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有哪些_鲁迅散文有哪些特点干货分享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7年。
学者来信周纪鸿:中国缺少一本《散文评论》刊物多年来,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评论》是以研究评论当代小说家、小说作品为主的核心期刊《诗刊》《诗探索》《星星》等是专门刊登诗歌、诗评、诗人研究等的专业刊物。
《大众电影》、《当代电视》是专门研究电影电视剧创作、评论的刊物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艺术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各文学艺术门类大都有了与此相对应的评论刊物人文社科类的评论刊物更是不胜枚举,如《法学评论》《财经评论》《宗教研究》等,然而,专门的《散文评论》刊物多年来一直付诸阙如。
《小说评论》从2021年第1期开辟了“三栖专栏”在此专栏里刊登了孟繁华先生的文章:《思想之光与趣味之魅——评南帆的散文创作》之后,又陆续刊登了一些著名评论家对散文家的研究及其作品评论在《小说评论》上发表散文评论,其实也说明,散文评论没有个合适的平台和阵地,只好委身于《小说评论》“借窝下蛋”。
这种做法也不是不行,事实上人家已经这样做了一年多了,但很难想象一般人写的散文评论能登上《小说评论》刊物如果我们在《小说评论》上发表散文评论妥适的话,那么在《诗刊》上发表“小说评论”和“散文评论”可以吗?。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于1930年,当时青岛的文化积淀还很缺乏杨振声、闻一多等先生却以三四十岁的少壮之年,克服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及学生浮躁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个人感召力,并利用青岛的地缘优势,延揽了一批年轻有为、学贯中西的文史名家,仅用两年时间,就让这座海涯小城的文化芬芳传遍了全国。
在国立青岛大学基础上组建的国立山东大学,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史传统,在青岛山东大学复校后,使文史专业再度辉煌当年的经费短缺状况,从杨向奎先生主持创办《文史哲》面临的困难,即可窥知一二,青岛的文化虽也仍有欠缺,但“五岳并立”“八马同槽”的文史盛况,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是青岛高等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本栏目对6位亲历这段历史的文史名家展开回眸,对他们在青岛的人生轨迹进行梳理从他们多在青岛短暂停留即北上入京的经历,探寻学者与城市的因缘;思考闻一多、杨向奎主持院系工作的经验;遥想黄孝纾和老舍两位著名作家在大学课堂的风采;仰望游国恩先生楚辞研究和殷焕先先生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既是对前辈学者的缅怀,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意义。
今天,各高校对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视及相应经费的支持,都已远远优于当年充分利用这些客观的有利条件,汲取闻一多等前辈的智慧,总结历史遗憾,以回应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呼声,对于青岛以及身处像青岛这样非文化中心的文史研究者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怀荣: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朋友圈——“青岛与文史大家”之一刘一梦:殷焕先的青岛十二年与中国语言学——“青岛与文史大家”之二陈琳琳:青岛山东大学与杨向奎的彼此成就 ——“青岛与文史大家”之三
孙文婷:黄孝纾与书斋一角的天地精神——“青岛与文史大家”之四李 莹:老舍在青岛的文学“避暑”——“青岛与文史大家”之五吴博群 韦春喜:游国恩和楚辞的青岛之缘——“青岛与文史大家”之六书人茶座张占杰: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1956年之后,孙犁以一种自由、独立的状态从事思考和写作他写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风格上越来越契合郁达夫当年总结的五四散文的特点,孙犁本人也不止一次地强调他写作的这种色彩(当然也包括他的小说)。
这一时期作品所涉及的文体,粗略计算有11种之多,包括书衣文录、书信、文艺杂谈、随笔、个人生平纪年、序跋、讲课稿、文学散文、答问、祝词、游记等,其中的一些还可以再细分可以看到孙犁在散文文体形式上的变化最为明显:文学散文代替报告文学和速写等新闻文体成为主要文体,书信在散文中的重要性显著加强,序跋写作接续古代传统,作为作家的读史随笔独树一帜,鲁迅杂文对他的文艺杂谈的影响显而易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孙犁的书衣文录,本是写在书衣上的随性文字,是书评、日记、题跋的综合体,大部分写于文革十年,是最具纪念意义的文字1979年,孙犁为其命名并郑重地发表在《长城》杂志;1981年又将其收入《耕堂杂录》,使其作为一个新品种进入散文序列,为现代散文增添了一个新文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孙犁这一阶段的写作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展示自我,二是用创作的实绩矫正对散文真实观念的误读,可谓用心良苦对谈王慧骐:《凉山纪》之大绝不只在字数与开本何万敏:用非虚构方式写《凉山纪》我毫不犹豫
