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关于夏天的散文_关于夏天的散文作文真没想到

许文舟 《大地文学》佳作选登

关于夏天的散文_关于夏天的散文作文真没想到

 

一国道 317 线,是川藏的北线为了保险起见,我出发前资料没少查, 分析考辨,细到来回盘缠,都做了笔记,但走起来,才发现攻略做得还是粗疏我从云南出发,第二天才抵达成都离开成都,高速路上提不起速,车密集,雾浓稠,只好小心地赶。

八百五十一公里后到达理县境内的毕棚沟景区,这时已是傍晚正在为去毕棚沟还是直奔马尔康而踌躇时,一场小雨随夜色而降,我顿时有种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感觉,最终决定在毕棚沟景区的停车场过夜

我没有特定的时间,非要抵达什么地方才吃饭睡觉,所以,我的行程没有排得拥挤不堪川藏北线 317 是条人文之路,除了看风景,我还将深入采访沿途的人文历史,家住甘孜县生康村的白马泽仁,就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藏族朋友。

几年前在别人的镜头里与他神交,每次看见他白发披肩,一袭深色长袍,端坐在河谷高处,面对雪山,右手转动硕大的转经轮,左手捻着佛珠,口里诵经,我就有一种渴望交流的冲动青丝到银发,壮心到暮年,这需要一种坚持,需要一种毅力与耐心。

我们一见如故,这应该算是缘分, 吃他家的一日三餐,睡他家的柏木大床一幢楼房里住着一家七口,超过两百平方米的上下两层结构,显得有点挤好在白马泽仁的妻子与儿媳勤劳,东西摆放、客房布置还是井井有条的初次见面,我与白马泽仁聊得最多的,是从成都到他家的路途,他告诉我年轻时去过成都,自从开始转经祈福,就基本断了与外面世界的往来。

不过,他说通过许多进藏的游客,他还是知道成都这些年的发展,计划再去,只是日复一日的活动让他分身乏术细心的白马泽仁让儿媳翻出了新被褥,还怕我冷另加了电热毯,临睡前还一再交代卫生间的照明开关在哪里白马泽仁的爱人告诉我,二十三年来,白马泽仁每天都坚持到附近的山上转经,给途经国道

317 进藏的旅行者祈福祷告我问她对老伴的做法有没有意见,这位藏族阿妈说,起初也想不明白,他怎么就那样着魔,后来也就明白了,那就是信仰,与进藏朝佛、上山转经一样白马泽仁的大儿子会做泥水活,常在附近的工地打工,收入也算稳定。

儿媳贤惠善良,在家里种着十四亩地,还要兼顾家里的两匹马、十五头牦牛的饲养二儿子在外面打工,与一位汉族女孩好上了从藏族阿妈的口里得知,二儿子的婚期也已敲定,就在藏历新年前两天小孙子读四年级,每个学期总会拿到奖状,孙女还在幼儿园,已学会了关心家人,每次见爷爷从山上回家, 都要主动帮着捶身子揉背。

二海拔近三千四百米的甘孜县城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仰看奶龙山的各个轮廓甘孜是革命老区1936 年, 红军向甘孜进发,并顺利驻扎甘孜, 并在这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接下来的 7 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

朱德、贺龙等主持召开了甘孜会议,为北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据说朱老总住过的房子还在,就在甘孜寺下面的古城区,遗憾的是导航没帮上我的忙,问了许多人都没有结果老城区渐渐被新建的现代建筑淹没,在炽热的阳光下, 整座城池的面貌与内地的差不多。

初秋的甘孜县就像一幅油画,绿的、黄的、红的色彩融合碰撞,展现出旖旎多姿的美已很难看出新旧城之间的界限了,簇新的城市建筑尽管都是从现代工业模式中诞生,但不乏藏文化的色彩

走在甘孜县城,街道上干净整洁, 雅砻江沿岸花红柳绿,文化广场上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马路上“黄背心”成为独特的风景线格萨尔王城堡是许多人的打卡地,我也去报了到东南西北的门,都有皇城的威仪随格萨尔王驰骋的战马都变成了青铜浮雕,列队迎宾。

战事简化为墙画, 历史封存成一坛坛美酒进去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场所,除了市场的供求,尚有弘扬藏文化的初衷循着酥油茶的香味,踱进一家正在营业的藏餐馆客人不多,但从老板到员工都一律精神饱满。

