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往事历历在目(曾经往事历历在目)
潘先生的为学为人之道都已经化作一种精神,而我们则应作为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今年是2020年,为潘先生期颐之年,祝愿老人家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Past events往事历历在目我和潘先生的故事
往事 The past2003年的暑假,我没有回家,待在学校复习备考研究生在确定考厦大之前,我想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关于考研,其实那会儿并没有什么明确规划,只是听一位考上曲师大研究生的老乡说成人教育学比较好找工作。
曲师教科院报考华东师大和南京师大的人向来特别多,常常成扎堆之势我一开始备考南师,也许仅仅是随大流而已但后来听说班里有同学要考厦门大学高教所,说那里的高等教育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我便去学院的机房查询厦门大学高教所,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我才知道有一位潘懋元教授是全国著名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里创造了好几个第一。
于是我把考研目标改成了厦门大学那年我们班有五个人一起考厦大,我们一起学习备考,一起去厦大参加复试,然后一起被录取,后来还被多家媒体报道我的母校曲师大被称作“考研基地”,我们几个也算是推波助澜者2004年4月份,我和吴连海、韩娟、冯晓玲、巨玉霞一行五人去厦门大学参加复试。
吴连海是我本科舍友,他一开始是备考南开大学的,经常捧着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看,不知为什么,后来他也改报了厦大我们从曲阜坐汽车到兖州,由兖州坐火车到菏泽,然后乘坐绿皮车一路向南直达厦门这一路漫长而曲折,尤其是进了江西地界后,火车就一直在大山里转来转去,黑洞洞的隧道一个接一个,但我们丝毫没有觉得劳累和无聊,一是因为年少体健不容易累,二是因为心里有梦,目之所及一切都是美好的。
但必须坦诚的是,当时还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心里有一种所谓朝圣的感觉,因为自己那时候对学术以及高教这个专业尚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与体验,更谈不上学科或专业情感,所以无论是潘先生还是其他老师,都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授、学者或者老师。
所谓的心中有梦,不过就是从曲阜小城远赴海滨厦门的新奇、激动和对未来研究生生活的向往后来我就在想,我们这一代人跟早期考厦大的那些人相比,人生经历完全不一样,读研究生的意义、初衷以及在学术追求上,也已经有了很大差别,比如说那批五零后、六零后的学界前辈们,或许他们都太想弥补一段曾经失去的岁月,或许他们都心怀学术报国的家国情怀,他们普遍抱有远大的学术理想和更纯粹的学术追求,去厦大求学,去见潘先生,确实是作为一件十分崇高和荣耀的事情,厦大高教所(2004年高教所更名为教育研究院)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在院友张应强教授深情写就的《从游卅载受用一生——我与潘懋元先生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强人说教)里,就能深刻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有那么一种很特别的精神气质研究生复试期间,除了考大学语文和抽题面试外,其他的环节都已渐渐忘却。
教育学复试竟然考语文,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所以印象很深刻但后来愈来愈觉得,无论是研究生学习,还是学者做研究,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学修养我们品读邬大光老师的“游记”系列文章,除了赞叹其中的学术底蕴之外,不得不敬佩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优美的文采。
我所熟悉的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范跃进教授,他本是做经济学研究的,但最近他经常在朋友圈推送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很高,也一度让我很是惊讶他们那代人,都是真正经过“宽口径厚基础”式的素养教育的,而现在的教育已经越来越窄化为技术教育。
面试环节采取随机抽题,我抽到的题目是“《新婚姻法》新在哪里?对此你是否赞同?”一个本科生应该是绝少关注婚姻法这类东西的,可偏偏我在《齐鲁晚报》上浏览过相关报道,想来真是奇巧而又蹊跷当时主持我们那组面试的是杨广云副院长,他那富有艺术家气息的发型和宏亮的声音都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入学后,我和杨院长经常打乒乓球,他是一个乐观、爽朗的人就在面试那天,在院办外面的走廊里,我遇到了潘先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但当时我并不确定那就是我从网上看到的潘懋元教授我只是看到一位年迈的老者,缓缓地走过来,看上去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跟一个本科生心目中的著名学者很不一样。
