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寂寥(寂寥是什么意思解释)
编者按: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管是过度融入还是过于逃避,都在试图摆脱一种感觉——孤独。但如果看不见其中的自己,每次的融入和回避,都再次让自己体会到
编者按: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管是过度融入还是过于逃避,都在试图摆脱一种感觉——孤独但如果看不见其中的自己,每次的融入和回避,都再次让自己体会到孤独的无望作者 | 关常晶编辑 | 梁 脊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身处于这个繁华的世界,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似处处热闹,内心却常常倍感孤独正如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所说的一样: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我有两名来访者——一个是经常独来独往的「社恐」小欣,。
另一个是约饭派对从不缺席的「社牛」淼淼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生活状态,两人看上去截然不同但在咨询室里,她们却多次不约而同地向我袒露:自己感觉非常孤独说实话,社恐小欣说感觉孤独,我并不奇怪;但令我诧异的是,社牛淼淼为什么也会孤独呢?。
直到后来经过深入探讨,我才发现:一个人是否感到孤独,不在于「四周有没有人」,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人」。
两种孤独:「社牛」和「社恐」来访者小欣,她从小害怕社交,身边朋友不多最近,她离婚了,丈夫也搬了出去晚上回到家,家里一片死寂,她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忍不住浑身瑟瑟发抖这种四周无人的孤独,迫使着她赶紧找人联结,驱散心中的恐惧。
但一打开微信与朋友的聊天框,她又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尴尬紧张她不知道如何寻找聊天话题,也不知道如何向对方坦诚自己,同时她也很害怕自己会给对方添麻烦,被对方嫌弃……就这样纠结来纠结去,她始终打不出一个字最后,她只能无奈地放下手机,继续蜷缩在一个人的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
小欣的状态,属于典型的「四周无人的孤独」在咨询室里,小欣不止一次向我发出感慨:“我好羡慕那些「社牛」啊,他们总能在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从不孤独”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我的另一名来访者淼淼,媒体出身,每天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她一度喜欢呼朋引伴、热衷聚会,是大伙公认的「社交达人」表面上看,她生活得热热闹闹的,过得忙碌且充实但在咨询室里,她却告诉我:自己其实很孤独她描述了跟朋友一起喝咖啡的场景——我们说了很多的话,聊得很嗨;可是,杯尽人散,刚才的热情变得空空如也。
喝咖啡时的温度,与对面友人的情感,统统无法保存感觉彼此的心被一层无形的壳子罩住,无法产生联结……也就是说,这种“聚光灯”下的紧密社交,并没有给她带来充实的「联结感」,而是给了她一种沉重的「空虚感」也因此,她时不时会有一种冲动:
删掉所有好友,清除社交因为她觉得在通讯录里面,没有一个是真心挚友但出于职业考虑,她不敢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也因此,她纵使内心感到孤独,也不得不戴着「社牛」面具,继续生活淼淼的处境,属于典型的「四周有人的孤独」。
。
“两种妈妈”:过度溺爱和缺乏回应小欣和淼淼性格迥异,却同时被孤独裹挟着从她们这份孤独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共性:她们缺乏与人建立联结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匮乏,源于她们与妈妈的关系先看「社恐」小欣——她从小体弱多病,妈妈为了照顾她,主动放弃工作。
在养育过程中,妈妈非常尽职,大事小事全程包办小时候去亲戚家串门,随意聊一些问题,妈妈怕女儿回答不好,抢着替她回答,帮她缓解尴尬就这样,小到女儿日常的衣食住行,大到填高考志愿、选大学专业,都是妈妈做主替她做决定。
