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秦牧散文_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学到了

作者简介:吴同和(1941—),江苏兴化市人,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舜文化

秦牧散文_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学到了

 

作者简介:吴同和(1941—),江苏兴化市人,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舜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吴同和老师与《迷失的归途》的作者合影

吴同和:文化散文 散文文化——杨金砖《迷失的归途》赏读琐议 【摘  要】杨朔刘白羽秦牧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散文作品,各有特色,精彩纷呈秦牧散文承上启下,成为“文化散文”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余秋雨则将“文化散文”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得到青年读者热情追捧杨金砖《迷失的归途》借鉴了秦牧余秋雨等大家的风格,将“文化散文”更直接的与地域文化衔接,浓墨重彩,实录读书行路的见闻心得,为“散文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文化散文;杨金砖;迷失的归途;赏读琐议一书桌上摆放着文坛骁将杨金砖先生新著《迷失的归途》每天恭读数页,诵欲会意,品冀悟觉;或神游山水之外,或思聚方寸之中,皆愉悦非常!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刘白羽秦牧都是极有影响的散文大家,三颗明星在我国文学史上闪闪发光。

他们的作品,以各自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予人以美的享受;作为特写,《荔枝蜜》《长江三日》《土地》,永远定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册之中杨朔散文有如抒情小夜曲:他致力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着力于诗境的创造,以显示其淳净深挚的爱恋之情。

刘白羽作品好似瑰丽交响乐:气势磅礴,结构宏伟,感情激越,辞章绚烂,读之可驰魂夺魄秦牧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文艺性和合而一,宛若穿越时空的古今音乐会读秦牧的散文,似亲聆中西乐器合奏,邂逅古今歌手同台;又如同在林中漫步,灯下谈心,能获得多维的审美愉悦。

但是,杨朔散文,喜卒章显志,令主题升华;初读一两篇,十分震撼;多读几篇,却因千篇一律,震撼度会明显降低刘白羽散文,题材阔大,主旨高远,予读者以“可远视而不可亵玩也”之感可读亦可悟,但想学写,却绝非易事还是秦牧比较能贴近读者作者。

他承继了上溯先秦散文创作的传统风格,长于叙事寓理抒情,善于起兴勾连想象,西北东南,纵横上下,常可“尺幅千里,寸管万方”更重要的是,这种写作技法已成为一种“笔法”,一种“写作图式”;不但可以学习体悟,而且可以效法练笔。

聊举一例写于1960年的《土地》,虽然烙上了时代印记(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却因其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神奇的艺术魅力,为一代又一代新老读者所喜爱、叹服,这在中国当代散文作品中恐怕并不多见无怪乎有人说,《土地》是“制高点”,是“里程碑”,虽咀嚼再三,也难以穷其个中三味。

请欣赏开头结尾:本文开头统摄全篇,环环相扣:作者以沧桑之巨变现其新美,以新美之画图表其赞颂,以赞颂之激情驭其驰骋,以驰骋之联想张其万目……在艺术手法上,则画起伏而生跌宕,描美景以表抑扬;字字入情,句句在理。

开头先不写土地,而是宕开一笔,列举了八种连小学生也能赞美几句的美好事物及场景;然后将笔锋一转,“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仿佛把音调从A突然降至D,令人情绪跌至低谷而随着文章的展开,内涵的揭示,作者“新的感情”便不知不觉呈现于斯,并迅速植入读者心中,使之产生强烈共鸣:与“朝阳”“松柏”等相比,“土地”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值得赞美!此刻,音调抑而后扬,已回升至A。

人们不得不叹服:这个“以奇句夺目,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记》)的开头,多么不同凡响起句不凡,结尾更有神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这几句话,表面看来毫无修饰,平直之极,实则蕴蓄有雷霆万钧之力,催人拼搏,促人奋进作品写于1960年,距今几近60年抚今追昔,祖国的大地已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试想,再过60年,再过若干个60年,后辈人读《土地》,想土地,感想将又将是如何呢?从这个角度看,《土地》永远是一篇常读常新的优秀散文,这个平直无华的结尾,足以让万千读者于“终篇之际……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李渔《闲情偶记》)。

如此如此二不妨将秦牧散文视为此后学界认同的“文化散文”链条上的一环它上承古、近、现、当代散文创作传统,下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散文作家的特色创作,且深深地影响并导引着“文化散文”的普及与发展。