选择在一个临窗的位置就座, 虽然我只点了简单的两个菜,还是享受到了很热情的服务甘孜县的格萨尔王城,就是一种纪念性质的建筑,当然,也是仰仗了历史的荣光,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商业中心毕竟,四川甘孜县是格萨尔文化流传最广泛、传承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格萨尔王城内建有森珠达孜王宫以及三十员大将寨子、格萨尔文化体验区、格萨尔文化博物馆等如果是白天,浏览完整个格萨尔王城,至少费时数小时特别是格萨尔文化体验区和格萨尔文化博物馆两个板块, 是需要静下心来参观的。

三德格地处金沙江、雅砻江上游, 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沿途走来,不时看到“善地德格”的公益广告牌, 既说明德格一词的藏语意思,也表明德格所要彰显与发扬的是善德格意为“善地”,据说来源于藏传佛教的 “四部十美”。

也难怪,伟大的格萨尔 王就诞生在德格县阿须草原格萨尔王乳名叫觉如,生于公元 1038 年,殁于公元 1119 年自幼家贫,却在十六岁时参加赛马选王并登位,得益于广袤的德格善地的滋养与恩赐德格印经院号称“藏文化百科全书”,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朝圣的藏族同胞前来参拜。

跟随着众多信众,我按顺时针转,不清楚要转几圈,直到印经院开门进入印经院大门前,人们须向两头石狮行礼,那狮子脖子上系着数不清的哈达,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雕刻师试图让狮眼充满威仪,不想最后还是蓄满更多悲悯长方形的院落里,有些阴暗,阳光无法直射,一些顽石上布满了苔藓。

印经院一楼堆满了用来雕刻经文的木板,一些紧闭的房间里,有雕凿的声音传出上楼的木梯子有些晃荡,上去需要小心,真是佩服那些还要负重的匠人们,上下如履平地

由于防火的需要,整座印经院没拉电线,不安电灯,所以很多工作的地方就要毗邻近光的走廊匠人们紧张而熟练地印刷经文,他们两个一组, 分工协作,几乎不受外界干扰那么多游客穿行在楼道与走廊里,匠人们需要很大的定力,否则会受影响,易出现差错。

经文是神圣的,哪怕很小的差错与瑕疵都是废品略略看了一下,印经最简单的步骤是:拿一块雕版放在有斜度的木凳上,在雕版上涂油墨,覆上一张纸,压稳纸后,用橡胶滚筒从上到下使劲一滚,然后把印好的经文放到一边,重新拿纸或换一块雕版,以此循环往复。

个别特殊的印经则在单间小屋里进行,这需要匠人更高的技艺我走进其中一间小屋,里面只有一位老人,他的工作是设计并印制一些彩色的经书,看到我,他笑眯眯地拿出一枚印章,问我买不买我当然理解,这是老人的私活,或多或少可以贴补家用。

德格印经院除了保存的木刻印版之外,还有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 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的内外墙壁上公元 1729 年,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开始营造德格印经院至今,德格印经院收藏的藏文典籍不分教派,珍稀版多,严格按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当我穿行在印经院众多经文之间,总有一缕缕淡淡的墨香袭上心头,那是博大精神的藏文化的灵魂,总给人以神秘而悠远的诱惑四昌都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 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

国道 317 线自海拔五百米左右的成都平原出发,经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峡谷不断地攀升到海拔三千五百米的昌都,这绝对是一次海拔的跃升,更是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垂直景观带无数从高地上发源的水系在昌都这一大片区域渐至成河,然后切开山谷, 向下游狂奔。

昌都既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古堡在这样一块历史悠久的地方略作停顿,其实也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看到的大多是惊人相似的城市建筑,貌合神离的茶文化平台,人造的古城,转了千年的经筒到昌都之前,我就与常年在西藏办杂志的老朋友无数次聊过昌都,他知道我的川藏北线之行中,昌都肯定是要重点采访的,便建议我好好看看这个城市的格局。

昌都的城市建设没有因为地貌特殊弱化了美观,也未因为地域的狭窄凸显出过多瑕疵但昌都的城市建设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还是克服了许多地域上的不足,因此,站在强巴林寺俯瞰,你会发现在两条河流左右的建筑都有紧贴山谷拔节的错觉。

两条大河在此交汇,总有与水有关的故事掺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著名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它们进入昌都逐渐转变成为南北走向,这三条亚洲南部最大的河流汇聚本区,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奇观,其最窄处,由怒江经澜沧江至金沙江的直线距离仅仅六十多公里。

而后,金沙江率先转向东南,再向东奔去真正的“三江并流” 奇观就是在昌都完成的茶马交易已落下帷幕,市场仍旧拥挤不堪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喜欢逛农贸市场,只有到了农贸市场,才能接触到这个地方的生活气息生活气息不是香甜苦辣的烹调,而是人们在这里的生活状态。

