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纪文君_纪文君是哪一年的硬核推荐


本文大约8000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时间
本期人物纪文君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土科201班班主任个人简介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星空地多源遥感融合的土壤

纪文君_纪文君是哪一年的硬核推荐

 

本文大约8000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时间

本期人物纪文君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土科201班班主任个人简介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星空地多源遥感融合的土壤四维时空异质性高精度量化、地物高光谱、土壤计量学、数字土壤制图及精准农业等多次在土壤、遥感领域经典期刊《Geoderm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oil & Tillage Research》发表论文。

参与全国/全球尺度土壤光谱库的建立及相关研究,参编《土壤地面高光谱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是土壤计量学期刊《Frontiers in Soil Science》的评审编辑 工作经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联培博士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博士后/研究助理瑞典农业大学 博士后

12月31日,文创中心文字采编部对纪文君老师进行了采访。纪文君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目录索引个人经历:Q1专业方向选择Q2深造历程分享Q3科研之路最大的困难Q4兴趣爱好:旅游+美食Q5初次带课是什么样的体验学习生活:Q6为何选择带大一同学做URPQ7“特别”的学习方法:兴趣+坚持Q8职业选择时的考量

Q9&10关于地信专业#个人经历Q1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农业与遥感这个研究方向呢?A:我本科学的是环境工程,当时这完全是我自己选择的专业可能受小时候读的一些书的影响,我似乎从小就对环境非常关心,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都会感到不舒服。

就比如小时候去我姥姥家的路上会经过一条河,可能因为附近有印刷厂,每次路过那条河的时候它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夸张点说,我当时感觉真的心都要碎了其实小时候不太懂,但这些见闻让我觉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当时认定,我就要去学环境工程。

      到了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选择,其实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跨到农业遥感的人非常多我一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一方面农业遥感里面有环境遥感,跟我学的环境工程可以衔接,另一方面遥感技术给人感觉非常高大上我那时候的想法可能跟现在有的同学不太一样,有些同学觉得某个专业好难啊可能不适合自己~但我那时候就想选择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

再加上遥感还是主要与计算机相关,不用像以前一样在实验室里做瓶瓶罐罐的实验,所以就选择了农业遥感专业      后来逐渐深入到这个领域,比如我现在主要在做的是土壤遥感,这里面涉及到土壤退化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盐渍化、土壤侵蚀等的遥感监测,都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

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比如小尺度来讲,可以为精准农业服务,我认为这些都是特别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前两天我去烟台校区上课(我有一门研究生课程《土地与农业遥感》)的路上和一个出租车司机闲聊,他提到他们那边每家都有几亩地,他们就是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人去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减少投入并且保护环境,所以很多人就会很佩服我们,觉得。

我们做的是真真正正为他们谋利益的事情,我们所做的是国之所需,是民之所托。

Q2您在浙江大学硕博连读五年,能分享一下深造途径和这段经历的心得吗?又是怎样的机会留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硕博连读阶段      申请浙江大学是因为它是我一直的梦想高中的时候,浙大去我们学校招生宣讲,我就开始对浙大有所了解,再加上它排名靠前,地处杭州,因为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的影响,所以那个时候浙大在我心里的地位非常高。

      当时我是考研考去的浙大,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当时正赶上08年汶川地震,我记得一个细节是在地震前几天,我刚好出去买花露水,考虑到玻璃瓶易碎,所以专门买了个塑料瓶的放在宿舍柜子上,结果地震之后回去,满屋子里都是花露水的味道,塑料瓶竟然被震碎了。

那时整个暑假都是余震不断,人心惶惶开玩笑的说,到最后我已经被训练出来一个能力:只要一发生余震,我就能判断出来震级是多少,而且跟新闻报道的差不多那时候考研的环境比较艰苦因为我本科学校图书馆五层的环境最适合考研复习,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二点关门,所有考研的人都在那一层,所以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就要先去图书馆排队。

我记得五层的玻璃门被考研大军挤破过很多次      我到浙大后,硕博连读一共待了五年半听起来是一个很长时间,但是这五年半我感觉每年都在不停地换地方,并且每一年都感觉短暂又美好我先在华家池校区待了一年,因为刚成为研究生、加入到导师的团队里,跟以前所有的生活都不太一样,并且我是从环境工程到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专业,算是有一点转专业吧,所以我那时就觉得一定要认真把基础打牢。

记得刚开始时我负责协助一个师姐做水分梯度的实验,她对我的评价是,“这是我的实验,你怎么比我还认真啊?” 研二的时候搬到了新校区紫金港校区,全国唯一一个有自己码头的校区,周末可以坐船到市中心去,没多远就能到西湖,就觉得生活特别美好。

