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间烟火在哪个平台播出_我的人间烟火在哪个平台播出几点开播干货满满
向前方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记者们,都在路上在路上,多少次与城市共沐荣光,把见证一次次融进墨香;多少回躬身基层,把沾满泥土、带有露珠的故事采进文章我们“记着”,是要记录
向前方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记者们,都在路上在路上,多少次与城市共沐荣光,把见证一次次融进墨香;多少回躬身基层,把沾满泥土、带有露珠的故事采进文章我们“记着”,是要记录一个个你我的奋斗故事,传递百姓的心声与质朴;。
我们“记着”,是要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记录这座城市潮头逐梦的奋进担当有人说,时代潮涌,风急浪高人工智能可以写作文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了作为记者,我们能做什么?变化的世界里,不变的责任和情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变的是媒体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一路奔跑一路歌,我们虽风尘仆仆,但眼里有光。向前方,脚踏实地。城是我们的城,我们共洒汗水,也共享荣光。未来的路,我们同行。记者 于京玄
记者风采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中国记者节
|记者王梦凡(中)、王珊(左)拍摄报道西安“汉服热”旅游景象,并进行沉浸式汉服体验。|
|西安发布2023年推出原创策划——《高校“寻宝”》,西安发布记者夏丽娜走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
|西安发布记者陈克在国际搜救犬日前夕在西安公安警犬基地采访拍摄。|
|西安发布记者谷芃琳、陈克(中和右)在帮助大病患儿看西安公益活动中采访参加活动的小朋友。|
|2023年5月23日,记者肖海波在西安城墙景区采访外籍人士|
|2023年9月24日,副刊部章学锋采访后与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合影。|
|改造既是百姓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作为西安最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街区之一,回民街的供水管道改造牵动着6万余户居民的心要不要改、怎么改……记者郭沛然实地走访问需于民,协助建设单位把“关键小事”办到老百姓的心窝里。
|
|记者冯晓瑞在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西安机场库区采访。详细了解工作人员如何利用自营“一带一路”阿拉木图全货运航线,帮助企业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参与采访的记者们在硬科技大会上|
|记者王佳玥正在主持名师面对面访谈|
|全媒体推广运营中心记者陈思思在2023“才聚长安 共行万里”高端人才西安行直播带岗现场进行主持采访。|
|2023年5月19日,记者李欣参与中国—中亚峰会宣传报道任务
|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记者南江远在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展馆采访|
|2023年1月记者孙真睿采访城墙灯会|
|2023年3月西安晚报新媒体去科大讯飞参观学习|
|晚报头版编辑寇宇龙、张炜、徐明哲,参与过晚报今年的改版和“中国—中亚峰会”、报纸创刊70周年、杭州亚运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等历次重大报道,这是他们的夜班编稿中。|
|在晚报编辑部,每一位退休人员,在离开前都要和同事们在办公室合影留念。这已经成为部门的“企业文化”。|
|西安新闻网外稿小组在探讨交流中|
|记者陈克(左)、靳鹏(中)采访奥运男排资格赛|
|记者职茵(左)在主持西安文化大讲
|《“声”生不息 “乐”见西安》微纪录片采访拍摄现场|
|2022年党代会期间,记者闫珅采访党代表|
|2022年党代会期间,记者张端采访党代表|
|2023年全市两会期间,记者何兴龙采访大会开幕式盛况|“大家好,我是记者英飞!”“大家好,我是记者英飞!”这是我在《西安发布厅》栏目的专属开场白2023年,我们栏目围绕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聚焦北跨、产业、创新、重点项目、政务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入现场,全市探访,一共推出近40期,浏览量高达1100万+,算是平台重磅的原创生产。
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这档“直播+短视频”形式的栏目,主要是由手机拍摄生产的相较专业摄像机,手机拍摄轻便自由,还能实现快速传输素材和视频剪辑,画质也能够满足当今小屏传播的需求作为主创策划,在每一期节目拍摄之前,我会做好选题、策划、资料搜集、采访提纲、沟通对接等环节,把所有前期准备全都做好以后,约上一个小伙伴带一部手机到现场开工,两个人就能完成一期节目的拍摄和制作,是实实在在轻量化生产。