“文化散文”是一个新词,流行于上世纪末,一般用以指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的散文作品其特点是,作者常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智性,又不乏文化情怀,且多有感悟作品取材、行文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常寄寓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亦称“学者散文”。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负暄琐话》、韩晗《大国小城》等这一文学样式的出现,得到青年读者热情追捧,甚至盗版书都成了畅销品有一件趣事。

世纪之交,我在高校开《写作》《语文教育心理学》,并负责湖南省初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记得某年给省级骨干教师讲散文,列举的作家是冰心、郁达夫、朱自清、吴伯箫、峻青、孙犁、秦牧等,老师们虽然也有兴趣,却明显还有一种等“压轴戏”登台的期待。

当时我并不明白,到最后,按计划讲余秋雨《都江堰》,老师们情绪大为不同,课堂气氛突然活跃起来,似乎有些同振共鸣课后,一位怀化青年女教师走到我面前:“知道老师会讲余秋雨的”后来想,幸好我讲了《都江堰》,要不然,不知会留下多少遗憾呢!其实,当时我的散文天地,还被秦牧他们占据着。

于是陆续读了余秋雨好几个集子:《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等,果然有些震动那以后,给大学生和老师们讲散文,便增加了余秋雨的比重关于余秋雨,媒体宣传多,扬抑褒贬,不一而足。

本文不讨论这些我想说的是,余秋雨散文的确有自己特殊的积淀和精彩:1. 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余秋雨知识渊博,功底深厚,每一篇纪游性散文,都能将历史与文化契合,表达其独特的文化思考,渗透文人的忧患意识。

这些思考,能引发读者反思,激起知识分子强烈共鸣2. 意境深邃,气势雄浑,格调高雅,辞章优美,含蕴开合有度,延宕张弛谐和;常穿插其中的传奇色彩很浓烈的故事传说,使文章内蕴更其丰厚,行文更其摇曳多姿    3. 语言雅致,典丽,擅长“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极具艺术魅力。

三中国散文创作,从春秋诸子百家发展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散文是最好写的,小学生都会;但散文也是最难写的,难在不易写出新意,写出真情也许是沿袭着一种特殊的传承因缘,我们来到杨金砖先生的散文世界,亲近着《迷失的归途》,欣喜无比地发现并分享着这颗新星闪烁的光辉。

书名《迷失的归途》,极有讲究归途,一般指回家的路途佛家以为,归途的终极目标,或曰“家”,是回归真心自性,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真心者,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自己;自性者,能隐现万法之心也因万法万象,包括身体、思维、外界环境、时间空间等等,皆由心而生,故象虽万变,却须臾不离其心。

又因象万变,归途便呈多元:或仕途,或宦途,或歧途,或迷途,或殊途,或异途……倘把持不住,可能走火入魔,以致失却真心自性,甚至迷失有人以为,归途常表现为一种趋于接近或退回的中间状态如若是,则尤使人趑趄彷徨,进退不由,迷失的几率会明显加增许多许多。

当然也有补救之法:若能坚守自我,归于文化,归于和合,归于大同,则无论坦途囧途、异途危途,均可行止若素,迷而不迷,失而无失!杨金砖先生面对“归途”之万象,始终能回归真心自性,鲜有迷失虽然如此,先生却仍然有“迷失”之忧。

这“忧虑”,可予读者以更多的思考和激励有句话常挂在湖南人嘴边:“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杨金砖先生是读书人,也是行路者,他认真阅读了《永州》这本大书的若干章节,借鉴了秦牧余秋雨等大家的创作风格,将“文化散文”更直接的与地域文化衔接,浓墨重彩,实录其“读书行路”的种种见闻心得,从而为“散文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迷失的归途》凡40篇文章,27篇(占全书68%)写永州市九县二区的怪特山水和千古文化许多句段,极耐玩索:柳宗元为何要以“愚”来命名……一是言作者“不合时宜”之愚想当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豪情满怀,一心只想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未想到壮志未酬,而身为缧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愚”……二是言溪流“无以利世”之愚。

因为“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这样的“无以利世”的溪流,自然也只能以“愚”配之我认为,愚溪之“愚”与“余”谐音,因此愚溪即有“余溪”、“我的溪”之意。

