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散文背影朱自清_散文背影朱自清解读快来看


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孔凡成 孔凡成简介: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淮阴师范学院中国语境

散文背影朱自清_散文背影朱自清解读快来看

 

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孔凡成  孔凡成简介: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淮阴师范学院中国语境教学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人,《语文教学通讯

A刊》封面人物,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国内语境教学研究代表人物著有《语境教学研究》《从情境到语境》《中国教育名家与语境教学发展》《语境教学论》等,多次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理论创新奖”、淮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内容提要】散文解读要运用语境解读方法,借助上下文、情景、社会文化、认知语境等相关语境因素,合理解读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合理解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需要善于运用语境解读【关键词】语境解读   散文解读   运用  《背影》。

语境解读是通过对相关语境因素全部或部分的考察、分析,实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语境解读是散文解读的重要手段,散文解读需要正确运用语境解读一、语境解读:散文解读的重要手段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语篇理解语篇是在特定语境下根据特定语境需要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书面言语作品,语篇的意义来源于语境,通过语境得以实现,而。

最终也是为了将作者的写作语境固定下来其具体表现为语篇形成前的相关背景、语篇的上下文语境,与该语篇相关的其他文本等等语篇所在的语境制约着阅读理解的水平,解释着文本的内在含义脱离或不顾语境,将课文当作孤立的对象,或者错误地运用语境因素,容易断章取义,误读文本。

所以解读语篇需要根据语境,合理地借助语境语篇理解要在“篇章格局”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语篇理解存在三大表征:1.表层编码,通过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知道“表层信息”;2.篇章格局,联系联系上下文把握语篇意义;3.情景模型,能结合文本的上下文,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经推论而形成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这三种表征,相互关联,逐层提升要正确解读文本,读者应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联系自身的认知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建构“情景模型”,这表明语篇理解最终要表现为语境解读文本解读的三大范式实质是语境解读。

作者中心范式强调通过知人论世解读文本,其实质是利用作者写作的情景语境因素和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因素来解读文本;文本中心范式强调通过文本自身的上下文,紧扣文本自身的表现形式来解读文本,这是上下文解读法的运用;读者中心范式是通过读者的认知背景来解读文本,这是认知语境解读法的运用。

当然,孤立地运用其中某一范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正确的解读需要综合运用三大范式,也就是说,需要综合运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来解读文本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语境解读文本,理解课文,并能开展研究活动。

散文的特性决定了解读散文要联系相关语境散文是写真,与文外的言说对象有联系;散文是写情,与作者特定处境下的心境密切相关因此,解读散文要考虑散文的写作语境,考虑散文的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也就是要联系上下文、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等语境因素。

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言: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对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是文外的,在具体时间和空间的语境中,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

[1]王荣生的这段话,分两层意思:一是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对散文的理解要联系相关语境;二是散文的语境主要有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即上下文、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可见,语境解读是散文解读的重要手段,要利用语境来解读散文。

二、上下文语境:散文解读的限定因素由于时代、经历、感受及文化素养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完全一样这就容易出现多元理解现象但多元解读一定要根据文本,根据文本的上下文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师生不顾课文本身的上下文语境,随意地根据自己仅有的认识背景,抓住文本中一块块碎片,违背文本本身的规定性,为标新立异,对文本作任意解读,得出自己的结论,显得很不科学。

对此,孙绍振先生认为,解读文本要根据文本,根据文本的规定性语境要合理解读文本,“就要进入规定语境,就是要从语言、从文字提出有连贯性的问题,得出有序的论断”[2]所谓规定语境,即特定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只有紧密联系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才能保证课文解读的合理性。

散文解读需要围绕上下文,抓住文本的文体样式和篇章语句的上下文从文体特点看,散文重在书写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文中究竟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当然要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从文本的上下文出发,依托上下文,根据上下文,而不是从散文中抽出一两点,或一两句话,作任意引申。

研讨《背影》一文,鉴于该文是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情感存在着两条线:一是写作时的情感这要抓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抓住在送行过程中作者以写作时的身份对过去行为反思的语句如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本中间夹杂着写作时作者对当年行为的反思,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结尾“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3]这些语句明显看出作者写作本文时对父亲的感恩和对当年不当行为的后悔、自责之情二是当年的情感当年,也就是1917年,作者对父爱的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文中可见,作者对父亲的送行,一开始并不完全接受,对父亲也有所不满,直到看到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背影,才感动得流下眼泪,这里就揭示出作者对父爱有个体认过程,而不是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

