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梁实秋散文_梁实秋散文经典作品干货分享

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梁实秋散文_梁实秋散文经典作品干货分享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水木君说: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梁实秋散文精选》《梁实秋散文精选》梁实秋中华散文可谓源远流长,散文名家更是层出不穷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这些散文大家,都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要是谈起散文创作的名家能手,梁实秋先生的名字一定是绕不开的梁实秋先生原名梁治华,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学翻译家、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通常用“雅舍”来命名,这里面还有一段典故。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书斋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先生南下重庆避难当时,先生与好友吴景超、龚业雅夫妻同住在重庆乡间的一处茅草房面对满是蚊虫、四处漏风的草房,梁实秋先生苦中作乐,取龚业雅名字当中的“雅”字作为堂号,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雅舍”。

后来,梁实秋先生应重庆报人刘英士先生的邀约,在《星期评论》上开设了“雅舍小品”的专栏再后来,先生的散文越写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雅舍”遂成了先生散文作品的经典代名词梁实秋先生曾在《偏见集·文论》中说:“没有个性的散文算不上好散文。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名家辈出,梁先生的散文“别开经学”,自然是由他的长处的那么,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究竟有什么艺术特色?与同时代的散文大家相比,又有哪些异同呢?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梁实秋散文精选》,就为大家带来答案。

1.梁实秋散文的主要内容梁实秋先生散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对人性的剖析、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友的怀念我们先来说第一点,梁实秋散文中的人性解剖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有大量对民国时期人情世故的描摹,以及对人性丑恶的批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实秋先生对人性的批判,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挖掘,其实是有相通性的比如说,《梁实秋散文精选》当中有一篇名为《谦让》的散文名篇在这篇文章里,梁先生把中国人让座的众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您瞧吧,大家来到一间会客厅,见到主座之后,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坐上去,而是“你让我,我让你”,让了一圈之后,谁都不愿意坐到主座上。

好不容易主座上有人坐下了,次要的座位还得再让一遍,就这样,每个座位都如此谦让一番,真的让人不胜厌烦你看,这段文字简直是把“谦让”中隐藏的“虚伪”写活了:一群人拥挤在狭小的客厅里,为了让座一事可谓费尽心思的样子,真的很滑稽。

在这篇散文中,梁实秋先生点出了让座的虚伪性,也道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梁先生认为让座文化并非是大家讲究“温良恭俭让”,而是座次在中国代表了一种地位和身份,谁坐主座,谁坐次座,都是有规矩的如果“愣头青”坏了规矩,大家表面不说什么,但是背地里都会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教养和城府。

在这里,梁先生系统分析了大家都选择“谦让”的原因:因为让座之事无关宏旨,又本是个虚荣,所以让一让也是无妨的在论述了现象,又分析了原因之后,梁先生点破了人们在“谦让”方面的处世哲学:“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除了对人性善恶的剖析,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亦有对故乡的思念梁实秋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梁实秋先生选择了去中国台湾生活梁先生去中国台湾后,写下了大量怀念故乡北京的散文,这些散文当中,以名篇《北平年景》最为动人。

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 梁实秋先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他的几个儿女全都不在身边,只有老妻相伴按照梁先生的说法,除夕之夜,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梁实秋先生只靠能回忆小时候在北平过年的热闹场景,来安抚自己孤苦的心境。

梁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把过年时北平的热闹写了出来比如说,祭灶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香炉呀、镀金果盘呀、蜡烛台呀,都从尘封已久的箱子里取出来,然后进行大扫除清洗之后,大家还要从箱子里把祖先的画像取出来,然后悬挂在大厅里的最高处。

做好了准备工作之后,在香火缭绕,各位孝子贤孙就开始跪拜了,他们“磕头如捣蒜”,大人们拜完了,小孩子们拜,传递着对祖先们的思念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梁先生笔下的北平新年真的是热闹非凡,这就更加反衬出梁先生离开故乡之后的凄苦,也更加突出了梁先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与故土相联系的,是梁先生对老友们的深切怀念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先生作为散文大师,交往的朋友也都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梁启超、闻一多、叶公超、老舍、徐志摩等人,都和梁实秋先生交从甚密。

梁实秋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谈徐志摩》的回忆散文梁先生笔下的徐志摩,并非文学八卦里的渣男,真实的徐志摩待人非常热情梁先生说徐志摩走路的时候都带着一阵风,参加聚会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有说有笑徐志摩不仅面部表情丰富,他还喜欢拍人家的肩膀,以示对这个人的亲切问候。

而且,徐志摩还总是在口袋里装上有趣的书报,他很乐意把这些书报分享给大家,并把书报里有趣的内容,悉数讲解给人们听这段文字把徐志摩开朗外向的性格写活了,活脱脱一个老顽童同时我们从中也能品出梁实秋先生和徐志摩的友谊之深厚。