甚至到了大学,妈妈担心女儿住不惯宿舍,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主动提出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而小欣也紧密地依赖着妈妈,对她而言,妈妈的“在场”,胜过了任何人之后结婚,用她的话说:就像是从妈妈的“床上”,搬到了丈夫的“床上”。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分离个体化」的冲突:她始终没完成跟妈妈的分离,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一旦没有妈妈(丈夫)在场,她就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这样紧密的「共生关系」,使得小欣失去了与外界人事物建立联结的机会。
也因此,跟丈夫离婚后,她明明很孤独,但却不懂得向其它关系寻求联结就是说,由于不健康的依恋——她「心中无人」,导致了「四周无人」的孤独再看「社牛」淼淼——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跟父母的关系,几乎就不存在联结。
小时候,父母在工厂打工,加班十几个小时是常态于是,淼淼一岁就被送到工厂的托儿所,很少见到妈妈白天淼淼经常哭喊,但很少得到托儿所阿姨的抚慰;晚上,即便被接回家,她也得不到父母充分的照料不仅如此成长过程中,淼淼向妈妈发出需求,也总得不到正面回应。
比如:每次回家,淼淼问妈妈:什么时候开饭啊妈?妈妈却瞪她一眼:你裤子上的泥又在哪蹭的?可以说,虽然,父母创造了不错的条件,让她健康成长但是,父母从未跟淼淼充分互动,并给予回应这种「无回应即绝境」的状态,使她长大后,对社交投注了过分的热情。
一方面,由于童年不被父母回应,她不断跟别人建立关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与回应另一方面,由于她缺乏与父母联结的体验,她很难真正与朋友坦诚相待,总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同样由于不健康的依恋——她「心中无人」,才导致了「四周有人」的孤独。
发现了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过度溺爱,还是缺乏回应,本质上都是一种「情感伤害」前者会导致孩子过度依恋、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后者会导致孩子渴求关系、却无法与人建立联结也因此,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是一个只做60分的妈妈。
”最美妙的亲子状态,是「母亲在场的孤独」,孩子需要父母用一种不打扰的陪伴存在着,又不干扰、不代劳只有这样,孩子在妈妈60分的陪伴下,独自去探索那40分的孤独,才成长出独立的自体,从而「心中有人」所谓「心中有人」
,是成熟的人格分离与成长,并且适应孤独,有一个安全而独立的内心世界。
从孤独中的成长如果,你也像小欣或淼淼一样,被孤独裹挟着,无所适从在此,我想对你说一声:你真的辛苦了,小时候太多不该你一个人承受的时刻,你是一个人过来的长大后,在“不喜欢孤独、却害怕两个人相处”之间的纠葛,也一定让你很疲惫。
我想给你3点成长的建议首先,尝试联结孤独背后的「能力」其实呀,我们不敢去联结也好,过于热情去联结也好,都是将成长中的渴望,投射到现实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逃避孤独现在,请告诉自己:孤独不是被抛弃,也不是失去依恋。
孤独是一种不被打扰的处境,是专注自我的能力你可以像魔法一样,把它「变」成一种能力,比如:你可以专心连贯、长时间地投入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闭上眼睛,放音乐,回想最近的生活当你开始面对孤独,一种积极的能力也会生长出来。
其次,以“母亲在场的孤独”抱持自己现在你没那么恐惧孤独,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疗愈自己了具体怎么做呢?这让我想起,「社恐」小欣来到咨询室,就迫切发出连环拷问:“我真的很难相信……我离婚了,怎么办呀?”此时的小欣渴望一个“妈妈”,马上来保护和照顾她。
而在我的鼓励下,小欣尝试体验孤独:“离婚后,我害怕房间里没人时那种绝境的感觉,还有每天醒来,看见周围空荡荡……”她看着我的眼睛,诉说了关于离婚的想象一开始只说负面,后来,偶然说了一两个积极的打算我点头认可并表示欣喜后,她尝试说些积极想法,如可以看书、报日语课、打羽毛球等。
终于,她不再像最初那样连问“怎么办”,而是让我站在背后,独自去感受“离婚并不那么绝望”,并寻找方法咨询室里,咨询师关切而不打扰的态度,使来访者的感受和思绪得以被抱持这就像一个孩子成长中,所拥有的那种“母亲在场的孤独”