目前发布编辑部实行“全员短视频”,每个小伙伴都具备拍摄剪辑能力,《西安发布厅》播出频率从开播时每月一期,提升到现在每周一期随着每个编辑记者纷纷成为“掌镜人”,我们制作的原创视频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4月至今,已经制作了300+条优质原创视频,也有更多的编辑从幕后走到屏幕前,和我一样作为出镜记者向发布的粉丝问好。
(吴英飞)保持热爱 拥抱幸福
|2021年12月,理论评论部晋钰佳、杨巧玲在新媒体栏目《专家访谈》录制现场|每年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总是倍感幸福作为一名理论编辑,虽不同于记者要四处奔波采访,但是从版面编辑到评论采写,再到融媒体短视频制作,都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确幸”。
是的,作一名理论编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评论、视频推出后的一个“小红心”,是版面见报后专家的一句点赞,更是这份职业所带给我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前不久,由我策划约稿的题为《六维联动 复合增能: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稿件,在见报后被“陕西民政”官方公众号转发,民政局组织集中学习。
听闻这个消息的我更是幸福感“爆棚”而我也将会把这种幸福感转化为成长路上的不竭动力,保持每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杨巧玲)服务就业 我们来“支招”“老师,能帮我看下简历吗?”“我的专业不好找工作,该怎么办啊?”……不久前,在西安一高校校园招聘会现场,我发现就业指导专区前排队的学生络绎不绝。
大学生毕业求职,他们的疑惑和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这时候,媒体该做些什么呢?如何帮助求职者增强就业竞争力,让公共就业服务惠及更多群体?“就业导师来支招”系列短视频就是在这一场校园招聘会上,有了些想法我们联系了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企业招聘负责人,邀请他们围绕求职就业中的痛点难点进行解读,比如就业心态啊,职业规划啊,简历怎么优化,面试有啥技巧等等。
短视频好传播,求职者也很喜欢媒体的服务其实可以更细致,更具体(肖翔) 改变 改变,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有时是机遇,有时是挑战2023年,是我从业的第16年,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专业学习时,恰逢新闻系改名为新闻传播系。
虽然只加了两个字,如今看来,却是融合发展的预见当时学校要求我们要学摄影、摄像、剪辑过去的一年,拍视频,剪片子突然成了工作常态当初觉得没用的,如今都用上了同事说我适应变化得心应手,只有我知道,改变凭借的是认真的态度和积累。
(张佳)感知时代脉动 分享发展讯息高度专注、敏锐捕捉、恪守时效、认真负责……还有吃苦耐劳——如果要给西安新闻网外稿小组(RTX)画个像,这些表述应该是比较贴切的时效第一,准确表达,严守宣传纪律,无时差对接重要指令是刚性要求,“白加黑”和把冷板凳坐热也是岗位常态。
但工作也是有趣和生动的——在央媒与地市新闻网站间“自由穿梭”,总是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国际重大新闻;总是有机会学习到同源新闻的不同呈现和表达方式;总是能从网言网语中感受到升腾不息的人间烟火……能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感知新时代的脉动,分享高质量发展的讯息,作为网媒新闻工作者,何其有幸!。
(张雅琴)以世界视角讲好西安故事越来越多在西安学习、创业、生活的外籍人士成为西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为直观、真实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为此,今年以来,对外文化传播中心的小伙伴们精心策划组织了多场以外籍友人视角为西安“画像”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一日看尽长安花”——国际友人西安城市观光车“穿越之旅”活动中,多位国际友人在“不倒翁小姐姐”“李白”陪伴下乘坐观光车打卡城市美景;“长安有故里——外籍友人博物馆奇妙之旅”活动中,国际青年竞相抒发对第二故乡西安的热爱……新颖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中省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关注报道,并通过集团和机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等向海内外广泛宣传,成为彰显古都风韵的有力声音。
(薛雯)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阳光