好了,说完了梁实秋散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点。

2.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属于典型的“学者型散文”,这种类型的散文,大多是理性与智慧的结合体,不仅有趣,更加有料首先来说,梁实秋的学者型散文,非常善于以小见大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梁实秋虽然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但是他写散文最喜欢从凡俗的人间烟火入手,举凡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些极为平凡的俗人俗事,梁实秋先生都能挖掘出一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深刻哲理比如说,《梁实秋散文精选》当中,有一篇名为《握手》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梁先生把官员之间握手的行为,进行了特殊描绘梁先生说,通常做大官的人在接见下属的时候,和人握手并不用力,而是直挺挺地伸着下属本来心情激动,但是遇到这种“僵尸手”,马上会产生一种“孤掌难鸣”的失落感,觉得领导的架子可真大呀。

你看,握手本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普通人基本上是不会特别在意这件事的,但梁先生却善于见微知著——从握手这件小事里,无情地揭露了某些民国政客的丑陋嘴脸,批判了人性中的傲慢与自命不凡除了善于以小见大,梁实秋先生的学者型散文,还特别注重对格调的追求。

梁实秋先生曾在他的文论《文学讲话》中明确指出:“散文的篇幅不一定要长,但是格调一定要高雅”梁实秋先生是这样说的,在具体的散文创作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去做的比如,梁先生曾写过一个“雅舍谈吃”的系列散文,梁先生在这个系列里,不仅写了让人“食指大动”的各类美食,还谈到了与美食相关的典故、风俗和文化,令人读来耳目一新。

我们就以《梁实秋散文精选》中的《醋溜鱼》为例吧梁先生在文中告诉我们,醋溜鱼全名为“西湖醋溜鱼”,据说是南宋民间著名女厨师宋五嫂创制的宋五嫂刀工一流,宋人笔记说她“近则工料简濇[sè],直不见其佳处然名留刀匕,四远皆知。

”也就是说,在前期制作的时候,鱼身上的肉要改刀,每处改刀要轻柔,不能割得太深你看,这篇散文里,梁先生就引用了宋五嫂创制醋溜鱼的典故,在这个典故的“加持”之下,再来讲解醋溜鱼的现代做法,真的是另有一种趣味。

最后一点,梁实秋先生的学者型散文,还特别注重语言上的节奏之美举个例子来说,在《梁实秋散文精选》中有一篇名为《女人》的经典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梁先生对女性的嘴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梁先生认为,女人的“嘴皮子”很溜,她们从小就能言善辩,学一门外语也能很快就入门。

她们长大之后,就喜欢“拉帮结伙”,到处“说三道四”,有些高嗓门的女人,声音就像青蛙叫,让人觉得聒噪在这篇散文里,梁先生并非是对女性有偏见,他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女人通常非常健谈的,尤其是那些有文化又喜欢聚在一起聊天的女人。

然而,女人话太多也容易招人烦,最好适可而止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梁实秋先生散文的主要特点,最后一部分,我们再来谈一谈,梁实秋散文和同时代名家散文的异同之处。

3.梁实秋散文的特别之处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散文创作成就上同梁实秋先生同级别的创作者,包括钱锺书、林语堂、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同样是学者型散文,我们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教授慢条斯理地讲课,到处洋溢着机智和儒雅的意味。

钱锺书先生的散文则不同了,钱先生和梁先生一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是钱先生的文字是非常尖锐的,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比如说,钱锺书先生有一篇名为《读》的散文,将《伊索寓言》里蛐蛐和蚂蚁的故事进行了改写:“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怎么样?这段文字是不是有点“辣”?所以说,和讽刺风格明显的钱式散文相比,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可以说十分厚道了与梁实秋先生一样,林语堂的文章也讲究幽默闲适但不同的是,林语堂先生的散文更加自由,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

进一步说,林先生特别看重对人生的“享受”,他希望能用文字写出生活的趣味,所以,林先生对人性中的某些阴暗面是刻意回避的相比之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属于“笑中带泪”尽管讲求幽默诙谐,但是他却并不回避人生的苦难。

比如说,梁先生在散文《老年》的开篇,先是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时间走得很是停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宴会中总是有人簇拥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这是离入祠堂之日已不太远”你看,梁先生并没有回避老年人“行将就木”的现实,而是平静地叙述了人人都会面对这种自然现象,然后他在文章中笔锋一转:“老不必叹,更不必讳。

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在这里,梁先生是在闲适的基调下,告诉我们要直面生老病死的人间规律,让我们可以保持一种安之若素的心态作为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1987年去世,一生笔耕不辍,写了近六十多年的散文,共计数百万字。

与鲁迅先生那种“匕首式”“投枪式”的散文不同,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属于典型的“闲适派”,梁先生所提倡的“闲适”并非“摆烂”或“躺平”,而是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梁先生的“闲适”其实是“闲雅”,进一步说,闲”是表象,“雅”才是内里。

他从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中取材,落笔成文时,又把这些琐碎平凡进行了升华,把最终落脚点定格在“雅致”和“雅趣”上总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把笔触伸向市井生活,又善于从市井的嘈杂中发现美好和诗意,让阅读这些散文的读者,也能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启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