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母亲散文_母亲散文催人泪下最感人一篇读懂

新乡土文学 文/简真瑜 在我的生命里,我非常敬重我的母亲。

母亲散文_母亲散文催人泪下最感人一篇读懂

 

新乡土文学

文/简真瑜 在我的生命里,我非常敬重我的母亲母亲忠厚善良,勤劳朴实,自强不息,坚韧顽强,默默奉献,与父亲相伴相随,互相搀扶,患难与共,并肩奋斗,携手度过七十多个春夏秋冬,一起含辛茹苦,用心用情用力操持这个家,受苦受累、省吃俭用养育儿女成长,最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是而今儿孙满堂、五世同堂,获得了好的口碑,深得我们的爱戴。

母亲生于1932年底,经历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见证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走过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在极度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历经艰难,受苦磨难,饱经风霜,年幼七岁时就失去了母亲,靠外公将四个兄妹拉扯大,自然家里家外、做饭洗衣、种地干活等就落在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母亲身上。

十九岁时与同龄的父亲结合婚姻,辛勤劳作,白天干农活,回家忙家务,过着忍饥挨饿、废寝忘食、节衣缩食的生活,千辛万苦把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养育成人而今耄耋之年的母亲因岁月催残已经变得有些幽黑,一头乌发夹杂银发,额头皱纹加深,柳叶眉下的一双大眼睛始终饱满智慧和果敢,虽没有年轻时的苗条与秀气,面容姣好,笑起来显得特别亲和,但在儿女的眼前永远是那样的美丽而慈祥。

勤劳奋斗这是母亲一生的写照壮实的身躯仿佛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永远干不完的活,从没有懈怠过,从来没有耽误过农活,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日夜操劳,不辞劳苦,不辍劳作,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当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就干活,忙个不停,在地里暴晒蒸烤、寒冷刺骨下锄地翻土、拔草䒵草、挑粪运物、收割粮食等,星光点点、不见五指才收工回家,从来不叫一声苦、一声累。

与父亲一起每天拼命干活,一直奔波忙碌着,以期多挣点工分,连照顾孩子的时候都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大带小那时实行工分制,干的活多,工分也多,分的粮食也多实际上,集体劳作,蓝天白云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是比赛胜似比赛,处处有标杆,看谁最先到达“彼岸”,春播锄头翻土,收割麦子、稻谷时伴随着挥舞镰刀,不断向前延伸,哗哗倒下,整齐而有序的“躺”下,颇有一番“沙场点兵”的滋味,母亲挥汗如雨,总是前面。

还有,挑粪、运粮等繁重的苦活,从不示弱闲时上山砍柴、捆柴等年老了,腿脚不便,也闲不住,找点地来种菜,不到市场上买菜,还供子女回家采摘母亲的勤劳、实干、能干令我们佩服,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勤勉奋进、踏实做事、敢打敢拼、创新、不服输的种子,放学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割猪牛草等家务事和拣粮食、挑粪、栽秧、运粮等农活。

聪慧能干母亲十分贤慧、能干,心灵手巧,练就做饭、针线活、篾活等手工绝活,样样精通,做出样子来辛勤劳作还来不及拭去额角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躯做起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的家务来大家子人自然家务事多,广播响了就起床,烧火煮饭,袅袅的炊烟在屋顶上升腾,每天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母亲把热气腾腾的早饭做好,催促我们快点起床吃饭上学。

天微亮再去推开猪、牛、鸡圈舍,抓出糠碎米“咕咕咕”喂鸡鸭并清点数目接着,洗起家人换洗衣服,即使在月子里也得操持吃早饭后,母亲赶紧收拾碗筷,擦干净饭桌,收拾整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再去喂猪喂牛中午、晚上仍重复做饭、洗衣、喂养等。

待我们酣然入睡才坐下来,挑灯熬夜缝补衣服、鞋子等针线活,常常通宵达旦,有时一觉醒来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疲倦得眯下眼睛打个盹,无论春夏秋冬,皆是如此,根本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深夜母亲厨艺不错,炒、蒸、煮、炖、淹和干、稀、粑、饼都会,且粗粮细作,善于从不多的食材中调配菜的种类,翻出新的花样来,做出饭菜可谓色香味齐全、可口美味好吃,就肉食就会做出回锅、盐渍、水煮、红烧、腊肉、炸肉、烧白、喜沙等,我们觉到很满足,很温暖,很幸福。