|科教事业部记者关颖在一次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记者的生活似乎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未知的,新的选题、新的采访对象、新的报道角度、新的稿件……生活也变得鲜活起来在别人眼中的有趣,却是最大的挑战每天必须让自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接受全新的任务和挑战。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阳光,这是对记者工作最形象的写照工作十余年,深入基层、走进乡村、面对企业、面对一位位采访对象,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用笔尖记录他们的改变,用真情讲述他们的故事十余年过去了,对不平依旧愤慨,对英雄还会敬佩,看着每天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里升腾出来的新闻,我只能不断的告诉自己,抱有好奇,不忘初心。
希望当职业生涯结束时,写过的几篇报道还有人记得,就是对我记者生涯的最佳褒奖(关颖)理想有归处 便是少年时
|开发区事业部记者康乔娜|2023年1月1日零点,中欧班列(西安)新年班列暨“粤陕”国际班列正式开行这是西安国际港站2023年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也是中欧班列(西安)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促进珠三角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的又一务实举措。
在铁轨旁呼啸的寒风中,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和中欧班列长安号一起跨过新年这样特殊的跨年夜不是第一次,多年来,我见证并记录着长安号的成长,而它也陪伴了我的青春与理想奔驰在“一带一路”上的长安号,通过“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模式打开了开放通道,把西安从内陆腹地推到了开放前沿。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时光刻度,从“月”到“日”,被长安号重新定义而我也迎来自己的第11个记者节,从梦想执笔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意气,到历经千帆,懂得用理想信念筑守价值底线的职业坚守山水迢迢,“钢铁驼队”步履不停,我和长安号的丝路故事也未完待续。
(康乔娜)平凡的“大多数”今年,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终于开进了咸阳主城区,两地市民欢喜不已试乘首日,一节车厢里装着满满当当的故事,有87岁的老人忆苦思甜感叹“赶上了好日子”,有务实的中年人趁着午休打探通勤路线,也有小年轻背着大包赶往西安求学,他们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在这条地铁线上开始了现在和未来。
而我在一旁观察着、聆听着别人的故事,在平凡的“大多数”里寻找共鸣记者,也是平凡的“大多数”每天奔走在路上,与无数上班族一样,掐着点赶着时间,不分昼夜与节假,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太阳庙门也是。
眼看,寒风吹紧了人们的衣领,“问暖”成了今冬的头等大事“您好!我是记者郭沛然,咱遇上啥供暖难题了”电话中,李老先生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原来是老人家已截断了供暖设施,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却被要求全额缴纳热费。
了解清实事、疏导好情绪,立刻辗转联络物业与热企,环环跟进、层层督办,供暖师傅终于登了李老的家门,“三供一业”遗留的采暖费争议,有了平等沟通的机会时隔多日,李老又打来电话,“郭记者、郭记者,谢谢你……”你看,记者不也是平凡的“大多数”,不管是叫张三还是李四,为群众把事办好、办妥才是关键。
去行动吧,不辜负每一次信任,即使是平凡的“大多数”(郭沛然)群众的一声声感谢,让我很有成就感
|这是2023年8月记者王甜甜采访的一幕|这是2023年8月采访的一幕,盛夏时节,我和社区居民畅聊生活各方面的改变今年是我转岗成为记者的第2年,从业5年来,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新人”,拥有对新闻的绝对热情。
一年多来我始终走在新闻事实发生第一线,通过“钟楼下·民生热线”栏目为西安市民解决各类“烦心事”虽然做舆论监督报道的阻力和压力时常让我焦虑,但一想到我是一名记者以及市民朋友的一声声感谢,这份职业赋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让我拥有继续走下去的底气和勇气。
(王甜甜)守记者“初心” 求时代之“变”
|政务新闻部记者朱雪娇在中国—中亚峰会上采访|在记者节前夕,又迎来硬科技大会、丝博会等重大盛事,回想这一年来,我们记录着这座千年古都勇立潮头的精彩镜头,见证着这座城市成长的每一个重大时刻在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聚光灯下的西安成为世界舞台上的焦点,奉献盛会的我们与有荣焉;在市“两会”现场,我们深夜完成北跨专题报道,记录那一声“城市北跨 拥河发展”嘹亮的集结号;正值“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色十年,我们诠释了一系列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动人故事……。
