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描写美食的优美散文_描写雪的优美散文一篇读懂

一个作家的作品既要经得起读者的评判,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散文创作上,孙曙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描写美食的优美散文_描写雪的优美散文一篇读懂

 

曙色在前 辉煌在后

——管窥孙曙的散文创作作者:刘标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公众号前不久推出《孙曙专栏》,共7篇,1.6万字读后,即有评论冲动,且最先想到的就是“曙色初现”这个词也许是受他姓名中“曙”字的影响,但也不尽然就其散文创作的成果而言,这个词,也贴切。

如同1984年我在泰山观日出,看到的景象就是曙色初现,辉煌在后  在盐城文坛,孙曙名气不小,影响渐大但就其散文创作成果而言,也就出过《盐城生长》和《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两本书,另有百余篇文章散见于报刊这些文字我都没读过。

问“度娘”,对两本书及文章,好评如潮可在盐城,出过两本以上书的作家或所谓作家,无数;仅小小响水就不少于10位我没出过书,孙曙有两本,比我强,是肯定的仅出了两本书,我还没读过,便想说话,便要评价,至于啊?他有这么厉害?有,真有。

一滴水见太阳,一叶能知秋,七篇文章何以不能识孙曙?不过,为了避免以偏概全,我用了“管窥”一词既指通过这个管孔看孙曙,也表明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以免误导别人  那么,我从“管”中“窥”见了啥?简单概括为四点:文化含量、文字驾驭、刻画细腻与大爱情怀。

这四点,是我自个儿评价好散文的四要素“四要素”齐全为好,缺一个,就算仍能称为散文,与好散文却失之交臂了  下面,仅以这四个维度来评说孙曙散文,以求教于大方。

  一、文化含量决定内容的高度、厚度、深度和力度“文化散文”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又称“学者散文”这个词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代表作品也是他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和《千年一叹》等。

再后来,又有了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韩晗的《大国小城》,等等,并渐成风尚和潮流文化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人文关怀和个人感受。

在那个时代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   “文化散文”的概念最初出现时,并不被广泛认同,我亦不以为然散文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种,写作者也当是文化人,其文化属性明摆着,何须再贴上“文化”的标签?可当你认真研读那些标上“文化散文”符号的作品之后,就能理解了这些散文贴上“文化”的标签,是合情合理的了。

大凡散文,都有文化,这没有异议散文前面标上“文化”二字,是因为文本中不仅“文化含量”非比寻常的高,而且“理性干预”的成份也足说得直观、直白一点,如同黄金一样,成色足,含金量就高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散文,文化散文具有时代高度、历史厚度、理性深度和表达力度。

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孙曙散文无疑当在文化散文之列  《此生只合同里老》是孙曙这七篇散文中最长的一篇,曾获《人民文学》“人文同里”征文二等奖,当是他的散文力作之一同里,我曾数次去过,也看过一些资料,不甚了了。

读孙曙此文,一个穿越古今的人文同里,立体呈现了出来文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学养仅6000字的篇幅,提及的与同里有关的古今名人就叶茵、陈去病、金松岑、杨天骥、秋瑾、蔡元培、邹容、章太炎、孙中山、陶元章、于右任、柳亚子、沈万山等10余人;而典故、景观则有“洪武赶散”、庞氏宗祠的“沉妇井”、《苏州府严禁抗租碑》、耕乐堂、嘉荫堂、退思园、罗星洲、观音寺、文昌殿、斗姆阁,等等。

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即使写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专著也足够了,而把它融汇在一篇不长的文字中,需要的不仅是作者的文字功力,更需要知识的储备和严谨的考证

  文化散文的文化含量,往往需要篇幅支撑一直以来,文化散文给我最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体量大事实上,余秋雨的那些篇什,短的虽有,极少我手边的这本《秋雨散文》,收录39篇散文,计30余万字,平均每篇亦在7600字左右。

