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悲伤的散文_悲伤的散文诗墙裂推荐

其实,对于大批未来不准备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学而言,读散文就是素养的积累,那就要读最好的——划分出100篇经典散文,细细读通即可。\x0a至于其他当代散文,就和同学们说,要想真的确定其是否值得读,就等等,等作者驾鹤西去,居然还有人在读其文章,那

悲伤的散文_悲伤的散文诗墙裂推荐

 

“高考结束,我希望大家诗词不可忘,古文常吟咏非连续的信息文本不用我说,是你们学习工作的主业,日日不会离,至于写作,那是各行各业翘楚的核心素养,更是少不得”——“就是这当代散文啊,不要看了,我知道,大家都看伤了。

要看,也行,发现某人某家已经驾鹤西去,大家还在看他的散文,说明有可观处!”做语文老师,日日带着学生于文海徜徉,最恨最怕最厌恶的,便是这当代的散文在带着孩子们读了几十篇之后,有种感受:当代散文,多有一伙儿半吊子文人于书斋温室中,胡思乱想,没病呻吟,拽文弄词,粪上雕花,真真是晦涩虚玄,百无一用。

·散文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与小说、诗歌等较为严格的文学体裁不同,“散文”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模糊古代的散文无非就是与“骈文”“韵文”不同的文章,如今的散文呢?举凡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是戏剧,那就都能叫作散文。

当然,如此分类,“散文”这个门类也就没什么讨论的可能性了——新闻、通讯、报告、演讲稿、科普文章……全成了散文了所以,散文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较为“狭窄”的定义:文学类散文按我的看法,就是以审美为中心,记述真实的事物、人等主题,同时兼以抒情、说理的文章。

简单说,散文就是写真事,有美感,抒真情,讲真理所以,散文应该是最不掩饰的文章,要的就是真事呈现,真情流露因此,散文应该是所有写作者写得最舒服畅快的体裁不像小说,还得费心编织故事;不像诗歌,还得苦心调整音韵。

散文之中,我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这只解决了散文的创作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又为何要读散文呢?答案也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读散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领略世间的美和真情。

毕竟,散文可不是客观的,而是作者从极其主观的视角观察到的景物,酝酿出的独特情感说白了,读散文,就是钻到作者的身体里,去领略景物,经历事件,感受情感比如,汪曾祺有篇散文,叫《跑警报》讲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每次防空警报响起之后,就会一起从学校后门撤退。

其中有一段说到: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

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候,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我们就是透过汪曾祺的眼睛,领略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青年学生们的生活情境,经历了这样一种我们无法经历的事件,也感受到那种在战争中难得的美好与趣味(当然你要反感也可以,只不过,汪老爷子觉得是不错的),也可以体验出一种乐观与朝气。

所以,读散文,原本也应该是最轻松,最享受的就像一个密友,在与你倾心交谈,告诉你他最喜欢最熟悉最有心得的美好的事情·考试选文的水准成疑鉴于以上的特质,读散文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会文学鉴赏,培养审美素养然而,非常无奈的就是,考试之中的散文文本,常常和课本中学习的内容,水平差距太大。

语文课本中读的散文,是鲁迅的《社戏》《阿长与》《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平日里开拓一番,也是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一票响当当的人物。

这些文章,情感之真挚,思考之精深,为之感动,有所感发,如百川东到海,自然而然可是一考试呢?选出的那帮作品,莫说侧身于以上的大家之间,能够在十年之后还能有读者的恐怕都寥寥可数这就相当于教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用的都是罗丹、塞尚、梵高的大师之作,到最后给拽到幼儿美术班——“来,说说这位小朋友的习作,到底好在哪儿?”。

实际的问题恐怕比这个更加难堪,小朋友的习作固然水平不高,但是好在纯真天然,毫无雕饰坏的散文,不仅内无韵味,水准卑下,并且总是以一堆富丽词藻、雕饰语句、错杂典故、无聊常识来装裹,层层伪装下,其真面目常常难以得见。

