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学到了保护动物(保护动物有哪些?)

形态特征: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全世界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头体长87-130cm,尾长35-50cm,雄性体重20-80kg,雌性体重1

学到了保护动物(保护动物有哪些?)

 

形态特征: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全世界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头体长87-130cm,尾长35-50cm,雄性体重20-80kg,雌性体重18-55kg不同区域种群或亚种间体型会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犬科动物相比,狼的吻鼻部相对比例较长,双耳及双眼朝向正前方。

作为一种大型犬科动物,狼的四肢相对身体的比例较长狼的典型毛色为沾棕的灰色,但具有多种多样的毛色变化,包括棕黄色、棕灰色及灰黑色,通常背部毛色较深而腹部稍浅冬毛比夏毛更为浓密、厚实,毛色通常更深尾巴蓬松,尾上的毛色较为均一。

物种评述:狼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生境,包括森林、灌丛、草原、高山草甸、荒漠等,可分布在从海平面到上至5000m的宽广海拔范围内狼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动物,包括鹿类、岩羊、原羚、野猪、野驴等,但同时也会捕食其他体型较小的猎物,例如旱獭、野兔和鸟类。

狼的耐力极佳,可以长途奔跑(超过10km)以追逐大型猎物它们偶尔食腐,或抢夺同域分布的雪豹、豹或棕熊等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猎杀的猎物狼偶尔会攻击家畜,可在局地引起严重的人兽冲突狼是社会性群居动物,以小的家庭群或家族群为单位集体活动和捕食,在群内每个个体均有严格的等级地位。

在多雄多雌群里,通常只有主雄和主雌两只个体参与繁殖每窝产仔可多达6只,由家庭群体共同抚养照料在狼的社群内,狼嚎是一种独特的行为,多用于宣示领地;狼在追捕猎物时,有时会发出类似犬吠的响亮叫声——这2种声音均可在远距离之外听到。

母狼在洞穴中产仔和育幼,这些洞穴有时是其自己挖掘的,有时是利用其他动物留下的,而有时则利用天然的岩洞或岩隙狼的食物中,家畜占有较大的比重长期以来,狼在中国均被作为危害畜牧业的害兽,同时也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毛皮兽,承受着较大的被人类捕杀的压力。

地理分布:狼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大部与北美洲大陆北部在我国,狼历史上曾经广布于台湾、海南以外的大陆各省区,但其当前的分布区则大为缩减,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至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

2.亚洲胡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态特征:亚洲胡狼,为中等体型的犬科动物,头体长74-105cm,尾长20-26cm,体重6.5-15.5kg体型似豺而略显纤细,吻部较尖长,尾毛蓬松背部、体侧和尾巴毛色棕黑,尾尖色黑。

四肢外侧及头部毛色浅棕红头吻部两侧、喉部至胸腹和四肢上部内侧污白色,与背侧毛色对比明显双耳直立,呈三角形,内缘的内侧具较长的白毛物种评述:亚洲胡狼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稀树草原、森林、高山草甸灌丛以及人类农业区和城镇周边等,活动范围可上至海拔3800m。

它们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甚至可进入人类居住区搜寻垃圾为食当与体型更大的狼或豺同域分布时,亚洲胡狼会受到其压制地理分布:亚洲胡狼广泛分布在从非洲中东部、北部到欧洲西南部、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及欧亚大陆南部(包括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部分地区等)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亚洲胡狼于2018年首次被记录于西藏吉隆县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3.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形态特征:豺,是中等体型的犬科动物,头体长80-113cm,尾长32-50cm,雄性体重15-21kg,雌性体重10-17kg身体背部与体侧的毛色为砖红色或棕红色至红褐色,腹部毛色稍浅;嘴周及下颌具白毛。

头吻部较短,双耳较圆,相对头部比例较大,耳郭内侧为白色耳背面与颈、背部毛色一致,区别于赤狐(赤狐双耳背面为黑色)尾长而蓬松,为灰黑色至黑色,与身体毛色对比明显物种评述:基于形态特征,豺被分为多达11个亚种,但许多亚种的划分仍存在疑问,有待进一步研究。

豺可利用多种生境,包括茂密的森林、开阔的草地以及半干旱荒漠等豺集小群生活,群内个体数可达12只甚至更多,群体合作捕食大型有蹄类猎物猎物包括野猪、鹿科动物、牛科动物等大型动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啮齿动物、野兔等。

豺还经常取食动物尸体残骸(食腐)豺通常在春季繁殖,母兽每胎产4-6只,由群内成年个体共同抚育在过去30年间,中国境内豺的野生种群经历了严重、快速的种群下降和分布区缩减豺捕食家畜后被人为报复性毒杀或猎杀,以及由家养动物携带扩散的高传染性疫病(例如犬瘟热和狂犬病),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地理分布:豺广泛分布于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与俄罗斯,但分布区分为多片,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隔离历史上,豺曾分布于中国除台湾与海南之外的大陆大部分省区;但近30年来,仅有少量确认的分布记录豺当前在中国境内的具体分布区未有系统研究与报道,推测可能呈高度破碎化分布。

在华东、华中、华南的大部分地区,豺可能已经区域性绝灭近年来确认的记录主要来自于我国西部与西南部,散见于甘肃南部和西部、四川中部和西部、陕西南部、云南南部西部与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

4.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态特征:貉,头体长49-71cm,尾长15-23cm,体重3-12.5kg整体形态更类似于浣熊而不是典型的犬科动物,主要是由于其身体矮壮,四肢与尾均较短,双耳小而圆,头吻部较短,且具有黑色或棕黑色“眼罩”。

从正面看,貉的两眼周围为黑色,双耳也为黑色,而额部和吻部为白色或浅灰色,毛色的明显对比形成深色“眼罩”状的面部特征,与浣熊相似貉两颊至颈部的毛发较长,形成明显的环颈鬃毛身体和尾巴的毛发为棕灰色,毛尖黑色;四肢和足的毛色为较暗的棕黑色。

尾长小于头体长的1/3,尾毛长而蓬松物种评述:貉常见于开阔和半开阔生境,例如稀疏的阔叶林、灌丛、草甸、湿地,且常接近水源貉喜好在下层植被丰富的开阔林地觅食虽然貉的主要食物为啮齿类小兽,但与其他犬科动物相比,貉的食性更杂。

它们会捕食啮齿类、两栖类、软体动物、鱼类、昆虫、鸟类(包括鸟卵)等动物,并取食植物的根、茎、种子和各类浆果与坚果貉为夜行性动物,通常独居,但有时也可见到成对活动或家庭群集体活动貉为单配制,在春季繁殖,每窝产仔5-8只。

历史上,貉被人类广泛捕猎以获取肉食或毛皮同时,由于貉会捕食家禽和采食农作物,也是造成人兽冲突的野生动物之一貉被作为毛皮兽而广泛养殖,因此在中国和国外均可见到养殖个体代替野生的现象地理分布:貉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东亚与东北亚,包括日本列岛与库页岛,并被人为引入欧洲。

在我国,貉广泛分布于从东北经华北至华中、华东、华南与西南的广大地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