推介
罗平汉:从制度治国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卢毅:由制度史思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文化视点·解密贾岛贾岛(779年—843年),中唐“韩孟诗派”中的骨干诗人,其诗颇受韩愈、张籍赏识,也有“尚奇”的特点贾岛也是个有故事的诗人,他最负盛名的是“推敲”诗案,是个写诗十分专注的诗人,人称“诗奴”。
历代诗家多认为贾岛在唐诗中自成一体然贾岛格局与体量不大,也不是很有才华的,属于“苦吟”的代表人物他的“苦吟”与孟郊齐名,诗风也接近,故并称“孟贾”又因为他与姚合比较接近,二人皆长于五律,故并称“姚贾”贾岛早年家境贫寒,生计无落,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他虽生在唐代,然国力顿衰,衰世之象已显,而其平生遭际坎壈,处境迫蹙,加之深受佛教之影响,诗兴趣和创造力的投向,多集中在表现那些离群索居的狭隘生活场景,其目光收归到近旁之物象,以一己之愁思而搜幽寻僻,而苦于推敲,雕字琢句,凝练孤僻幽深的诗意。
苏轼以“郊寒岛瘦”评价孟郊、贾岛的诗歌,高度凝练,也十分精准《文心雕龙·风骨》有“若瘠义肥辞”之说,贾岛之“瘦”与“瘠义”之“瘠”相近也就是说,贾岛之“瘦”,于内涵而言则是意蕴淡薄,缺乏深刻厚重、含蕴不尽的情思,而其题材上则多眼前身边的寻常风景与物事,而境界不高,气象不大,格局狭小,所以,也常遭后世诗评家的批评指责。
贾岛还俗,终身不第,功名无缘,只做过短暂的微官,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主簿故而其诗文集名《长江集》晚唐韦庄曾上疏请追赐贾岛进士及第,并授以拾遗官衔据李知文《贾岛在唐诗发展史的地位》中统计,《全唐诗》里晚唐诗人怀念贾岛的诗,多达38首,大大超过了怀念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
贾岛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包括他的衰世文人心态,晚唐五代的很多诗人、南宋的江湖诗派、永嘉四灵以及晚明的竟陵派都受其影响——王志清(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维研究专家)田恩铭:哭与被哭:贾岛的生前身后——“解密贾岛”之一。
张丽锋:“推敲”为何不负贾岛——“解密贾岛”之二陈 翔:穿越“苦吟”看贾岛——“解密贾岛”之三何 卉:无悲剧,非贾岛——“解密贾岛”之四评论杨勇:简洁的诗句与戴冰的沉重序与跋
干春松:从鲁迅点出章太炎的两个“身份”说起文化思考·文学中的交际女郎进入剧院、舞厅、酒楼等公共空间休闲娱乐,曾经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穿梭于这些空间的,除了身份各异、心思有别的男女,还有大量才情美貌兼具的“交际花”。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才情和美貌是她们“交际”的重要资本,不惜代价实现身份跨越或其他人生理想,是她们“交际”的核心目标中外不少现代作家关注到了这一群体,不仅悉心描摹了她们的“奋斗”历程,而且为她们安排了形态各异的归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本专题主要讨论小仲马的《茶花女》、曹禺的《日出》、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等作品这些作品着力刻画了玛格丽特、陈白露、徐曼丽、尹雪艳等交际花形象尽管她们的人生道路、情感历程与大多数女性有明显不同之处,但同为女性,她们都是被男性凝视的对象。
考察文学中的交际花形象,既便于深入认识女性群体的现实处境,理解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又对当今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不无启示——杜志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林:《茶花女》是为“交际花”歌功颂德吗——“文学中的交际女郎”之一
孙胜杰:男性凝视中的女性景观与政治神话——“文学中的交际女郎”之二李晓梅:陈白露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文学中的交际女郎”之三韩宇瑄:白先勇的尹雪艳其实是一个时空——“文学中的交际女郎”之四艺术生活凌子:《人世间》里有三条闪耀金光的线索
书人志·五四之子李素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记忆中,对李素伯其人其文的印象是零星而疏浅的然而,无论在文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是在小品散文、新旧诗歌的创作方面,李素伯都可凭借其出类拔萃的才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得一席之地1937年3月,李素伯正骐骥之初骋,期青云而直上。
岂意庸医误治,微疾而殁;悠悠半世心血,一朝奄忽由于他的遽然早逝,其散见于当时各地报刊杂志上的作品未能结集出版,大多散佚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没有文集面世,学界识者寥寥,故而声名不彰,也在情理之中收集李素伯遗作的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