从上下文角度解读文本,不仅可以从文体样式角度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根据篇章语句的上下文理解细节性问题比如《背影》中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朱自清二年余与父亲不相见。

其实结合文章结尾“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就明白朱自清父亲认为朱自清“不好”,父子之间有矛盾,因而不愿相见再如对文中“我”四次流泪原因的理解,也需要结合课文的上下文第一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是因为“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原因很复杂,除了“又想起祖母”,至少还有“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两个原因。

而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为“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而他的背影具体形象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很显然,父亲为了给我买到橘子那种不顾肥胖努力攀爬的形象令“我”深深感动,这里的“蹒跚”意指“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父亲是因为穿着不便,身子肥胖,加之路不好走而“蹒跚”。

而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要联系“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来理解“我”刚才还见他十分费力地走去买橘子,而今在我面前,却显得“心里很轻松似的”;走了几步却又回头劝我“进去吧,里边没人”,担心我的东西丢失;再看“橘子”“皮大衣”,想到父亲对我的期待和祝福,因而“我的眼泪又来了”。

而第四次流泪,从表面看,是因为父亲在信中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但这只是触发点根据文中上下文可知,几年来,父亲和作者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老境颓唐,家庭细事往往导致他生气,渐渐不像以前那样对待作者。

而最近两年父子因隔阂互不相见如今“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因此信中说他“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前后矛盾,联系上下文,朱自清父亲实有主动示弱修好父子关系之意。

面对父亲主动示弱求好,面对父亲发此哀音,想到父亲当年是如此关爱他,而自己却一直耿耿于怀,未主动与父亲缓和关系,能不愧疚、感慨?流泪实在是正常不过的最后,对文中五提背影,也应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是以“背影”为题,笼罩全篇,强化背影线索;二是开头即提背影,突出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目中的份量,引发下文;三提背影,实写父亲为我买橘一事;四写背影,在告别中体现对父亲的感念;五写背影,照应前文,揭示对父爱的体认以及写作的意图。

总之,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背影》一文透过背影写出父爱之深,以及作者对这种父爱的体认过程与后悔自责之情三、情景语境:散文的写作意图理解孙绍振认为,多元解读中出现问题,除了游离课文自身的上下文语境外,还与一些人将当代观念强加于前人有关。

要改变这一现状,他认为:“阅读历史经典的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4]也就是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准确理解本文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需要结合特定的情景语境我们读《背影》时会有一些困惑,《背影》写出了父亲对作者的挚爱,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在19 2 5年,为什么要在八年之后才写下本文?为什么文中一开始写作者对父亲流露出的父爱并不满意,而到最终表现出认可、感动?这就要结合当时的情景语境谈。

我们来看文章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为什么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为什么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仅看课文,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但结合当时的情景,则容易恍然大悟我们知道,1917年冬,朱自清父亲在徐州任榷运局长,又在徐州纳妾。

其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赶到徐州大闹上司怪罪,撤了朱父的差事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自清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大洋变卖家中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去世造成祖母去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是父亲的过错。

对此,朱自清自然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不满之情,这种不满表现为无言的流泪,表现在对父亲送行时种种行为的不认可,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给自己丢脸,而直到后来看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才分外感动此后,尽管朱父到南京谋事,却一直没有成功,家庭经济处于破产边缘。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每月薪资70元,寄一半回家,仍然不能满足要求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校长是父亲故交,薪资全送父亲处朱自清因此离职,到温州、上海等地任职这一行动令其父大怒,认为朱自清不孝,不顾家,导致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

直到1925年,朱自清终于在清华谋职成功,将生母及妻儿接往北京,但父子关系仍然僵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理解了文中所写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所谓“不同往日”,就是不像当年爱朱自清了;理解了文中所写的父亲认为的“我的不好”究竟是什么,也理解了最近两年来父子不相见的原因。

但作为父亲,最终还是“忘却”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1925年,朱自清在北平清华大学谋职后,其父给他写了一封信,看其内容,似有以老告饶、和缓父子关系之意;而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自然会理解此意,所以当他读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父亲主动和解,想到当年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想到从前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遂产生后悔、原谅之情,尽释前嫌之意。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此文修好父子关系事实上,当朱自清的父亲看到《背影》,老泪纵横,感受到朱自清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因而我们说,朱自清通过本文达到了沟通父子关系的目的以上我们结合故事发生前后的背景,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社会文化语境:深度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需要联系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汉语的文化意义加以认识在《背影》中,结合汉语文化和习俗背景,还可以更深地感受到父爱的深度买橘子是扬州特有的习俗。

