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万万没想到陈涉世家词类活用(陈涉世家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对《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中的“瓮牖绳枢”的用法有不同的解释,多数人认为:“瓮”、“绳”是“名词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

万万没想到陈涉世家词类活用(陈涉世家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对《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中的“瓮牖绳枢”的用法有不同的解释,多数人认为:“瓮”、“绳”是“名词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实不然  我们先来讨论下一下“名词作状语”的情况。

  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名词作状语”是这样解释的:名词用在动词前,经常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也有一些名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的作用,充当状语,构成偏正关系纵观这本书中的例句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例句,我们会发现“名词作状语”中的这些名词都是处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名词作状语”的必备条件。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一一举例说明这听起来有点象废话,“名词作状语”吗,那肯定是动词前面的名词才作状语了对,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好继续往下讨论其实,“瓮牖绳枢”中的四个词都是标标准准的名词,凭什么说“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呢?于是,持此论者又牵强附会地解释“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就满足了“名词作状语”的条件。

于是乎就衍生出来一种怪现象:“瓮”、“绳”是“名词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真是“双活双赢”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全凭想当然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幼稚的做法  行文到此,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

  这种情况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和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得非常详细,我们不妨部分地引用一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

例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即当了天下的王)”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所”字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例如“所见”意思是“见到的(东西)”名词放在“所”字后面也就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罾”本是一种鱼网,这里活用作动词,“所罾”就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能愿动词只修饰动词,例句中“水”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水”活用为动词“游水,游泳”。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副词在句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句中“遂”是副词,被它修饰的名词“东”就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发”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履我”、“履之”就是“给我穿鞋”、“给他穿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于此”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名词“鼓乐”活用为动词“击鼓奏乐”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项梁涉淮而西(《史记·黥布列传》)“西”就是“向西进击”  显然,“瓮牖绳枢”属于第1种情况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是这样解释的:牖,窗。

瓮牖,用破瓮砌为窗户枢,是门扇开关的枢轴绳枢,用绳子系着门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瓮”、“绳”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破瓮做成……”、“用绳子系着……”;“牖”、“枢”本身就是名词“窗户”、“门轴”的意思,没有活用现象。

  参考文献:1、《古代汉语》(上)(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2、《古代汉语》(上)(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5、《文言文全解》(高中卷)(原建平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