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干货满满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魏徵我国古代,公文往来频繁,著名人物的著名公文不胜枚举这其中,有教告众民的,有昭告诸侯的,有宣誓文辞的,亦不乏战斗檄文而最为人们所知的,当属臣子对帝王劝谏的公文,如秦代李

干货满满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魏徵我国古代,公文往来频繁,著名人物的著名公文不胜枚举这其中,有教告众民的,有昭告诸侯的,有宣誓文辞的,亦不乏战斗檄文而最为人们所知的,当属臣子对帝王劝谏的公文,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唐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韩愈的《论佛骨表》,明代海瑞的《治安疏》,等等。

这之中,又以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最为著名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杰出代表,他的“贞观之治”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阶段,使中华民族7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傲视群雄《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由此观之,贞观年间,政治清明,人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这一切,一方面与唐太宗这位杰出帝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唐太宗手下文臣武将群英汇集,人才辈出,也是唐初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其中,魏徵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魏徵本是太子建成旧臣,玄武门之变后,辅佐太宗17年17年中,劝谏无数,可谓唐太宗最重要的一面“镜子”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从俭,积其德义唐太宗立国之初,扫平天下,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

但随着功业日隆,渐生奢靡之心,“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徵深为忧虑,多次上书规劝,《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一篇开宗明义 不卑不亢《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第一段先以排比句切入,语气不卑不亢,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提出“可畏惟人”,从而引出民心的重要性。

然后从反面论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寥寥数语,以反问的方式,强调的意味呼之欲出反问之句,似有“挑衅”之意,正契合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

接着,魏徵进一步提出观点,“人君”地位崇高,责任重于泰山,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国家长治久安将是水中月、镜中花,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无稽本段结尾,与前文呼应,并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遵循规律 总结经验第二段,作者遵循写作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与守成、民心向背等多角度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第二段开头即写出了历代君王善于创业而不能守成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之常情。

这不禁使人想到三百年后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其事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所记载庄宗初期,意气风发,不忘晋王李克用“三箭”之遗恨,终完成先辈未竟之事功成后,庄宗志得意满,沉湎于声色,崇信伶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最终死于兴教门之变。

也许唐太宗和后唐庄宗皆于成功面前有所懈怠,但魏徵与众伶官怎可同日而语,这也许是太宗朝的大幸吧回到文章,魏徵在“人之常情”之后,点出了“思国之安”的重要性,并接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设问,引出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两种不同的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然后写出了两种不同心态导致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各异,从而成败各异紧接着,魏徵写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把君民关系比作了水与舟,指出了千古的真理,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启示。

居安思危 正己安人第三段,作者提出了“居安思危”的举措,即“十思”,其核心是“正己安人”,但各条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劝谏帝王切忌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

”所溺的事物愈多,则治国奋斗之心愈少;“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劝谏皇帝要恪守本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谏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谏皇帝要勤勉政事,并且小心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劝谏皇帝“兼听则明”,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放下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告诫皇帝“偏听则暗”,应大胆起用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能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以上“十思”即十条劝谏之言,句句坦诚,字字珠玑从修身、用人、纳谏、赏罚等多方面展开论述,使帝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十思”勾勒出初唐的治国方略,真可谓“金玉忠言”《谏太宗十思疏》结构严整,内容针砭时弊,思想性强,语言顺畅,说理自然,在唐初社会中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性。

即便在1400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思维缜密 作风严谨从“十思”的结构安排内容来看,其结构严整,内容基本涵盖了可能容易出现的所有不良倾向,概括准确且没有遗漏,这体现了魏徵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处世的作风。

这对今天现实的工作,尤其是文秘等工作而言有着深刻的意义文秘工作,繁复而无序大小事务,做到并行不悖,零差错率,是极不容易的,尤其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文秘工作上的疏忽,往往体现在工作安排以及工作沟通、落实等具体方面,很多情况下并非故意出错,而是“马大哈”“欠考虑”所致。

这正说明了缜密、严谨的重要性而从《谏太宗十思疏》通篇来看,无论是结构安排,还是具体内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自上而下,洋洋洒洒数百字,毫无杂乱之感,且考虑、概括全面,极具说服力而文秘工作所急需的,正是这样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纷繁诸事,要多思、多虑,安排得当且无所遗失。

虽然这样的高标准很难一蹴而就,但在日常工作中,若从小事做起,时刻留神,培养自己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则遇大事时,必能受益而无纤介之祸原则坚定 策略灵活魏徵虽为古代有名的“直臣”“谏臣”,但其上陈奏事亦会讲究方式方法。

这正说明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开篇,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将“十思”列出,而是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质问一方面给读者(唐太宗)以震撼,另一方面,又不失策略,并没有直接面陈唐太宗之过,留下了余地,让人易于接受。

第二段,魏徵分析了古代帝王的“规律”,即取天下易,而守天下难以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教训引出君王对臣民应有的态度,并引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之理最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十思”,作为劝谏帝王的金玉良言,结构合理,一气呵成。

全文并无一句指责太宗之语,而从对历史的分析,事物的比喻中足见其理,引导太宗从修身、用人、纳谏、赏罚等多方面严于律己,做一个明君“不盲从其误,不直驳其面,尽己之力,择时机而规劝,以尽职务之责”,具体而言,就是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如从其他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传达自己的忧虑与规劝,以尽到“人臣之道”,自可无愧于心。

《谏太宗十思疏》作为古代公文的代表作之一,虽写于1400年前,但其体现了中华民族正直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胡海升)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