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_梁衡散文精选这都可以?
开栏的话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上饶文脉“万年
开栏的话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上饶文脉“万年长”上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爱国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饶人的杰出代表上饶山水“有精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等7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全市3个5A级景区、36个4A级景区。
“三清天下秀”、“龟峰天下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悬崖仙侠世界”望仙谷、“过几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梦到徽州”婺女洲、“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旅游品牌名扬四方上饶创造“活跃跃”。
上饶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饶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为更好地宣传推介上饶丰富资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饶城乡变迁和上饶人创业精神,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文艺上饶】专栏,重点选发以上饶元素为题材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字数3000字以内为主。
本栏目暂拟每周一、三、五推出,属公益宣传,文稿来源于社会推荐或作者自荐,有的来源于网络,推送后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来稿和荐稿,邮件主题请标明“文艺上饶投稿”,已发表或获奖作品请在文后注明发表或获奖时间、刊载媒体或所获奖项,尽量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
电子邮箱:sr8215716@163.com网上有链接的可微信号联系荐稿:13320136566名家写上饶的作品或已在大报大刊大网发表或大赛获奖作品优先刊发
通常,我们确定一棵树的树龄是看它的年轮如果告诉你,有一棵树连年轮都没有了,却还青枝绿叶地活着,你相信吗?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浙岭,山路弯弯,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书“徽饶古道”古驿道下山进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卓然而立。
它下临一马平川,天垂野阔;北眺远山如屏,层峦起伏。这棵古樟在网上被称为“坚强树”,它像一位检阅历史的将军,自宋以来,就这样俯视大千世界,阅尽人间之变。树之所以名“坚强”,是因为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年前,我第一次经过这里,一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类似的古树名木,我见过苏州的“清奇古怪”汉柏,那是雷电的杰作,四棵树撕肝裂肺,东奔西突,两千年了仍顽强地存活也见过宁夏五百岁的震柳,那是世界级大地震的产物,一百年前,灾难之手从地心伸出,生将一棵老柳撕为两半,现在仍枝叶繁茂,如一团绿云。
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当地为加强保护,筑了一个高台小心地将它拥立在上,四周又设了栏杆那天我踏上高台时,庄严之情油然而生,有一种走近英雄碑的感觉。
我绕树一周,轻轻抚摸着它粗涩枯硬的树皮树皮已经很薄,六米之围的树身,只有一个指头厚度的树皮,轻轻叩击,嗡嗡有声它完全是借助筒状的力学原理,巧妙支撑才不会倒掉树约三四层楼高,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乌啼鸟落。
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小心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一棵树,一棵有生命的树,怎么就像一个铁烟囱似的屹立在旷野上了呢?当地人说,十多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雷电交加霹雳一声,这棵千年古樟,就如一根蜡烛一样被轻轻点燃了。
大树喷着火苗,映红了半个天空,直烧了三天三夜就是树上的余烟也袅袅地飘了半个多月到火灭烟散时,古樟本已腐朽的内瓤已被全部烧尽,只留下了一层盔甲似的外壳但祸兮福所倚,大火过后树的内壁已经完全炭化,反而有了抗腐能力,从此雨淋不朽,坚挺至今。
我小时候常见路边的架线工人,在埋木头电杆前,先将其下部烧焦这说明若要木不朽,先炼之以火人们都以为这棵树死了,像一个标本那样小心地保护着它但是天火炼木本是要它凤凰涅槃的,怎么会让它去死呢?三年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树腰、树梢处吐发出了一层嫩芽,渐渐地又长出一层。