在我的心目中,著名学者应该像在曲师校园里经常遇到的激光研究专家李国华教授一样,总是身着笔挺的白色西装,系着鲜艳的领带,白礼帽黑皮鞋,手里还拄一条文明棍,走起路来四沉八稳,器宇轩昂,不怒自威而那时候我看到的潘先生,却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以至于我怀疑自己看到的并不是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
当然,后来我们都深深体验到,先生在学术和工作上总是严于律己律人的,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爱生如子的师者仁心
Life is a wonderful journey往事 The past在厦大高教所或教育研究院,极少有师生称潘老师,而普遍尊称“潘先生”,或者说,在研究院只要有人说“先生”,那一定是指潘先生两年半硕士、三年博士读下来,耳濡目染中,“先生”在我头脑里似已成为一个具有特
指意义的符号固化下来但我参加研究生复试期间,刚开始听到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时候,觉得很新奇,也有点小小的不解,毕竟这个称呼只有在影视作品或者书面上才是比较常见的之所以有这种想法,首先是受个人见识所限,缺乏对“先生”这两个字的深刻理解。
记得有一年曲师大教科院请北师大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做讲座,在宣传海报上就是用的“张厚粲先生”,那会确实是不求甚解,只是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先生”并非男士专用,却不知“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自己对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缺乏基本认识,不能领悟到潘先生之于中国高等教育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潘先生之“先生”,已经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先生”,而是承载着一种莫大的功绩、荣耀和精神,承载着太多人虔诚的敬仰和爱戴王承绪先生、朱九思先生、张厚粲先生……都含有“大先生”之谓但我亦注意到,也会有人喊潘先生为“老师”,当然是极少,我只听到邬大光校长喊潘老师。
我认为,能够称潘先生为老师,应该算是一种资历、一种资格吧!如果小字辈里有人喊潘老师,似乎就有些不合规矩了潘先生的周末沙龙在高教圈里几乎无人不晓2004年9月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我便跟同班的余斌同学去先生家参加了他的沙龙。
余斌是潘先生的学生,跟我住同一间宿舍,年长我几岁,在宁波大学工作,所以我一直称他余老师,他硕士毕业后又接着读了潘先生的博士那晚人不是很多,记得比较清楚的有卢彩晨老师、高晓杰老师,那时候他们还在高教所读博士。
另外还有一位女士,好像考哪个卫视的主持人未果,记不清是谁了其他几位,则都已经彻底忘记了我本来就见识不多,不喜言谈,何况又是第一次参加沙龙,跟潘先生近距离接触,就更加拘谨甚至局促,于是只好聆听大家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那年,潘先生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但身体康健,尤其是声音十分宏亮,中气十足,话语间虽略带些潮汕口音,但干净利落,掷地有声那晚沙龙应该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话题很多,我只记得大家讨论过台湾问题事后我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是我们班最早参加潘先生沙龙的,虽然一句话都没说。
就这样,在懵懂、新奇、兴奋、不安中,我的厦大研究生生活正式开始了那个时候,潘先生只给博士生上课有些爱学习的硕士生便去旁听博士生的课说实话,我没有进过潘先生的课堂,只是站在教室门外听过两次他的课我们班共有38人,可能是教育研究院历史上招生最多的一届。
我们的宿舍没有在厦大校内,而是在距离大约几公里外的曾厝垵当时的曾厝垵就是一片菜地,往南两三百米是一爿小店,总体上属于偏安一隅,但十分静谧当然那会儿也还没有厦大隧道,从曾厝垵到学校只能乘坐唯一的82路公交车,因为人太多,几乎每次都比肩叠踵。
时过境迁,现在的曾厝垵已经成了颇有名气的文艺小镇,从曾厝垵公寓到厦大也缩短到只有一个隧道的距离,芙蓉隧道也已经成了厦大一景当时因为来回不方便,我们几个男生只要到了学校就会待上一整天,晚上才坐车回宿舍,除了上课和学习,要么在公共机房上网,要么就在活动室打乒乓球,或者在会议室看电视。
潘先生有时在周末上课,而且都是一整天一整天地上据说连有的博士都会觉得累,但潘先生总是保持着十足的精神头儿,实在令人敬佩不已他上课的时候,我们就老老实实地,生怕闹出动静影响上课因为那会儿教育研究院还在嘉庚主楼九楼,地方不大,空间显得有些狭小。
