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汪曾祺散文摘抄及赏析_汪曾祺写景散文摘抄学会了吗

现代文阅读II和诗歌鉴赏考前专练

汪曾祺散文摘抄及赏析_汪曾祺写景散文摘抄学会了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市闲民汪曾祺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

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

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

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

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

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

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

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年五月五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所见,他没有大喜也没有大忧,无欲望亦无追求,这样的恬淡情境是作者欣赏的B.老人“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这境界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都市闲人有相似之处。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D.作者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买各种新鲜菜蔬,也可以说是一个“闲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

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状态上,取舍之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

8.汪曾祺在《揉面——谈语言运用》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本文题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9.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6.CC.“并没有介绍”错,是没有详细介绍“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等内容就是对他的身世进行的简介。

“当年一定是一个智者”的说法太绝对,当时是否真的无忧无喜?也许是成为老人后才这样,汪曾祺也并不肯定,汪曾祺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的现在故选C7.AA.“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眼神”错误作者在描写老人眼神时并未使用比喻修辞,句中“如”为如同,表形容,不是比喻。

故选A8.①“闹市”与“闲民”形成对比外界生活热闹、繁杂,老人独自一人,生活清静、简单甚至一成不变,外界的闹越发显出老人的“闲”②“闹市”与“闲民”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闹”市之“闹”代表的是生机与繁华,儿女生活安定,粮价稳定,老人才能够保有这样的“闲”。

【解析】题干引用了汪曾祺《揉面——谈语言运用》里的言论,关键词是“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痛痒相关的意思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题干让学生分析的就是“闹市”与“闲民”之间的密切关系“闹市”是环境,“闲民”是人物,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烘托出当时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是活动着的,不认识人所活动的环境,就不可能认识人,所以作家对于环境描写也是随着对于人物的刻画而进行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环境不仅是为了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而且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命运的烘托和影射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解答本题可以从小说的环境与塑造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入手小说在开篇点出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老人住在公交站牌旁边,日常人来车往,这是典型的闹市环境,但再看老人的生活状态,“他的生活非常简单。

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独居,生活简单清净,甚至一成不变,这和他居住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熙熙攘攘的环境的反衬下,更。

凸显老人之“闲”其次,从“闹”字入手,“闹”市之“闹”有繁华之意,文中在介绍老人的身世的时候,写道“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且老人提到不愿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是因为“乱”,细细一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份“乱”,恰恰是日子稳定,生活富足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正因为稳定与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老人才能够保持这一份“闲”。

9.①与世无争,内心淡定拒绝过繁杂的生活,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内容不变②卓有智慧,看透世事多变的时局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住在闹市却能闹中得静③无为中有为,简单中有精致将拨鱼儿做成一种绝活,连擅长做菜的汪曾祺都做不来,简单中自有一种精致。

【解析】根据文中“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的内容,可看出他心态的平静、天真,如同庄子一般,恬然地看待世间一切,天人合一,物我混同,与世无争,内心淡定。

同时,前文提到“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可见,老人就像一个庄子,经历了时代风云的变幻,但是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卓有智慧,看透世事。

内心宁静,波澜不惊,住在闹市却能闹中得静从“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的内容可看出作者对老人这一手绝活的赞叹,老人无为中又有为,简单的生活中又存有精致。

真可谓“活”庄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太行山里的信仰郭震海刚入冬,风就到中国北方,苍茫的太行山脉,如一声声雄壮有力的黄河大鼓,起伏的山峦像激情的鼓手敲出的抑扬顿挫之鼓点收获后的田地如醉酒后的高原铁匠,赤身裸露出结实的、古铜色的脊梁。

山梁上的老人背微驼,正手扶一把镐头仰头望着蓝得透彻、高得通灵的天斜阳成了老顽童将老人和树木的身影拉得无限远、无限长,自己高挂长空乐得满面通红老人站姿如尧,像舜,更像禹,确切说应该像尝百草的炎帝这姿势仿佛瞬间越过万年,连接古今,这也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人们,千年不变的站姿。