新绿婺源向以黛瓦粉墙的徽派民居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给人轻柔的印象,如今这个秀美的背景又添上了坚强的一笔这棵坚强树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度在网上热闹了一阵子,后就沉寂下来,而我却总不能释怀,第二年便再去上饶婺源搜求资料。
树者,书也我想,要读懂一棵树,先得读上几本书,读懂书中的人婺源在历史上的文化崛起是南宋之后全县在唐代时进士屈指可数,宋代就猛增到数百人靖康之耻,宋人南渡,大批望族、文人聚集婺源同时,因江北为金人侵占,这里也就成。
了前线于是自南宋以降,独立、坚强、自尊、向上,就成了徽饶道德的主流传统这种精神不断砥砺发扬,长久不衰我灯下翻书,那一个个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如那棵坚强树一样,在历史长河的彼岸向我们默默颔首
在我看来,在古道上喊出坚强不屈第一声的人是朱弁(1085—1144)他正当北、南宋之交的乱世,就出生在离坚强树四五十公里的紫阳镇赵构的江南政权一成立,即派使者到金国去议和,朱弁为副使弱国无外交,金人不但不加理睬,反将朱弁扣留,这一扣就是十七年。
金人惜其才,十七年间屡屡逼他为官,他凛然道:“自古交兵,使在其间,言可从,则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他将使节印抱在怀里,片刻不离,表示若再加辱,就抱印而死他南望故国,感慨赋诗: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摧我鬓边华诗写得悲愁交集,沉雄刚毅,钱锺书评其有晚唐之风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也没有忘记尽忠报国,完成了对北国人事、景物的调查,返宋后即上递朝廷。
他的流亡诗抄也成了重要文献一般人知道汉苏武留胡十九年,却很少知道宋朱弁留金十七年十七年的坚持,这要有多么坚定的信念?他在徽饶古道上举起一面坚守气节的大旗大名鼎鼎的朱熹比朱弁小四十五岁,祖籍婺源,也是个主战派、硬骨头。
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文化人,写过那首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树下读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义的胸怀朱熹到江西星子县任职,正赶上大旱,他组织百姓平安度灾灾后他向朝廷写了一封长长的汇报,大诉民间疾苦,痛批军政腐败,言辞激烈。
他为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每到一地先调查研究,“下轿问志”就是从他而来;二是刚正不阿,有那不干净的官员知他要来上任,就先主动辞职晚年,他被推荐去给皇帝讲儒家经典,但总是借机大讲民间疾苦,要求整肃纲纪皇帝听得不耐烦,很快就把他赶出宫去。
朱熹一生官场浮沉,治学不辍,但依旧忘不了家乡家乡的那棵坚强树啊,民族恨,臣子泪,多少忠魂日夜萦绕在树梢婺源虽小县,却名士不绝为官廉政,坚持真理,已成了这树下绵长的清风宋末名士许月卿,许村人,常犯颜直谏,写了《百官箴》,列出各职各官的注意事项。
元代汪泽民,为官一尘不染。明代大臣汪鋐心忧国事,主持兵部,引进西方“佛朗机”大炮,遍布海防、边防,抵御外侮。这都是在坚强树下发生的坚强事。
当历史的脚步刚刚迈过中国近代史的门槛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树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家祖居老樟树下的岭脚村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十一岁的詹天佑即在其列他学成归国后正值帝国主义列强欺我无人,肆意瓜分、垄断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清政府决定修一条津榆铁路,要架滦河大桥,河床泥沙深,水流急先由英国人设计,失败;又转手日本人,不行;德国工程师出马,还是不行詹要求试一试他采用“压气沉箱法”,获得成功,外国人刮目相看不久,詹在英法两国相持不下时接手西太后去祭扫西陵的新易。
铁路工程,四个月通车而最长中国人志气的是京张铁路路在八达岭丛山中穿行,地形十分复杂英、俄两国没有争到修路权,就封锁技术,威胁不给任何帮助詹天佑大胆启用本国人才,并创造性地把工程变学校,一开工即招收练习生,同步教学培养。
为测工程最难的八达岭隧道,他攀岩踏雪,餐风饮露从青龙桥到八达岭地势最陡一段,他不用通常的“大回环”,而用“人”字形,两个车头,前拉后推,巧妙解决难题京张铁路的成功,使詹名扬中外,他先后出任了中国众多重要铁路的总工程师,并代表中方在远东铁路会议与列强唇枪舌剑,为国家争主。
权他洁身自好,要求学生和子弟“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我对詹天佑的第一次印象,是十七岁那年考上大学坐京张铁路进京,当列车缓缓通过那个著名的“人”字路段时,全车厢的人都探出身来,向路边詹天佑的铜像默默行注目礼。
这次又去看了离坚强树不远的詹氏祠堂和詹天佑纪念馆,都是詹氏族人和民间集资所建,高大敞亮,藏品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当年詹天佑对八达岭路基的地质测绘图在乱石如麻、荆棘丛生的荒岭上,像切蛋糕一样切出一个坡形剖面,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外文符号。
那是光绪年间,科学的曙光终于初照这亘古的八达岭荒原
今年我又三访坚强树,发现虽斗转星移,这里的人们仍然守树如玉,义心不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岭脚村一位名詹永萱的文化人默默地征集文物当时一百元收来一麻袋杂玉,他慧眼识珠发现其中一粒疑是“猫眼”,带到故宫鉴定,果如所猜,价值不菲。