读来读去,不知其所言,这就是巨大巨大的问题举个例子,某文名为《某某某某某闲花》如今在网上搜索,这篇文章只以阅读题的形式存在于角角落落一篇文章,只能在阅读题中留存世间,就如同人体以标本形式示人一样该文书写某地的千年书院——按其说法,这是四大书院之首(其实查阅任何其他资料,都会发现该书院是四大之末)——本文自书院之历史,悠悠荡荡,又写到书院之景。

在藏书楼旁,作者想象到了千年之前,程颢在路口与学生道别,杨时在寒凉中程门立雪此时,他写了这么一句:“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列位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昨日的程门岁月”无非就是这些往事,“终成”就是终于成了,然而“严厉的训诫”是个什么玩意?“训诫”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教条的讲道与教训,在此肯定不合适,那就只能是教导之辞。

然而,又是“严厉”的,问题是整段之中不是谆谆教诲,就是拜师之心,全然不见“严厉”之事最讨厌的是,还要在此出题,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鉴赏能力的问题,如果有经验,半懂不懂之下,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推测出来答案:

“训诫”就是传承大道之责,尊师重道之心若是非要从文章来看,这个道理能服人,实在太难了问题就在这儿——真正的好散文,与诗词不一样,完全不难懂,不仅不难懂,甚至无需鉴赏,就如同吃美味的小吃,享受直达味蕾,何须美食家的讲解启蒙?。

散文就是小吃,北域朔方,江南水镇,一方水土一方饮食,各有其趣,决不能相同但是问题是,只要是小吃,就是面对大众,就要对得起绝大多数人的口味只不过,在享受之下,如果有人来讲解一番其匠心独运的制作过程,还是能让人啧啧称赞——从来没听说过,吃小吃,需要他人指导才能品出其中美感。

所以,不好读的散文如同不可乐的笑话,不好看的装饰,没调儿的音乐,都是最大的失败——·不得不鉴赏矫情散文的意义固然在于作者个性的观察、情感与表达,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个性都有意义所有的好散文,其内容千奇百怪,然而其情感都是人类共通的,所以一读之下能情感相通。

我们从没有过鲁迅童年时玩闹于百草园的经历,但是我们瞬间能感受到一个孩子在自由自我的空间中那种欣喜;我们也许没有去过云南,但是一读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瞬间又能体会到那种迷人的市井烟火气;我们不会像史铁生那样有瘫痪的体验,但是读读《我与地坛》,那种对生命力的思考曾多多少少震撼过我们的内心……

越是能与人类的情感相通,越能为大众所接受,就越是好文章您那个情感,局促一身,强行感动,那就叫矫情散文最怕矫情,一矫情就面目可憎就算是大家之作,都会因此有所分别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不如他的《背影》,这是其内在情感特质天然决定的。

《背影》所蕴含的那种中国式的厚重的父子之情,远远重于《荷塘月色》中那种隐约的淡淡的中年男人的郁闷也正是因此,《背影》无需太多描述,就那么轻巧几笔,就让人潸然泪下而《荷塘月色》还需要倾注一堆修辞手法,才能显出几分。

看看背影中对父亲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就这么几笔,就这么一个瞬间,就令人感动——因为每一个做儿女的,几乎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在某一刻,发现昔日强健高大的父母忽然老了只有能直通大众情感的散文,才值得读然而,考试场上的诸多当代散文,其情感能不能直通大众倒是其次,细究下来,恐怕其记述的行为、情感连正常人都算不上。

比如,你能想象一个人在茶乡住宿,半夜忽然醒来,思绪翻飞,从茶叶的移植栽种,想到采茶女的精妙手法,再想到炒茶师傅的自我超越,再想到人生在忙碌中需要闲适,最后再写到一切事物都需要沉淀与时间……整体看来,更像一个失眠症患者的梦呓。

就这样的文章,我们还需要逼着几万学生读,不仅要读,还要想方设法体会,不仅体会,还要遣词造句来表扬,最后还要让老师在课上给他圆这,是在干嘛?其实,对于大批未来不准备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学而言,读散文就是素养的积累,那就要读最好的——划分出100篇经典散文,细细读通即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