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文体特征_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这样也行?
专题教学
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是初中阶段集中学习散文文体的单元,学习了常见的四种类型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在活动中,我将互联网资源与散文学习结合,设计了“散文风格研究”小论文写作的学习活动衢州市实验学校 郑良仙活动一、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索相关资料:1. 整体把握:搜索有关散文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
搜索下列作家的散文风格、著名作品,对之前没有阅读过相关作品的作家要逐一了解2.关注个体:看了网上介绍后,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作家(男女各一位),搜索他(她)的散文作品若干篇阅读将搜索所得按自己学习需要整理,做好封面、目录,打印出来。
作家名单:沈从文 老舍 季羡林 梁实秋 汪曾祺 余光中 朱自清 徐志摩 余秋雨 张晓风 王鼎钧 周作人 鲍尔吉原野 阿城 赵丽宏 刘亮程 冰心 萧红 宗璞 迟子建 李娟 琦君 龙应台 三毛 铁凝 王安忆
活动二、小组交流、讨论,共享资料成果,分析作家散文风格活动三、小论文写作1.论文选题指导2.确定论文题目3.论文写作指导 。
(1)论文框架指导(2)论文基本格式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分享我的教学论文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分享了我撰写的《“闲人”是“清闲的人”吗》;学习《黄鹤楼》,分享拙作《李白为何拍案叫绝》学生对小论文的写作已有所了解。
以下是学生的研究成果,笔法虽颇为稚嫩,但研究路径、写作方法已见眉目。
学生作品展示
琦君散文风格研究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八(7)班 郑京奂文章框架:
正文:琦君是现代文学作家或文坛中闪亮的一颗明星,在散文写作文方面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琦君著有的散文很多,拿出几篇来看,比如说《水是故乡甜》这篇散文中,琦君从去美国时路上喝的矿泉水入手,想到了茶,又由茶很微妙地递进到了故乡的茶,许多种不同的茶,不同的回忆。
这篇散文写出游子离家的情怀,在古典情怀中领会异国情调这种环境的变迁使琦君的作品中除浓浓的乡愁,还有对亲人、故乡一草一木的怀念①另如《桂花雨》,写了故乡的桂花,它的外表,它的芬芳以及关于它的家乡习俗,尤其写了摇桂花,以及桂花做的美食。
从摇桂花的活动中,琦君看到了桂花落下的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那些将精力全部奉献给人民,却默默无文的人,就好比龚自珍的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并没有消逝,而是默默滋养着土地想要了解琦君散文中对亲人的思念,就一定要看《母亲的金手表》这篇文章,何出此言呢?在这篇文章中,琦君用一只金表,将自己与母亲父亲三人的感情线串在一起,这一块小小的手表寄托了作者对已逝父母的思念。
要说类似的,便是《一对金手镯》这篇文章与《母亲的金手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一对金手镯寄托了琦君与姐姐“阿月”的感情,蕴含了作者对姐姐深刻的怀念之情从前几篇散文来看,琦君的语言比较朴质、精炼,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乡愁,对亲人、对故乡、对朋友的怀念在她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②在笔者所读散文当中,笔者认为琦君的散文的特点是最鲜明的,那就是乡愁,这种乡愁往往寄托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桂花、表、水,却写出了最真挚的思念家乡的一种情怀所以总结后得出琦君散文的特点是: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深厚的感情。
①来自百度文库、琦君语言赏析。②来自百度文库、琦君语言赏析。(指导老师:郑良仙)
琦君散文风格研究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 八(7)班 王宇希文章框架:
正文: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旧式家庭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桂花雨》、《三更有楚书当枕》等,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共有40余本。
[1]琦君的散文选材很小,大多是生活中的琐细之事琦君当时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时代,1946年的大分裂,使得琦君与一些台湾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也因此,回忆往事、思念旧时成了主要的体裁,读琦君的文章,就像在看一部放映机,将每个片段都一幕幕地放映出来。
琦君再用她的文字努力地留下那个时代的回忆,那一幅幅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2]琦君的散文中曾有这样一篇——《春雪·梅花》,作者当时身在纽约,看见窗外下起了雪,回忆起了故乡永嘉,回想起了以前下雪的日子。