前面提到的乡贤,明代大臣汪鋐亲身佩带的一条玉带,居然也被他们收来后来成立县博物馆,詹任第一任馆长,馆里多半重要文物都经他之手,那“猫眼”自然成了镇馆之宝詹永萱的儿子詹祥生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子承父业,现在是第二任馆长。
詹家父子不知过手多少文物、瑰宝,虽一毫而莫取;也不知接待过多少名人要人,不卑不亢,虽布衣而有名士之风那天我向小詹馆长请教了许多问题,他还特别讲述了詹天佑送给家乡“灭火水龙”的事我在树下的高台上凭栏眺望,远山一线,白云悠悠。
以这棵树为半径,方圆也就不过百公里吧,坚强之人,数之不尽;大义之举,连绵不绝这还只说到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如果算上北人南迁,再至上饶各县,在此生活过的爱国诗人,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革命先烈方志敏,民主人士黄炎培,还有上饶集中营里的英雄群体,就更多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略费笔墨提到一个人我们报社有一位老记者名季音,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曾被关在上饶集中营,九死一生今年已经九十六岁,还在写回忆录,发表文章行文至此,我不觉动了情,专门拨通了电话,向他表示致敬。
他说全北京,当年上饶的狱友也就只剩两人了岁月的尘埃正在一点一点地覆盖上他们的身躯,最后他们或将无言地离去,但有这棵擎天一柱的英雄树为他们代言,这一代代的慷慨悲歌就会永不停歇地震彻山谷,席卷河川,在青史上呜呜回响。
巍巍古樟,山高水长樟树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常见的树种,更是江西的省树其树形高大,动辄七八米之围,树干横生旁出,荫蔽四方,千年不老,四季常青,蔚然而有文化之象樟树从不亭亭玉立、孤芳自赏,总是枝叶交错你绕我缠,老干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又常寄生一种“接骨草”,是骨科良药。
村民如有牛羊鸡鸭腿折,捣烂敷之即好樟树还喜与他树共生,最多见的是苦槠树和红豆杉樟喜随人而居,总是长在村头水口人气兴旺的地方,人树相依,情深意长有倒地跨河者就顺便为桥,任人行走;有生路边浓荫如盖者,就让人们设个凉亭喝茶歇脚;有树洞中空者,孩童常出。
入嬉闹我见过一棵大樟树,其树洞之大,在人民公社时期,里面曾养过一头牛,现在里面摆着一副麻将桌,供人打牌一棵探身江边的老樟树,树枝扫到水面,一年上游发大水冲下不少人来,它竟如一把笊篱一样捞出十多个人乐安县有一条长十余里的夹岸古樟树林,每株两抱以上。
离坚强樟不远的婺源赋春镇还有一棵宋代古樟,一枝平伸探过河去,荫遮两岸樟者,木旁加章,此树大有文章我在江西考查人文古树,几乎逢樟必有故事这棵名坚强树的古樟“劝人信高洁,拳拳表予心”,就是专讲正义、忠诚、高洁、自强的故事。
我信凡物之有异者必有其理,必暗含其情,等待有人来认识,来解读。
婺源严田千年古樟我们平常说读懂一个人不容易,其实要读懂一棵树更难人难过百岁,树可千年;人才几族几种,树论科、属、种,有万万千;人有衣食保障还生命多舛,而树曝于荒野,山崩地裂,雷劈电闪,却仍然挺直脊梁;人的大脑里只存有一生的记忆,树的年轮里却藏有数朝数代的沧桑;人到须发皆白时,儿孙绕膝,大不了讲讲一生的经历,可大树呢,我见过三千年的大树,立于山,。
临于水,居然能不慌不忙,娓娓道出秦汉唐宋一棵树,树皮上有多少道纹路,就有多少个故事;树枝上有多少张叶片,就有多少首诗篇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着先人的血泪;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仰起头去看它头上的天,那天空有无言的悲欢。
请读懂一棵树吧,这是在考古,在探秘,在复盘历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是在回望人类自身的成长也许别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古树,但这样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坚强树不多,树下又有这么多坚强的人和事的更不多。
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表达,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原载201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简介: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初审:黄昱艳复审:刘诗良终审:谢华杰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关于春天的散文名篇_关于春天的散文名篇简短真没想到
忧郁的春天王安忆上海地处长江以南,春天多半到得早,其实农历年之前,已有春意。最常见的是狭弄里,篱下一小片土上,那一株迎春,疏阔的枝条…
-
爱国散文诗_爱国散文诗歌短篇难以置信
10首很短的爱国诗歌:李白《塞下曲》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病起书怀》于谦《石灰吟》文天祥《扬子江》徐锡麟《出塞》谭…
- 冬天的散文_冬天的散文名家名篇速看
- 关于母亲的散文_关于母亲的散文300字左右怎么可以错过
- 关于母爱的散文_关于母爱的散文名篇越早知道越好
- 张小娴散文集_张小娴散文集经典语录没想到
- 写冬的散文_写冬的散文600字初中一看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