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长短句的散文_散文长短句结合的作用奔走相告

知道李清照这个人,是从那首百读不厌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始的。   宋哲宗元符二年

长短句的散文_散文长短句结合的作用奔走相告

 

       知道李清照这个人,是从那首百读不厌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始的   宋哲宗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才女李清照,及笄之年刚过,时年仅十六岁,碧玉年华因初到河南汴京,应亲朋所邀,吃饭,饮酒。

酒醉之后,不顾亲朋的劝阻和留宿,硬是独自划着轻舟回家谁知道,由于喝醉了,又是夜晚,认不清回家的路,因此,竟然把轻舟划到了荷花丛中这可急坏了这位性情豪放的才女使劲划,再使劲划还是划不动熟睡中的江鸥和白鹭,被这不速之客惊得扑腾扑腾地纷纷自浅滩飞起。

也许,词人虽然是女子,但是骨子里却为一个好强的男子难怪,在公元1151年,陆游的夫人孙氏,才十多岁,聪明伶俐李清照想传授其填词但是,看了李清照的作品后,孙氏认为其不似女子之作,填词太难学了,女子根本学不了,故不肯从师于李清照。

   智商与情商的高低,往往能成为决定一个人高雅还是平庸的基础条件穿越时空,回到公元1100年,时年十七岁的李清照,亭亭玉立,举止端庄,双眸善睐,多情善怀,才华满腹一场夜来的风雨,让室外的生灵接受了四季变换的考验,同时,淋湿了室内才女的醉梦。

晨曦微露,躺在榻上,睁开惺忪的双眸,望着朦朦胧胧的窗外,心事堆满了小屋:懵懵懂懂,匆匆忙忙时光悄悄在吟诗作赋中溜走,自笔墨挥洒中消逝慕然醒悟,方知晓,已度过了十六七个春秋惊叹惋惜无奈此时,最关心的,还是室外花园里的海棠花是否经得起风雨的考验。

于是,问侍女,屋外的海棠花是否还安然侍女随口说了声:海棠花还开得好呢才女不由得惊呼:如今已步入初夏,春花已经远去,海棠花不可能还开着啊知道吗?知道吗?应是青叶多红花少啊!说完,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洋洋洒洒地泼墨于一纸素笺上。

   由于当时家境比较宽裕,衣食无忧,才女李清照的填词,自然而然地孕育着呈现精神领域悠闲的意境随着年岁的逐渐增长,女大十八变的李清照,在公元1101年新婚没多久,就体悟到你侬我侬的相思之苦于是,词人所填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里,少了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童趣,多了些许儿女情长的婉约。

   雪花飘飘中,“春信至”,春天似乎在遥远的天际,已经启程。一路上,只见,清瘦的梅枝,着雪。梅花半开半放,冷艳,脱俗,旖旎。宛如庭院里,玉人翘首,披青丝,出浴,甩发,化妆,着新妆。

   或许,“造化可能偏有意”,对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怜爱有加,呵护精心,特地吩咐冰清玉洁的明月陪伴着她是夜,月若霜,霜若雪,雪若月,月惜花花在月与雪的陪伴中,构成一名副其实的风花雪月夜瞧,酒樽中,酒的泡沫慢慢散开,自杯底飘飘悠悠,缓缓升腾。

酒正酣,杯莫停,“莫辞醉”,一醉方休,那才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此花在俗世的鲜花中,如冰清,似玉洁,不施粉黛,更显雅致,天生丽质,无与伦比好花倘若正值盛开时,理当果断地采撷,千万莫优柔寡断啊否则,花谢,无花时,只能空折枝了。

切记,切记啊!是啊,好花,好景,理当珍惜,若错过一时,将会错过一生,遗憾终生啊

   填这首词时,丈夫赵明诚在外奔波谋生计,李清照不得不独守空房,静候丈夫归来赵明诚与李清照一样,生于书香门第,金石世家金石,是一种雕刻在钟鼎、碑碣、器皿等物件上,颂功纪事,抑或记录某些值得铭记的事件、风土人情或地域风貌等,是当时众多学者乐于研究的工艺。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搜集整理书画金石,时常沉浸在金石上的文字里,体会远古岁月的风土人情在那段花好月圆的年月,李清照的生活,堪称她一生中的春季,夏季可是,生不逢时的她,所处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朝廷腐败,虚匮。

