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木偶剧院(木偶剧院赵晚清)
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得出神入化,同时嘴里还会根据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精湛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流
在广州很多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心目中,木偶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一担箩筐,一张布幕,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 “家当”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得出神入化,同时嘴里还会根据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精湛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声音广州-喜怒哀乐一台戏,百态人生凝寸木(一)》
01木偶戏的起源木偶戏古代习称“傀儡戏”或“窑垒子”“魁子”,是指由人操弄傀儡(偶形)表演故事的特殊戏曲形式,是一种通过雕刻制作技艺、表演操纵技艺、音乐唱腔技艺、舞台美术等综合表演的艺术中国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著名木偶艺术家崔克勤介绍:“其实木偶戏的起源最早叫俑,就是兵马俑的俑,最早是不会动的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动呢,从现在出土文物的研究,1978年在大陆的山东省内西县,挖出了一个古墓里面有很多文物,其中有一个就是木偶了。
那为什么说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呢,因为这批出土文物都是来源于汉朝,汉朝距离现在差不多有2000多年了所以整个木偶戏可以表演可以通过考古记载最早的,就是根据这个古墓,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到了明朝清朝木偶戏遍布各地,支派繁多。
木偶戏曾经是宫廷艺术,只演给那些皇亲国戚和皇帝看的,有这么辉煌的时期”
“百戏之祖”的故事02木偶戏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戏剧文脉,被誉为“百戏之祖”,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至于木偶戏为何被誉为“百戏之祖”,原来跟汉高祖刘邦还有点关系著名木偶艺术家崔克勤给我们说起了这段有文字记载的故事:。
“现在有记载,木偶戏是人戏的鼻祖就是说还没有人戏的时候,木偶戏已经有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也是文字记载的,一个是通过古墓文物的研究,还有一个是现在查到最早有木偶戏记载的出自于汉朝,当年汉高祖刘邦被他的敌人包围了城池,眼见敌人就要攻城了,他很急。
汉高祖有个军师叫陈平,了解到敌人的老婆是醋意很大的女人,他就利用这个弱点,建议汉高祖请一群木偶制作师和木偶演员,做了一批很美的木偶,肯定是美女造型,身材相貌都很美的然后就在城墙上借着月光翩翩起舞,舞姿很美。
这个时候敌人的老婆在下面看了就很不安,醋意大发哭哭啼啼地说这还了得,如果我夫君一攻进城,一定会被美色所迷,所以她哭哭啼啼逼得她丈夫退兵就是一个这么有趣的故事,也是出自于汉朝,所以木偶戏的历史就是从汉朝开始。
”木偶戏从元代开始从豫、浙、闽等地传入粤东、粤西地区,逐渐在广东各地演出。清末民初,木偶戏已经活跃于广州街头,成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
03木偶戏传到广东的三种说法木偶戏艺术如何传到广东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元兵南下,浙江、福建木偶艺人随南宋朝廷南渡而来;二是明朝中叶闽粵通商蓬勃发展,木偶艺人随商贾而来,定居于广东吴川、电白一带;三是来自中原,依据是粤西尚存不少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宋代木偶剧目。
前两种说法皆认定广东的木偶戏艺术来自浙江、福建从曾祖父那辈起就从事木偶戏表演的粤西木偶戏老艺人、广东省木偶剧团木偶艺术家郑寿山以及粤西木偶老艺人李春田、李梅初等都说他们的先祖是福建移民,这也是一个佐证1956年,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在广州建团,成立之初以湛江木偶剧团为班底,剧团的领头羊郑寿山就是福建人。
著名木偶艺术家崔克勤介绍:“木偶戏进入我们广东有700多年历史了,听前人说就是,因为我们团以湛江木偶戏风格为主的,我们这个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是成立于1956年4月份的,当时是叫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到现在叫做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变迁,也是随着整个事业的发展变成剧院。
那么也是从一个事业单位变成国营的企业单位听说广东的木偶戏也是从福建那边传过来的,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是以湛江木偶剧团为班底的,也就是那时候湛江已经有木偶剧团了,为了成立这个团就抽调他们几名骨干,来到广州成立广东省的木偶剧团。