扬州人把“走运”说成“走局”“局”与“橘”同音,所以亲朋好友送礼,橘子必不可少送橘子就是希望亲友走运至今每逢年节,扬州的老人多给孩子买橘子吃从民俗文化看,更可以体会到父亲送儿子北上远行时,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的良苦用心了。

[5]如此,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当时感动原因当然,结合写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到本文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受封建社会“父为子纲”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常常造成父亲至尊至上,父子之间颇有隔膜的状况,五四前后,父亲形象更是作为封建专制的代表,备受批判。

朱自清在这篇短文中却表现出“五四”以后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觉醒,因而产生了广泛共鸣这样,加之《背影》一文自身的艺术成就,该文便成为一篇抒写父爱至情的经典性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朱自清父亲提到他的孙子——“我”的儿子,可谓人之常情——隔代亲嘛。

再说,如果我们结合当时朱自清父亲与朱自清之间的僵硬关系,朱自清父亲惦记朱自清的儿子,除了有疼爱孙子的一面,恐怕更多的是想借此拉近父子关系五、认知语境:散文解读的关联因素认知语境理论认为,文本读解要以读者认知到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只有当文本解读与读者的认知背景高度契合,才能真正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并无相关的阅读背景和生活阅历,只从自己有限的生活阅历出发,容易出现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情况,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父亲不懂交通规则,不值得肯定,就是这种情况为解决学生因自身阅历和知识背景而错解文本这一问题,一些老师采用引进另一文本的办法,补充引导材料,促成互文性读解,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

这种源自其他文本的话语、内容、意象等与其所在新文本之间的关系称为互文语境互文语境实则是把某一文本放置在别的文本语境中,根据其他文本来丰富对元文本的理解互文性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亦即互文性材料,促成彼此相互参证,降低阅读理解梯度,是对认知语境教学法的创造性运用。

随着教学资源的开发,互文语境教学运用广泛,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一味堆砌,出现喧宾夺主现象因此在补充引导材料帮助读解时,要注意量的适度再如一些教师胡乱联系,随意地将一些材料引入课文,导致解读悖离课文本意这表明互文语境的运用还要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要求呈现的互文性材料与文本相关,和作者写作时的文化背景一致。

如有人在《背影》解读和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朱自清年谱》,熟悉朱自清写作《背影》前的相关材料《朱自清年谱》与朱自清的《背影》形成互文语境,为正确解读《背影》写作意图创造条件当然,在《背影》解读中,也有人为了创新,提供了一些与《背影》关联度不大的材料,试图解构文本中体现出的父爱主题。

但由于提供的材料与《背影》并不呈现正相关,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联系,无法构成互文语境,因而并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企图通过引入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来拓展学生视野,验证相关的观点,是对认知语境的不当运用。

由上可见,利用不同的语境因素,文本解读的结论不尽相同结合《背影》的语境因素,我们发现《背影》一文的内涵是丰厚的,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表达了父爱之情,表现了对父爱的体认过程;结合情景语境,可见作者的试图通过此文修复父子关系的意图;结合社会文化语境,认识到此文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结合认知语境,认识到正确解读《背影》,需要合理联系读者的认知背景。

总之,散文解读需要正确运用语境解读首先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文本语言所体现的作家情感;其次要恰当运用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合理解读文本所隐含的作者意图与时代意义;再次要合理运用认知语境,以意逆志这样,以上下文语境为基础,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语境因素,从而获得比较科学的认知,避免由于脱离原文上下文语境,忽视情景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误用认知语境理论,从而导致这样或那样的偏颇现象。

参考文献[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6页[2][4]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1、56页[3]朱自清:《背影·。

匆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后文所引《背影》均见该书,不注。[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

分享语文的精彩咱们的语文课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  侯传涔  程国斌编委:陈玉蓉  邱利群  陈海峰  吉红艳  仇玲丽  张春华  蔡兆霞    李少卿  李宗洲  曾江保  崔海荣  戴静蓉  邵志娟 

本期制作:张春华投稿邮箱:zanmdywk@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