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一看就会和风细雨(和风细雨是什么意思)

吹面不寒杨柳风——简析古诗词中的“杨柳风”王传学 杨柳风,即春风的形象表述。诗词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

一看就会和风细雨(和风细雨是什么意思)

 

吹面不寒杨柳风——简析古诗词中的“杨柳风”王传学 杨柳风,即春风的形象表述诗词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颔联“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扣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唐末五代词人牛峤的《更漏子》,用“月明杨柳风”,描绘了月下杨柳弄影的清绝之景: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  这首词抒写一个少妇对征人的思念。

上片用“何处”一句,点明事由,其余全写客观环境,用一“怨”字,将景与情统一起来;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为、心理,细腻地描写对征夫的思念全词语言清丽,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这首词词体虽小,却能一波三折夜深幻听的惊喜,觉来的孤独惆怅,锦字难织,玉钗横枕,思妇心理的波澜迭出,层层演进,曲尽其情。

全词文笔清淡,上片仅用“杏花红”略作点染,以反衬寂寞心情“月明杨柳风”,尤是天然好语,可以想见夜风轻拂,柳条参差,月下弄影的清绝之景虽从北齐萧悫名句“杨柳月中疏”(《秋思》)化出,但是丝毫不着痕迹结句更是出奇制胜,抓住落在枕边的一根小小的玉钗作为道具,纯用侧笔摹态,十分传神。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里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用杨柳风意象,生动而脱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并不觉得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诗意的春日远足!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南宋诗人陈文蔚的《舟行望龟峰》,用杨柳风描绘岸边景色,春意盎然:面对灵龟最上峰,舟中活计不为穷半春台下桃花水,一霎岸边杨柳风天巧此时穷险怪,渊泉终日悟流能一生堪笑渔翁拙,卧听潇潇雨打篷龟峰景区位于江西省弋阳县有无数形态酷似乌龟的象形石,和整个景区远远看去象一只硕大无朋的巨龟而得名。

诗人乘舟而行,远远望见龟峰奇景,“半春台下桃花水,一霎岸边杨柳风”,展现了龟峰山下桃花盛开、泉水潺潺,杨柳依依,春意盎然的美景。

元代散曲家刘庭信的《一枝花·春日送别》套曲,第一曲中的“杨柳风”,生动地描绘了暮春之景: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

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

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责问春神不为群花做主,离去太速,亦暗扣了题旨“送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