那时李素伯的学生们相继退休,经过一段时间的聚会磨合,他们认为与其流着眼泪缅怀恩师,不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于是就有了《李素伯诗文选》,有了《李素伯诗词集》,有了李素伯《小品文研究》的再版在此基础上,南通市文联出版了相当于《李素伯全集》的《春的旅人——李素伯诗词散文文论选》。
2016年5月9日,“李素伯研究会”成立,决定出版一本较为齐全的《李素伯文集》,于是再次广为搜罗由于年代久远,李素伯存世的佚作本来已属不多,收集到的更为凤麟矣现在编入《李素伯文集》的,估计仍只占李素伯全部创作的二分之一弱。
可喜的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李素伯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诸多成果研究者称誉李素伯是“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拓荒者”;在散文批评的“银河中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对《野草》的论述“是《野草》研究的一场革命”;“中国的鲁迅研究界还是真。
实地记下了1932年(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出版)这个时间,它毕竟是对《朝花夕拾》作出反映的最初时刻”;“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具有高洁情操和‘感时忧国精神’的古典诗人”;“‘优秀散文家’这一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
“是一位典型的‘五四’之子”;“是作家、是学者、是教师,其一身而三任,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李素伯纪念文集》的框架毋庸讳言,李素伯研究园地里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既得益于“盛世修史”的时代大环境,更得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同侪们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李素伯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这是范培松教授在《李素伯文集·序》中的开首第一句话范教授的这个结论,是持之有据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新起点(解放初为第一个起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
而“新起点”之所谓“新”者,在其研究的内容是从“中心”走向“边缘”“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无疑是指支撑这个学科大厦的“四梁八柱”,即名家、名作、重要思潮、流派等长期以来,由于惯性,抑或是惰性使然,大量的“工匠”不断地、反复地在“四梁八柱”的框架上加固、装饰;往往叠床架屋,理重事复;甚至移花接木,随意涂抹。
而疏于对砖瓦等其他建材的利用,疏于对大厦整体的构建其实呢,处于“边缘”状态的作家中,何尝没有“耀眼的星星”呢?《李素伯文集》与《李素伯纪念文集》的相继面世,可证李素伯“绕不开”之说梁柱固重要,砖瓦岂能匮。
让我们一起为构建美轮美奂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厦添砖加瓦吧!——李克东(文化学者)范培松:他的文字有他研究的体温——“五四之子李素伯”之一徐乃为:全才奇才大才——“五四之子李素伯”之二李文奎:我的弟弟李素伯——“五四之子李素伯”之三
小程序体验码扫描阅读《博览群书》电子版博览群书订阅热线:010-67078106、67078107投稿邮箱:gmblqs@163.com定 价:21元/册;全年252元邮发代号:2-868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阅地点:全国各地邮局开户银行:建行北京明光支行户 名:光明日报社报业集团银行账号:11001079200059166188博览群书杂志微信公众号:Guangmingdebolan
博览群书微店
邮局订阅请扫码
责编:冯浩编辑:岳沛来源: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旅行散文_旅行散文作文干货满满
谈文化旅游散文创作: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散文写作“敢想”。既然是敢想,有什么感受就敢于…
-
旅行散文_旅行散文作文太疯狂了
看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观天地万物纷繁复杂,览无垠宇宙广袤苍茫,出去走一走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之一,当然也是其他途径所不可替代的…
- 旅游散文_英语作文旅游散文全程干货
- 漫谈散文_漫谈散文季羡林不要告诉别人
- 漫谈散文_漫谈散文季羡林难以置信
- 茅盾散文名篇_茅盾散文名篇有哪些快来看
- 描述雪的散文_描述雪的散文名篇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