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这都可以神机妙算(神机妙算刘伯温)

诸葛亮为了一统天下,耗费了半生心血,也只得到了三分天下。刘伯温在将近五十岁时,才出山帮助朱元璋,只用了八年时间,就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

这都可以神机妙算(神机妙算刘伯温)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民间有种说法,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为了一统天下,耗费了半生心血,也只得到了三分天下刘伯温在将近五十岁时,才出山帮助朱元璋,只用了八年时间,就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

按照是否统一天下这个功业的标准来看,刘伯温好像确实比诸葛亮更厉害。

但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人们的感觉,诸葛亮都比刘伯温更胜一筹,这当然不只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神话得更厉害的原因,而是两个时代中不同的局势两个人不同的际遇,以及两人在各自的阵营中起到的作用不一等等原因我们不妨以正史为论据,对刘诸葛亮和刘伯温进行一个较为全面、并且相对客观的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两人面对的局势不同

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的对手是能力同样强悍的曹操、周瑜、司马懿;他的主公,是比朱元璋仁义宽厚的刘备刘备虽然比朱元璋仁义宽厚得多,但无论是在政治局势的把控方面,还是作战能力上,刘备都远不如果敢善断的朱元璋。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被毛主席认为中国古代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最会打仗的皇帝。而刘备虽然能在乱世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且建立了蜀汉基业,却一向被人们认为不太会打仗。

主要是,刘备和曹操打仗,只在汉中之战赢过一次,其余时候都输得很惨和孙权、陆逊这样的后生晚辈打仗,刘备也败得很惨,所以刘备的军事能力真的不算太强我们经常说刘备能成就帝业是因为他会用人,但是刘备也有不会用人、不会制约亲信的缺点。

关羽失荆州、刘封失上庸,最终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刘备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一连串的重大失误,使得本来就不容易完成的统一大业,与刘备彻底绝缘诸葛亮就算能力再强,也无法阻止关羽和刘备犯下致命的错误相比而言,朱元璋比刘备的起点更低,但是最终却能一统天下,主要的因素也在于会用人朱元璋的谋臣有李善长、朱升、刘伯温、胡惟庸、汪广洋、方孝孺等,武将有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李文忠、沐英、胡大海、耿炳文等等。

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朱元璋都比刘备阵营的人才储备要丰富得多。

这些人虽然没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的名气大,但是像徐达、常遇春的实力,也并不比关羽、张飞、赵子龙差,综合实力甚至比他们更强,再加上蓝玉、胡大海、汤和,朱元璋的“五虎上将”也堪称黄金组合了虽然,陈友谅和张士诚手下,有能力的人也不少,但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在格局和见识上是没法和曹操、孙权相比的。

有这样能力、差距明显的对手和能力强悍的队友,刘伯温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更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晚清民国以前,由于社会形态已经趋于稳定,虽然也会出现乱世,但每个乱世,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朱元璋在统一的过程中,基本没走什么弯路,没犯什么错误,所以统一之路,就顺畅得多两人在各自阵营中的地位不同。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就被刘备委以重任,承担起促成孙刘联盟的历史使命,而刘伯温则是在朱元璋已经有了很多谋臣之后,被推荐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朱元璋对刘伯温可以言听计从,也可以不那么重视。

在朱元璋阵营中,李善长的地位更像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时间并不算长,又有在元朝出仕的经历,由元入明的刘伯温,在朱元璋眼中始终是一个存在变节行为的二等公民,怎样也无法成为与朱元璋的“嫡系”。

而诸葛亮,虽然没有关羽、张飞等人跟随刘备的时间早,但是他从一开始就跟定了刘备,即使在刘备遭遇覆灭性败亡的时候,他都对刘备不离不弃。

就算刘备也对诸葛亮有过猜忌,在刘备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还能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这种恩遇,是刘伯温想也不敢想,并且也没有机会去想的朱元璋开国之后,大封群臣,李善长功勋卓著,位居群臣之首。

而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一个小小的“诚意伯”中国古代的爵位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四等,刘伯温仅仅被封为伯爵,跟他为朱元璋立下的功劳很不匹配。

如果说朱元璋没有借助封官授爵打压刘伯温的意思,确实也不可信;但如果说,刘伯温得到的官职太低,完全是朱元璋猜忌所致,这也不全面笔者认为,刘伯温的官职太低,主要在于:朱元璋阵营中,比刘伯温与朱元璋关系亲厚的大有人在;。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也算一方面;

刘伯温自己情商不高,得罪了包括朱元璋在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因为和李善长等重要人物,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被朱元璋猜忌,刘伯温渐渐陷入死地三、刘伯温情商不高 诸葛亮善于调和《明史》中记载:刘伯温性格过于刚直,这是刘伯温自己都承认了的。

这样的人也许是整个社会的良知,也许能做成很多别人做不成的事,但是也会因为不懂迂回,不会调和矛盾,得罪很多人而不自知。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向刘伯温问及丞相的合适人选,刘伯温就很实在的,把朱元璋提到的几个人,都点评了一番,主要说的还都是缺点这是很得罪人的行为,这些话说出来,被点评的人心里一定会怨恨刘伯温最关键的是,本来只是征询意见的朱元璋,这时心里也很不爽。

他不但会觉得刘伯温有扬才露己的嫌疑,还会觉得刘伯温把他手下的其他人都看透了,自己那些帝王心思,应该也瞒不过刘伯温。太聪明的人绝不讨人喜欢,尤其还会招致作为君主的朱元璋的厌恶。

