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散文分类_散文分类有几种速看


高考真题示例卷别出处标题文本体裁考查重点客观题主观题2024·新课标Ⅰ卷材料一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史书和史论文言词语题(3分)内

散文分类_散文分类有几种速看

 

高考真题示例卷别出处标题文本体裁考查重点客观题主观题2024·新课标Ⅰ卷材料一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史书和史论文言词语题(3分)内容概述题(3分)自主断句题(3分),文言翻译题(8

分),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3分)2024·新课标ⅠI卷材料一  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   王充《论衡·非韩》史书和论述文文言词语题(3分)内容概述题(3分)自主断句题(3

分),文言翻译题(8分),概括信息、逻辑分析题(3分)2023·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对话体诸子散文(法家、儒家)文言词语题(3分)内容概述题(3分)自主断句题(3分),文言翻译题(8

分),概括信息、逻辑分析题(3分)2023·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法散文对话体军事散文文言词语题(3分)内容概述题(3分)自主断句题(3分)、文言翻译题(8分)、概述信息题(3分)

2022·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书客观断句题(3分)文言词语题(3分)内容概述题(3分)文言翻译题(8分)、概括信息题(3分)2022·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纪传体史书客观断句题(3分)文言词语题(3

分)内容概述题(3分)文言翻译题(8分)、概述形象题(3分)1.高考文言文试题要达到怎样的考查目的?文言文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引导考生用好统编教材,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启发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从而丰盈其精神世界2.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材有什么特点?文言语料的选择是开放性的,经、子、史均有涉猎,史传文、纪事本末体、杂史、别史、诸子等都被纳入了高考文言文命题范围;选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单一文本,又有复合文本,选文呈现出表达方式和组合方式的多元化追求。

3.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了怎样的考查趋向?注重守正出新,力求通过一种稳中求变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文言断句题由客观选择变为自主断句,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不再单独考查文化常识,而是将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组合命题;文言简答题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而是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体现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重视新课标Ⅰ卷文言文试题样本意义,尤其要注意第14题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如题干中的“事实依据”、解题中渗透的逻辑思辨与文献考证以及复合文本连接点“批驳”的提炼对文本解读与回答问题的指导意义4.教考一体的理念在文言文阅读中是如何体现的?。

部编本5册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共有17项,涉及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梳理部编本中“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逐一排查,逐一落实,逐一清账并以此为融通点进行归纳梳理,补充拓展,丰富复习路径,建构知识网络。

学习提示:必修上册:第87页“而”;第122页“记录时间的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第127页“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必修下册:第9页“语气助词”;第17页“人物相互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第147页“古汉语实词的义项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第151页“古今异义的词语”。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6页“古今异义的词语”,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第92页“使动和意动用法”;第98页“名词作状语”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必修下册第18页“依照示例积累文言实词”;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3页“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9页“特殊句式”;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7页“词类活用”。

在部编新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共32篇文本和选段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清末;文本类型多样,书、表、序、志、游记、史传、史论、小说、寓言均有涉猎,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别裁伪体,明辨史书体裁种类特征(一)写人叙事类文言文1.了解文类特征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量很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史书等都以写人叙事为主,另外还包括行状、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说等体裁。

(1)纪传体纪传体文言文的人物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人物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

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有的作品还有作者的简单评价《屈原列传》《鸿门宴》《苏武传》可为代表(2)编年体编年体的文章,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按一定次序记载史事,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因果联系。

与纪传体不同的是,纪传体重在写人,而编年体重在叙事如《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历法、地理形胜、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十六朝1 362年的历史,并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可为代表(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4)行状、碑志、寓言、小说古代行状、碑志和寓言故事、文言小说,都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前者为真人真事,后者主要是虚构《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和《促织》可为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的代表。

2.掌握阅读技巧关注“三标志”与“一评价”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时、地、人”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人”有一点发生变化,事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人”不同,事件一般也会不同。

据此,可以把事件划分层次另外,这类文章,有的有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是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主要的关注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时间,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开元初。

②年号+具体年份,如:武德九年③年号+末,如:建安末④皇帝+年号+干支,如: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

”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地方长官(3)人物主要注意什么人,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类文本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他(她)与直接相处之人及对其有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等。

(4)评价评价性的文字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效果,得到的评价等(二)论辩杂记类文言文1.了解文类特征

(1)论辩类论辩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大都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论一般说来,“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②说“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如韩愈的《师说》等③辩“辩”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如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④奏议“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奏议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对策等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情表》等。

⑤书信古代文人的书信或抒发胸中情怀,或描绘山水美景,富有文学特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感叹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明清时期的书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另外家书、家信也别具特色,真挚感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

⑥书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

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2)杂记类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以下两类①游记游记是杂记的一种,专记游历所见所感游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从唐代才开始的。

在这方面,柳宗元有开创之功,正是他在贬谪生涯里撰写的山水游记,尤其是著名的“永州八记”,标志着这一文类的独立成型宋人的游记往往还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了理性色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和鼎盛时期,著者迭起,风格多样,突出的代表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②笔记文笔记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以记事为主,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就属于这种文体2.掌握阅读技巧关注“六方面”,理清

“四关系”(1)内容上的六个方面论辩杂记类文言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人物这类文章,往往选取两三个片段,描写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通过子路、冉有等人物的言行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志向精神②事件这类文章,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如《庖丁解牛》,就是通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件事,来阐述道家“养生”的道理一篇中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串这几件事情的主线③景物古代游记,总是选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④事物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如《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少时于轩中读书的美好时光,家庭的衰败,母亲的早逝,祖母的仙逝,爱妻的中道离去……一件件、一桩桩,作者围绕着“阁子”慢慢道来⑤感情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事物或哲理来抒发感情。

如《与妻书》,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⑥义理很多文章,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附托于景物、事物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

如《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2)情理上的四种关系论辩杂记类文言文阅读要理清四种关系:①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②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③感情与义理的关系;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理清四种关系,目的是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见义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推断字、词、句的语境义,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现手法,更好地对文章主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细品文本,关注特征,读懂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要根据文体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

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第一步:聚焦信息,以“题”悟意客观概述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一下概述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点,通过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述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第二步:梳理内容,以“文”会意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阅读时,要结合尾注、题目,综观总览,上下贯通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就是明了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2.明事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散文等文言文以事件为主体,因此,梳理关键信息——事件、人物和观点等词语,从整体上把握事件梗概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要抓住议论的中心,寻找文章观点要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因此,要着重圈点勾画游览的地点、写景的语句、游览后的心得和感想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

3.辨理所谓“理”,有的是作者通过叙事或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明作者的看法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表现了什么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辨理还指梳理建构试题中的事实依据,即关注事实本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