金人时常骚扰中原,导致原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生活渐渐枯萎,可谓好景不长于是,夫妇二人不再像以前一样耳鬓厮磨、夫唱妇随,而是丈夫外出谋生,自己却独守空房,劳燕分飞

   在赵明诚外出谋生有一段时日,所有的情愫,感叹,化为一种填词抒情的冲动那种冲动,犹如离弦之箭,一发不可收拾夜已深,万物静,思念如故,情更浓你瞧,春花早已凋零,夏日的青翠已枯黄,秋虫的呢哝也听不到了,唯有凌寒中的冷艳,宛如执著的指尖,依然撩拨着词人的心弦,让袅袅馨香的乐音回荡于心间。

于是,词人饱蘸深情的笔墨,以清丽的笔触,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梅花的高洁与冷艳借此冰雪中的冷艳,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矢志不渝的情志堪称一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宋词

   其实,李清照所填的词,大多数语言朴素,不用华美的辞藻,甚至有很多地方接近絮语但是,正是源于此,其词用字精炼,隐约,微妙;其意境伤春悲秋,有含蓄蕴藉之婉丽,柔美,却无光景流连之局限;其手法情景交融,让人身临其境,不能自拔;其格律声调和谐。

正是此独特的风格,将其词赋予了独具一格的魅力,具有创造性,让读者读起来如闻其声于耳畔,如见其人于眼前,令人倍感亲切,因此,百读不厌如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尤其具备如上特点:   寻啊,找啊,已多年,不见踪影。

如今,见到的,仍然是凄清凄清伴我,谁说我孤独?说是春暖花开时候,却又有倒春寒阵阵袭来,让从容变得不知所措独自小酌,淡酒三两杯,驱寒,抛烦扰,谁再管它天已晚,风又急?那独自飞翔的大雁,好似正黯然神伤仰首,擦亮醉眼,仔细观望,原来彼此早已相识。

   低首,满地青绿已不见,黄叶堆积满地枯枝,残叶,不是旧时模样春夏已远去,青春不再,还有谁能青睐?心事再一次堆满空房,抚摸着孤独的窗儿咦,原来明亮的窗户,怎么变得这么黑呢?时值黄昏,细雨中,窗外的梧桐树,淅淅沥沥着无助,凄迷,凄冷。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怎么可能形容得了呢?   此词立意很单纯,寥寥九十七字,就把寂寥却坦然的心境抒发得恰到好处。时年,词人五十多岁,乃知天命之年。此词可以说,是李清照大半生的高度概括。

   丈夫赵明诚,才华横溢,与李清照恩爱有加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中原,赵明诚与李清照南渡为便于南渡,丢弃了许多金石和古卷婚后28年,即公元1129年,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被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继承皇位,南宋诞生。

赵明诚英年早逝赵明诚去世后两年,金兵再一次入侵中原,李清照带着多年苦心创作和收集的金石古卷,踩着宋高宗的足迹,自汴京至临安,再一次南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屋漏却遭连夜雨,祸不单行,她所带的金石被偷得荡然无存。

纵有博大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心态,也难以抵挡那“晚来风急”之后,为了生存,草率嫁了张汝舟后夫张汝舟,靠履历造假步入仕途,实乃酒色之徒,轻薄之人并且,时常对词人实施家暴李清照与张某生活不到半年,终究忍受不住其无知和很浓的市侩气息,将后夫告上衙门。

二人自然分道扬镳独自一人生活的李清照,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月,失去了经济支柱,时常食不果腹至此,大悲大喜的年华早已不复存在,于是,仅用似与邻里闲谈的口吻表述这种中年丧夫、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让人在如此絮语般的音韵中,细细领略人生之大悲,可谓一言蔽之的神来之笔。

这原本是一种寻常情愫,人所具有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纯朴却热烈,能恒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玄而又玄的魅力字里行间,似乎都在氤氲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叹而每一字词又锤炼得不落痕迹,似浑然天成尤其是叠词的运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屡屡而不匮乏。

起承转合达到炉火纯青,回环而有缓急缓急,又称得上节奏感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的恰到好处,形成清耳悦心的音韵

   宋词,始于汉,起源于先秦的《诗经》《楚辞》等古韵、古代散文和汉魏六朝的古代诗歌,是人们在劳作时或茶余饭后对生活的感触因此,其为长短句,既有古代散文描写细腻、诗歌富含弛张力等特点,又有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音韵美:或如古韵绕口,或如诗歌琅琅上口,而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遐思飞扬。

