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万万没想到竹林(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阅读散记(四)关于竹林七贤文/陈峰魏晋南北朝是个多事的时代,也是社会变改的时代。正因如此,被历代学人所重视,这便使得我能

万万没想到竹林(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阅读散记(四)关于竹林七贤文/陈峰魏晋南北朝是个多事的时代,也是社会变改的时代正因如此,被历代学人所重视,这便使得我能有幸读到陈寅恪先生的这本讲演录先生讲稿里有很多让人有话要说的地方,因为他可以从定性的历史里,找出与别的不同的观点来!这是我这篇要说的重点所在!。

要说“竹林七贤”,必须弄清曹魏的“求才三令”,以及司马氏的“才性同”这两种选才主张正好相反,由此引发两个党派之争求才三令大旨为,有德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即未必有德,又即才性异,性者,仁孝道德也;与之相反的就是“才性同”,东汉末年,士大夫以仁孝道德(性)为本,为体,推广至于治国用兵之术(才)为未,为用。

也就是要本未必备,体用合一这也是司马氏之主张!这两种观点后来发展为,周孔名教与老庄自然相对两派政治观点,而“七贤”是属于后者,而以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嵇志清峻”的嵇康为第一人因为嵇康和曹魏集团是姻亲关系,又是主张自然(即避世)最激烈的领袖,所以很自然的成为司马氏的反面,他的这一主张,成为嵇康招来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而同为“七贤”之一的阮籍,虽不及嵇康始终不屈身于司马氏,他始终保持放荡不羁的行为,他的“越名教任自然”是魏晋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符合老庄自然之旨的。

阮籍苟全性命,言必玄远,不评时事,不藏否人物,被司马昭称为“天下至慎”阮籍能够苟全性命,就是作诗也不敢直言,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寄托怀抱故此,”清谈”成为他处世的护身符,他将东汉末年以来的清谈之风吹到西晋,有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的说法。

“七贤”中还有向秀,在嵆康被杀后,改节失图,弃老庄而尊名教但是向秀对于昔日与嵇康等名士的情谊还是怀念的,写就一篇《思旧赋》,追思旧友,这篇赋内有“山阳闻笛”的典故这个时代造就的汉魏风骨,就包括了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在内,有文人的惺惺相惜的同理心,有深厚的情感,让人之向往之!这篇有名的《思旧赋》后来影响了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瑞诚写下了《闻笛集》!。

对于向秀的尊名教的行为,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所崇尚的礼教正胜的时代背景之下,苟全性命的需要,台湾学者欧丽娟认为,礼教也有对人性得以提升和美化的作用,她举乐广有言例曰:“名教中自有乐地在,何至于此?”人性若不受约束,是会很丑陋的,比如七贤之一的嗜酒如命的刘伶的裸身的行为,的确有伤大雅,正暴露了他丑陋的一面。

孔子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由,而不是靠“裸身”来冲撞所谓的自由!真的自由是从容自在,跟周围环境和谐共生,所以名教中也是有乐地在,要去除低层次的为所欲为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看,那种所谓的“放诞越礼”行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七贤中山涛是被后世看低了的七贤之一,他那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行为,以放诞不羁来诂名钓誉,为得利益,投入朝廷,没有思想信念!这种“礼非礼,利非利”的行为,被刘宋时的严言之的《五君咏》所抛弃,其中就有山涛和王戎。

认为这两人不配七贤之名,没有信念可言!最后说说竹林的事,七贤之名属实,但竹林之地却无中生有!陈演恪先生有论证在,所谓七贤是同《论语》中“作者七人”以及东汉末的“三君”“八俊”相当的,有标榜之义而竹林之义来至于佛教,西晋末僧徒比付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也就是说,并非真有什么“竹林”!这是先生著名观点!。

2020.11.2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