这个广东省的木偶剧团的领头人物就是郑寿山,他是当地很有名的一位木偶操纵师,听说他就是福建人”
崔克勤在表演“东坡醉月”木偶的分类与传承04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广东木偶戏种类繁多,计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内粤语、潮语、客家话、雷州话等方言区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曲调唱腔等艺术风格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可谓神采各异,精彩纷呈,均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
广东杖头木偶戏按流行区域可分为两路,一路是流行于粤西地区及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粤西杖头木偶戏,另一路是流行于海南岛的杖头傀儡戏崔克勤说:“其实木偶有很多种类,有四大类,一个是布袋木偶,一个是提线木偶,一个是杖头木偶,另外一类就是皮影。
这四大类在中国大陆是比较普遍的,杖头木偶来到广东之后有很大发展,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福建那边没了杖头木偶,杖头木偶是从那边过来的,居然他们那边杖头木偶基本上没有了布袋木偶真正的名称叫掌中偶,因为是靠人的手掌去操纵的,布袋偶不是专业的名称,他们专业的人一定是叫掌中偶的。
来到广州,也就是成立了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之后,就排了一个首本戏叫芙蓉仙子,当时在广州演出,听老一辈的人说是隔夜就要排队买票的,当时是这么轰动的市民担着板凳提着凉席在戏院排队,那时候木偶戏都会在文化公园演出。
木偶戏当时给人感觉是像看欢乐电影的,传统木偶是看不到演员只能看到木偶,比例有点像现在的宽银幕,又有灯光又有布景,又要搭台,和人在大戏是一样的以前我们的杖头木偶做的都是广东粤剧,现在我们传承的也是广东粤剧的木偶戏。
”
05广州街头的木偶戏据《岭南戏剧源流编》中记述,粤西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可以分为单人杖头木偶班,中型杖头木偶班和大型杖头木偶班三个阶段单人杖头木偶班于明末清初已经盛行聪明的艺人为了解决一人在同一场面操纵众多人物所产生的矛盾,就在木偶上安装身竹、手竹,排列插在演区边缘的木架上,需要用到某个木偶便能随手取出表演。
单人杖头木偶轻巧简使,可谓“一根扁担挑走一台戏”
中型杖头木偶班活跃于清代中叶,戏班人数已由1人发展至3-9人,使用的木偶一般高度为0.5-0.6米,木偶大小多半不一清朝中叶,粤西杖头木偶戏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15-30人的大型杖头木偶班,木偶高度为0.9-1米,随之产生专业制作木偶的民间艺人,在剧目、唱腔音乐、操纵技艺和服装道具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演出范围由粤西地区扩大到四邑、中山、东莞、宝安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
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演出地点主要是城隍庙,也就是现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以及荔湾、西关、黄沙一带,是神诞庙会、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演出戏班主要是来自粤西的布袋戏单人班,以及四邑、中山、东莞、清远等地的杖头戏班,也有顺德的“大栅班”提线木偶戏,还有来自湖南祁阳等地的布袋木偶戏。
潮汕的纸影戏,也称“仔影戏”,也就是“铁枝木偶”,也在广州街头出现过,据说,当时的演出节目有《辕门射战》《夜送寒衣》《打虎》《月下追信》等广州也有过零散的本地艺人从事单人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所演节目无情节、无台词,艺人操纵着单人或两个布袋木偶,口含小竹片尖声吹叫,专演短小滑稽的趣味性节目。
资料来源:962《老友记》节目《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图片来源:百度资料整理:小鱼声演:皓明编辑:泳怡
播出时间广州新闻电台 fm96.2 周一至周五9点30分 11点30分15点30分 17点30分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全程干货上海书店(上海书店高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书店总是多多益善的。近几个月,上海又开出了几家不错的书店,有“浴火重生”的高人气书店,有为视听障碍人士准备的书…
-
这都可以?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公明支行联行号)
光明在售楼盘一些情况后续将增加其他小区及小区户型图、户型特点、分布图等。数据、街道信息及学区信息均来自网络,仅做参考使用,请…
- 快来看伊顿幼儿园(新加坡伊顿幼儿园)
- 原创思凯乐(思凯乐户外公司简介)
- 一篇读懂中欣卡(中欣卡客服电话人工服务)
- 深度揭秘蟹状元(蟹状元老板)
- 居然可以这样ochirly官网(ochirly官网没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