当时我决定转成直博生,并且由于之前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果,成功地申请到了学校资助出国博士联培的项目所以这一年一边上博士生课程和继续科研,一边就是准备出国,包括学英语、考雅思、申请签证,同时还要计划好在澳洲那边准备做的实验,提前收集所需的数据。

研三是去了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进行了一年的博士联培小时候我看外国大片,很喜欢那种草原辽阔、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的环境我还记得我刚到澳洲的那一天,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是刚好相反的,从国内穿来的厚羽绒服一下换成轻薄的衬衫,温度一高人心情也好,再加上夏日雨后清新的空气,看着四处是草地,觉得我从小喜欢的场景都呈现在眼前,特别兴奋。

我澳洲的导师在本领域颇有建树,他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国内的时候大家可能更希望尽快做出成果来,但他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之前在国内已经做了两年土壤高光谱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还是先让我从最基本的开始看起。

比如“土壤不同组分在高光谱上有哪些特征波段?”,这只有通过阅读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有大概的了解比如之前我更关注什么新的建模方法更好,建模精度更高,他却引导我一定要深入挖掘每种成功的建模方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不要只追求建立黑箱模型。

虽然他已经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大家”,但是很多非常基础的问题他都会给我讲得很详细,教育我一定要把基础打牢      去澳洲之前我是写了两篇中文的SCI,到那边后可能经过一年的英语锻炼,英语文章写得越来越顺利。

在澳洲的时候研究的是领域内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当时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最后还是一一克服,出了两篇文章整个博士期间发了6篇文章,当时学校要求发两篇SCI就可以毕业,所以在那一届这个成绩还算是比较优秀的,之前的辛苦努力都有了不错的回报。

      回国后的两年里,因为前面的积累,科研越做越顺利,写文章也越写越快我记得其中有一次我决定投一篇文章到一个期刊的专刊,但是还有一个月截止,于是那个月前26天我每天埋头做数据处理,最后4天我就一直坐在那里一口气把文章写出来。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前期大量的实验已经完成、编程已经有了很多积累的基础上的总的来说虽然硕博连读的这段经历有五年半,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博士后阶段      博士一毕业,我就马不停蹄的去了加拿大麦吉尔开始做我的第一个博后。

选择麦吉尔大学也是偶然和必然的结果我澳洲的导师是国际土壤学会(IUSS)土壤近地传感工作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另外一个创始人就是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导师当时我想继续做该领域的博后,刚好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个奖学金是和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合作的(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大家需要可以了解一下),我就请我浙大的博导和澳洲的导师写了推荐信,之后顺利申请到了奖学金。

但是这个奖学金只能资助我一年,之后就是加拿大导师自己的项目来资助我就这样我在麦吉尔大学做了大概两年半的博后包括之后又去瑞典农业大学做了第二个博后,那位导师我之前博士期间读的很多文献都是出自他手,通过各种国际会议也早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所以他有项目的时候非常愿意我能去做他的博后。

其实我想说的是,平时多努力、打牢基础,同时也要争取在各种会议上多介绍和交流自己的研究,后面很多深造的机会就比较顺利了

 加拿大田间实验

Q3您在科研道路上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呢?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A:回想起来,可能当时发第一篇英文文章的时候比较困难吧困难并不是因为第一次写英语文章,而在于当时我们做的研究是这个领域最热门的一个问题,更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难点。

当时,在土壤高光谱领域,室内测量的精度高已经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了,但是需要把土壤取回来并做很多前处理,耗费大量时间,而近地传感在野外原位测量又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研究难点主要就是要解决如何去除水分带来的影响。

我们发现了一种别的领域用来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稍作修改后用来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后投出了这篇文章,之后又经过了四次大修,两次小修,也就是又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这篇文章才最终得以成功发表,这真的是特别漫长的过程。

      这个漫长的修改过程就是一个特别考验人的过程所谓的大修,基本上就是让你从头到尾改一遍因为毕竟是热点和难点问题,杂志当时把文章送给了很多审稿人,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各种各样的质疑每轮修改都会有几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用几页纸来回答。

有的问题需要我把整个文章的框架全部修改,但是修改过后确实会让读者的思路更清晰;有的问题需要我查阅大量的文献;有的时候不同的reviewer提的问题是矛盾的,就会出现反复争论的情况也有的时候我会疑惑,为什么有人会问这么尖锐的问题?反复修改的时候我也曾想过放弃,一篇改了两年的文章还没有发表,它真的能发表吗?是不是我的方法真的有问题?但是,我的两位导师一直都在坚持和我一起修改、讨论,给我鼓励,从未放弃。

我记得澳洲导师,有一次在返修的回信中说到,科研应该鼓励年轻人多提出一些新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在科研方面更浓厚的兴趣每次返修,每个问题我都仔细认真回答,严谨地修改文章,最终这篇文章成功接收了并且,我也是因为这个方法的提出被很多人认识,比如我的两位博后导师。

