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钱钟书散文_钱钟书散文集有哪些全程干货

昨天转发钱钟书的散文《吃饭》,点击量没有多少人,或许是大家都在忙于收割稻谷去了?或者是去唱歌跳

钱钟书散文_钱钟书散文集有哪些全程干货

 

昨天转发钱钟书的散文《吃饭》,点击量没有多少人,或许是大家都在忙于收割稻谷去了?或者是去唱歌跳舞看热闹去了,总之是,没有几个人在阅读。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本来计划从今天起,开始从餐桌上的最主要食材大米是如何从田里才到外面的餐桌的说起,可是,鉴于阅读的问题,思考再三,还是再转发这篇《钱钟书《吃饭》鉴赏》出来,以飨读者。

毕竟吃饭是天下大事,吃什么样的饭,如何吃饭是很讲究的事儿

      钱钟书《吃饭》鉴赏                                         怡红公子  钱钟书的散文不多,但几乎每篇都可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钱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辣,在不动声色的语句背后每每透出幽默诙谐,而在幽默诙谐背后常常又闪烁出智慧的寒光。

《吃饭》就是这样一篇随笔式的散文,作者似乎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语气是调侃而随意的,但目光却是冷峻而深邃的

吃在中国历来是件值得津津乐道的好事,从凡夫俗子见面时关切的问候,到文人墨客笔下不厌其烦的描述,都可以得到证明那么,以“吃饭”为题,文章到底怎么写呢?大略有三种情况:第一情况就吃论吃,题为“吃”其意趣亦在于吃,如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分别对蔬食、谷食、肉食作了详尽的记述,还升华出一套吃的理论:“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风,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第二情况是论吃而意趣不限于吃,如林语堂《中国人》有“饮食”篇,专论中西饮食观的不同,以见出民族性格的差异:“我们有‘东坡肉’,又有‘江公豆腐’,而在英国‘华兹华斯牛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的诗人们具有较多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

它们曾经坦率地歌咏本乡的‘鲈脍莼菜’这种思想被视为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官吏上表告老还乡之时常说他们‘思吴中莼羹’,这是最为优雅的辞令”第三种情况是论吃而意趣不在于吃,《吃饭》便是这样“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章。

全文神侃吃饭,居然在闲聊之中,将那些本来装点得美好、甚至有点神圣的东西,诸如政治家的主张、婚姻择偶的动机、人际交往的准则、风流雅士的宴集等等尽情揶揄了一通文章一开头便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读来真令人喷饭接下去作者又继续生发开去,说我们通常总是“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正如“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与政治家不同的是,吃饭对于文人雅士虽然产生不了安邦治国的理论,却可以孕育出很多的“情趣”,有音乐助兴、佳人劝酒,还要赋诗作画,赏花游山,把自然名胜来下饭。

甚至,人的等级也可以根据吃饭来衡量,“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

”“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

”吃饭在中国文化中是如此被看重,以至在古人的心目中简直成了理想的象征,直至“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令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

”如此,作者信笔写来,擒纵自如,心之所想,随意拈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使得日常生活最普遍、最寻常的“吃饭”成了一个三棱镜折射出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钱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出于灵窍,吐于慧舌,任性而发,洒脱自然,涉笔成趣,倍觉隽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