后又从刘伯伯画梅花,而逐渐联想到旧宅,想到了旧宅中那株梅花作者由一个小小的景,小小的事物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回忆起了往事[3]琦君的《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筒》,这个题目在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奇怪,后读完文章才知,那时篇思念父亲的文章,这两个事物原本是很小的,无人回去仔细关注的,然而那却是父亲在作者心里的一个代表。
由此可见琦君对周围的生活观察地十分细致,其所选题材也是生活中十分细小的[4]同样,在琦君的散文中,其母亲也占有很大的地位琦君写的几篇最感人的文章皆是写母亲的在她的笔下,她母亲是旧社会中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5]琦君脍炙人口的《髻》中,作者的姨娘盘得发髻十分美丽,样式多样,而她的母亲则是日日辛勤劳动,梳着老太太所梳得鲍鱼头这样明显的对比,深深地刺痛了作者幼时的内心作者当时身处旧社会,当时的社会中大都是男尊女卑。
也因此会有父亲纳妻,母亲被冷落,情感被抛弃之类的事作为读者的我从散文中也可读出幼年她的不解与委屈,所以,琦君的母亲在她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琦君的语言细腻且平实如《髻》中描写姨娘的发髻时写道:“她的皮肤好白,一头如云的柔发比母亲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般耳朵,梳向 ,绾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本句中,作者对样子,颜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样,在《髻》中,也有多次将母亲与姨娘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不甘。
作者也常使用语气助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使语言更加俏皮[6]如《母亲的金手表》中多次在句末加上“呢”、“啊”、“呦”等语气词琦君的有些散文中,语言是平实如话的[7]如《启蒙师》中,“他打开抽屉,里面乱七八糟的。
有断了头的香、点剩的蜡烛、咬过几口的红豆糕,还有瞧着两根触须的大蟑螂”作者所用的形容词皆是十分口语化的,就仿佛和他人聊天那般随性[8]琦君在写作中也运用了许多小技巧最常见的是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如《母亲的金手表》的结尾“有时想想,时光如真能随着不上发条就停摆的金手表停住,那该有多么好呢?”直接抒发了对就是幸福生活的时光的怀念,琦君的散文大多是叙事散文,常常是对过往,对幼时的怀念。
并且开头通常开门见山,直接写事物,没有任何多余的语句琦君的文章中常会有乡俗字词[9]如“‘百子炮’都备齐了吗?”“还有沿路的‘弹红’”“太太‘高升点’”这些词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语句更加朴实,更有生活味,也使文章带有乡土气息,更可以打动人心。
作者有时会在文中使用小括号,但琦君所使用小括号与朱自清的目的有所不同,琦君大都是用在乡俗词句之后,做补充说明之用作者在文中也常常引用人物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具有现场感,同时也使文章更加真实并且,她的散文大多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句,无论是旧景情怀,或是描写现实景物,都表现出纯熟的文字技巧。
这和她从小受严师教育学习古文,大学时又重修古诗词,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础有关台湾散文评论家认为琦君“学习古文诗词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道出了琦君的散文蕴含古典文学美感的特点[10]林海音将老北京的一景一物描写得淋漓尽致,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都流露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气息。
[1]https://baike.so.com/doc/5402083-5639769.html [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6164743.html
[3]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35-41 [4]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56-59 [5]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6164743.html
[6]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75-79 [7]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71-74 [8]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93-99
[9]琦君《琦君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P71-74 [10]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ZI4ixeuKxW.html(指导老师:郑良仙)
琦君散文语言风格研究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八(7)班 余点 文章框架:
正文:琦君名列台湾十大作家之首,她创作,出版小说三十余本,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有评论者说:“琦君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以白话文写作最成功的女作家之一”的确,琦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白话文通俗易懂的特征。