      当然,现在回头看看,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不管研究做到什么程度,让不同的人来看都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问题在本领域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换个角度换个领域可能就会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会让自己的研究更加严谨。

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修改文章的时候应该朝着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向努力并且,科研其实就是应该去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进行一些思想的碰撞,才有更多的可能撞出新的火花我想任何困难,即使当时处在那个困难的时候,你觉得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一旦你坚持越过了以后再回头看,就不再是困难,而是收获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这么难,比如当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的第三篇文章都已经接收了

Q4您在工作忙碌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吗?A:简单说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一是美食旅游      旅游的话,因为我这些年一直在不停地“换地方”,所以在好几个国家都呆了很长时间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我从来都不放弃任何一个游览世界大好河山的机会。

比如在澳洲留学的时候我在堪培拉读书,我就去了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和凯恩斯到了加拿大以后,除了我居住的法语区蒙特利尔,魁北克、多伦多、渥太华、温哥华、卡尔加里、埃德蒙顿、爱德华王子岛都去过了在瑞典的时候,哥德堡、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等也都去过。

还有美国、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很多城市包括去不同国家开会的时候,哪怕独自旅行,我也要把想去的地方都游览一遍其实在国外自己一个人玩是很费精力的,要提前做好规划,注意很多问题,比如住的地方一定要是非常安全的地方,要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比如当年我去德国、法国开会的时候,那时候根本没有手机流量,在巴黎全靠着一张纸质地图暴走了一天,当时也更加体会到了3S(RS/GPS/GIS)的重要性(开玩笑)

      在澳洲的时候我学会了冲浪和潜水,在加拿大的时候对滑雪更加精通,在瑞典的时候骑过马后来有一次回国期间我专门去海南考潜水证本来学习考证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但因为回国时间有限,我就用了三天的时间,每天从早上七点一直学到晚上十二点,白天泡在水里练习各种潜水技巧,晚上学习理论和考试,最后成功考到了AOW潜水证。

美食      吃的方面的话,虽然挺多人不适应国外的饮食,但我觉得国外其实也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像我在加拿大法语区的时候,当地有吃brunch(早午餐)的习惯,我就特别喜欢里面的“Omlet”,类似鸡蛋饼,后来我自己也学会做了,而且觉得我做的比他们做的还要好吃。

然后在加拿大还有最有名的熏肉、Poutine(奶酪炸薯条)都是不错的选择瑞典的话就是“Fika”,其实就是coffee time的意思,会吃各种的蛋糕配上咖啡Fika是瑞典最重要的一种社交礼仪,每天早上一次、下午一次,有任何事情想谈的时候都可以“Fika”一下。

此外还有各种蔬菜沙拉、cheese奶酪和咖啡,我也很喜欢      都说出国其实就像进错了新东方,以为是去学英语的,提升最多的却是厨艺(开玩笑)这些年,我最喜欢做的就是麻辣香锅和火锅关于火锅,我觉得我真的是有使命在身上的(开玩笑)。

我敢保证这些年我所有的国外导师人生的第一顿火锅都是在我这里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买一套便携式的火锅锅具,然后请我的朋友、老师吃火锅,他们都非常喜欢因为国外的饮食习惯是分餐制,不像火锅是大家围在一起,从同一个锅里夹菜。

火锅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所以也算是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一个传播吧     

在瑞典的火锅局

瑞典时期的所有同事      其实美食和美景中包含着各种自然和人文信息,这些年换了几个国家,在不停奔波的同时,更是亲自体会到了大千世界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能让自己以一颗更包容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

Q5听说您在带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实验课,可以分享第一次带课的感受吗?A:我会带这门课主要是因为我的本科学校成都理工的前身是成都地质学院,我本科是有地质背景的,再加上遥感的研究中地貌也可以说是一门基本功,所以我带这个地质地貌学这门课是很合适的,与专业吻合。

而开始只带实验课是响应学校的号召,也就是新来的老师先跟着有经验的老师走一遍,先听再教,有助于维持本科教学的质量      第一次带课的感受就是既兴奋又有些紧张紧张是因为虽然以前也当过多次助教,但是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讲课。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特别想带好,每节课都非常用心地准备我的实验课在周三下午,我会准备三天时间:周一听课,整理主要内容;周二上午6:00起床,和王老师一起赶去西校区和几个研究生一起准备各种矿物、岩石标本;周二下午跟着老师上课,留意侧重点;然后周三上午上课前保证准备充分,下午再去上实验课。

我还记得第一堂课上,当我和学生们说起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讲课,他们马上鼓掌,这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学习生活Q6老师最近在带大一的同学做URP项目,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让大一同学做这样的一次尝试呢?A:

这个事情说来话长今年是刚把URP的题目交上去,家里就有急事需要处理,等我回来已经接近截止时间了,别的老师几乎都完成组队了然后有两个大二的学生在跟着我做其中的一个项目,剩下的就没有机会组队来做      在我犹豫是否放弃的时候其他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对于URP这件事来说,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他们都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那大二能做,为什么大一同学不可以尝试呢?我觉得确实很有道理。

后来就是大一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过来找我,我们就分成两组,把剩下的项目也都做了当时我跟他们强调,大一还是应该以课业为重,不能因为URP这件事情耽误成绩但是既然成为土地学院的一员,就应该了解咱们学院的各个专业,如果从一开始就能接触到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那也是挺好的一次锻炼

。再加上我给到大一的这两个题目都是比较基础的原理上的内容,希望他们能对以后的研究稍微有所了解。

Q7在学习道路上您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吗?A: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最想说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兴趣,一个是坚持我觉得它们俩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其实是通过坚持才发现兴趣的       比如说有些同学和我说想转专业,然后我就问他对我们学院的这些专业都了解吗?他说不了解。

其实像你们土地科学进展之类的课程,还有前段时间的优秀校友宣讲会,都是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专业、了解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时候你对自己的学院、专业没有兴趣,是建立在你根本不了解的基础上,你想要转去的另一个所谓感兴趣的专业,其实你也不了解。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说喜欢,那这种兴趣是假兴趣,或者说你在不了解的情况就说不喜欢,这也不一定是真的不喜欢       我以前在国外的时候看到有的研究生在建模调参时,他搞了几个月发现怎样都攻克不了,就觉得这个领域一点意思都没有,想要转去计算机专业编程当“码农”,觉得这样会被很多公司喜欢,收入也很不错。

我就在想,其实CS对编程能力要求更高,如果现在因为一个模型搞不定就要换一个领域,我觉得这只是因为没有坚持,而并不一定能说明你的兴趣不在这如果做不到坚持,那你在其他领域也做不好       对研究生来说如果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的话,就是一定要。

坚持读文献以前都说“一天一篇文献,成就一个大牛”你首先要多读文献,充分了解你这个领域最前沿的问题是什么,大家都做到哪一步了,以及你能做到哪一步因为做好第一步了解研究领域,才能谈第二步的实现方法,然后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去做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本科阶段的话,最近有些同学反映说,写论文感觉都是在拼拼凑凑别人的东西,我觉得大家尤其需要注意,千万不能复制粘贴,抄袭是大忌!如果是写综述类的文章,那还是需要大量阅读文献,从中总结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来。

我引导自己的学生进入某个领域,一般都会先把这个领域最经典的综述文章发给他们,让他们对这个领域的框架有大致了解而一篇综述文章往往会有很多经典的参考文献,去读这些参考文献,再由参考文献引出参考文献,最后形成“树”的结构,同时也要结合课程情况选择性地读一些高质量的期刊。

Q8有些同学立志以后留校当老师、做科研,您是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想法?您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做过哪些考虑?A:其实我一开始是没有想过当老师的我父母都是老师,我的印象里他们讲课、批改作业等等,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而我更喜欢新鲜的东西。

后来长大了,尤其是做了研究以后才发现,其实做科研是一种不会总是经历重复工作的事情,做研究每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最前沿的问题       但是真正让我决定当老师的还是硕博连读时浙大的导师对我的影响我觉得如果比你厉害的人都比你努力的话,那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他是比我们厉害很多的人,都比我们努力,每天在实验室待的时间最长,而且在跟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一旦有新的东西出来,他是两眼放光的这一点我至今印象深刻,也使我非常敬仰他,我看着他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而且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点点进步都会让他两眼放光,我就觉得我什么时候能做这样的人啊。

我发现有一天我自己也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我觉得蛮好的

Q9从地信专业毕业想进入体制内容易吗?A:因为我也刚入职农大一年,关于相关问题我之前和其他老师闲谈时也聊到过一些,我个人认为,进入体制内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政府的话,当然就是考公务员还有很多部门都需要地信专业的毕业生,像农业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还有北京市的一些事业单位,地方事业单位,比如国家测绘局,自然资源部的整治中心,还有遥感中心这些都需要、特别喜欢地信专业的毕业生。

但是他们可能相对来说更喜欢研究生还有像一些国企和央企,中石化,中石油,航天五院,中五矿集团,他们都要地信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些公司,包括高德、百度、阿里巴巴、滴滴等因为地信专业确实是能做很多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不同领域的。

Q10您认为具有哪些特点的同学适合选择地信专业呢?A:刚刚也提到了,很多不同领域都需要地信专业的,所以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同学,应该会非常适合这个专业再者,因为这个专业可能会用到很多软件,会需要编程,会各种数据的计算,所以需要动手能力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但是如果对专业感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  END  •来源:“CAU土院小喇叭”微信公众号欢迎投稿:zsb@cau.edu.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