为何柳宗元不用“余溪”而代之以愚溪之名,我想这主要是其所处的环境与心境使然……“愚”是一个谦词,而内涵甚丰,任由人去揣摩也不会生出祸端——《迷失的归途·日暮愚溪》这两段文字,画愚悟禅,层层推进,不但将柳宗元其人其品其行及矛盾困惑忧戚感伤的心态活脱于读者面前,而且寄寓了作者的深情。

行文流畅,文化含量丰富,辞章华美,可目可耳可心更有意味的是,于字里行间,读者分明能感受到,柳宗元永州十年的“归途”,屡遭“迷失”不同常人的是,柳宗元在“迷失”中明智地调适了心态,选择了迂回;在思想时空里穿越思考,于矛盾彷徨中历练前行。

一方面,潜心研读诸子百家典籍,博观约取,以为我用,写出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等惊时骇俗之作;一方面,为排解心中郁悒,常同龙兴寺住持重巽和尚参禅悟道,打坐念经;或与老友新朋放浪形骸,移情幽远,游历永州奇山异水、野地荒村,释放心中垒块,回归真实自我。

久而久之,心境渐趋平和,似入净土灵山于是,“永州八记”、《江雪》《渔翁》等一大批“情同景共,思与境偕”的山水华章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给史料显示,在恶劣的环境里,他表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及文学思想,反映在各类著述之中,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愚乎?智耶?某年月日,作者环游零陵潇湘庙,忆潇湘二庙之过往,寻人物千年之遗存,感慨系之,遂操觚染翰,挥毫作文:“潇湘”一词,具有广泛的能指与所指,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意蕴与地域特色……潇湘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特定的空间,更是一种文化意象。

自屈原的《湘夫人》“令百草兮实庭,连芳馨兮无门”的吟咏之后,潇湘便大量地出现在文人墨客诗文之中如李白“吟清风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惜余春赋》),“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书情赠蔡舍人雄》),“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以及“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临江王节士歌》)……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不仅写出了名扬千古《江雪》《渔翁》,更是留下了《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这样的名篇杰作,将潇湘定格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石碑无语,庙宇无言,在冥冥之中仿若有神灵早已将这人世的辉煌与沧桑洞穿,我从潇湘庙里出来,江风拂面而来,涛声卷岸而去,茫然的心似乎不再茫然,迷失的灵魂飘离黑暗的渊面……——《迷失的归途·风雨潇湘庙》关于“潇湘”的文化意象,杨金砖先生自有新见:从屈原《湘夫人》到李白相关诗篇,到柳宗元《江雪》《渔翁》,化抽象宽泛之“所指”为具体形象之“能指”,“潇湘”之“文化意蕴与地域特色”已形之于笔端矣!

“从潇湘庙里出来,江风拂面而来,涛声卷岸而去,茫然的心似乎不再茫然,迷失的灵魂飘离黑暗的渊面……”这是一种怎样复杂难状的心情啊?走出潇湘庙,“江风”“涛声”诉诸视听,铭感五内,倒不奇怪但“茫然的心似乎不再茫然,迷失的灵魂飘离黑暗的渊面”,“茫然”蜕变为“朗然”,“迷失的灵魂”得以回归,并走上光明的坦途;却须有缘人悟觉,并非泛泛游人而可得也。

此刻,“潇湘”作为一种文化意象,竟已化静为动,具体而趋于抽象:这可遇难求的顿悟偶得,使散文《风雨潇湘庙》的主题得以升华《文化苦旅·都江堰》是一篇经典散文余秋雨开宗明义,政论般为“都江堰”命题:“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篇扎扎实实的文化散文许多句段,一字千金,小学生都能成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坝的命令,智慧、仁慈、透明——《文化苦旅·都江堰》《迷失的归途·游梦巴蜀·千古一绝都江堰》也写都江堰,也论证“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这一命题,也将李冰父子神化。

而其视角是:“都江堰工程被人称之为世界水利工程之一绝,关键在于鱼嘴、扬沙堰、离堆与宝瓶口的奇妙设计与完美结合”以下具体描述其“奇妙设计与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但无意间,杨金砖给余秋雨《都江堰》“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结论做了最好的补注和诠释。

再看看二位先生笔下的李冰父子,何其真实亲和这不是“人”吗?但他们确实是“神”: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谕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地自我损耗,又不断地为损耗而再损耗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

