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李文学_李文学起义一篇读懂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山势巍峨,云雾缭绕,因古代哀牢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哀牢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天然堡垒。在19世纪中叶的咸丰、同治年间,哀牢山见证了彝族人民反抗满清政府统治的英勇

李文学_李文学起义一篇读懂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山势巍峨,云雾缭绕,因古代哀牢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哀牢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天然堡垒在19世纪中叶的咸丰、同治年间,哀牢山见证了彝族人民反抗满清政府统治的英勇起义——李文学起义。

而这场起义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他便是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的侍卫长,彝族勇士李学东

李学东,出身于彝族贫寒家庭,早年曾与汉族青年王泰阶一起给财主打长工,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有一次王泰阶遭他人诬陷偷窃,被财主囚禁并差点被卖为奴隶李学东深夜冒险救出王泰阶后,两人被迫逃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们一起流浪到了湖南,遇到了太平军,他们被翼王石达开宽仁大度和英雄气势所吸引,决定投身太平军,共同反抗满清政府在太平军中,李学东以其英勇善战和忠诚无畏赢得了翼王的赏识,某次作战,翼王追赶清军将领时,坐骑失蹄,清将回身冲杀,李学东奋力搏杀,为翼王赢得了反应时间,又有一次,有冷箭射向翼王,李学东迅速扑到翼王前,击落来箭,由此李学东被翼王被封为侍卫长。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内部的纷争和清军的围剿,太平军形势日益严峻咸丰4年3月,在一次作战中,李学东受伤,与翼王大部队失联,王泰阶找到了他,陪着他化名留于民宿中疗伤,伤势好转后,他们已经无法找到翼王部队了,王泰阶对李学东说:“吾兄乃夷人,何不入滇促夷起义,应援天国,不失效忠于翼王。

”李学东说:“吾弟乃汉人,愿为夷戳力,吾乃夷人,安不为夷?愿偕弟入滇,促夷起义,应援天国,驱逐满贼”

他们一起回到哀牢山,李学东和王泰阶深入彝族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和愿望,期间他们结识了赵州(今弥渡县)瓦卢村人李文学,他们向李文学讲述了太平天国反抗清朝统治的伟大理想和英勇事迹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李文学心中的反抗烈焰。

咸丰六年四月,在瓦卢村后山天生营,李文学振臂一呼,发动了彝族、汉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起义起义军拥立李文学为“彝家兵马大元帅”,王泰阶为参军,李学东为上将军,他们提出了“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矛头直指满汉地主阶级和清王朝。

起义军迅速壮大,控制了以哀牢山地区为中心的十余个州县,包括现今云南西南部的巍山、弥渡、南华、楚雄州、双扬、景东、新平、镇沅、沅江、墨江等地他们参考太平军政策,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有利于人民的土地政策,规定“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并免租薄赋,鼓励农民从事农牧纺猎生产,以供军需民用。

同时,起义军还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不别夷汉,汉夷同利”,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为了打击清廷反动统治,起义政权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们固守礼杜江之西,经略哀牢山以西到边境线上的大片土地,然后东出与杜文秀部合力攻打清军,“应援(太平)天国”。

在战斗中,起义军英勇善战,屡挫清军然而,起义军的胜利并非一帆风顺清政府依靠团练和清军不断对哀牢山区发起进攻1870年,清军大举进攻哀牢山区,起义军接连失利,王泰阶等相继牺牲,根据地日益缩小面对严峻的形势,李文学决定北上滇西,赴援回民起义军。

然而,在援救过程中,李文学因部下投敌而被俘,于1874年3月殉难

李文学的牺牲给起义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李学东并没有放弃他率领余众继续战斗,屡挫清军在1874年5月,清军攻陷蜜滴后,李学东退入山谷,坚持斗争1875年11月,他统众在南华琵琶青重创清军,云贵总督岑毓英的部将

李芳梅被击毙,并拒清军招降然而,长期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也严重损害了李学东的健康光绪2年夏六月(1876年7月),传奇的彝族将领、曾经的太平军翼王侍卫长李学东在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患病得不到有效医治而去逝哀牢山见证了李学东和李文学等彝族人民的英勇起义和悲壮历程。

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