更何况,刘伯温办起事来,还铁面无私,不讲一点情面中书省的高官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刘伯温得到朱元璋授予的权力后,就把李彬贪污的罪行,查了个水落石出李善长以为自己和刘伯温共事多年,只要自己亲自去找刘伯温求情,刘伯温不会不给他面子。

但刘伯温不仅没给他面子,还当着他的面给朱元璋写信,建议朱元璋杀掉李彬。朱元璋最终决定处死李彬,行刑那一天,李善长也向刘伯温放了狠话,说刘伯温如果坚持处死李彬,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当时天气干旱,李善长就说:“如果杀了李彬,老天就不会下雨”刘伯温听了也丝毫不肯退让,针锋相对地说:“只有杀了李彬,才会下雨”朱元璋听刘伯温说,杀了李彬就会下雨,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把李彬杀死了李彬死后,天气依然很干旱。

这次,一向深明天文的刘伯温失算了,老天爷没有站在他这边。朱元璋以为自己被刘伯温耍了,心里很不痛快。

如果刘伯温只是得罪了李善长,还不打紧因为李善长虽然在朝中有自己的小团体,但总体说来,还算正派但李善长扶持的后起之秀胡惟庸,可就不是什么君子了胡惟庸多次在朱元璋面前造谣中伤刘伯温,而朱元璋这时对刘伯温也已经没什么情分了。

最终,朱元璋借着胡惟庸那些并不真实的构陷,将刘伯温恨恨地训了一顿刘伯温这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本来就不好被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训,又气又冤枉,很快就起不了床了胡惟庸趁机给刘伯温送来了汤药,刘伯温心里应该清楚,这个药他不想喝也得喝。

有人说胡惟庸暗害了刘伯温,但没有朱元璋的受益,胡惟庸敢害刘伯温吗?胡惟庸也只是朱元璋的一枚棋子罢了。

反观诸葛亮和他的政敌李严,李严也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小人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李严因为反对诸葛亮用兵,就两面说谎,害得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而且,李严还曾经鼓动诸葛亮加九锡,加九锡是臣子篡位的前奏诸葛亮为了表示自己对刘禅的忠心,不得不公开自己的财产。

但就算诸葛亮废了李严的官职,李严都没有记恨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内心是希望与李严共同辅佐刘禅的。

在李严被废黜之后,诸葛亮又重用了李严的儿子李丰,这个行为,让李严非常感激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诸葛亮英年早逝,李严应该还有重新被起用的机会诸葛亮死后,李严居然伤心难过而死,一是他意识到:诸葛亮不在了,没有人会再重用他这个犯过罪行的老臣。

二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让李严觉得很羞愧

如果早知道诸葛亮这么快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李严一定会少给诸葛亮制造一些北伐的障碍,两人如果早些勠力同心,也许蜀汉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局面四、总论总体来说,在政治上,虽然刘伯温也有很多自己的创见,但是他的角色,只是一个谋士;而诸葛亮则是权力几乎等同于皇帝的实权丞相。

诸葛亮治理蜀国,留下的是影响了百代人的光辉政绩;刘伯温就算和诸葛亮能力不相上下,也只是对大明王朝有一些局部的影响地位高的人不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地位不高的人一定没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军事著作方面,诸葛亮留下了《将苑》和《便宜十六策》,还有后人编纂的《武侯兵法》;刘伯温留下了《百战奇略》等兵书笔者认为:刘伯温的军事才能似乎还要比诸葛亮更突出一些,因为刘伯温判断敌情,非常准确,而诸葛亮则出现了错用马谡、攻打陈仓多日,仍然不能取胜、与司马懿交手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误的情形。

但在宏观战略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比刘伯温略胜一筹。

在文学上,诸葛亮留下了举世名篇《出师表》和千古家训《诫子书》,刘伯温则留下了警世之作《郁离子》,并依靠其突的出诗、词、文章造诣,成为明初三大家之一此外,刘伯温在治家方面,也有自较为完整的认识总体来说,刘伯温的作品虽然多,但不如诸葛亮的作品影响广泛。

在军事器械制造方面,刘伯温时代武器已经进步很多了,以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他未必造不出来新的兵器,只是他的这一项能力,没被开发出来在行军布阵的阵法方面,刘伯温虽然也精通阵法,但没有太大的创新在代表软实力的琴棋书画方面,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全能的,而且都写过相关的专著。

真正聪明的人,玩也能玩出理论高度

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综合来说,还是诸葛亮完胜刘伯温我们可以认为,刘伯温在很多方面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在个别方面优于诸葛亮,但刘伯温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在情商方面,刘伯温差诸葛亮不止一个档次刘伯温虽然很有才干,但是更多时候,都是只做事,不考虑人际关系。

诸葛亮既能感化政敌,又能让两代皇帝真心相待,还几乎做到了上下归心,可以算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了。

在刘备伐吴事件中,诸葛亮知道刘备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还因为他与东吴主要人物的关系太好,而心存猜忌,所以诸葛亮很明智地闭上了嘴巴实际上,我们去读刘伯温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个很有神话色彩的刘伯温,骨子里还是很有一些书生气的。

这样的刘伯温,也许更接地气儿,更真性情,却始终不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家。诸葛亮虽然也有文人的底色,但更懂得向现实妥协,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智商很重要,情商也很重要,如果无法兼得,希望还是情商更高一些才好吧。因为,所有的高智商,低情商,都意味着不懂得藏拙,不懂得保护自己,或早或晚,终究还是取祸之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