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学网_56文学网御书屋墙裂推荐
【白玉螭纽“众花胜处松千尺”玺】清雍正,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7厘米,长1.9厘米,通高1.4厘米,纽高0.8厘米。【青金石螭纽“月明满地相思”玺】清雍正,青金石质,螭纽方形玺。篆书。面1.6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0.
【白玉螭纽“众花胜处松千尺”玺】清雍正,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7厘米,长1.9厘米,通高1.4厘米,纽高0.8厘米。
【青金石螭纽“月明满地相思”玺】清雍正,青金石质,螭纽方形玺。篆书。面1.6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0.6厘米。
【玛瑙“齐物”玺】清雍正,玛瑙质,异兽形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7厘米,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
【紫晶螭纽“乐善堂”玺】清雍正,紫晶质,螭纽椭圆形玺。篆书。短径1.6厘米,长径2.3厘米,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
【碧玉螭纽“爱竹学心虚”玺】清雍正,碧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4厘米,长1.9厘米,通高1.4厘米,纽高0.7厘米。
【“为君难”雕螭长方石印】清雍正,寿山石质印面最宽5厘米,长8.5厘米;印体宽5.2厘米,长8.6厘米,通高4.5厘米,纽高0.2厘米 印为长方形,印文椭圆形,镌阳文“为君难”汉文篆字,双螭纽 这方“为君难”石印是雍正皇帝的宝玺,最能反映他在位期间的心态。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二十二日,怡亲王允祥向宫中造办处交来雍正帝手书“为君难”匾字一张,御书“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联一副此匾联道出了雍正帝的心声,也是他行动的信条至今,在紫禁城养心殿的西暖阁北墙上还挂有雍正帝手书的这副对联,只是原来的“为君难”匾后来被换成“勤政亲贤”匾了。
雍正之所以发“为君难”之感叹,与他的经历及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帝不仅把“为君难”制成匾额,还命人刻了多方“为君难”印章,钤于御书及古书画上,用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作为皇帝的职责。
【碧玉龙纽“武功十全之宝”】清乾隆,高9.6厘米,方12.9厘米。清宫旧藏。碧玉,印四周有乾隆帝御制“十全之宝说”。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厘米,纽高7.3厘米,印面22.5×22.5厘米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碧玉交龙纽“戒得堂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5厘米见方,通高8.6厘米,纽高4.1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配紫檀木浮雕海水云龙纹宝匣戒得堂位于避暑山庄清舒山馆之左,命名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则知此宝制作于是年或稍后,专门存放在此书堂内。
关于戒得堂命名之始末,乾隆帝曾有《戒得堂记》云:“我皇祖圣寿望七时,尝欲镌通用小玺,命内廷翰林拟文,皆无当圣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然当时圣意引而未发予今亦届七秩,于元旦试笔,即隐括此语为什兹驻跸避暑山庄,乃皇祖朝乾夕惕用此玺之处,而予受恩之所也。
适作书堂于清舒山馆之左,即以此题额而为记,以阐皇祖之意曰:帝王之学,与佔毕书生有不同,则所戒亦当各异未定方刚之戒,兹不复论,兹所戒者,当在得矣”可知此堂之命名,既有仰体康熙“戒之在得”之训的意思,也包含乾隆自我鞭策、自我警励的成分。
【碧玉交龙纽“避暑山庄”玺】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4.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此玺原存放于避暑山庄印台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叙述避暑山庄建造之原委。
配紫檀木宝匣,匣顶刻“避暑山庄”四字,匣四周亦阴刻填金《避暑山庄百韵诗有序》,落款“乾隆丁卯仲秋月瀚御制”,知此玺制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钤用于有关避暑山庄的书画碑刻之上
【田黄石“长春书屋”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方形玺,篆书面2.5厘米见方,通高8.3厘米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书屋,多以长春命名以“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
【青玉交龙纽“五福五代堂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五福五代堂”原为宫中景福宫内明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世,故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亲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在景福宫内,并特作《五福五代堂记》:“兹蒙天貺,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
古之获此瑞者,或名其堂,以饷其事则予之所名堂,正宜用此五福之名”同时命镌刻多方“五福五代堂宝”玺以纪其事不仅如此,乾隆帝又再书“五福五代堂”匾悬挂于避暑山庄东宫“卷阿胜境”殿内,并镌“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宝”。
所有这些,都是对他“古稀有七,曾元绕膝”这一人生重大历史的记录
【白玉狮纽“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清乾隆,白玉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4厘米见方,高6.1厘米,纽高3.7厘米该玺置于紫檀木宝匣内,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部分书画作品上所钤盖的八玺之一,刻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石渠宝笈》续编编纂期间。
