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什么是散文_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哪些主要特点这都可以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散文教学的再认识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冯为

什么是散文_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哪些主要特点这都可以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散文教学的再认识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冯为民【摘要】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文学体裁,散文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对其他文体的教学也具有现实指导价值要教好散文,首先要知道散文是什么,散文是微笑的艺术,是有所释放又有所控制的。

教学散文,一定要把握散文特点,从文本的言语智慧入手,借助言语智慧进入散文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教学散文,需要准确切入具体文本,既要走近作者,也要走进文本散文教学是有层次的,境界不同,散文教学的味就不同【关键词】

散文教学微笑艺术言语智慧形象世界情感世界2017年12月,陕西师大“中语参”曾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举办的“全国散文教学研讨会”,就是对散文教学的一次展示和诊断几位名师在会上分别奉献了经典散文的精彩课例,如李仁甫老师上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熊芳芳老师上了《荷塘月色》,肖培东老师。

上了《神的一滴》等这些课都各有特色,体现了上课者的个性与风格,我当时在“研讨会”的“名师论坛”上有个简略的发言,后来整理成“散文教学:借助言语智慧走进形象世界和情感世界”在某公众号发出虽然一晃几年过去了,但教学的场景甚至细节,还常常在我脑海中跃动,可见教学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马虎不得。

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文学体裁,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比较偏爱教的文体,当然学生对散文喜欢的热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教好散文并不容易每一位教师都要研究教学,研究教学的变与不变,研究揭示体式特征的科学而适切的“类别性”教学规律。

从研究的视角看,上述三课例的确为如何教学散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样本笔者不揣鄙陋,借诸位名师之课再谈谈自己对散文教学的一孔之见散文教学,其实并不囿于教学散文,也事关语文的其他体裁教学;散文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其他文体也往往会遇到。

但集中话题就散文教学展开讨论,尤其是有名师课在那儿,针对性就更强,对散文教学的思考可以更深入一点,对教好其他文体也一定具有借鉴意义要教好散文,首先要知道散文是什么,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就是讨论散文教学得先了解散文,其后再根据教学的实际去实施教学。

我认为散文是什么呢?散文是微笑的艺术为什么说散文是微笑的艺术呢?散文,它有一种美好的形象,但是这种美好形象给你带来的感受是有所释放又有所控制的微笑给人的感觉就是既释放了一部分也控制了一部分的艺术,很亲切也很容易被读者接纳,也有令人回味之处,然而也带着某种神秘。

散文是文体,教学是事业,语文是专业,教师是职业,怎样把这四者统一起来,需要老师们有自己的一种智慧理解,要有一种自己所追求的价值体现散文虽是微笑的艺术,但“微笑”的个性是有别的,即使同样是微笑,但其传递的内涵是各个不同的。

如新教材必修上中的散文“阅读与鉴赏”单元,都是属于抒情散文,都有景与情的融合问题,但侧重点是全然不同的,如《故都的秋》突出了借景审美,《荷塘月色》突出了借景抒情,《我与地坛》突出了因景激思,《赤壁赋》突出了因景悟“理”,《登泰山记》突出了借景窥史等,学习的重点显然是也就不同。

在我看来,教学散文的时候,首先要走近作者,第二要走进文本我很同意黄厚江老师的核心观点:借助文本,走向心灵的深处散文的最大特点有哪些呢?第一个特点:它是言语智慧的结晶,作者是用自己的言语智慧构成了他的文本,完成了他的交际之旅;第二,它有独特的形象世界,是用形象画面来直抵你的心灵,直接刺激你的眼睛,给你一种视觉冲击,让你眼前一亮,心里一震,或者获得共鸣,或者引起你的震撼,或者引起你的思考;第三,它是情感世界的载体,作者所展示的言语世界承载了他丰富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一吐为快的释然,也有欲说还休的掩饰,有直摅,也有期待。

所以我们学习散文,教学散文,一定要把握散文的这些特点,就是从文本的言语智慧入手,借助言语智慧进入散文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怎样借助言语智慧进入呢?我这里就以李(仁甫)老师的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

李老师用批注法来教学这篇文章,是领会了我们教材编者的一部分意思关键是用批注法来教学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随心所欲,教学的重点应是用批注法引导学生直抵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就是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有两重情感要搞清楚。

第一,是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他自身的情感是怎样的;第二,是梁实秋对梁任公的情感是怎样的两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记”来进行艺术呈现的?如果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领悟到两种情感的交汇,理解通过这种合二而一的情感表达,意在传递给我们读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我想,从这个视角去展开教学,可能给我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的时候,切入的点虽然很多,但旨归却应该是一致的,一是我们从阅读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阅读;二是从文体的角度看,要能准确切入这种文体。