时代呼啸而来,媒体生态瞬息万变。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有勇气逐浪,有信心弄潮,用更优秀的新闻作品,与时代共进步,与城市共成长!(朱雪娇)心中有光 肩有担当
|2022年疫情期间,记者马相在曲江服务区采访|只要坚守初心,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就一定能讲出直击心灵的好故事我是一名医疗行口记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在医院,我倾听医患间的动人故事,用文字与图片记录温情。
病毒来袭,我赶赴“疫”线,记录瞬间,眼含泪热写下医护人员三年有余勇敢逆行,只为守护生命春暖花开,我深入病区,聆听感动,真情实感写下九旬医生六十余载坚持一线,永葆医者仁心记者,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义务带着使命和责任冲向一线,把好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马相)新闻战线老兵 新媒体阵营新秀
|记者 张松|当前,短视频新闻已逐步成为移动端新闻产品的主流作为多年传统纸媒的老记者,在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迎来了以往的纸质媒介传播开始向电子媒介传播转变,形式上也从以往的文字形式向短视频的形式转变。
在转型过程中,我这新闻战线的老兵又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新手,对我个人是一次艰难挑战,不但要学习各类设备使用操作方法,还要学习各种类型题材视频拍摄、剪辑的技巧同时要及时向公众传递各类鲜活的新闻信息,就必须深入到新闻现场、深入到基层一线,这样才能拍摄到最真实的新闻信息,有温度的画面。
这几年,我走遍三秦大地,拍摄、制作出大量短视频作品,使短视频新闻以一种更立体、更多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使新闻报道更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松)悠悠岁月情今年适逢社庆七十周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篇用文字追忆往昔岁月的社庆征文稿件。
令我感动的是,投稿者大多是和报社打了多年交道的新闻通讯员、副刊原创稿件作者,少则十余年,多则半个世纪他们的笔触在一篇篇稿件中缓缓流淌,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新闻往事,有熟悉的一个个老报人的面孔,也有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瞬间……从中可见报社的峥嵘岁月、城市的发展步伐、市民百姓的烟火人间。
可喜的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他们依然是报业集团的忠实读者、副刊内容的原创提供者、报社发展创新的见证者(陈黎)与城市一起奔跑
|记者王健拍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不经意间,2023年已经岁末,在我的镜头里,从地铁16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相继开通,到中国—中亚峰会、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论坛;从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到男排奥运资格赛,以及杭州亚运会……一年的采访工作几乎每个月都有大事发生,西安“奔跑”的速度可见一斑。
一年来,iXI′AN视觉专栏已刊发了40期,主题创作难度提升的同时也给我了更宽广的创作空间,从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大唐不夜城,到再现“开元之盛”的开元大剧院;从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到金秋五彩斑斓的丰收乐章……,主题创作锻炼了我用更加艺术的手法展现西安的美好。
今年摄影部还试水策展,自己的作品也在部门承办的两场影展上展出,摄影部在融合发展改革中走出的新路让我感到十分振奋(王健)与时偕行,向新出发朔风起,万物藏,追光者步履不停从一个热爱写作的中文系毕业生,到一名文明网编辑,再到文案写作、视频编导的复合角色,8年时间,我一直在找寻“记者”两个字的内涵,也一直在反复问自己,在日新的岁时中,该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新时代传媒人”。
而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走过的路途中,就在每一个片场、每一次提问、每一句落笔,在于面对各种全新未知领域坚持去做一个“杂家”,在于纵已“三易其稿”仍觉词不达意的“倔强”,在于写过、拍过、记录过这座城市里很多人和故事,却还执着于更多闪光瞬间经由我们的文字、影像、视频,需要被看见的“理想主义”。
这一年,因为要做音乐之城、文物修复和科技创新主题的系列微纪录片,我与报社不少资深前辈有了深切交流的机会他们深刻的见解、扎实的功底、采访时的自如和对后辈倾囊相授、全力相助的胸怀,让我深知要做好“新时代传媒人”,征程尚远、责任颇重。
