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后悔急遽的意思(急遽的意思解释一下)
刘白羽在《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切、气象十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1964年1月4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一文称:“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刘白羽在《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切、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庆幸:废纸篓捡回国宝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战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长江南岸的敌人发起强大进攻,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 《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记载: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四月下旬,毛泽东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据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卷二)记述:(1949年)四月二十三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第二天下午,“毛泽东起床后,手里拿着《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来到了院落的凉亭里。
他坐在藤椅上,看起报纸来因为报纸上登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报纸时心情是很高兴的看完报纸,也没有在院子里散步,也没有和任何人交谈,他就回到办公室里去了在办公室里,又把报纸看了一遍,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了一些杠杠和圈圈。
”看完报纸,他就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段文字是参考阎长林所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中的回忆而写的据此推断,这首诗应写于1949年4月24日下午。
当年,毛泽东书写这首诗时,也许是觉得不够满意,随手扔进了废纸篓里,被田家英捡了起来,细心地加以保存1963年,田家英在帮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时,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抄稿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罢,哈哈大笑说:“嗬,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
”据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考辨:“作者在抄件上给田家英作批示说:‘此诗打清样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看看如何,再定’落款所署时间为1963年11月29日,这已是《毛主席诗词》付梓的前夕了。
同年12月5日,作者给田家英作批示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后来就收入了当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一书 徐四海、夏勤芬著《细读毛泽东诗词》(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11月版)认为:“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派的首都南京。
当天下午,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别墅看了《人民日报》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后,心情异常振奋,挥毫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种说法显然有违史实,因为解放南京的战斗在23号夜间才结束,《人民日报》不可能在23号出“号外”,毛泽东也不可能在23号看到“号外”报纸。
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是24日早上看到“号外”的,例如胡为雄著《毛泽东诗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9月版)指出:“4月23日早晨,毛泽东仍在办公室工作,秘书叶子龙拿着一张报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日报》号外匆匆走来,高兴地向毛泽东报告:‘主席,南京解放了!’”随后便描绘毛泽东看报及写诗的情形。
按这一说法,这首诗写于4月24日上午当然,究竟是写于上午还是写于下午,纯属细节,无关宏旨 这首诗作者留有手迹一件,无标题、竖写、无标点符号此手迹有两处异文:第三句作“虎据龙盘今胜昔”,第七句作“天未有情天亦老”。
后来经过技术处理,改“据”为“踞”,改“未”为“若”,这样就形成了手迹的原件和技术处理件,但只能看作一幅手迹另有一件作者修改审定的抄件,只改一字,即将首句“苍皇”改为“苍黄”,并加上了标题《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畅快: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写道:“中国人民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不过,毛泽东仍然希望给蒋介石、李宗仁以最后的合作机会,争取和平解放全中国,共建富强国家。
蒋介石却企图借和谈之机拖延时间,以期卷土重来毛泽东坚持渡江作战的态度异常坚决:“谈得成,唱着歌过去;谈不成,开着炮过去”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根据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起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是山名,在南京城东面,山势险峻,蜿蜒如龙,因山上多为紫色页岩层,阳光照耀时,远望浮金耀紫,故也被称为紫金山,这里指代南京南京曾作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帝都风雨比喻政治形势。
苍黄通“仓皇”,意为突然、急遽的样子唐代杜甫《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南京瞬起的暴风骤雨,使之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此句与《清平乐·蒋桂战争》的“风云突变”用法相同,喻指南京突然遭到渡江战役暴风雨般的袭击,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
“百万雄师过大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千里战线上千帆竞发、万炮齐放的雄壮场面,这是南京政局发生巨变的原因百万雄师则是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元代伯颜《咏鞭》:“虽然三尺无锋刃,百万雄师属指挥”大江是指长江。
渡江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攻破长江防线“过大江”是针对不过江、“划江而治”而言的一个“过”字,既显示渡江作战的迅猛气势,更彰显人民军队要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 “虎踞龙盘今胜昔”,虎踞龙盘:一般作“龙蟠虎踞”。
《太平御览》引《吴录》记载: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时曾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后人诗词中常用“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险要,或用来代指南京城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
”唐代李白《永王东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今胜昔”三字,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是对旧时代的否定,更是对新时代的颂扬1977年9月15日《新华日报》编辑部文章《毛主席啊,我们江苏人民永远怀念您》说:“毛主席在一次亲临南京的讲话中,深刻而又风趣地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龙盘虎踞。
但有一个先生,他叫章太炎,他说龙盘虎踞‘古人之虚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国民党是一个虚言,国民党在这里搞了二十年,就被人民赶走了现在在人民手里,我看完全是实言,南京还是个好地方” “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指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大势去矣。
唐代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慨而慷系“慷慨”一词的拆文倒装,指胜利捷报令人慷慨而激昂又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渡江战役进程中,发生了一段震惊中外的“插曲”。
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0日公布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公告期限,擅自闯入我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拒不听从警告,遭到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4月20日下午至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护卫舰击退。