琦君的作品口语话的痕迹十分明显她常以亲切自然的谈话风展开话题,抒发感情这种类似絮语的话语方式,少了一份唠叨,多了一点亲近从词语构成看来,琦君散文语言艺术的口语化主要表现在语气词,俗语俚语的运用上琦君的文章中多语气助词。
在她的散文中表达方式、词语运用上往往富于细腻温柔的女性特质琦君在叙述中特别是人物对白的句子后面大量点缀了如“了”“吗”“嘛”“啊”之类的语气助词加上这类词语,一方面加强了语气,另一方面则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人一种亲昵之感。
掺杂俚语和俗语在琦君散文中有时显现,这些词汇极大地丰富了琦君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同时形成了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令人神往如琦君写“乞丐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
[1]这句话当中的“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是浙东农村特有的口音,从这些话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纯朴与贫困在这些饱含乡土味的话语中,我们同时可以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愁这些富于地方色彩的语言艺术,也让琦君散文更加通俗。
林海音在谈及琦君散文时曾说,“琦君的散文,乍看来,文字是朴实无华的,但仔细的玩味,就会觉得那种淡雅,也是经过作者细心琢磨的”[2]文字的朴质是琦君散文最本真的表现形态,可在更深的层次上,琦君散文语言还表现出一种诗词化的倾向。
琦君以为:“旧诗词的意境及美,文字凝炼表现手法多方,这些优点散文都可以吸收我写作的原则是情真为第一,不喜欢在文字耍技巧”[3]不难看出,有着扎实古典文学修养的琦君经常用旧诗词化入散文中,表达出一种意境,富有文化蕴含。
如,“杜甫虽然讴歌”早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她自己并不甘心做个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的佳人因为她'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这些话都以古诗词连缀而成,琦君的这种诗化语言艺术并不见出卖弄与刻板,反而显的诗意而又灵动,在言简意赅的文字中,透出了文字的疏淡与质朴。
如在《哀乐中年》中,琦君形容中年是“在夕阳无限好中,青山满眼,独自倚着栏杆,”其感触岂能是用笔墨书写尽的,也只好学着辛弃疾的“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了把中年苦涩的心境表达的十分传神恰当,这些句子被琦君放在散文中,达到了辞少意丰的效果,也体现出语言上的一种疏淡美。
琦君善于以白描式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塑造丰满的形象这种近乎平面素面的语言艺术总能达到生动形象的动态效果如《一裘青衫》中描写梁老师的文字,她用了白描的手法啊刻画了梁老师滑稽的形象,高高瘦瘦的,还穿着一件又肥又短的长衫。
[4]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单纯的白描外,琦君在叙述语言艺术中还总加以动态化的描写为了刻画梁先生的形象琦君写道:“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梁”字,大声地说:“我姓梁”可是接着又自言自语说:“今天这个字写的不好,不像我爸爸写得。
”[5]一个天真的,类似的孩子的形象呼之欲出,使整篇散文充满了小说味琦君的散文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即是疏淡清朗的语言,平实而亲切地叙述往事见闻,人生人事没有什么深奥的字眼,华丽的修饰,也不乏古典诗词的韵味,像身着中国旗袍的现代女性一样,彰显闺秀气度。
[6][1]琦君《琦君散文——粽子里的乡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1 P15[2]林海音《一生儿爱好是自然》台北:尔雅出版社 1980[3]琦君《漫谈创作》台北:三民书局 1978[4]琦君《琦君散文——粽子里的乡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1 P111[5]琦君《琦君散文——粽子里的乡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1 P112[6]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7/998310.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散文的文体特征_散文的文体特征,发展历史,分类,阅读策略新鲜出炉
一、题材广阔散文取材广,很少受限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民的工作,生活,感情交往;可以从不同侧面展现时代风貌。正如鲁迅所说:“题…
-
散文的英语_散文的英语单词怎么写燃爆了
“当一次又一次遇到挫折时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近日,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学典礼上教师魏晓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求学26载…
- 散文的阅读策略_散文的阅读策略有哪些这样也行?
- 散文的主要特点_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都可以
- 散文定义_散文定义以及特点这都可以
- 散文读后感_散文读后感200字新鲜出炉
- 散文读书笔记_散文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