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教什么_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电子书快来看
王荣生 童志斌 |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王荣生 童志斌 |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文言文的“一体四面”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为例,请看下表:。
在语法方面,差别也不少“君美甚”现在说“漂亮的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是多余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与座谈”等,都是古代的句法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
“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二)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
“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如《劝学》之“学”,是“学”人生的道理,并非现在讲的记忆书本知识;《师说》的“学者”,是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与今天讲的“学生”含义完全不同。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中的故人情怀,如《爱莲说》《陋室铭》《兰亭集序》等,在当代或已丢失,因而特别值得追念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1、放过。
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2、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如《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教科书注释歇:消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这仅仅是字面意思,而理解这一处,关键是其“联想意义”。
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所描述的情境,下文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等就不会有着落这种情况的字词句,简单的读背、解释、翻译,都不足以应对,而应运用讲述、提问、组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入学习3、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有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练习,可与阅读教学分离。
——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与阅读教学混合,其结果是两头都不着落,两败俱伤(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比如《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琵琶行》“主主人下马客在船”就应该讲解“互文”这一知识《出师表》“吃法臧否,不宜异同”,《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就应引入“偏义复词”这一知识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文言文教学中,使动,意动,判断句,宾语前置等术语满天飞,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比如《桃花源记》中的。
“缘”“异”“穷”等常用字,课文未作注释,必须适当点拨,其他如“落英缤纷”等,课文中已有注释,可以放过,这个段落,就不必逐句翻译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
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如“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成现代汉语,情致消失了(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熊芳芳 ‖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
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22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我一直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
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以及他们从心灵出发,做了些什么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
这才是文言文的核心价值,也是它最永恒的价值“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我并不否定“言”的作用,相反,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基础的东西我会不定期地给学生讲古文化知识专题,也会十分细致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但这样的工作,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我讲过专题之后,会在之后的文本教学中有所强调和考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这样的工作,在高一上学期就应该做个扎实我也并不否定逐句逐段地翻译有些文本需要这样稳扎稳打,字字落实但不要每一个文本都这样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以奉为圭臬对教育而言,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而打破文本的“自然秩序”,用教师的智慧去重新解构,设计编织,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变”。
因为毕竟,逐字逐句的翻译一个文本,学生只需要借助工具书,不依赖老师也可以做到那么老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还是必须再度提到孙绍振教授的那句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我说“之一”,是因为,把“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给“讲出”来,这是一种存在价值的体现。
(还有另外的体现譬如:有时候不用我们自己“讲出来”,而是想办法给“逼出来”——从学生自己心里爆破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能够站在高处,把握这个文本的全局,并且有独到的发现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亮光;拨开一片云雾,见到太阳。
我也绝对赞同在课堂上突破重点字词,这个当然是必须的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经很详细了,但程度不同的学生,理解力不同,而且,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学生,教师仍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
哪怕是课本已经作了说明,教师仍有必要提取出来加以强调,或者相机进行归纳整理,将新旧知识关联对比,加强记忆,形成知识体系我只是想说:不要脱离了“文”的环境去解决“言”的问题要培养学生依据“文”的环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关联起来,进入学生的情感磁场和思维轨道,从而能够用已知推导出未知,这样长期积累,语感养成之后,遇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他们便基本能够凭着对文意的理解对素未谋面的“言”做出准确的推断。
离开“言”,“文”无从附丽;离开“文”,“言”成了一堆瓦砾文言文终归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组合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爱克曼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灵魂在场的生命体,仅仅研究它的毛发或指甲,我们会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
不求甚解尚能把握大意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何况,整体感受往往能够带动对局部的理解譬如,2000年在湖北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讲了一篇初中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这里罗列一下当时的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 3、字词的教学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连下如珠之在线;
4、整个教学过程务必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找准切口,以“美、乐、奇”三字带动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深入研讨,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
先整体感知,概括桃源特点:美、乐、奇,再分步品味美、乐、奇,最后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发表自己对其理想的评价,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其中分步品味的三个板块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块着眼于想象力和表达力的训练;第二块着眼于思维训练和主题理解;第三块着眼于朗读训练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桃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在“分步品味”的前两个板块中通过想象、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
教学本文的难点是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花源,他的理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深入研讨”这个环节中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掀起高潮我所说的“字词的教学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连下如珠之在线”是如何体现的呢?
譬如,新课导入之后,我用提问进行过渡和梳理:
桃源中人把这个地方称作什么?(绝境)是现在的“走投无路的地步”的意思吗?(不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是古今异义的词板书:古今异义)哪些人一起来到这里的?(“先世”“妻子”“邑人”,解释“妻子”的意思并板书该词)。
为什么要来?(“避秦时乱”)战乱结束后有没有回去?(“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释“间隔”的意思并板书该词)
另外,具体文本具体对待,对于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疏通文意上,不妨逐字逐句翻译好了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则应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及其思想性有些文本情感真挚,如《与妻书》、《项脊轩志》,可以从故事切入,用情感导航,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文本文学色彩浓郁,如《滕王阁序》,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文本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典故和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方面,并联系同类作品体会“盛唐气象”有些文言文朗朗上口,适合练习多样化的朗读;有些文言文充满思辨,适合进行思维训练。
有些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渊薮,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如果在教学中弃孔孟的博大精深不讲,置老庄的智慧旷达于不顾,就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有些文本不仅是清幽奇绝的风景画图,还是超凡脱俗的人物镜像。
如果在教学中舍弃对景物和人物的赏析探究,而停留于字句的理解,也会辜负了好景,唐突了佳作譬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END-============================注:文章整理于网络,著权属于作者,
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谢谢!下载《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单元设计》电子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在电脑上操作https://bianke.cnki.net/home/corpus/24803.html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散文经典美句摘抄短句_散文经典美句摘抄短句林清玄居然可以这样
语录Vol.01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
-
散文经典美句摘抄短句_散文经典美句摘抄短句林清玄学到了
1.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
- 散文精选_散文精选摘抄这都可以
- 散文精选集_散文精选集摘抄这样也行?
- 散文精选片段_散文精选片段,感悟干货满满
- 散文开头_散文开头摘抄不要告诉别人
- 散文朗读_散文朗读经典作品一看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