散文教学的确要关注 “类”与“篇”的问题,我也同意厚江老师的观点,就是我们确实要识“类”,但是识“类”必须要从识“篇”开始,识“篇”将来就有可能通“类”了,这个关系是清楚的所以我们教学具体散文的时候,必须从言语智慧视角进入,并借此进入情感世界和形象世界。

比如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形象世界就是给我们凸显了几个画面,这些画面恰恰是他情感世界的一种表达,一种外泄但是他的这种表达是有所控制也有所释放的,所以他的语言才有“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的表达,看似隐晦,实际上是很带倾向性的一种表达。

这就是他的言语智慧,就是他情感表达的艺术再如《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究竟要上出怎样的层次呢?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常常停留于某些修辞手法上,尤其是教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这两小节都用了通感的手法,具体是指。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大家都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情有独钟,再三强调这是一种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一定要记住。

这有价值吗?从静止的知识看,是有价值的,但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来看,可能就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渺茫的歌声”也好,“梵婀玲上的名曲”也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教学生去探究一下这两个通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通感实际上都是聚焦于“艺术”,营造的是一种艺术审美的氛围,突出的是自己当时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无论是“梵婀玲上的名曲”还是“渺茫的歌声”,其出发点都是艺术的为什么说作者这里强调的是艺术氛围呢?文中还有两个地方可以诠释作者对艺术氛围的精心营造。

一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的“点缀”,“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老师有没有思考一下,这里的“点缀”从常态性的用法上看是不是用反了,似乎是颠倒了关系,因为“红花虽好需要绿叶衬托”是共识,也是常识,而这里恰恰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因为“点缀”是一种艺术的手法,是要让它比原来更美,这里就是为了突出其非同寻常的艺术美,所以采用了“点缀”。

我们再看第五小节有没有与之相呼应的呢?有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画”字就是为什么不用“写”呢,而用“画”呢?这也为了突出是艺术的,是艺术的境界作者始终以艺术的慧眼来发现,来描写,突出自己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表现他是用艺术慧眼来进行审美的。

那么,为什么要用艺术的慧眼来进行审美呢?而且把这种审美延续到对江南采莲的艺术描绘,对采莲艺术氛围的营造呢?就是因为作者一直沉浸在艺术之中,只是采用一种由实及虚的手法,表现了自己既“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生活情怀。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竭力营造艺术的氛围呢?因为我们知道,人有三重世界:第一重世界是现实的,第二重世界是理想的,第三重世界是艺术的在现实世界的苦闷中,又面对着理想世界的遥远,我们只有通过艺术世界来消解,获得片刻的逍遥,所以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才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可能更能从文本中读出作者“颇不宁静”的真正原因再讲一讲肖培东老师所教的《神的一滴》肖老师在教《神的一滴》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召唤式、唤醒式的教学,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张力的问题:。

“用‘来吧’开头,为瓦尔登湖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使用文中的语句”这种教学给我们的感觉是课堂的流动性很强,课堂的生成空间很大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投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从研究教学的要求看,也需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我觉得有两个视角值得关注,就是如果是五年级学生,用这样的语用形式、造句形式来教这篇文章,他们会有什么收获?如果是高中学生用这种唤醒式的、造句式的、语用式的来教又应该让他们有什么收获?作者在“神的一滴”中所凝聚的真理性、超验主义体验的感觉学生知道了吗?果真能做这样的思考就一定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教学是有层次的,境界的不同,散文教学的味就不同你追求怎样的境界,你面对怎样的学生,我们所做的选择应该是有差别的散文的精彩在于言语、形象、情感,其言语智慧、形象世界、情感世界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巧妙借助言语智慧进入散文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做到三位一体,散文的教学才会有质量、有品位、有特色。

【名师简介】

冯为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南京二十九中语文教师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或立项课题的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教学法等方面都有建树,其“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都受到学界普遍关注。

作文教学让学生“变怕写为乐写,变乐写为会写”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月刊》、《中小学教师培训》、《天津教育》、《教育探索》、《中国考试》、《佛教文化》、《文史杂志》等专业刊物及《江苏大学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内蒙古师大学报》《云南师大学报》《安庆师院学报》等高校学报发表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

500余篇学术专著有《冯为民语文教学论文选》(42.8万字),《探索发现文集》(42.4万字),《在坚守中成长》(23万字)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名刊封面人物。

近年来人大报刊资料全文复印的论文主要有:《以文化自觉引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阅读教学的主流意识辨》《课例研究》《守住语文教学之根》《语文教师难以突破的五大桎梏》《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语文微探究教学与深度学习》《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网络信息资源与语文有效教学》等。

南京《金陵晚报》曾称之为“南京绝活教师”并作过长篇专题报道,南京电视台曾拍摄专题片,称之为“个性教师”是中华语文网 “2010年度最人物”,誉为“笔耕不辍的思想飞人”声明: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号立场无关。

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图片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语文世界》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南腔北调语文客 教学相长并蒂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