有人说,“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身为“新时代传媒人”永远的追求(郑南)在新闻中遇见“光”
|西安日报编辑部 王娜|2023年10月27日是我夜班的第一千零一夜这天,我遇到了刘永生刘永生是谁?他是我们编发的新闻人物他常年背着急救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47年如一日坚守基层,服务一方百姓,被当地乡亲称为信得过的“120”。
他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化了我于是,在工作之余,我走近了乡村医生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常态他们没有固定的上班和休息时间,群众随时需要随时到;他们饱含热情,只要醒着就一直在行医的路上;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不被看见的地方散发着光和热……。
在新闻中遇见“光”,在编辑工作中追逐“光”我常常会在报道中遇到一些感动的人和事那些可贵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时时鼓励着我在新闻工作中沉下身子、脚踏实地、坚定前行深夜的编辑部灯火通明,我们聚精会神认真编稿,时而低头沉思雕琢标题,时而低声交谈推敲文字,以匠人之心守护着“新闻最后一公里”,只为更准确的新闻呈现,正如新闻中的“他”,在基层工作中践行着坚定的新闻理想,逐“光”而行。
(王娜)在措手不及中依然淡定从容去年年底的新冠疫情让许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晚报编辑的工作也突然充满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今天工作的搭档是谁,不确定今天要做哪个版面,不确定今天要做几个版,不确定今天几点回家,甚至不能确定明天会不会因为疫情而突然更换工作地点,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而主任们在安排工作时,时不时会带着歉意说:“那谁请病假,你得多做个版”或者“你明天不能休息了,得来加个班,人手不够。
”对于编辑来说每天的工作就象是开盲盒,新情况新问题总让人措手不及不过,在面对疫情时,在新闻报道中,每天都有些人、都有些事让编辑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鼓励着编辑克服疫情所带来的生活中的困难、心理上的焦虑,用淡定和从容去应对每天的不确定。
从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勇气和坚韧,以及高度的职业素养,用那些感动编辑的故事通过报纸版面再去感动更多的读者,在繁忙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体现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张炜)在中国-中亚峰会采访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2023年春,中国2023年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作为文化口线记者,在峰会期间,从聆听大唐芙蓉园湖畔六国歌手齐唱《美美与共》,到探访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所续写的跨越千年“丝路情”,再到深入挖掘峰会相关文化活动背后的故事……所有采访经历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璀璨的文化携手中亚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着世界文明。
一个细节是,峰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专程参观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秦腔剧社——西安易俗社为什么是这里?秦腔,对于西安乃至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由此累计采访数十名一线演员、业内学者、中外游客、市民戏迷,完成《千秋一寸心 中华万古长》《吼一嗓秦腔 妥妥的心中敞亮》《当00后与传统剧种和鸣而唱》等特写新闻报道。
在这组报道采访过程中,我透过一座百年剧社,看到了中华文明传承源流;我愈发感知秦腔背后所凝结的中华文化、国人情感;我更骄傲于新时代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声,与时代发展建设共兴共荣的蓬勃面貌什么是文化自信?它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名词,在一次次采访中,在与秦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对话中,我看到了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记者,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我将继续用心感受、用笔记录,把生动而鲜活的西安文化故事、陕西文化故事,中国文化故事,讲给更多人(孙欢)在工作中学习:增强“四力”做好财经新闻