——《文化苦旅·都江堰》二王庙里供奉着李冰父子的神像,记述着他们的历史功绩,诉说着他们羽化成仙的故事传说李冰死后不是入地为鬼,而是羽化为仙在蜀地的出土战国时期的铜器中,也多次发现有带羽人的图案   ——《迷失的归途·游梦巴蜀·千古一绝都江堰》。

……以上数例,管中窥豹,仅一斑而已,而《迷失的归途》之精彩,于是可知矣!四参详至此,对于“文化散文”和“散文文化”,有了如下的思考:第一,先秦散文、汉魏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以至于近代现代当代散文,构成了灿烂的中国散文文化;其间名家辈出,华章纷呈。

应该说,在这一星空里,每一颗星辰都曾闪耀过自己特殊的光芒;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缘由和价值举例说,当代杨朔秦牧余秋雨等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为一种走向,就有相互承继、发展、影响的印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秦牧散文的延伸;杨金砖的散文,也明显有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投影。

惟其如此,散文世界才五彩缤纷第二,文化散文,尤其是纪游性散文,是作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记录和感慨通俗的说,“文化人”游历千山万水,古镇新城后,脑中便呈现他们所熟知的相关古今诗文、逸闻轶事,而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便成就了一篇又一篇千姿百态的文化散文。

古人以为:山水胜景,既可美化环境,也可开阔心胸,消除忧烦;其天然的造设,可以使人清明宁静,心境平和如能长期在舒适安逸环境中生活,思路会更通畅清晰,办事更有效率,可奏“理达而事成”之效“文化人”记游,实际上就是引导读者怎样行万里路,怎样读万卷书。

他们是导游,也是解说员,读者满可以跟随这些“文化人”的游踪文思,享受行路读书之乐趣我们曾经跟着余秋雨游历过大江南北,四海五洲;现在收回脚步,依《迷失的归途》的行程,跟着杨金砖领略湖南永州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重温相关诗文故事,破解沿途文化密码,不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吗?。

第三,有人批评,杨朔散文有程式化倾向,认为他的“卒章显志,使主题升华”的套路,有些千篇一律读者熟悉以后,震撼度明显减少,学步者更是寥寥无几于是担忧,余秋雨散文继续下去,久而久之,可能也会有程式化倾向这个担忧似没有必要。

须知,文化散文,尤其是纪游性散文,面对的各地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相关诗文掌故,具有唯一性,与它景它物迥乎不同因而,诉诸作家感官之后,他们的理性思考,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也必然有异于它景它物,不会出现程式化倾向。

余秋雨散文如此,秦牧散文如此,杨金砖《迷失的归途》也是如此……琐议也者,拉拉杂杂,不知所云权当《迷失的归途》读后感吧!【参考书目】〔1〕 杨金砖.迷失的归途〔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02〔2〕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东方出版中心,1992.03。

〔3〕 秦牧文集〔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06〔4〕 李渔.闲情偶记〔M〕.作家出版社,1996.07〔5〕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05〔6〕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

〔7〕 吴同和.愚悟集〔M〕.作家出版社,2006.05——本文刊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杨金砖教授简介:1963年出生于湖南东安的一个偏远山村,1984年毕业于零陵师专,其后相继入华中师大、湖南师大、湘潭大学学习、访学曾任零陵师专学报和零陵学院学报主编,2003年获编审职称,2004年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长,2015年转岗任科技处长。

近年来致力于潇湘文化与文学研究,先后在《湖南文学》《文学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人民政协报》《湖南作家》《诗歌月刊》《散文百家》《散文诗》《杂文报》《杂文界》《创作》《南国诗报》《现代语文》《求索》《船山学刊》《创作与评论》等报刊上刊发学术类论文100多篇,诗词400余首,散文、杂文、札记100余篇。

其代表作有《屈原对潇湘文学的影响》,出版了《孤独的守望》(珠海出版社2003年8月)《潇湘文学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等著作4部,主持校注了《明洪武永州府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等古籍3部,主编各类图书5部。

其成果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了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潇湘文学的流变”(03YB118)“元结与潇湘文学研究”(07YBB20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潇湘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05A068)“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开掘”(10A043)、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潇水流域作家作品研究”(XSPYBZZ024)、湖南省文化厅重大课题“文物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研究”(2017年立项)等。

曾任永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市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常委,第四届、第五届市人大代表,现为第十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