这一事件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勇气,增强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划时代意义,既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败局已定,也标志着西方列强“炮舰外交”的彻底终结忧患:不可沽名学霸王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自古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不朽精神。
古语有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毛泽东非常注重学习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注意从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治乱中汲取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本色的历史智慧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把“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无比欣喜和兴奋,也十分清醒和忧虑 南京解放,是中国革命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正如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这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整个世界,除了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对于中国人民的这个光荣的胜利,没有不欢欣鼓舞的”但毛泽东毕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总是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面对南京解放这样的喜讯,毛泽东保持了心态的沉稳和思想的深邃南京解放不等于全国解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都还没有走完,毛泽东运筹帷幄,在思虑未来,筹划着万里长征的第二步、第三步。
毛泽东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宜将剩勇追穷寇”,应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已经陷入穷途末路的敌人《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迫”按照兵法古训的说法,穷寇莫追但毛泽东异常清醒,在1949年元旦的新年献词中,他特意引用了古希腊《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姑息顽固不化的阶级敌人,除恶务尽。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确是有这么一种‘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或非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劝告中国人民应该接受美国和国民党的‘和平’,就是说,应该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作神物供养起来,以免这几种宝贝在世界上绝了种。
但是他们决不是工人、农民、兵士,也不是工人、农民、兵士的朋友”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警示人们:“我认为有必要唤起人们的注意,这即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
他们还会要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反对中国人民”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毫不懈怠,戒骄戒躁,将革命进行到底 “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毛泽东从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刘邦的惨痛教训中生发出的胆识和智慧有些学者解读“不可沽名学霸王”时认为,毛泽东是在汲取项羽鸿门不杀刘邦最终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
而事实上,毛泽东坚持认为项羽真正惨痛的教训,在于对险恶之敌的放纵,划鸿沟东西分治,最终导致惨败许多历史经验都说明,在关键性的历史时刻,如果不能在已有胜利的基础上戒骄戒躁,坚持继续奋斗,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走向全面覆亡。
毛泽东多次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懂政治,说“项王非政治家”虽然项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员猛将,但由强而弱,最后自刎乌江毛泽东诗词中提到项羽,其意义不在于抒发情怀,也不在于表达对项羽的评价,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决策。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思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教训,用的则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军国大计毛泽东从中国历史汲取智慧,从而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这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与长治久安。
深邃: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语出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写了铜人离开汉宫时的凄凉情景,其意是说苍天如果有感情,看见铜人因辞别汉宫而哭泣,也会为之悲伤而变得衰老。
毛泽东借用李贺诗句有何用意呢?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泽东诗词》英译者问:“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借用李贺的句子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
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社会上的阶级,有兴起,有灭亡”郭沫若在《“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中认为:“主席把这个成语用到这里,意思是蒋匪帮的作恶太长久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残民卖国,向帝国主义效忠者已经二十二年;自然界如果有意识,连自然界也会感觉着太难忍受了,不能让它得到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
” “人间正道是沧桑”,郭沫若在《“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一文中,把“人间正道”解释为人们正在说;把“是”解释为指示代词“这”,将全句解释为人民正在欢呼这场革命的胜利但在同年3月21日,他又在《光明日报》撰文说自己解释错了,说“人间正道”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变革、不断革命的。
此后,大家都遵从其后说了,只是分析得更加细致、深入而已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毛泽东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所进行的诗化总结,正好与毛泽东第一首军旅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第一句话“军叫工农革命”前后呼应,意味着毛泽东所探索的中国革命道路已经取得成功。
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历史功绩用毛泽东如下三句诗,就可以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而且能够从中感悟出毛泽东激情澎湃的道路自信。
第一句诗出自《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个历史时期,毛泽东仍然在积极思考,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究竟应该由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哪一股势力来主宰、来领导,他还没有找到那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二句诗出自1927年春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后来在解释“心潮”时写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此焕然一新第三句诗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南京解放意味着中国革命已经胜券在握,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条人间正道,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符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作者:汪建新 来源:《党史诗词》2021年第7期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一看就会大同基础教育网(大同基础教育网报名入口)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安青)4月4日,记者从大同市招生考试中心获悉,符合大同市中考报名条件,但因各种原因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的考生…
-
难以置信海警局(海警局属于什么系统)
日媒称,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内容包括,将国家海洋局领导管理的海警队伍及相关职能全部划归武警部队。…
- 万万没想到柽怎么读(柽柳怎么读)
- 学到了吗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3个)
- 不要告诉别人市北初级中学(市北初级中学资优生培养教材)
- 干货满满认为的英语(认为的英语高级表达)
- 学会了吗矩形面积公式(矩形面积公式对角线乘积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