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辐射的拼音(辐射的拼音怎么写的)这都可以

“劈子”溯源“劈子”溯源赵文慧旧时天水人把一种常用的近似圆锥体的上口小下大的圆平底烧水壶叫pià子。

辐射的拼音(辐射的拼音怎么写的)这都可以

 

“劈(pià)子”溯源

“劈(pià)子”溯源赵文慧旧时天水人把一种常用的近似圆锥体的上口小下大的圆平底烧水壶叫pià子,主要是用来捣罐罐茶时放在火盆上烧水用的金属器皿有铁皮和铜制的两种但是pia字到底咋写?我查阅了好些方言书籍和地方志书,大多是用汉语拼音pia来记音,要么是写成方框,旁边注音并释义,意思跟天水话一样,其字待考。

(铁劈子)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诸多搞方言及民俗的专家学者,多是只晓得其音,具体本字到底咋写也是不会,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莫衷一是其中只有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孙立新先生给出了我至今认为是较为合理的解释,他说:“pia子,pia的本字当为劈。

”近日我又拜读其撰写的《三原方言》一书,他在论及三原方言的文白异读时指出:“个别普通话读作i韵母的字,三原文读i韵母,白读ie[iɛ]韵母劈pʰi/ pʰiɛ52白读如‘劈pʰiɛ52树股’指折树枝按:此字还有一个白读(第一层次为pʰiɛ52),即第二层次的白读为pʰia52,三原方言把一种过去常用的近圆锥体铁皮水壶叫做‘劈pʰia52子壶’。

第二层次白读是主要元音低化的结果同例子还有‘滴’、‘觅’、‘砅’”(李德林、孙立新《三原方言》第3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孙立新先生是以研究陕西关中方言而颇有建树的当代著名方言学者参照孙先生的这种解释,笔者觉得这种释解同样也适用于天水方言里“pià子”,这里固然有其语音、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的近似,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在地理位置上天水与关中地区毗邻,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天水历史上都是关中地区的直接辐射区域,故在语言上出现的相似并不为奇,“pʰia44”很有可能也是经历了主要元音低化的结果。

劈子壶,因此壶系圆底面很大故受火面积大,较容易烧开水按“劈”在此语境读作ia韵母据调查,该烧水壶在陇南的礼县(包括盐官回民)、西和,天水市的甘谷、武山、秦安、清水等地,定西地区的漳县均叫为劈(pia)子,是东起陕西三原,西至甘肃漳县这一个狭长地带,基本上是沿渭河流域(包括天水西南路的西汉水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秦地产物。

事实上在天水话关于“劈”字,白读也与关中方言一样有两读,如把神话故事《劈山救母》就叫“劈(piè)山救母”,还有就是“劈(pia)子”“劈”普通话读“pī”,而天水话读“piè(四声)”、“pià(四声)”,在音转关系上来说也能说通。

在训诂学的角度来看,该壶的底部大、侈,正与“撇”有关联也很有可能跟劈子壶的口侈有关系,有大、侈的意思如天水话娃娃张着大嘴哭的时候,大人就会骂“你pia着一张嘴”,或者是骂人只是能吃不干活时常会说“pia着一张大嘴光能吃”,此处pia即大、侈的意思。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与笔者私下交流时说:“会不会跟撇有关系,说碗的时候,有时会说撇口的大碗,但一个开口呼,又不同骂孩子也说撇着个嘴说坐的时候,也会说pia塌子坐下,形容坐的低而实占地面大,也与侈、大有关系。

”漆先生老家是漳县人,漳县话相对陇西、渭源等地而言不同,声音洪亮而语较生硬,语速快而话急,而漆永祥先生的家乡漆家山,再往东经武当乡往武山、甘谷天水一线,语音相差无几,皆属于秦地之声,而往西过陇西、定西一线,则说话语音大不一样。

在天水话里,“劈”的白读音跟“撇”是一个音天水俗谚有“头戴劈子说胡话”一语,劈子壶的形状是上口小下圆底大,很明显人的头就根本戴不上这种壶,非要戴岂不是说的是胡话吗?另外,因为用劈子壶烧水,把水烧开后咕咚咕咚冒泡并且声响很大,故云“说胡(壶)话”。

这真是再形象不过了“胡话”正是取了“劈子壶”的“壶”字之谐音,饶有趣味作者简介

赵文慧,笔名文慧、秦风、秦源。男,1974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虎皮沟。现定居烟台。系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魅力秦源》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