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十七年散文作家_十七年散文作家中最具有抒情性的是谁学到了

考研资料获取见文末

十七年散文作家_十七年散文作家中最具有抒情性的是谁学到了

 

当代文学目录

01 名词解释1.诗体散文2.《谁是最可爱的人》02 简答题1.以《茶花赋》为例,试析杨散文的创作特色2.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风格比较03 论述题简述发生在60年代初期“复兴”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局限。

01 名词解释

1.诗体散文【197字】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诗体散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这在散文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杨朔努力标新,大胆走自己的路,揭起了“以诗为文”的大旗,并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与成功——这正是他比他的前辈们高明、出新的地方其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境界优美、诗意盎然2.《谁是最可爱的人》。

【206字】《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的散文(报告文学)代表作这篇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样的作品,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这和一般人物或事件通讯的写法很不相同,他找到了一种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叙写手法。

巧妙地融合起来的新形式,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服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交相辉映,在提高、丰富通讯的艺术表现力中突破了旧樊篱,为通讯的“文学化”走出了一条可喜的新路。

02 简答题1.以《茶花赋》为例,试析杨散文的创作特色【388字】1.《茶花赋》是杨朔散文中的名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托物寄情,从赞赏茶花美开始,富有寓意地歌颂了我们的生活美、劳动美和美的创造者。

,巧妙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热烈情感但作者不是直接地点题,而是含蓄、婉转地赋予笔下的事物以象征意义,以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新面貌,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思索2.作品布局精致开篇破题,结尾点题,首尾遥相呼应

散文中心是描绘茶花之艳,作者却以诸花烘托茶花,写出了它“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然而写茶花仍然不是作者的目的,透过茶花,作者又进一步刻画了花匠普之仁这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又是一位美的生活的创造者这个人物的存在使作者所歌咏的“花”与“祖国”联系起来从而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3.作者在写景时虚实相融,写意的笔触中又含有工笔的手法,把景色绘制得如诗如画同时,他又通过写人记事融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读者在动情中产生共鸣2.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风格比较【690字】1.在选题材和开掘主题方面。

刘白羽擅长写战争题材,即使在写其他题材时也同样具有鲜明而重大的政治内容,善于把笔触伸向壮美、纯洁,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朔善于从十分普通的平凡事物中向深处开掘,喜写普通的生活,细小的事物,然后进行生发引申;而

秦牧却仿佛游在知识的天地里把他的创作触角伸向知识生活的各个领域2.在结构技巧方面杨朔散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且富有变化,往往体现出疏密相间、张弛合宜的特点,特别开头与结尾部分更能别出心裁;刘白羽的散文结构则显得。

挥洒自如,他善于把抒发革命感情同描写、叙述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秦牧更善于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许多不相干的事和物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妙趣横生引人入胜3.在散文的表现方式方面刘白羽多用日记体或书信体或者在作品中摘录一段书信,直抒胸臆,强化抒情色彩;。

杨朔却总爱取生活的片断,借景抒情,善于在客观事物中显示出独特的主观感受;秦牧则习惯于通过谈天说地、漫话随笔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同为写景,刘白羽总是笔墨酣饱浓烈,描绘出五光十色的画面善借壮景抒发胸怀杨朔的散文往往在诗的意境的创造以及意境的可感性方面下工夫。

秦牧却善于在关键处画龙点睛,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引人遐思的幽美情景4.在语言风格方面杨的散文语言质朴生动清新,语调独特,过渡照应很是严谨;秦牧的散文很注意状物写照的生动传神、亲切自然,并且一些古语、谚语

比喻的运用,也给作品增添了艺术的情趣;刘白羽的散文,善于运用对比、夸张、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并产生一定的艺术魅力总的来说,杨朔的散文清新、明丽、深沉而富有诗意;刘白羽的散文广阔、豪迈华美而饱含激情;秦的散文则丰富博达,渗透着。

知识性与趣味性。

03 论述题简述发生在60代初期“复兴”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局限【660字】1.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代散文经历了一次“复兴”的过程当时文学界进行的“调整”的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

作为更直接展现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由于文学界的重视也由于创作取得的收获以至于1961被有的人称为“散文年”2.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文的成绩首先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

散文写作不是一些作家偶涉的样式,而形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杨朔在5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了散文写作;刘白羽也从小说通讯转而对散文的侧重;袁鹰、魏钢焰从写诗转到写散文老作家如巴金、冰心、吴伯箫等也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在这个时期,报刊发表了一批体现当时创作水准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散文写作,取材有了拓展3.这一时期散文作家试图建立艺术个性的努力中,普遍重视从我国古典散文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取得借鉴在“五四”新文学的散文受西方文学影响相对较少,而与我国的古代文学传统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

巴金、冰心、杨朔、曹靖华等,都在这期间谈到古典诗词和散文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讲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局上的曲折有致,对语言在传神达意的表现力的锤炼,是这种借鉴的相当一致的方向4.但是,这个时期散文创作的发展空间其实也相当有限,尽管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体验进入写作的可能性有了增加。

情感、观念,难以有超越意识形态规范的可能,事实上也存在着某几种固定的格式。艺术方法的选择和借鉴也受到很大限制。散文在这一时期普遍的“诗化”追求,和对技巧的经营,是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

资料领取后台回复:文学考研资料文 | 月亮也要睡觉版 | 月亮也要睡觉素材 | 秀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