《石渠宝笈》续编“凡例”规定,凡收入《石渠宝笈》续编的古今臣工书画,除照例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珠林”或“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或“珠林重定”、“石渠宝鉴”或“宝笈重编”各玺外,其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宁寿宫五处的书画作品,还要分别加盖五处的鉴藏宝。
因此,凡宁寿宫所藏被收入《石渠宝笈》续编者,都加盖此方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玺,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田黄石“三希堂”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厘米,长4.2厘米,通高8.5厘米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间,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青金石蹲龙纽“重华宫”玺】清乾隆,青金石质,蹲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厘米,长3.4厘米,通高5.8厘米,纽高2.6厘米重华宫原是明代乾西五所之中的第二所,乾隆帝为皇子时的居所,其十七岁成婚以后就一直居住于此,故继位后将其升格为宫,名重华宫。
乾隆帝非常看重这处“勤圣学而谈王道”的龙兴之地,认为这里是他“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之”的地方,故每年除夕、元旦,无不于此少坐,新正与诸臣茶宴联句,成为例典该宫是乾隆帝极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青玉交龙纽“养心殿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廿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
养心殿位于后三宫西面,西六宫的南端,明代和清初都是皇帝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帝崩逝后,雍正帝在养心殿为其守孝,礼成后再未迁回乾清宫,而是以养心殿为皇帝寝宫,从此直到宣统帝,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居住于养心殿,使这里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和寝兴之所。
其东暖阁曾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同样是在这里,宣统帝秉承隆裕皇太后的旨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青玉交龙纽“乾清宫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6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4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内部有暖阁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皇帝可以随意居住。
明朝震撼宫廷的宫女绳勒嘉靖帝的“壬寅宫变”以及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均发生在这里清代顺治帝、康熙帝仍住于此,自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这里便成为皇帝读书、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引见官员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之地。
殿中“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御笔,雍正帝定秘密建储制,建储匣即高置于此匾之后
【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面12.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著名的宫廷藏书处清代《四库全书》正本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百科全书就藏在这里。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乾隆帝谕:自四月四日始,每册用御宝二前曰“文渊阁宝”,后曰“乾隆御览之宝”说明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玺】清乾隆,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厘米,长4厘米,通高1.9厘米,纽高1厘米;“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
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因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而得名。
而这两方玺在钤盖时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 且“三希堂精鉴玺”在上,“宜子孙”玺在下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龙马线上文学城首页_龙马线上文学城入口知乎真没想到
作者:张 嘉一座院,一群人,寒来暑往,生死浮沉。一出戏,绘出荒诞众生相,一张嘴,道尽世上酸苦辛。2009年,著名作家、编剧刘恒写下了戏剧作品…
-
文学手抄报内容_文学手抄报内容资料不要告诉别人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
- 笔下文学3_笔下文学3手机版燃爆了
- 文学与人生作文_文学与人生作文800字全程干货
- 英美文学选读_英美文学选读课后答案怎么可以错过
- 上品文学网_上品文学网现在还能看吗越早知道越好
- 咯噔文学_咯噔文学张云雷原文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