昌都的农贸市场一改我此前对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印象,不仅标识清楚,归市划行,还有许多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比如计量复称台、洗手池、防滑的地砖设计等与市场一样规范的是公园,昌都在峡谷里,每劈一平方米都是巨大的投资, 但这个城市不吝啬花大价钱给人们置办一些休闲的公园绿地,为人们茶余饭后增加一些好去处。

五随着国道 317 线进入昌都后,一块偌大的草原便要与你发生关系很遗憾没有在草原最美的季节涉足,但看到一望无垠的美玉草原后,我便不觉得非要在夏季来才过瘾无名的野花也早已销声匿迹,渐渐狂躁的风把草场蹂躏成一片枯黄。

丁青县城不大,却是个非常漂亮的地方,难怪许多旅友都喜欢在这里过夜或滞留山东的蔬菜坐了火车再坐货车,一路奔波而来,再进入超市的柜台云南的普洱茶、四川的边销砖茶在这里有许多客户这里缺海味却不缺山珍,松茸与虫草既是药也是食材,但价格确实惊到了我。

凝结了本乡本土的经验与智慧,糌粑居然可以有多种吃法藏族同胞日复一日的惯常劳作、一应俱全的现代家具与充裕的食物足以说明,日子过得挺好我走进一条小巷,换着角度拍一些老屋,突然听见有人喊我,循声抬头, 看见一位正在煨桑的藏族阿妈朝我颔首微笑。

后来我听懂藏族阿妈的意思, 是让我去她家喝茶她家闺女开了间甜茶馆坐在甜茶馆里,面前的甜茶甜得有些过,但整个空间还可以,有点狭窄却装饰清新藏族阿妈的闺女稚气未脱,弄完了茶就低头玩手机, 还是藏族阿妈认真,料理完狼藉的杯盘后笑笑,陪我说话。

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不是一座山系,但它们的手还是挽到了一起,自西北向东南而来,在二者与他念他翁山的三山交会处,有一块自西向东渐渐变低的洼地,即藏北草原向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丁青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藏东地区从前还是一片大海的时候,只有一块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就像一头鲸的脊背,这块脊背就是今天的丁青。

这是著名的热巴舞的故乡“热巴” 是藏语的音译,当地人对这一词的本意有三种理解: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 表演者如穗的发辫,表演者腰间系着的网状绳索在丁青县城,我有幸看过热巴舞,这是一场私人间的舞会,表演者加上观众也就五十人。

但整场热巴舞音乐流畅明快,高亢激昂,舞姿粗犷豪放据说这户人家是在庆祝开业,还有人说是添了孩子不管哪样,都是值得庆贺的事丁青,川藏北线上的一个小县,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境美好的词语六从丁青到索县,徐徐铺开的草原向我展示出藏北壮丽的画卷。

沿途有倾圮的城堡,路旁是自由的牛羊雪山有名无名,都依附在神的传说中熠熠生辉村庄渐渐靠近公路沿线,这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做法终于见到了雅拉雪山,见到了海拔五千八百二十米的主峰这种高度, 绝对没有松茸飘香、川贝吐珠。

雅拉雪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是我国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说起雅拉雪山,目前为止她依然还是一座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曾有来自日本的探险队尝试攀登,但没有成功总觉得冥冥中有诸神驻留, 所以我眼中的雅拉雪山除了巍峨壮美, 还多了一份神性。

有人在雪山脚下, 找一些无法登顶的理由,不外乎是,山陡、雪滑、缺氧我却以为,众神在山上雅集,绝对不喜欢被打扰

走走停停,无意之间走进了巴青县的措仁达瓦家藏式建筑外观千篇一律,但内庭装饰与风格截然不同措仁达瓦家里没有那么多的铜器,更没有供这佛供那神,倒是那一排孩子的奖状让我吃惊不小,这些奖状都是措仁达瓦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挣” 回来的。

三好学生、数学第一名、作文最高分、跳远冠军,可以想象这孩子是多么努力读二年级的妹妹没有这样骄人的成绩,每次见父母褒奖哥哥,她一定有些许失落看到措仁家一应俱全的茶具,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喜欢茶的家庭,当即就把几个茶饼送给了措仁达瓦。

我给他说明琼英古茶的冲泡方法,我不是怕他学不会冲泡,而是担心他喝了之后会无端地喜欢上云南措仁达瓦除了每年在虫草季忙一些,其他时间都闲着,草山没有牛仍然有收入,国家有草原补贴措仁达瓦的小女儿格桑梅朵给我表演了唱歌跳舞等节目。

