类》记载,在香山一带有客民、畲蛮、瑶、蛋人和卢亭等“人类”,因此古代香山地区有几种不同的方言近代以降,珠海有粤、客家和闽等种方言,以粤方言为主1953年后,随着非粤籍人员的流入,珠海地区出现北方方音。
80年代后,非粤音人口大批流人,但珠海方言仍以粤方言为主,其他方言为辅90年代珠海人口约52万,分布在沿海地带和岛屿上其粤方言分布在香洲区、横琴区、万山区、平沙区、红旗区、三灶区和斗门县的大部份乡镇根据其内部差异,又分为西北部地区粤音、南北部地区粤音和水上话音三大类。
客家方音分布香洲区、三灶区和斗门县的部份乡镇,平沙区、红旗区和横琴区的部份人也操客家话闽方音主要分布在淇澳区,平沙区、香洲区和三灶区有少部份人操闽方音客家话主要流行于香洲的夏美、里外神前、华子石、东坑村、湾仔的连屏、银坑、南联、三灶镇的鱼月、鱼林村、金鼎镇的永丰、会同村、斗门县的虾山、赖家、小托村等,人口近5万人。
闽南话主要流行于淇澳岛和拱北关闸一带,斗门县内和平沙、红旗等农场有少数人讲闽南话,总人数约3万。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3dmax沙发?3dmax沙发材质?万万没想到
沙发布艺衰减材质的做法先打开一个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场景快捷键M打开材质编辑器,给材质球一个vray的标准材质漫反射给一个衰减前侧…
-
信用卡理财?信用卡理财从入门到精通小说?这都可以
儿童财商启蒙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已经成为多地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 apple id更改密码?apple id更改密码账户详情不可用?深度揭秘
- 教师节小品剧本?适合教师节表演的小品剧本?太疯狂了
- 教师节小品剧本?适合教师节表演的小品剧本?万万没想到
- 暗黑破坏神2战网?暗黑破坏神2战网排行?满满干货
- 重庆高校课程在线开放平台?重庆高校课程在线开放平台怎么加入班课?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