有时候客人突然造访,妈妈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肉作招待,像变戏法似的利用既有的食材或临时从菜地里采摘蔬菜做出几个菜来每年春节,亲戚、邻里之间都互相请客吃饭,做出十多个菜品来宴请,让大家吃得满意过去吃肉称打牙祭,总是绞尽脑汁,每年杀上一头猪,那时不得私自宰杀,除交国家外,留一头在冬月喂红苕催肥后,“心照不宣”地完善手续和交税费,就明正言顺自主宰杀了,加工密封储存,做些腊肉香肠或酸酢肉等,来年全家吃的肉、油就解决了。

妈妈做的咸菜如泡菜和榨菜,鲜香嫩脆,每年都会做出好几坛还有制作豆瓣、麦酱、酱油等调味品,熬制甘蔗红糖,包谷或红苕麻汤编织竹篾、扎扫帚等农具交集体在幼小的心灵里,觉得母亲无所不能,很了不起我也学到了妈妈的一些手工活。

操持有方固然,子女多,负担重,生活清贫,经济拮据,家境困难全家的衣食日用、吃喝拉撒、侍弄起居、上学读书等生活琐事,能吃饱穿暖,就极其不容易了看似再小再简单不过的事,可那时就是复杂繁琐的难事,既匮乏又技术落后,比如做饭,土灶烧柴,柴禾少又不干还点不燃,受烟熏火燎之苦。

用心用情用力承受巨大的体能、精神压力,想方设法经营好家庭,为子女遮风挡雨,把整个家庭安排得有头有绪,井井有条,打理得有模有样父亲以操劳田地里的繁重体力农活为主,家里的大小事情以及事无巨细的家务活自然落在母亲肩上,撑着罩着,掌管做主,操劳安排,所有开销总是提前计划好,包括算计着每个人的新衣、学费等,盘算着该买什么、买多少都计算好。

节俭是美德,常讲“勤劳挣正道,节俭过日子,养成节省习惯,省着点,留余地”,小处着眼,精打细算,恨不得把钱掰成两半花,该大方的不失礼节,手中有一定的预留,这样到时候才不会慌了手脚一日三餐的主食配以包谷、小麦、红薯、萝卜等杂粮,以便省下粮食到次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享用,使家人少饿肚子,度过饥荒难关。

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尽量多找些事情来做,增加家里的收入,向生产队争取一些辅助或副业活干,多挣些工分我家一直饲养母猪和母牛,每年喂养几头肥猪出栏交给国家,可喂养很繁琐、很辛苦,利用干农活歇气时割牛草、打猪草,我们放学(假)后上坡割猪牛草,挥刀剁宰碎、淘洗、烧柴煮熟等,以及推磨磨面,特别是冬天下崽前后,每晚都起床好几次,精心观察,仔细照看,稍不留意,就会被压或冻死。

那时生产队需要扫帚、箩筐、绳索等,到山上找来原料,熬更守夜扎扫帚、绑牛绳、编箩篼、背篼等交给集体把喂养鸡鸭蛋拿到市场销售,维系家里日常生活开支由于勤俭持家,理财有方,全家人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平安度过那段时光,让我们吃得饱饭、穿得暖衣、上得了学,没有挨饿受冻,没有穿过不干净的衣服,也没有缴不起学费,更没有让我们为家庭买单,始终保持略有节余,从来没有给生产队补钱,每年还有收入十来元或几十元,真是奇迹!尽管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仍习惯剩菜剩饭、陈旧东西不值得丢掉,将冰箱里塞满食物,把用得上的东西陈放堆着。

善良慈祥母亲心地善良,质朴实在,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充满爱心,善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相助,关心疾苦,主动嘘寒问暖,朴素的慈悲情怀,对弱势人群富有同情心,施舍衣物遇到红白喜事,乐于主动帮忙,宁愿苦自己也把平日省下的钱去送礼,以尽心意,从不落下一次。

别人求助更是愉快帮助,如邻居来客人了借宿等对乡亲邻里宽厚待人,热情仁义大方,相处和善融洽,人缘好,待人接物亦是不错,健谈好客,喜欢人客,尤其是对待亲戚慷慨大方,从不怠慢、从不吝啬,每当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总是热情招待,多炒几个菜,推豆花时给左邻右舍挨家送上一大碗去,只要家里有的,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从田地里采摘新鲜瓜果蔬菜,或收获平时难得的农产品,总是拿去分给邻居们一些……一旦别人帮过忙或语言的关爱温暖,一辈子铭记在心,都记念着好,一有机会必定涌泉相报。

母亲看淡财帛,不拘得失,绝不是偶尔为之的社交表演,而是心存良善的自然表达,是格局的砥砺和良善的积淀母亲时时有一份内心的善,这份善念和精神或许是留给子女后代最大的财富,在其影响下,我们都充满了爱与温暖、感恩之情。