对「社牛」淼淼来说,也同样需要如此,来哀悼与母亲错失联结的失败在咨询室里,她一度焦灼地问:“我这么努力建立关系,为什么还是没有交心朋友……到底差在哪?”这种状况下,咨询师的任何解释,都会激起她更剧烈的愤怒和失望。
所以,我报以温柔的态度,顺着她的意思说:“是的,我和他们一样无法做你最交心的朋友,但我相信,你是渴望联结的,我在陪你做到”经过几次的交谈,淼淼的愤怒和绝望变弱了,并且去思考“没朋友”背后的联结问题:她不是没朋友,而是渴望跟朋友的关系如同「母婴般的完美」,去弥补童年的缺憾。
而咨询师的陪伴,可以慢慢使她意识到这一点有一次,她忽然说:“几次咨询下来,我感觉到你是真诚的我好像……对关系期待太高了是啊!你不可能完美理解我”她尝试放下「母婴般的完美关系」的期待,去感受到身边更多人的真诚。
后来做咨询,她说:我感觉到,眼前一个个可触的人,好像能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着陆了。而这一过程,正需要咨询师以“母亲在场”的状态,陪来访者渡过。
最后,建立「我」的完整感正如温尼科特说:没有单独的婴儿这一说,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单元整体的存在而长大,意味着从一个单元整体中分化出独立的我,从而拥有了心灵的「完整感」换句话说,成长必须经历母婴关系的「分裂」
,才会走向「我心中有人」的成熟状态咨询中,「社恐」小欣也开始了一场与父母人格分化的“浩大工程”最近,她在一个书友会里遇到了一名男性,并产生好感,但还是有点踌躇她问了妈妈,得到的回复是:“对方可能会介意你离过婚。
”为此,我请小欣每当想求助妈妈时,试着去问——对于成熟的我来说,这应该怎么处理?她自己的答案是:我不觉得离过婚有问题于是,她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跟妈妈不同的答案在这一刻,她也体验到跟妈妈分离的爽快感而「社牛」淼淼,也同样要通过自我回应,来获得完整感。
每当她间歇性“退圈”,想删好友时,我鼓励她:你是完整的你有能力断裂任何关系,前提是体会这个冲动背后诉说着怎样的渴望;你可以先信任自己的感觉,再考虑别人的认可在一段长程的咨询后,淼淼说:曾经,总需要有一个托住自己的“底”,但它在别人那里;。
而现在我感觉,我就是自己最好的“底”。这个“底”,便是她所开始信任的——自己的感觉。由此,她们都经历了一场从「心中无人」到「心中有人」的旅程。她们不再以为孤独是洪水猛兽,反而,能好好享受它。
写在最后如果你是一位父母,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份“大人在场的孤独”,这是对一个孩子发展心智与想象力最有利的空间如果你是一位孩子,试着给自己独处的现实空间与心里空间,以完成与父母人格的分离,使自己的心灵走向完整。
现在,孤独对你而言,是一个具有魅惑美感的存在,还是一个令你恐惧的、一步踏入万骨枯的寂寥?恐惧孤独,也许因为我们还留恋于完美的母婴关系;拥抱孤独,也许是你的成熟完整,帮你在孤独中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作者:关常晶,深耕于精神分析取向的专职心理咨询师。相遇的时刻,新世界的打开。公众号:心灵城堡心理工作室。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 标签: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不看后悔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心得体会(入党积极培训心得体会500字)
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已经有3个月的时间了,一段时间以来,在党组织的严格要求和支部党员的关怀帮助下,我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认真学习理…
-
快来看年中总结(年中总结开场白怎么说)
大公司总结的标题:关于+公司名称+年度名称+本文内容+总结,如:《关于__公司__年度营销工作的总结》,比较全面了。…
- 越早知道越好振聋发聩(振聋发聩的拼音)
- 干货满满身体力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意思是)
- 这样也行?个人鉴定(个人鉴定范文300字)
- 学到了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分数怎么查询)
- 难以置信工作要求(工作要求有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