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散文特点是什么_散文特点是什么三个学到了

散文在整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每册教材都有1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为什么会选编这么

散文特点是什么_散文特点是什么三个学到了

 

  散文在整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每册教材都有1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为什么会选编这么多的散文呢?大概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散文内容主题上包罗万象,题材广泛,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写景……写法也灵活,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只要方法得当,作者可以很自由地选择不同表达方法(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

这样,无论是在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情感的丰盈,还是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散文的学习价值都十分突出二是散文大多篇幅较短,长的几千字,短的几百字,“千字文”居多,读完一篇所需时间不多现行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每册教材一般编排了八个单元(六年级下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到四篇课文,完整篇幅的简短散文,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散文每一篇在内容、写法上各具特色,且内容上与日常的生活联系紧密,具体写法也是书面表达中最常用的围绕具体的读写目标进行选文,进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散文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可爱的生灵”,选编了《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写法上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点,可以用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即图像化策略的运用),每篇课文中都有优美生动的语句,适合学生品读体会和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将语言表达的自由和规范完美结合,是适合儿童语言形象审美鉴赏的绝佳对象,也是发展儿童言语思维的绝佳凭依大多数散文表面看内容比较“散”,细读下来,就会发现作者在材料组织上匠心独运,思路明确,文章内容线索清晰。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月是故乡明》,写到古代诗文中总以山水来当月亮的陪衬,写到自己望月不会与山联系起来,却想起故乡小村子里的苇坑,写到世界各地的月亮都很美妙,却比不过心中苇坑里的小月亮……表面看,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似乎全无章法。

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文章的意脉是贯通的,作者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交错变化的维度,拿别处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对比,一步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故乡月亮的珍爱和怀念之情论散文在内容主题上多么丰富、灵活,总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几个维度。

不同年级,用散文来学习母语,选择什么主题的,落实怎样的学习目标,是要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虽然同一篇文章,可能放到不同的年级,只要教师能够根据适切的学习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都是可以发挥其一定的母语学习价值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不同的文本与他们的知识背景、兴趣倾向、意义建构等关联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同的年级,具体选择哪些散文文本进行学习,是需要多角度考量的(即便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建构课程内容,同样的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学习内容、学业要求、教学选择等都应该符合学段目标要求)这样看来,统编版教材不同年段、年级,无论人文主题是不是相同的,具体散文文本的选择,都会在关联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梯度性、差异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散文编排,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先用一张表格呈现四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散文选文和读写训练要素——册序散文选文阅读训练要素表达训练要素人文主题三下《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可爱生灵四下《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田园生活五下《祖父的园子》(小说节选,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来就是散文式的抒写)《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童年往事六下《北京的春节》《藏戏》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民风民俗根据表格中呈现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散文文本,我们会发现以下三点:。

一、人文主题不同,但内容都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四个单元,四个人文主题,主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个领域维度,其中的《天窗》《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中自我体验的抒写都很明显,同时涉及了人与自我的领域维度。

三年级的“可爱生灵”主题,文本抒写对象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和语言活泼生动,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的“田园生活”主题,文本内容为城市里生活的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农村的儿童展现了他们平时可能会忽略了的乡村生活和风物之美;五年级的“童年往事”主题,既是“遥远”的,又是五年级学生结合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能够理解和体会的,是经验性童年生活的拓展和延伸;六年级的“民风民俗”主题,文本内容多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拓展了学生对不同民族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而这些民风民俗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置身其中,或者希望有机会置身其中参与体验。

人文主题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却都与“儿童”生活有密切联系,要么从儿童视角抒写(《天窗》《祖父的园子》),要么写的对象儿童喜闻乐见(《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藏戏》),要么写的内容就是童年经历或包含儿童的活动(《天窗》《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北京的春节》)。

文本中的儿童元素,是学生亲近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二、篇幅逐渐增长,目标定位不断进阶将主题和内容结合起来看,不同年级充分考虑了儿童这一读者和学习主体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性,篇幅逐渐增长,视角更加多元,情感更加丰富,写法更加多样,文本承载的学习目标也在不断进阶。

从阅读训练要素看,三年级聚焦的是图像化策略和句子的表达;四年级以关键词句的理解、品悟为抓手,初步体会整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从选材角度体会作者的构思和详略安排,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内容安排与思想感情表达上的关系。

从词句的理解、积累,到整篇文章的理解、体会,再到构思的发现、领悟,既是一般性的目标进阶,又是散文学习的路径揭示阅读散文,理解文章中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思,既要从细部品味,更要从整体上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关注具体词句先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随着学习的积累,整体把握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了,品味细节就有了整体意识,理解内容的同时,也会欣赏言语表达的特色。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三四年级重在能结合日常生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散文之美,体会散文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语言积累;五六年级要通过体味散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感受散文描述的情境和形象,感受散文语言和形象之美,并从中学习具体的表现手法,运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

这些目标要求,是通过不同年级的散文选文的学习实践落实的,所以不同年级选编的散文,在篇幅、写法运用等方面,比较而言是不断进阶的三、内容越来越“散”,篇章构思的思维发展价值越来越大三年级的《燕子》《荷花》,甚至《昆虫备忘录》,篇幅都较短,内容上没有给人“散”的感觉;四年级的《乡下人家》篇幅明显长了,内容也显得“散”多了,所以要借助“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散”的内容总体上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六年级的《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北京的春节》等,篇幅更长,内容更“散”,要学习的是从表面的“散”发现结构思路上的“设计感”,发现或明或暗的行文线索,从而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思。

篇幅长了,内容散了,要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要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内容了,需要的不仅是形象思维了,更需要发展逻辑思维,还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课文中习得构思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中看明白这些,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时,对不同年级散文文本的处理,就会更加“专业”,课堂母语学习活动就会更有价值。

《我在小学教语文》当当、淘宝、京东均可购买点击“原文链接”团购更加优惠长按图片,遇见更多好书

编辑&审稿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扫码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谢谢阅读!请随手点亮“在看”,写下留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