母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生活的压力无论有多大,心态始终开朗乐观 言传身教与父亲一起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教育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善良做人、勤勉做事,培育纯正的“三观”,经常教诲讲仁义、知感恩,话语间总是肺腑之言流露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实属思想品德的启蒙老师,激励积极向上的精神财富、务实担当的行为,成为陪伴成长的精神食粮,以身作则示范,用博爱善举陶冶儿女们的德行情操温暖心房,用特有的真诚的母爱的力量感化温润,全家精气神满满,齐心协力,和谐美满,其乐融融,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每当母亲声情并茂地说起既幽默风趣又饱含哲理的往事,虽然有些单调枯燥,母亲给温馨的家添增无限的乐趣,感到纯真美好,乐趣无人可替和无价可讨,精神世界充实愉悦有时,全家人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这笑声飘过半个多世纪的流年岁月,这笑声承载着大家子人的欣喜与欢乐,这笑声蕴藏着兄弟姐妹之间心心相印而又割舍不断的手足之情,这笑声饱含着生生不息地从孩童的我传递到我们子孙后代!。

母亲没上过学,是心里最大的痛,把这个遗憾转化对我们的寄托,知道农村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把希望放在子女身上,很重视读书,无论如何劳累和困难都最大限度支持上学读书,满足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叮嘱好好学习,经常鼓励“人要有志气”,长大了有所作为,期待有个好前程。

有这样十分开明的母亲实属不易,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愿望大家都过得好,牵肠挂肚儿女,关爱有加,放学后忙乎着热饭端饭,用温水存放保温供我们享用对子女家人也不偏心,常说手板手心都是肉,一碗水端平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天空,给了我们儿时的温饱、童年的欢愉、一生的喜悦和快乐,浑身充满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无畏的精神、奋进的力量。

无私奉献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抚养长大,给予无私的付出,总是处处为我们着想,分担减轻负担,都觉得受再多的苦和累也值得,从不为自己考虑,对己省吃俭用,不舍得吃穿,几乎没有梳妆打扮和享受美食的情景,从没想过自己享受什么,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回报。

我们长大后,陆续外出求学、谋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母亲虽然希望子女能待在身边,但孤独相守老家,明白事理,体谅在外的不易,总是叮嘱我们照顾身体,平平安安平时通电话,互报平安,从来不讲她的难处,说回去看望时总是阻止,买点礼物却推辞。

习惯于电话里的唠叨,所有的唠叨都是满满的关爱后来,坚持不让子女给钱庆生、过节,把平日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用来发压岁钱,支付节日、生日聚餐费用迎来送往是母亲历来对儿女、孙、曾孙回家、离开的一贯的、雷打不动的做法,每当听闻早早盼望等候归来,每当离开时都会备好东西让其带走,本想不取走,可妈妈生气,只好带走,还千叮咛万嘱咐,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前行和目送无身影为止,其牵挂之情无法言表。

父亲92岁走后,我们轮流陪护母亲,可坚持自己能做的就做,怕影响和拖累儿女,尽量不“添麻烦”,不顾腿脚不便,拄个拐杖一步一挪艰难地行走“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真实写照!母亲,犹如一本故事书,虽平凡,但值得永远阅读;犹如一根燃烧的蜡烛,虽然火光微弱不耀眼,但其光芒点亮着希望,也照亮着未来;犹如高悬在堂屋的一盏灯,把自己燃尽,换来满屋的光明和温暖。

每当看着母亲勤劳忙碌、日久天长超负荷超强度辛勤劳作、坐在油灯下映照墙壁的身影,每当听着煮食而柴火燃烧时响声、包粽子时筷子盆子声、绞绑绳索吱吱声、洗衣服水声,每当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都是小时候的最爱……。

您是食人间烟火的血肉之躯,不尽的操心,不足的睡眠,催老了容颜,催走了年华,催生了白发,摧残着似钢铁铸成的身躯与身心,长期如此,劳累过度,落下了腰椎疼痛的病痛,拖着佝偻的身体坚韧抗击,仍不放下手上的活,过着虽无质量却精神饱满且安详的日子。

每当想起母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谆谆教诲和音容笑貌,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暖、那么的眷恋,感受着博大的母爱,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慰籍、感情的依靠、精神的家园,时时处处弥漫笼罩在心里,浮现在脑海中,抚慰着我这颗长年在外奔波的心。

母亲勤劳善良、无私奉献、可亲可敬的形象,吃苦耐劳、仁慈博爱、勤俭持家、坚毅刚强的优秀品质,铸就了巍巍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被您的精神所折服、感动、敬佩,渗透到骨子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时刻鞭策鼓舞着不断前行,必将伴随度过风雨兼程、幸福美好的一生。

— END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