有考古资料表明,这里是人类农业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起伏的山脉孕育过播谷稼穑的民族先祖,厚重的大地迎接过文明曙光的初现2.5亿年前的木化石,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无不向世人昭示着这里的亘古和绵长。

上古时期,上天塌陷,女蜗慈心,不忍苍生有难,在这里炼五色石,飞身补天;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民不聊生,后并弯弓,力射九日;始祖炎帝,尝百草、兴农业、授医术,造福百姓,泽被后世曾经的潞商,作为晋商之劲旅,凭借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驰骋大江南北。

这一支支骆驼商旅,满栽潞绸、潞铁金银,熙来攘往地走出太行山的隔阻,汇入浩浩荡荡的古丝绸之路,远涉海外,享誉天下数不尽的遗址,道不尽的陈迹,如散落在群山之间的颗颗珍珠,印证着数千年文明的邈远悠长这里就是太行之巅,被誉为“天之脊"的上党。

踏着先祖的足迹,我和朋友就行走在太行之高地一上党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伙子,在长治市当外教,一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相识“我的上帝啊,太不可思议了,你快看那田地,怎么都用石头垒在山上的!"朋友收住了脚步,突然就惊呼起来。

我闻声而望,朋友正用手指着太行山间,农人们耕作的梯田我告诉朋友:“这是梯田””是的,是梯田“我说,这梯田如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龙脊梯田一样太行山里的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如巨人登天的台阶,这伟大的杰作是生存在太行山里的人千百年来征服自然、顽强生存的有力注解。

在梯田的诱惑下,朋友快步而上斜阳下,梯田披上着全色的阳光,层层叠叠,全光闪闪,气势磅礴中更显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如一幅洋溢着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的伟大画作每一次接近这层层梯田,传说中的太行老愚公,那句经销有力的话总会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耳边响起。

矢志不渝,挖山不止这是老愚公的信念,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念许久以来,我总认为老愚公不是虚幻的人物,他是存在的,是我的先祖,是我的上辈,或者说就是我的父亲,是整个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他是中国人我给这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他听完后用眼睛盯着我的眼睛,双手作摊开状我知道,他没有明白其内容我急中生智,掏出手机下载英文版给他看他仔细读完后,沉思了片刻道:“这老人太伟大了对,像桑提亚哥,是的,像极了桑提亚哥,那个老渔夫”山顶上的老人走了下来,他扛着镐头,花白的头发在凤中有些凌乱,宽敞的布衣随风微动,那张与黄土同色,被岁月亲吻过的脸,在斜阳下发出古铜色的光芒。

蜿蜒的小道上,他走得步履坚定,身影被斜阳锁上了朦胧的全色,远远望去,恍惚中真如从远古而来,行走在山里的炎帝神农氏我们与老人不曾见过,更谈不上相识,但“陌生"挡不住山里人的好客一声招呼,老人满是皱褶的脸上如花怒放。

庄稼人爱啼磕,老人似乎更健谈,太阳未西沉,时间还早些,老人索性停下脚步,盘腿坐在我们旁边的荒石上高天之下,苍山之间,我们谈笑声起,愈谈愈欢交谈得知,老人到山顶是为当年在抗战中牺牲的安眠在山上的烈士洒酒,种青松。

烈士中没有老人的亲属,也非受人之托,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愿“自愿?"朋友惊奇地问老人”是哩!“老人回答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年都会到山顶上为烈士献酒,为秃山播绿,坚持了数十年抬头望去,山之顶,荒石乱,劲凤烈,原本光秃秃的连野菜蔡都鲜有生长的山顶,在老人的坚持下,栽下的青松竟然神奇般地绿了半坡。

据说,曾经有媒体记者在当地武装部偶然得知此事,去村里找老人了解情况记者告诉老人,要把他的事迹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执拗的老人坚决不让,他不仅不接受这位记者的采访,还一路追着记者到了武装部,执意要求记者不要宣传。

“日子越好越不能忘掉那些流血牺牲的人啊!“老人喃喃自语着,抬起头望向西边的天此时,西天已经被斜阳点燃,燃得正旺,红得动心连绵不断的群山,望不断的沟沟梁梁,数不尽的村村庄庄,也燃得正旺,红得动心我告诉艾瑞,眼前的太行山,这个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不朽功绩的山,当年是中国八路军对抗法西斯侵略者的主战场,在这里,每一块岩石都曾被先烈们用鲜血染红过,每一座山峰上都安歇着不朽的忠魂。

