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语录体散文集_语录体散文集的著作万万没想到

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

语录体散文集_语录体散文集的著作万万没想到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身份存疑:①春秋时人老聃②战国时人周太史儋2、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是一位学问深厚的长者,相传孔子曾问礼于他。

老聃虽为王臣,且明德知礼,但历史、现实的兴衰变乱,使他自成一套思想体系,成《道德经》即《老子》上下篇,并因此成为道家学派鼻祖3、《老子》①今本《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当是战国时人修订之本,而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于春秋后期。

②《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中提升出“道”这一虽无形却万物所由生的最高范畴,提出一系列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为为有为的治世方略和处世哲学,并以此作为平息斗争、安定天下的根本法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足不辱,只知不殆,可以长久)③《老子》各章多为箴言体,含蕴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规整而富于韵律的语句中,既耐人寻味,又便于吟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④《老子》中有些篇章运用比喻,将所述内容由具体上升到一般的结构,显示出归纳、概括、深化的思理过程(治大国,如烹小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⑤《老子》中有些篇章或用物象作比,或用人事为喻,或用叠字形容,读来朗朗上口,颇有诗的韵味。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孙武与《孙子》1、孙武:①春秋末年齐国人,与孔子同时而稍早②孙武被吴王拜为将军,因称“吴孙子”,以与战国齐孙子孙膑相区别③《史记》孙子本传先后记有孙武、孙膑事迹,两人皆有兵法问世。

然而后代只有一部《孙子》传世,多有学者以为该书实为战国孙膑所作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和《孙膑》两部简本著作,证明《史记》所记不误,传世《孙子》确为孙武所作2、《孙子》后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

涉及作者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显示了其谨争慎战、崇谋尚智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以佚待劳”“君命有所不受”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等等3、传书方式:起初即为书面作品,吴王明确提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4、写作特点:①《孙子》行文如其用兵,既追求整齐划一,用众如用寡,又追求奇谲多变,其语句整齐、富于节奏又变化多端②《孙子》以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但有时为加强表达效果,也偶用比喻或夸张。

如《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破投卵者,虚实是也”避实击虚,就像用石头去打鸡蛋,无所不烂三、孔子与《论语》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曾世为股宋贵族,后因遭难而逃至鲁国,家道败落,孔子遂失去晋身上层社会的身份地位。

然孔子自幼习礼好学,青年时即遍诵群籍,学成名士2、《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的《论酒》虽非孔子本人所撰,却是孔子讲学论道、私授弟子的直接产物孔子去世后,弟子秉承遗教,并继续师徒相传,遂成儒家学派《论语》即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3、成书特点:《论语》不同于《老子》《孙子》的特点首先在于其记述性和人物描摹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记言为主,常常只以“子日”形式单纯记录孔子言论,成为展示孔子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正因为它是“记言”,《论语》中还有很多篇章,在记述说话人言谈话语的同时,还记下了当时的对话过程和具体情景,从而形成一些曲折有致、风趣幽默的记述片段,不但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而且在具体情境中展示了不同人物的音容笑貌和特点。

四、墨子与《墨子》1、墨子:①墨子名翟,与孔子同为鲁人而稍晚,大概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期人②墨子已是私学兴起后受过教育复又传授知识的学者,并曾仕宋为大夫生于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墨子试图以推行“爱”来制止兼并战争,然与孔子以“亲亲”为基础的“仁爱”不同,墨子提倡“兼爱”“节用”,反对繁文编节。

③墨子授徒声名显赫,其门徒遍布各诸侯国,且谨奉师教,派系严明,“自苦”而为天下,多显于世,遂使墨家时与儒家并称“显学2、《墨子》:①《墨子》一书即墨家学派所述的言论总集②《墨子》文章文体不一,有论有记,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反复申说,直白明晰。

③《墨子》中第四组“记”的部分值得注意它们大多为语录体,与《论语》近似,主要记述墨子的活动及其言辞,人物语言自有特点,亦不乏对话生动甚至富于情节的记述片段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

码字不易,仅供关注者及汉语言同好们学习交流所用,请不要恶意举报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