正是如上缘由,李清照对填词的理解为:宋词是独立的文体,与古韵、古代散文和唐诗相似,却又区别于如上三者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擅长散文,母亲王氏也能赋诗作词在此文学气息浓郁的家庭里,李清照汲取了散文与诗的优点,将宋词理解成似散文不是散文,似诗不是诗的文体。

并在其婉曲的笔触下,结合其女性特有的柔美和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以灵巧的手指,将生活中的琐碎,与自身的所思所想,泼墨成一篇篇余音缭绕、桂馥兰香的宋词佳作李清照尤其反对的,即是用作诗的方法来填词才女认为,宋词的魅力,就在于如数家珍、如歌如泣的长短句,不分行,蕴涵着缜密的心理描写,便于抒情达意的同时,却又不乏音韵美。

   自古至今,但凡文人,作诗填词写文,其作品里,都不免隐含着自己,更能体现所生存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兴,作品立意则兴;时代背景衰,作品立意则衰尤其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多才多艺,心境原本弥散着馨香的文人,倘若朝廷不腐败,无战事,国泰民安,那么,其晚年的命运,就不会那么多荈。

如若命运不多舛,才女晚年的作品,毫无疑问,应如少女时代的清丽——豪迈中透出婉曲,柔美又不失脱俗然而,由于南渡后,词人的生活,不再像之前无忧无虑曾在海上体悟过海浪的她,久经大风大浪后,填词不再局限于闺阁中的那种个人情感里,却是老陈与坦然。

现实很残酷才女无奈过,绝望过,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却尚未泯灭她始终坚信,天帝很慈善,待众生,总是和颜悦色的,总会把苍生自苦难中拯救出来这种豪放性情与不忘初心的情志,在那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里凸显得淋漓尽致。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回天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连云,云接雾,星河好似那次乘船时所目睹的千帆,随风起舞,壮观,却又令人心惊肉跳,不知何去何从。

正在踌躇间,恍恍惚惚,飘飘悠悠,来到天帝的住所,听到天帝亲切的话语,主动而和蔼地,问我到底要去哪儿其实,迷惘的我,何尝知道自己的归途在何方?只是觉得,路太长啊夜更长唯一庆幸的,诗文偶有惊人的词句,尚可自慰。

大鹏正欲展翅之际,词人陡然兴起,大喝一声:风停住,赶紧把我所乘坐的轻舟吹到蓬莱岛去读到此,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此乃大手笔是也!这首词,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作品中的经典   词人将南渡时,在海上的经历,大半生的跋涉,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结合在梦境里,幻化出一首集叙事、感悟为一体的填词。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填词,一般为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而这首词,却打破了常规,完完全全就是一首具有散文风格的叙事词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知天命之年早年生活宽裕,中晚年生活困顿,居无定所,还被后夫张汝舟报复,惨遭牢狱之灾原以为,一路追寻的宋高宗,一定会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原百姓解救出来,但是,南渡,宋高宗显然只是为了自己逃命,根本没有把中原百姓的前程看得那么重。

词人起先还对宋高宗充满信心,并把自己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位人君身上,殊不知,一番艰辛的跋涉,换来的是心灰意冷走出如烟如雾如云的梦境后,她陡然醒悟:归路,并非天宫,更不是表面繁华,其实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南宋,而是远离兵荒马乱等纷扰的蓬莱仙岛。

至此,隐含着李清照用毕生的经历,所提炼出来的生存之道,字字珠玑,一语中的:乱世里,拯救自己的,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皇帝和天帝,而是大彻大悟的自己这种乱世,再怎么努力和坚守,也只是愚忠,徒劳无功再也不去追寻,也不去问谁了。

从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吧!李清照用简短的六十二字,将即将灭亡的南宋,批得一无是处,不愧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填完这首词,没多久,词人果真去了蓬莱仙岛,去寻求那无忧无虑的“玲珑地”南宋在词人辞世后,逐渐走向覆亡。

   虽然,词人飘荡于江湖,最后不知归向何方,但是,在那个不堪的朝代,她超脱了困顿,精神早已释然。正如李清照在她所有填词里隐含的,不忘初心,一往无前,不计得失,荣辱不惊,脱俗,超然,就是归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