面对外未侵略者的机枪和大炮,山里的百姓争先恐后、积极参军、踊跃支前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援下,八路军,这支神奇的中国军队,面对飞机大炮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靠“小术加步枪"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

今天的山脉依旧,今天的人情更浓在太行山里的百姓心中,仿佛与生俱来有一颗朴实的红心,这是对乡土的守护,对家和国的忠心和热爱,代代延续,构成太行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艾瑞始终安静地听着,这位美国小伙子不时用眼睛去望老人的脸。

他对我说:“将军,是的,这老人像个忠诚的将军”我笑笑,对艾瑞说:“不,要说将军,整个山里的百姓都是将军”我告诉他,战争年代且不说,就说当下吧,在太行山里,和老人类似的人和事如这里的石头一样普遍“忠诚是啥,俺不太懂。

不过,俺作为一个庄稼人,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夕阳中,老人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盯着老人看了很久道:“我在想,如果我是总统,我肯定会让他和将军们站在一起,授给他荣誉勋章”我笑着说:“中国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荣誉,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真实的内心,是本意。

他们爱家,更爱国,就如恋土思乡一样,这情感是质朴的,是最真挚的,这恋土思乡的情感也成为山里人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情结,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国主义的生命根源,也是古往今来的太行山里人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动力原泉。

”火一样的黄昏,我们坐在荒石上交谈着山里很安静,没有进入深冬的凤,不是太冷夕阳下,阵阵鸟鸣声,不绝于耳(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劳作不息的农民形象。

B.朋友看到美丽梯田突然惊呼这一细节突出了太行梯田自然之美和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C.文章写“我”和朋友陶醉于梯田的美丽与壮观这一内容,其用意是表达对梯田的喜爱D.文中将桑提亚哥与愚公作比较,表现出朋友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敬仰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太行山为背景有力地展现了太行山人改造自然、热爱国家的精神风貌B.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代入感强,真切有力地再现了太行山的景美、入美、情美。

C.文章在写老人朴实性格的同时更写出了老人甘于平淡、与世无争的本分与善良D.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描写了太行山的人情风物,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8.文章写“愚公”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赏析本文构思上的艺术特色(6分)答案:6.C(“其用意在于表达出对梯田的喜爱"错,意在突出这美丽与壮观的梯田背后是代代劳动者的辛勤与付出,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7.C(“与世无争”错误,更写出了老人对乡土的守护,对家和国的忠心和热爱)。

8.①借助朋友对愚公的赞美,烘托人物形象,突出老人平凡但伟大的形象②老愚公的信念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念,是中国人的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深化主旨(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借助于外国朋友的视角,表达外国友人对太行山人的惊奇,抒发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

②用“我”与外国友人的对话,不仅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深化主题③将考古资料、神话传说和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太行山精神(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远的怀念孙犁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

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第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县都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工作。

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一个食堂吃饭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

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到本县滹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

他那时拄着双拐,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

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我只有在地洞住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

后来,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里牺牲了。

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

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下乡,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

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记下我们之间的友谊听到远的死耗,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

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却发见了远的诗集《三唱集》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却兴冲冲写了。

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发那样的诗。

远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他终于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

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作吧现在,不知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就随风流散,无处招唤吧。

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选自《孙犁散文集》)文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较有用的。

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

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这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选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的外表而言,文章更加注重表现他“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B. “我”只在地洞里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不堪,而远却在里面工作了两年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

C. “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D. 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堪称盖棺定论,蕴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

7. 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B. 听到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

这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C. 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D. 文本一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8. 文本一开头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 如欲以“感情真挚,文字朴实”为题写一则《远的怀念》的赏析文字,请列出赏析要点并略作分析【答案】6.D “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不正确,作者只是评价远无负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深切哀悼”不正确,结尾一段的感情主要是赞扬、怀念。