听到歌声,一下子便围拢了许多邻家的小孩,我依次给她们发了糖果,才发现孩子们更乐意让我拍照巴青县的许多牧民认为,上天真的眷顾他们,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有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这是变现的快速收入,几乎每户牧民都会在虫草季有所收获。

七青藏高原的雪山和冰川是无数溪流的源泉,千万计溪流融入湖泊形成河流,藏语称“那曲”,意为黑河沿怒江流域而上,便进入人类文明的一处处遗址,巴青、安多等地先后发现古代墓葬,不仅有人骨,而且还有宝石、玉器及青铜器等殉葬品。

大雪迁延为河流,磐石分解成砂粒以万年为单位,日升月落行二百六十公里到那曲,一路上遇见黄羊、野狐、土拨鼠,更多的是电线杆与直插山脊的铁塔一处处异地搬迁扶贫的新居,炊烟随晨风袅袅升起晨光里的草原上,绵羊缓缓移动,牦牛像缩小版的群山,分散在草地深处。

隔一段路程便会见到一个村子,人不多,几户到几十户,冉冉升起的薄雾与牛粪火烟搅在一起古老的草原是生命的源头,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为建造房屋选址,拓展出一片广阔的人居地域,繁衍出一个个家族,诞下了文明教化的伦理秩序,从狩猎到且耕且牧,再然后是无尽的征伐与迁徙。

那曲是个新兴的城市,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不停地吐出这座城市的积炭新型的建筑, 除了象征性极强的藏文化元素,与内地相差无二水泥是百变兽从格尔木出发的列车像扬鬃的黑马,穿过无人区在此停靠新修的那曲到拉萨的高速是世界上最好的路,好就好在它是免费。

那曲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但畜牧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想要人们致富,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三年五载就能够奏效

那曲县境内较大的湖泊有达孜错、错鄂、乃日崩错、错木如错和夯错等, 除了乃日崩错是咸水湖之外,其余均为淡水湖此刻,冰雹在石头上雀跃, 继而是雪我将车停在一个废弃的工棚,那里早已塞满了人,有当地的、也有自驾的游客,我陪着许多人,许多人也在陪我。

在能见度很低的小屋, 等来高海拔处的夜晚寒冷,让我不得不下车踱步再等下去,可能会冻病在那里,于是我即刻开车出发,好在接下来上高速,几分钟就甩掉了恐怖的天气八事先联系到了一家河南人开的客栈,按老板给我的位置信息,我很快便安身入住。

河南老板姓赵,七年前来拉萨旅游,不想竟喜欢上这里,于是提交辞呈,带着少量的积蓄与远大的梦想,在拉萨待了下来倒卖小商品,替商家做客服,最后自己租了房子开起了客栈一觉睡下,仿佛路上的艰难与旅途的困乏都消散在梦寐里了,醒来已是艳阳高照。

你来自哪里不重要,你来这里做什么?焚两炷清香,你可以在故乡做完这事,心动神知,又何必千里迢迢路,又是飞机又是火车来到拉萨?诗人说过,做个有梦的人,你的生活就不会平淡,难道我也是跟着一个梦来到这里的?一抹阳光洒在匆匆行人身上,旋起比桑烟还细碎的尘埃,据说那是神的呼吸,如果再在一万盏酥油灯前神闲气定,便会看见轻轻摇曳的光焰,现出一张张善意淋漓的笑脸。

有人说,缘分是一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同样,能到大昭寺不容易,能站在释迦牟尼等身金像之前,流泪的人很多,但释迦牟尼始终面带一抹淡淡的笑意文成公主站在灞桥,怎么也安顿不了哭成一片的亲人,皇后没有泪眼婆娑,而是移了一棵长安的柳树,让公主带上。

折柳相送本来就是那个时代高人韵士临别的礼数,公主要去异域他乡,就让一棵柳跟随,这样想家的时候,折一片柳叶贴近嘴唇,那里有歌声诉说乡思一千多年过去了, 这棵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柳树仍然活着,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植物,见到它,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悄悄拉开帷幕。

许文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临沧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里遥望故乡》《高原之上》,散文诗集《云南大地》。先后荣获过第十八届、第二十一届孙犁散文奖,《云南日报》文学奖等。

责任编辑:张艳审核:赵腊平审签:陈国栋‍

欢迎关注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往 期 回 顾一座座青山紧相连│2023年《大地文学》夏季卷散文作品选登水畔三侠│2023年《大地文学》夏季卷散文作品选登山花帖│《大地文学》2023年春季卷作品选登

一颗莲籽里的春天│《大地文学》2023年春季卷评论作品选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