|记者刘宁|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深感荣幸身为一名财经金融口线记者,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庆祝我们的节日财经金融领域事关国家经济命脉,财经金融要素也跟市民大众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聚焦和记录了西安市引流金融活水润泽创新土壤,以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为统揽主动承接国家创新试点,成功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重重努力和卓然成果,参与了欧亚经济论坛等战役性报道……通过实践和思考,我边磨砺边感悟,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作为一名财经金融记者,我将继续坚守职业道德,保持专业素养,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财经报道(刘宁)时评始于笔触更源自生活作为理论评论部的一名“新手”,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观点,让喜怒哀乐流于文字之间是我的责任撰稿的过程有苦有甜,让我印象颇深的便是《“村BA”为传承乡土文化打开新思路》这篇稿件,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恰逢周末观看男篮世界杯半决赛,暂停时间登场的“村BA”让我打开了新思路,立刻开始构思能否撰写一篇时评让这类纯粹的乡土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而后随着这篇终南时评的完稿推送,可观的浏览量印证了好的作品往往源于生活,善于发现贴近生活的素材,“说心声,讲人话”写出让人们“想读、爱读、细读”的时评作品才能传递明晰的观点和作为新闻人的正能量(楼嘉俊)
万物不曾“发光” ,直至记者描述
|产经金融事业部 李晔宸|蓦然回首,我入职已两月有余成为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的一名记者,于我而言,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要一鱼多吃,掌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培养新闻敏感,谨记自己不仅是老百姓,更是一名眼观六路的财经记者。
”“通过场景描写增强可读性,从读者感受出发”“多问为什么,才能逼近事实真相”两个月来,老记者们这些经验之谈时常在我耳边盘旋,也时常回响于键盘敲击之中记者像风,吹遍四方,镌刻地貌,传播种子,吹散乌云,让阳光普照大地。
风无形,但吹拂人心;风轻微,但从不停歇生命如歌,记者如风 (李晔宸)我为西安“画个像”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记者节入职三个月来,偶尔从繁忙的任务中抬起头,我也会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向渐渐地,我开始清晰自己目标定位,明白自己要做的就是为这座我深爱的城市“画像”。
作为新记者,我还在学习阶段时就有幸参与了“前方+”工作室的工作,接过“开放型经济”选题,这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很难但是老师鼓励我把新人不熟悉业务的劣势,转变为没有包袱和框架的优势于是,我查阅资料、整理思路、确定方向。
在大量采访和多次修改中,我恍然明白,站位高、小切口,用小人物的角度讲好西安故事,我不正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在为西安画了一个角度的生动侧写吗?《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是我第一篇大部头,来自各方的反馈也极大鼓舞了我。
未来,我还要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画更多的像,多角度刻画奋进中的西安更美好、更生动的模样 (罗嘉昱)编辑:孟新媛|审核:潘瑞雯 沈璐 刘秉军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3人遇难,负责人已被控制
跌破0℃!陕西发布预警→
获取更多精彩请关注西安晚报视频号
西安晚报视频号给您身边最精彩● 扫码关注我们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我的人间烟火在哪个平台播出_我的人间烟火在哪个平台播出几点开播燃爆了
电视剧《今天的她们》定档,宋轶、佘诗曼领衔主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这部剧的发布定档海报于3月26日见于世,即将于3月29日在腾…
-
新安家族_新安家族流水辨银是哪一集怎么可以错过
推荐理由:这部电视剧讲述清朝末年时期,徽商与茶叶的关系,为了坚持不苟且无德商贩利诱。顾及到数百茶商的生计考虑,争取公平交易待遇突…
- 猪婆龙_猪婆龙图片速看
- 猪婆龙_猪婆龙图片怎么可以错过
- 杨清柠_杨清柠王乐乐燃爆了
- 杨清柠_杨清柠王乐乐墙裂推荐
- 面首是什么意思啊_面首和幕僚在古代是什么意思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