 7. A B.“并未感到多么悲痛”不正确远的死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可见震撼之大,悲痛之深;“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也反映了“我”的悲痛之情C.“远去世后,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不正确。

从文本看,诗集在远生前就有,且可能是无意中被放入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的D.“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的说法言过其实,作者只写了他童年、青年时期,对于去世前的情况并不了解,也未概括,故或“完整地概括”不准确。

8. ①回忆“我”第一次和远见面经历,逐步引出主人公远,使行文宛转迂曲②借路一来衬托远的形象,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9. 要点示例:①感情真挚《远的怀念》先回忆与远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诸多琐事,寄寓作者深挚的感情,后毫不掩饰地抒发对远的深情怀念与热切赞扬,纯为肺腑之言,读之令人动容。

②文字朴实《远的怀念》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文字都朴素无华,不事雕琢,不求华美,而质朴厚重,简练精当,极富表现力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开了又谢严平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

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棉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

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

”(《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

”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

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

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却选择了坚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

——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逸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

——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

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

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

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5年6月,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敬佩之情。

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8.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4分)9.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6分)答案:6.(3分)C(“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误)7.(3分)B(“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理解错误)8.(4分)“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其生命的崇高礼赞;(2分)而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

(2分)9.(6分)①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③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凤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颌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千景,情境交融。

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16.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

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6分)答案:15.D(“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16.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

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

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侄佐①                              杜甫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②诸子侄,早觉仲容③贤【注】①佐:杜甫的侄子杜佐,襄阳房殿中侍御史杜玮之子,官至大理正②嗣宗: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③仲容:阮咸(字仲容),阮籍的侄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时间和诗人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侄子前来探望的欣慰B.颔联写诗人听闻侄子描述的茅屋之后,一心想去“竹林”中居住,表达向往之情。

C.尾联巧用二阮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侄子的期许,希望侄子能像阮咸一样有才德D.这首诗没有选取宏大的社会事件,而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展现了亲人间的真情16.简要赏析诗歌颈联中的“起”和“悬”(6分)答案:5.C

C.“写出了诗人对侄子的期许,希望侄子能像阮咸一样有才德”错误用典意在表现诗人对侄子的认可和赞美,是说侄子已像阮咸一样有才德故选C16.(1)“起”写出了山中云霭蒸腾样子,生动地描绘出山谷中云霭从无到有,逐渐满溢山谷的过程;“悬”写出了山间溪水从高处落下的情形,形象地描述了山间溪水的气势。

(2)从动静角度看,“起”写出了动态美,“悬”是化动为静(3)从空间角度看,“起”是自下而上,“悬”是自上而下(4)“起”和“悬”写出了房屋及周边环境的美妙,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七首(其一)刘基①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鱼陟负萍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注】①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曾任元朝官吏,后弃官隐居这首诗即作于隐居之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中的“春兴”并非春日的兴致,而是指本有某种感慨,于春日而发B. 从首联所写的景象和颔联中的“寒鱼”来看,本诗应当作于早春之时C. 诗人身在异地他乡,又值大好春日,更容易感到光阴流逝,一去不返。

D. 时事、景物引发的情感没有终极,往事和未来总是难免让人伤悲落泪16.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指出并简要分析【答案】15.B B.“早春”不对从首联所写的柳绿花红草茂和“麦青青”来看,时间应为仲春。

“寒鱼”固指寒天的鱼,但即便到了晚春,也还有“乍暖还寒”的时候,因此不能以此为据,认为时间是早春”16. ①以乐景衬哀情首联描写春日里的各种美好景象,借以反衬诗人的悲哀之情②视听结合颔联分写好鸟在枝上鸣叫的听觉形象,以及寒鱼在萍间游戏的视觉形象,多角度地展示了春日之景。

③比喻颈联以“蛇豕”喻贪残害人之辈,以“膻腥”喻元统治者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恨之情④直抒胸臆尾联写诗人感伤时事,哀悼既往,愁对将来,直接抒发了悲伤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感遇十二首(其七)

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

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超然客整理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C [解析]“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不当。

16.①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③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④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文章整编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侵删。如有好的资料,可发至zcsz1956@126.com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公众号,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