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散文日记

这都可以?为学(为学原文)

唐勇力(1951年-),字默苦,号大幽人,河北唐山人,毕业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

这都可以?为学(为学原文)

 

唐勇力(1951年-),字默苦,号大幽人,河北唐山人,毕业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唐勇力擅长中国画,作品《敦煌之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唐勇力画集》《唐勇力的画》《唐勇力工笔人体艺术》《唐勇力课稿》等作品《高风亮节》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矿工的妻子》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木兰诗》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大唐雄风》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获浙江展金奖。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县尚有彭端淑的坟台遗址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十一岁的彭端淑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

作品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等,著名散文有《为学一首示子侄》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为学》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的一篇杂文,收录于《白鹤堂文集》,又名《为学一首示子侄》。

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该杂文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

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1、蜀地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他打算到南海去一趟。

2、富和尚笑笑说:"几年来,我想买船东下去南海都办不到,你凭什么去呢?"

3、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却从南海回来了

4、富和尚得知此事,十分惭愧蜀地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富和尚去不成,穷和尚却去成了所以说,天下之事有难易之分吗?去做,难事也容易;不做,易事也难,道理就这样简单原文: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