而孙曙散文让我特别惊异的是,他竟能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写出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作品其中《西溪,我来听你的尾声》2200字、《草食者的乡愁》2100字、《朦胧塔朦胧街》1500字、《黄河西》1600字、《过河入林》1500字、《一半是麦子,一半是山芋》1500字。

在《西溪,我来听你的尾声》一文中,与西溪有关的历史人物晏殊、范仲淹、李世民、薛平贵、董永、七仙女来了,现代人贾平凹也来了;景观呢,海春轩塔、泰山寺、碧霞宫、十殿阎王、关帝、华佗、神农、鲁班诸庙等,都有提及;还有,“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就是在西溪的小巷里吟出这情动千年的《浣溪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也曾在此磨砺心志这些流芳千古的诗词,诞生在西溪如此丰硕、厚重的文化积淀,容纳在短短2200字里头,不易  我读到孙曙的这个系列,多短小精悍。

我不知道他有无其他作品,如风花雪月、乡土乡情、情感哲理,等等,想必是有的而散文,一般被当做自由随意的文体于是有人认为散文“贵在散”,可以“随意去写”其实,此言大谬散文的“随意”绝不是信笔涂鸦大匠运斤、大巧若拙的随意,只有那些天赋很高、艺术功力很厚的散文大家才能获得,这种随意是无技巧之技巧,是一种朴素到了极处也美到了极处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家是在熬白了双鬓之后才去专做散文的孙曙才50岁,小着呢,却已初步具有了这样的功力,实在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二、文字驾驭彰显独到的大气、灵气、文气和地气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这么一段话:“将汉字的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些的方块,并捣鼓得活蹦乱跳,明智达理,梦绕魂牵……实在不易”    读孙曙散文,你会发现,他的词汇量很大、很丰富,但这些词汇,我们也不陌生,也懂。

为什么“把汉字的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些的方块”,我们就不如他了呢?这其实就是驾驭文字能力上的差异写作者都懂,驾驭文字的能力不完全靠阅读和积累,有时,你不得不承认有天赋的因素  看看孙曙是如何把文字“捣鼓得活蹦乱跳”。

且看他笔下的太阳:“收了光芒亮得熟沉的金箔阳光”、“绵了性子暖得体贴的丝棉阳光”、“阳光泛滥”、“太阳真好,大家都晒得舒舒服服的”;“下午三点,阳光上了铜色”、“红铜一样的阳光泼下来”,等等;再看他笔下的水:“敞开的水路,河两边让得开开的埭岸,一半是水一半是岸的开阔”、“齐崭崭刀刻的石缝顺着流水延伸,流水也就越加平滑了”、“三桥映在水里,映在画上” 、“挑水的一阵风,压水的如抽风,喷水的站如松,比水高,比水猛,比水远,比水久,最后都瘫在泥水里……”(均见《此生只合同里老》)类似这样生动活泼、写景状物的“金句”,在他的其他篇章中亦俯拾皆是。

这种独到的语言驾驭能力,使他的散文显得大气、富有文气,当然,也更有灵气和很接地气

  在孙曙的《过河入林》中,我读到:“一腔子殷殷纯纯的好意思,水有水的好意思,地有地的好意思,草有草的好意思,树有树的好意思,作物有作物的好意思,岁月康壮,有岁月的好意思,宇宙和睦,有宇宙的好意思,人心柔软,也有了人的好意思,鹿鸣呦呦,鹿也应有了鹿的好意思。

”这一段,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一个词,一口气连续用了10个,乃为文之大忌啊!以我或绝大多数作者的写作经验,在表达或描述同一事物时,是尽量用同义词而不连续使用同一个词的可细细品味,才发现这样用的妙处所在:递进式营造和强化了语境。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名句:“我家门前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切,直接写“我家门前有两颗枣树”不就得了,累赘啊!但不正是这样看似累赘的一句话,才构建了一种语境,一种氛围,也才成为经典名句之一的么?10个“好意思”,起到的,也是这作用。