我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在潘先生的课堂外听过他两次课这样,跟人说起来我也好说曾经听过潘先生的博士生课程了
Life is a wonderful journey
往事 The past2010年9月,硕士毕业工作了整整三年之后,我又考回了厦大教育研究院,仍然跟随我的导师王洪才教授再回厦大,一切都显得很平静,或许是因为旧地重游,一切如故,也或许是因为岁月琢刻、生活磨砺而变得持重有余却没了生气。
开学后没多久,潘先生就给我们上课了,上的是《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回想读硕士时立在门外旁听先生讲课,而如今正式成为他课堂的一员,零距离听他传道授业,不禁暗暗惊诧于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同时又深深地感慨于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课上,潘先生只是按照讲义章节给我们开了个头,虽只是提纲挈领,但都是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剩下的内容由我们每位同学认领两个专题,准备一段时间后,做课堂汇报并且每个人都要找一位同学做点评,然后接受潘先生和全班同学的提问。
第一次汇报时,大家终于领略到了潘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严格我记得,有位同学的汇报没有通过潘先生的检阅,先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严令重做在点评和提问环节,先生还要求大家要真挚坦诚,有一说一,不能一味地做老好人,只说好话,无关痛痒,因为课堂讨论是严格的学术训练,有争论、有碰撞,才会有进步。
在厦大读博三年,我和好友常常就各自的文章相互辩驳、批判,然后再修改、完善,深感大有裨益,而这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现在我给学生上课,也总说,无论是针对同学的汇报,还是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都大可坦诚地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
我当时选的两个专题,一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二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第一个专题汇报后,潘先生批评我不是作报告而是在读课件,而且课件做得不够简洁精美第二个专题汇报后,潘先生表扬了我,说做到那个程度已属不易,而且还就我课件中的一个引用文献提出了疑问,可见先生学术态度之严谨。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潘先生给我们布置了不少课下作业,即要求每个人按严格的学术标准完成五篇论文,其中包括两篇读书报告,而且都要达到发表的水平很多同学都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有同学觉得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但潘先生坚持不降低标准,还说谁完不成作业谁就不能回家过年我很早就着手准备了,所以按时完成了作业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未按时完成作业的,但应该至少有几十份论文交给了潘先生听方泽强同学说,每篇作业潘先生都认真批阅,由于年事已高视力不佳,他必须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字。
这几十万字的作业,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啊!先生当时的秘书是方泽强,他是我们10级博士生班的党支部书记,我俩常常在一起讨论专业,这种学术交流一直保持到现在后来,潘先生把批阅后的论文发给我们,每篇论文他都用红笔认真批改了。
我清楚地记得,他就我作业中关于专业调整不应依据市场标准而是应坚持学术标准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反问,意思是说现代大学不能不考虑社会需求,不能不考虑市场标准潘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创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他向来是不主张高校关门办学的。
他后来强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还提出了建立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发展职业教育,这些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思想大概是由于老年人手容易发抖的原因,先生批语中的字看上去轻飘飘的,但我觉得那每个字都沉甸甸的,深深触及到了我的内心,因为这每个字都承载着为人师者的一份责任、一份信念。
现在我给本科生看作业,也总是尽量手写批语,觉得这是师生间真诚交往的一种形式至今,我还小心地保留着两份潘先生批阅过的作业,算起来也整整十年了,人生中几番辗转,都一直珍藏于身边,有时还会拿出来看看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我的五篇作业都顺利发表了。