     读到《黄河西》结尾:“咿呀呀呼咳,呀呼咳,咳,咳” 我主观以为这里“咳”当是“嘿”才对,怎么用咳嗽的“咳”呢?问“度娘”了才知道,“咳”作为叹词也可读着hāi心想,孙曙,不愧是学者,名不虚传我的忘年交、著名作家鲁敏,初始学历仅为中专,可读她作品的人,无不惊叹于她驾驭语言的能力,以我多年来对她的了解,你不能不承认,鲁敏是有语言天赋的。

孙曙,显然也有

  三、刻画细腻作品充溢着生动、灵动、律动和感动散文姓“散”,我想主要是指它题材的广泛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愈是“散”,愈有奥妙无穷的法度有了法度,才会有艺术个性的自由诸如:汪洋恣肆有庄子,博大精深有司马迁,怡淡优美有陶渊明,缜密深刻有柳宗元,取精用宏有苏轼,诙谐犀利有鲁迅,宁静致远有孙犁和冰心……散文的法度说不清,也许只有读多了,写多了,琢磨多了才能弄懂。

读孙曙,我常常为他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力所叹服:  “屋前晒太阳的,站着说话的一揪子,眉飞色舞;喂小囡囡的团了一揪子,低头下腰;小板凳,一茶缸浓茶,一小堆瓜子壳,一张报纸,这是不说话的;会川桥头,阳光泛滥,两张藤椅,两个老太眯着眼,收音机里评弹咯嘣嘣的飞溅;太老了的老爹爹,几层被子裹得像粽子,头上包了毛线围巾,呢帽,拳头大的脸小孩一样笑嘻嘻的。

太阳真好,大家都晒得舒舒服服的”(见《此生只合同里老》)这一段,仅162个字节,却把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晒太阳的状态描摩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再以《草食者的乡愁》为例在这篇仅2100字的短文中,光是野菜、蔬菜,孙曙就提到了近20种之多,而且把不同蔬菜的不同口感,描写的得惟妙惟肖:“黄花子(草头)……细细的茎在舌尖上细细地扫过去,风起青萍”、“豌豆头(豆苗)……浓沃而甘,一样的清香,却要深湛得多”、“马兰头……青味重,微麻的感觉成串地在舌蕾上爆炸,清口”、“枸杞头……入口,那一根根的涩,还是很结棍”、“香椿头……怎可以,怎可以那么香,唇齿春风流漾,香椿的香”、“荠菜……有些粗拉拉的,鲜美,荠菜是蔬菜中的蟹”、“菜苔……菜场里没人买这树枝,我却喜欢吃,过下水再炒,糯而滑”。

文本中,不光写了这些菜,还写了很多河鲜、海鲜、湖鲜,如小蟹(蟛蜞)、蛤(方音读嚯)子、菜花昂(昂嗤鱼)、白汤蚬、清明螺等等,光是虾,就写了白米虾、对虾、条虾、琵琶虾、麻虾、大沼虾、白米虾、黑草虾、小龙虾,种种。

  我不拿孙曙的作品与陆文夫的《美食家》以及汪曾祺的诸多美食佳作比,那些都已成为经典,有定论,毋庸置疑。但读他的这些作品,看如此生动、灵动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生命的律动,会收获满满的感动。

  四、大爱情怀展示作者的乡土、乡音、乡情和乡愁通俗散文也好,文化散文也罢,散文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作者人格的虚饰和丧失创作中讲究“自我的真诚”才是散文真正的要诀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散文是作者情感和心智的表露,是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是艺术和美学的激情投射,是时代文化精神的燃烧与捕捉。

作者的情感投射到文化内涵上,作品才大气而厚实  孙曙散文无不体现着他对他所生活、生长的这片盐阜大地的挚爱深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乡土、乡乡音、乡情和乡愁正如他在《草食者的乡愁》中所言:“一生下来,从小到大,学习工作,都在故土。

但想起这些春天的吃食,却也有了怅惘,这也是乡愁吧”

  旱改水之前,麦子和山芋是我们这一带两种主要农作物,人们不仅以此裹腹充饥,农人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在其中在《一半是麦子,一半是山芋》一文中,孙曙把山芋和麦子写活了,写得有生命了:“家家忙着洗切山芋片,洗了泥的山芋坐在泥水汤里,紫茵茵的身子,灰头灰脑的傻小子洗出皮脸来,泥腥里新鲜的山芋味扑鼻”、“幼时的我对山芋口水拉洒情意绵绵的想象。

小时候,爱吃山芋,还有山芋干”、“母亲和邻居拿我打趣,‘到我家,没什呢好吃的,山芋干子菜粥,尽兜’” 、“山芋,北方汉子;麦子,北方女子”、“麦子是农人的长女,懂事,顾家,光做事不啧声”、“黄金的火从麦子根燃到梢,麦粒等不及地躁动,阳光都能热炸了麦穗,麦粒迫不及待地向着大地向着谷仓飞翔”、“籺子饭糁子粥,满碗的阳光碎屑”。

把山芋、麦子拟人化描写,以前我没有读到过,甚觉新鲜文末,孙曙深情写道:“麦子与山芋的火焰熊熊燃烧,我始终满怀一粒细米对它们的敬重与亲近”  写乡土、乡情、乡愁的作品,当然少不了乡音可是,时代发展了,进步了,体现乡土特色的方言得有,但又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其他地域的读者会有阅读障碍。

在方言使用度的把握上,孙曙基本上做到了游刃有余在《黄河西》中,“顶(丁)头舍子”、“趴趴凳”、“罗锅子”、“那段看看(那段,阜宁话,那地方那一带之意)”、“晓得什呢子啊”、以及顺口溜“周小三、豁耙齿,一嫁嫁到黄河西;公公是个罗锅子,男人是个鳖爪子;撅根芦柴做筷子,端起碗来山芋干子”……读来,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十分亲切。

我相信,在外漂泊的游子读到这些文字,一定会勾起乡愁来而作者这份对故土的挚爱深情,就满满地充溢在这字里行间孙曙的赤子情怀和精彩表达,让我心生敬意  1995年5月,在烟台养马岛的一次笔会上,我有幸聆听过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的讲座,他说:“假如后人选编今人的《古文观止》,如果当今哪位作家有一篇作品入选,那就很值得庆幸,如能选上几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家了。

”此言,我甚以为然尤其是在人心浮躁、遍地作家的今天,这段话,对于真正的写作者,是振聋发聩的作家也好,评论家也罢,作品数量故然重要,但质量显然更为重要妄自尊大不可取,妄自菲薄也要不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既要经得起读者的评判,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在散文创作上,孙曙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谁知道在后人选编的《古文观止》中,他能不能有一篇或几篇入选?  孙曙和我尚未谋面,结识也才三天昨天在微信上,我问他:“你那两本书哪里有卖?我想买”即使对方是好友,买他的书,我认为是对作者劳动的一种尊重。

没想到他几乎同时打过一行字来:“正想问你地址,给你寄呢”我欣然   孙曙寄给我的书,在路上   孙曙,其实也在路上——曙色在前,辉煌在后   在路上,总是值得期待的,不是么? 醉里挑灯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站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

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主推醉里挑灯文学网站原创优秀作品,同时从邮箱投稿中择优选用所发稿件均为原创首发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网站建设。

欢迎踊跃投稿  醉里挑灯诵读团队于2008年组建,先后组织若干次公益读书、演出活动醉里挑灯公众号推送的诗文诵读即由该团队骨干成员演绎,为原创作品更好地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欢迎同好者加入我们的队伍  醉里挑灯文学网站网址: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醉里挑灯愿与您一路同行编辑:林慧妮 校审:曹艳春

点击标题直达!❖金沙湖杯首届“范仲淹散文奖”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醉里飞花令,五月的主题又将是什么?快来围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