先生的课持续了一周,一整天一整天地上,每天中午先生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下午按时上课,我们虽然都于心不忍,但先生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工作状态而那时,先生已入耄耋之年潘先生的课结课后,他请全班同学在逸夫楼餐厅吃饭。
老人家特别开心,他说他对我们这一级同学的课堂表现是比较满意的,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之间诚恳以待那晚,先生从家里带去了好几瓶好酒,有茅台,日本清酒,红酒,来自西藏的巴果同学好像还带去了青稞酒结课了,同学们自然也轻松了许多,大家纷纷给先生敬酒,和先生合影,气氛十分温馨、和谐、热烈。
望着这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学界人人景仰的教育学家、教育家,我突然觉得,潘先生其实不就是一位可爱的、受人爱戴的老头儿吗?那天是周五,是我导师的沙龙日,我和几位同门跟潘先生请了假去参加沙龙在潘先生的带领下,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导师沙龙可谓是蔚然成风,蔚为大观,成为们学子的学术绿洲和精神家园。
我工作后,也曾有意组织学生沙龙,但未果
往事 The past2015年,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从教八十周年庆祝会在济南召开,我的工作单位济南大学是活动的承办方按照那次活动的初步计划,是要召开一次小规模会议,但最后全国各地四百多人前往济南参加潘先生的庆祝会,可谓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盛会。
作为会务人员,会务组安排我跟随几位领导和同事去机场迎接潘先生自从2013年毕业后,时隔许久没见到潘先生,当远远地看到老人家缓缓地走过来,感动、爱戴和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在心里汩汩地涌动……潘先生为1920年生人,十五岁时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他春风化雨、作育英才的生涯,迄今已85年。
先生在学术上,也至今勤耕不辍在很多院友的心里,潘先生的为学为人之道都已经化作一种精神,而我们则作为这种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2018年,潘先生本色出演了一部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其中有一个片段,先生扮演的“林先生”说过一段话,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化性为善,就是要撒播善的种子。
我想这句话正是潘先生近百年以来人生经历与精神的写照我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上都曾播放过这个电影片段,每次影片中林老先生缓缓站起一字一句却重若千钧地说出那段话时,教室里总是异常安静,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希望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去传承和发扬善与美好。
今年是2020年,为潘先生期颐之年,祝愿老人家日月昌明、松鹤长春!(后记:往事确实历历在目,故事却有点称不上是故事,因为不具备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观察者,一边遥望着先生,一边去阅读和体验先生。
今年,厦大将为潘先生举办百岁庆典,教育研究院组织这次“我与潘先生间的故事”征文,故成此文,以敬先生)故事作者:张继明,2004级硕士、2010级博士,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链接:
“我和潘先生的故事”夏日之邀 故事分享 持续征集关注厦大教育研究院
精彩内容,接踵而至编辑制作/张彤等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3dmax沙发?3dmax沙发材质?万万没想到
沙发布艺衰减材质的做法先打开一个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场景快捷键M打开材质编辑器,给材质球一个vray的标准材质漫反射给一个衰减前侧…
-
信用卡理财?信用卡理财从入门到精通小说?这都可以
儿童财商启蒙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已经成为多地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 apple id更改密码?apple id更改密码账户详情不可用?深度揭秘
- 教师节小品剧本?适合教师节表演的小品剧本?太疯狂了
- 教师节小品剧本?适合教师节表演的小品剧本?万万没想到
- 暗黑破坏神2战网?暗黑破坏神2战网排行?满满干货
- 重庆高校课程在线开放平台?重庆高校课程在线开放平台怎么加入班课?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